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中華文明,越來越多的上古神話傳說和上古文獻典籍,被證實!充分說明,中華民族這個地球優等生治學、寫史的嚴謹性!祖先誠不欺世人!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人皇伏羲氏》


中國古人對“四”這個數字似乎有特殊癖好。雖說普通話中“四”和“死”同音,但是按古羌發聲,“四”的音是“喜”;所以古人很喜歡拿“四”來說事,比如四大發明、四大名著、四大美女,還有四大名山。

追本溯源,在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正宗四大名山是:崑崙山、不周山、蓬萊、瀛洲。

崑崙山、不周山、蓬萊、瀛洲。這四大名山才是真正的萬古聖山,數千年來堅定地存在於經典的古籍和人們的內心。滄海桑田,歷史變成傳說,傳說變成神話,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四大名山到底在哪裡!

蓬萊和瀛洲漂浮於海上,孤懸海外,行蹤不定,基本不為世人所知,難尋久已!不周山和崑崙山在文獻典籍中都有位置可循,我們就來找找這兩座上古聖山它們在哪!

不周山

不周山是天地間最古老的神山,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不周山是天地的發源地,盤古開天地,最後化為不周山,托住天地不再合;不周山也是人類的發源地,女媧在此用黃泥造人、並常駐此山,接受人類的朝拜!

傳說中不周山位於天地的中心點,是在天地間的一座頂天立地的大山,支撐天地!並且不周山是凡人唯一可以上天的路徑,只可惜不周山終年寒冷,凡夫俗子自然不能隨意而上!

不周山之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不:表否定之意;周:周全,完整。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山海經的解釋是有山而不合,就是山頂好像分成了兩爿,合不到一起。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關於不周山的傳說,最著名的莫過於“共工怒觸不周山”。一頭撞向不周山,於是不周山撞斷,天崩地裂,天塌了一個大窟窿,天上天河狂瀉,日月星辰向西北傾,從此東昇西落;地上洪水氾濫,江河皆東南流。

古人為何稱不周山在大地中央?

那時還沒經緯度的概念,判斷方位依據是陽光的照射。北半球陽光南斜,南半球陽光北斜。只有居於赤道附近的地方,南北照射均衡,古人才會判斷出此地是大地之中。

不周山到底在哪裡呢?

又要座落在赤道上,又得山頂終年積雪,長得像個擎天柱不說,還得有合不到一塊兒的兩爿山峰。這樣奇特的地理特徵明晃晃地擺著。

整個地球上,要同時符合這三個基本條件的山,只有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乞力馬扎羅山正好位於赤道南北緯0°上,該山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山頂終年積雪。

該山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形狀就像個斷了上半截的大柱子,說是天柱的遺蹟,看著也像。

乞力馬扎羅山在赤道上,山頂卻終年積雪不融,有著世界上唯一無二的"赤道雪山"奇觀。

更為蹊蹺的是,乞力馬扎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烏呼魯,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馬鞍形山脊相連,頗具“有山而不合”的異相!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乞力馬扎羅山在大約36萬年前出現過一次大規模的爆發,它釋放的黑色熔岩蓋過希拉火山口,在馬文茲火山的原址上形成了乞力馬扎羅山鞍。

《山海經·西山經·不周山》記載:“不周之山。北望諸齜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一派熱帶草原氣候的景象!所描述的果實像桃,葉子像棗,開黃花長紅萼的植物,這不就是金合歡樹嘛!金合歡樹在乞力馬扎羅山下草原到處長得歡。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之山”北望的“諸齜之山”,顯然就是乞力馬扎羅山北邊的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亞山;“嶽崇之山”應該就是非洲第五高峰梅魯山,就在乞力馬扎羅山西南70公里。

那麼“泑澤”是個什麼湖?

《山海經》中多處提到“泑澤”,史學界為此拼了命瞎猜不已,有說是羅布泊的、有說是青海湖的,還有說是星宿海的。

但是《山海經》中的泑澤是個方圓十幾萬裡以上的真正淡水湖“大澤”,然而中國境內,無大的淡水湖,最大的鹹水湖青海湖在最鼎盛之時也就不到5000平方公里,皆稱不上“大澤”。

“泑澤”正是乞力馬扎羅山東北部的維多利亞湖,此湖面積69484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維多利亞湖的原名,阿拉伯語念“烏凱雷韋”湖,東非肯尼亞的土著發音如“要烏拉烏”、“約烏勒烏”,頗似“泑”的古音發聲。

維多利亞湖還正是“河水所潛也”——世界第一大河“尼羅河”的源頭!

