SCI論文被拒的5大原因盤點,你踩過雷嗎?

很多人都調侃道“想讓學者崩潰,最快的辦法就是讓他的論文被拒稿”,雖然這是句玩笑話,但也真實反映了SCI論文被拒是多麼讓人無奈的一件事。今天小編就來總結那些年SCI論文被拒的原因,希望大家以此為鑑。

寫作和組織技巧太差

這方面的問題涉及到文章的格式,在此推薦一種常見的SCI期刊格式。通常,SCI雜誌 (尤其臨床雜誌)上的論文格式為文題、欄外文題、摘要、關鍵詞、引言/背景、材料、結果、討論、致謝和參考文獻。所以這種格式也稱為IMRAD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格式。

也有許多偏基礎的雜誌將材料與方法放在討論後面。這樣的結構能讓論文有條有理,從而方便讀者快速查找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因此,在撰寫論文前需要根據你的研究結果和所投雜誌的格式來組織你的論文構架,包括方法及結果中各級標題。

無論是應用還是基礎科研,最關鍵的是idea,科研水平和檔次主要靠idea來決定。高水平的科學家一聽你的科研課題和方向,就能判斷你科研水平。

要從文章的內容體現新意,做到以下幾點:

1、從觀點、題目到材料直至論證方法全是新的。這是在新的領域或者新的方向上得到突破,找到新的出路的一類論文。這類論文寫好了,價值較高,社會影響也大,但寫作難度大。選擇這一類題目,作者須對某些問題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且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寫作經驗。由於論文的所有內容基本為新的,所以在撰寫論文的時候需要的是詳細而清晰的說明方式,讓讀者能夠一目瞭然,理解你的新理念。

2、以新的材料論證舊的課題,從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觀點、新的看法。這類論文是通過新的內容去認證舊的課題,並從中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所以在撰寫的時候,更應該以自己的新觀念為主。

3、以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課題,從而得出全部或部分新觀點。這類論文的撰寫十分考驗作者對於已有的課題的瞭解程度,只有在十分熟悉課題的情況下,才能發現新的視角。

4、對已有的觀點、材料、研究方法提出質疑。這類論文是以質疑已有的課題為主,雖然沒有提出自己新的看法,但能夠啟發人們重新思考問題,以便人們繼續對該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圖表等視覺要件表達太差

在製作圖表的時候,我們應該遵守四個原則:

原則一,圖表的形式應儘量簡潔,所承載的問題不要過多明確圖表所要闡述的問題,在圖題、圖注或圖內直接回答這些問題,或者在正文中通過提供更多的背景而間接地回答這些問題.複雜的圖表儘量安排到論文的尾部,以便讀者在有一些相關知識的基礎上理解。

相互間有比較或參照意義的插圖可整合為同一個圖中的多個分圖[(a), (b), (c)],以減少文字表述的複雜性,如果期刊對插圖的數量有規定(通常不超過6個),應嚴格執行。

原則二,圖表的設計要基於成果的表達,準確地突出作者的貢獻圖表是論文中的空白處,即:圖表本身或周邊的留空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和閱讀。

因此,圖表的內容和視覺效果一定要重點突出,儘可能地將論文的代表性貢獻用關鍵性圖表清楚地表達出來,不要包含太多不屬於本文工作的信息,以免作者的貢獻被淹沒在無關的細節大海里。

原則三,根據數據或觀點表達需要選擇最合適的表達形式。

插圖或表格,對於表格或插圖的選擇,應視數據表達的需要而定,表格的優點是可以方便地列舉大量精確數據或資料,圖形則可以直觀、有效地表達複雜數據,因此,如果強調展示給讀者精確的數值,就採用表格形式;如果要強調展示數據的分佈特徵或變化趨勢,則宜採用圖示方法,一定要避免以插圖和表格的形式重複表述同樣的數據。

原則四,圖表的表述要考慮到讀者的理解水平,應具有“自明性”。

每個插圖或表格都應該具有自明性或相對獨立,圖表中的各項資料應清楚、完整,以便讀者在不讀正文情況下也能夠理解圖表中所表達的內容,圖表中各組元(術語名稱、數據、曲線或首字母縮寫詞等)的安排要力求使表述的數據或論點一目瞭然,避免堆積過多的令人分心的細節,從而造成圖表理解上的困難。

應注意查詢擬投稿期刊的最新要求,以便在稿件的準備中儘早開始遵循期刊的習慣和格式。投稿時應嚴格遵循期刊的相關要求,按規定的程序填寫或添加投稿信息,如投稿信、摘要、文件類型、輔助信息、圖件、建議的審稿人等,以滿足期刊的要求。

期刊雜誌原因

如果學術編輯最近真的很忙,即使這個稿件適合自己處理,也可以拒絕處理。另外,這樣的稿件不在自己的熟悉領域內,也可以拒稿處理該稿件。

對於一篇學術論文,即使寫得最好,如果編輯部聯繫了好幾個學術編輯,都沒有人願意處理,編輯部會認為這篇學術論文不在期刊規定的內容內,並作出拒稿決定。

這個情況也很常見,而且好的期刊直接拒稿率非常的高。直接拒稿的原因很多。第一條,稿件質量差。對於這樣的稿件,要求嚴一點的編輯會直接拒稿的。

第二條,類似的稿件很多。一個學術期刊,不可能只發表一個研究方向的內容。如果同一時間段類似的論文投了很多,編輯很有可能直接拒掉一部分。

第三條,論文不符合期刊的範圍。對於這樣的拒稿,申訴的機會都沒有。當然最後應該能夠有一個期刊錄用的。

3.看外審建議後拒稿

通常情況下,編輯安排外審了,說明編輯對論文的初印象還不錯。當外審建議回來之後,學術編輯會根據外審意見重新作出自己的判斷。理論上講,好的學術編輯只會參考審稿人的建議,而不會完全按照審稿人的意見作出最終決定。當然,如果有外審意見都非常差,直接了當拒稿。

然而,如果兩個審稿人都要求Major Revision,這個時候就取決於目前向該期刊投稿的稿件數量了。如果稿件數量龐大,學術編輯認為比這篇稿件優秀的稿件太多,也可以作出拒稿的決定。

然而,由於審稿人寫的“正面評論”會讓很多作者不服,也因此,有時候他們會刪掉那些積極的評論,而只給作者負面的評論。不是你的論文不好,而是你的論文沒有其他人的優秀。對於優秀的期刊,論文都是“優中選優”的。

4. 審稿人審稿時不夠公正所致拒稿

審稿人有時也會犯錯誤,並非源於專業知識,而是因為有些時候期刊的編輯找的審稿人未必是作者這個領域的專家。即便他們的審稿意見看似不夠專業,我們也要禮貌地申辯。

如果作者對否定有異議,可以向編輯或主編提出自己的意見。只要自己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這就是學術本身的意義所在。在回覆中要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編輯同意作者的意見,論文可以重新進入到新的一輪審稿程度。

以上就是SCI論文被拒原因大盤點,希望大家以此為鑑。今後我們將繼續推送更多相關論文寫作方面的資訊,助力你的科研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