不周山是天地創始人盤古的化身,也是人類創始祖女媧的根據地。當年女媧造人,就是在不周山下大澤之畔,用繩子沾了水狂甩黃泥點子,批量造出了第一批人類始祖。如今考古發現,也恰是證實了最早的人類誕生在東非肯尼亞維多利亞湖邊,人類在此地橫空出世又漸漸成熟,沿著母親河尼羅河走向北非、走向亞歐大陸、擴散到了全世界,從此分出人種部族、創造多種文明。

共工怒觸不周山之後,女媧也是在不周山腳下,就近煉五彩石補天,天倒是終於補好了,但不知為何,女媧不肯修復不周山。盤古大神就此屍骨無存、祭斷祀絕。從此人間再無不周山!

崑崙山

現代的地圖上,赫然就有個崑崙山,就是那個地跨新疆、西藏、青海那個大搖大擺的崑崙山脈。

《史記·大宛傳》中記載:“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寘,其山多玉石,採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雲”。

遠古神話說黃河源出崑崙山,張騫認為,新疆于闐的和田河就是黃河的源頭。於是漢武帝根據張騫的見聞,就把和田河的源頭的這條巨大山脈命名為崑崙山,算是致敬傳說中的古崑崙仙山。

這就是現實的崑崙山之所以得名的原由。也就是說,到了西漢時期,真正的崑崙山在哪裡,就已經沒人知道了!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古籍所記的古崑崙山只是“方八百里”的神秘山地。現實中這條崑崙山足足橫亙萬里,顯然是太大啦!再說方位四至和地貌特徵也都不對。

有人說,古崑崙山就是現在的泰山,這是扯淡!

因為根據《山海經》和《穆天子傳》的記載,崑崙山應該在蔥嶺西部,須得穿越帕米爾高原烏孜別裡山口。因此至少得在帕米爾高原以西,遠達現在的中國境外。

《山海經》中有兩段關於崑崙山的記載。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海內西經》又說:“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山海經》的兩段文字,站在世界地理的視界,把崑崙山的位置交代的清清楚楚:“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

而在中國上古典籍中,古稱“西海”就是地中海,“流沙”是指沙漠地區,“赤水”指紅海,“黑水”指尼羅河。這個位置,顯然就是現在西奈半島上的西奈山。

西奈山又叫月亮山。位於地中海的南面即“西海之南”、內蓋夫沙漠的西部即“流沙之濱”、紅海的北部即“赤水之後”、尼羅河的西南部即“黑水之前”。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山海經》中說道古崑崙其下有“弱水之淵”,其外有“炎火之山”。

上古時期以南為上,以北為下,以近陸為裡,以瀕海為外,這“弱水之淵”就是西奈山北部的死海,“炎火之山”就是西奈山東北瀕海的戈蘭高地。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山海經》中說古崑崙是“方八百里”。古人常說“方圓百里”的面積,不是指邊長,而是以一個定點為圓心半徑百里的範圍,1裡是500米,所以百里就是50000米,“方圓百里”就是50000米半徑的圓面積,也就是2πR=7850平方公里。

那麼古崑崙山的“方八百里”便是62800平方公里——這倒是真巧了!西奈半島這座山的面積恰好就是23500平方英里,摺合61000平方公里左右!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山海經》中又說到古崑崙是“高萬仞”。

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在上古時期計量單位模糊,仞和尺的字常常互相通用,1仞或1尺,都可特指成年人一臂的長度或手的指掌長度。

據陶方琦《說文·仞字八尺考》,周製為八尺,漢製為七尺,東漢末則為五尺六寸。如果按1仞等於8尺,粗暴折算“高萬仞”就是高8萬尺,摺合26666米,當然是荒謬的!世界上也不存在超過海拔一萬米的山。

古代尺的具體長度與今之尺大相徑庭。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時,一尺合今31.1cm;現代一尺合33.33cm。

再往上推,《山海經》反映的七八千年前的上古時代,一尺該多長自然無法考證。但是周尺一尺約合23.1釐米是已然明證的。而夏商的1仞,又差不多摺合周尺的1尺,即在《山海經》所成書的周代,1仞相當於現代的23.1釐米。因此“高萬仞”可以推算出來大約為2310米。——這又是太巧了!西奈半島這座山的海拔高度恰好就是7497呎,摺合2285米左右!兩者的高度記錄相差不過25米左右而已,看來《山海經》說“高萬仞”是取了個整數值!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山海經》過去常被吐槽說是玄幻筆記,荒誕不經!

其實把《山海經》放到中東北非一帶去閱讀,還是基本上是能一一對上的!

西奈山的名字,是根據古代閃米特民族神話中的月亮老人辛(Sin)而命名,所以也能意譯叫“月亮山”。西奈山的希伯來語作Har Sinai、阿拉伯語作Jabal Musa、西文翻譯為Mount Hareh或Mountain of Moses;漢文《聖經》中翻譯或作西乃姆山,亦稱何烈山、摩西之山。不管聲調怎麼轉音變調,原始名稱是“Mount Moses”其實都是源自“母西”的諧音——“西王母之山”!

西奈山還有個宗教名稱“The Holy Peak”。

在自古以來就被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視為聖地。在猶太曆史中,西奈山是上帝發出啟示的主要地點,根據《聖經》中“出埃及記第20章”和“申命記第5章”,上帝在此向摩西顯靈,並賜給他十誡,該山因此封聖。

而在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傳說中西奈山也有差不多神蹟出現!上帝、聖賢或先知自山中降臨,為世人指點迷津。所以,後世各教信徒們又虔誠地賦予西奈山“神峰”的名稱:“The HolyPeak”。

“Holy Peak”在中國古籍中,便音譯為“崑崙墟”!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以色列人的上帝一詞叫“YHWH”,而不是“Jehovah”。

“Jehovah”讀作“耶和華”,這個發音是公元7世紀後,基督新教對這個猶太教神聖名字的誤讀,至今正統的猶太教徒和天主教徒並不承認這個念法。

“YHWH”的正確發音是“雅維姆”或“亞瓦姆”,其音神似“西王母”!

崑崙山是中國古代神話的搖籃,現今已知的幾乎所有上古神話,都和崑崙山有點多多少少的關聯。

難怪被稱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

在上古時代,古崑崙山是一個有著特殊地位的聖山, 稱為“崑崙墟”。

所有古書幾乎一致說,崑崙山在西方,距離中土數萬裡,崑崙山深處,住著西王母。

崑崙

因崑崙山遠垂西奈,“崑崙”一詞,在中國古代除指崑崙山外還泛稱指黑色的人種或物品。唐人沿用此義將黑色皮膚的人統稱為崑崙人。《舊唐書·南蠻傳》曰:“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這些黑人大多來自於南洋諸島和非洲地區。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記載:“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連接大海島,……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這些人大多數是被從北非崑崙山一帶販運到中土的。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屈為奴僕,供主人役使,所以時人稱其為崑崙奴。

唐朝開放異常,在國際化大都市長安,各種膚色的人滿街遊走,當時貴族圈內流傳的一句行話,叫做“崑崙奴,新羅婢”。

新羅(朝鮮半島)的婢女,受過專業訓練,乖巧能幹。而崑崙奴一身漆黑,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京中世家大族,沒有“崑崙奴”和“新羅婢”效命,則難稱豪門!

嚴格分辨的話,唐代的崑崙奴,一部分確是輾轉來自北非,又稱為“僧只奴”。

“僧只”是馬來群島和唐人對非洲黑人的稱呼,“僧只”之稱即“Zangi”的音譯,即“桑給”。其實就是現在的“桑給巴爾”。

崑崙奴也有一部分是居住在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矮黑人,屬尼格里託人種。古人不會去細分黑奴來源,只要是來自異域渾身漆黑的,都叫“崑崙奴”。

《千字文》提到“玉出昆崗”。崑崙山中處處有河,河中多出玉石,崑崙玉質地堅韌、溫潤細膩、晶瑩光潔,故質純緻密且色澤素雅。

很有可能就是“綠松石”!世界上最古老的綠松石礦山,位於西奈半島!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崑崙玉的主要特點就是堅硬,上古時代曾用崑崙玉製作兵器,製作祭天祈福的法器。崑崙玉被譽為具有山川精靈、人文精神的美物,成為君子高潔情懷的象徵。女媧補天是到崑崙山採的五色石,精衛填海也是到崑崙山銜的小石頭。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崑崙山上有一種名叫沙棠的樹,形狀同棠樹相似,黃色花朵,紅色果實,果實的味道像李子,但沒有核。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沙棠,即欒樹。別名木欒、欒華。俗稱燈籠樹、鈴鐺樹、搖錢樹、大夫樹等。

崑崙山是生氣之源,物本之源。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從崑崙山向全世界發出五支龍脈,三支通到中國,一支伸向歐陸,一支連脈東非。

根據《山海經》的記述,對上古時代的“不周山”和“崑崙山”進行了一點考證!有什麼不足,請指正!

大家看各種上古文獻典籍時,不要拘束在中國這點土地上,中華民族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山海經》絕對是全球視野的文獻典籍,而不是什麼光怪陸離的“上古神話”;也不是什麼胡編亂造的“東方奇譚”!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不周山與上古崑崙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