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 啟航新徵程

海南日報

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偉大的事業壯懷激越。

建設海南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海南循著習總書記“4·13”重要講話指引的方向,進入砥礪奮進、意義非凡的新時期——

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和調結構轉方式的艱鉅任務,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自由貿易港建設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和海南最大實際,保持定力、頂住壓力、搶抓機遇、迎難而上,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取得重要進展,為加快建設自由貿易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為自貿港開好局營造良好氛圍。一幅以“新發展理念”為底色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美麗畫卷,在南海之濱徐徐鋪展。

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加速推進經濟轉型升級

新發展理念是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髮展優勢的治本之策。

在“4·13”重要講話中,習總書記要求海南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全國前列。“4·13”以來,海南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省委明確有幾條紅線堅決不能踩:一是堅決不搞低水平的重複建設,要實現資源效益配置的最大化;二是堅決不搞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即使GDP和稅收再高,也堅決不上;三是堅決不搞脫離實際的政績工程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不盲目攀比,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

“4·13”以來,海南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培育壯大三大主導產業(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十二個重點產業為抓手做強實體經濟,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南繁、深海、航天等重要科研基地。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水平建設美麗海南百鎮千村,打造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加快構建現代化“五網”基礎設施體系。深入推進國際旅遊島建設,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旅遊消費中心……

一系列實打實的改革創新舉措,不斷擦亮“新發展理念”底色,有力提升了海南經濟高質量發展成色。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房地產是繞不過去的坎。

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發展歷程中,有過大起大落,其中有兩次因房地產炒作引發。省委書記劉賜貴多次強調,海南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決不能成為“房地產的加工廠”。省委省政府決定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減少經濟發展對房地產的依賴,頂住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在房地產調控的背景下仍然保持經濟運行在比較合理的區間,為自貿港建設打下了好的基礎。

“4·13”以來,海南堅定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堅決減輕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持續鞏固對普通商品住房實施全域限購、全面限貸和限制轉讓等調控政策。加快建設住房租賃平臺,落實人才保障住房。

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猝然而至的疫情衝擊……艱難險阻不能阻擋海南轉方式、調結構的鏗鏘步伐。今年3月,海南推出安居型商品房並全面實施商品房現房銷售制度,抓緊構建推動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等。

房地產調控倒逼經濟發展轉型,推動海南經濟結構優化。2019年,我省生產總值增長5.8%,剔除房地產業後增長6.3%,服務業比重提高0.6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75%左右。

除卻堅決破除房地產依賴症,我省積極開展“兩個確保”百日大行動,全力以赴促“六穩”,推出促投資15條、促財政增收10條、促消費10條、促旅遊11條、促農民增收22條,七批次共793個項目集中開工、393個項目集中籤約,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試點任務實施率95%以上……“4·13”以來,海南實招頻出,有力推動經濟結構重塑。

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疫情衝擊,海南及時出臺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八條措施、幫助企業復工復產七條措施、振興旅遊業三十條等一攬子政策和措施,幫助企業加速復工復產並堅定邁向滿負荷生產,以超常規舉措把時間搶回來、損失補回來、工期奪回來。

經濟總體平穩、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創新驅動力逐步提升、發展質量繼續提高、生態環境保持一流——“4·13”以來,海南經濟社會呈現走勢向好、結構趨優、動能轉強、效益提升、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態勢,為加快海南自貿港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看總體,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省委省政府保持戰略定力,主動加大房地產調控,在固定資產投資、房屋銷售下降的情況下,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未造成經濟大起大落,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就業、地方財政收入都保持了較快增長。

看指標,去年海南實際使用外資1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連續兩年翻番。海南FT賬戶全年共開立主賬戶1.21萬戶,共發生資金流動逾138億元。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等四大機場合計實現旅客吞吐量4501.13萬人次。執飛境外航線達103條。洋浦港外貿航線全覆蓋東南亞主要港口等。在全國率先實施服務貿易先導計劃,服務貿易出口增長33%,首次實現順差6.53億元。2019年海南離島免稅品銷售1819.9萬件,免稅品銷售金額134.9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均超三成。外貿結構進一步提質增效。物價基本保持穩定。

看結構,海南轉方式、優結構、換動能取得顯著進展,結果好於預期,具體表現為“四個優化”“四個提高”——產業結構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為20.3:20.7:59。投資結構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下降12.4個百分點至59.6%。非房地產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比重為58.4%,提高6.9個百分點。增長動力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從2016年的92.4%下降到去年的59.6%。消費結構優化。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速均高於經濟增速。與此同時,實現外向型經濟活躍度提高、創新活力提高、環境質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提高。

特別是在外貿宏觀形勢趨緊的大環境下,我省及時研究制定擴大進出口促進外貿發展一攬子措施、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2019年海南外貿進出口905.9億元,同比增長6.8%,高出全國增速3.4個百分點,消費品取代飛機成為海南頭號進口商品。

看動力,海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三大領域、依託五大平臺,培育發展十二個重點產業,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動能積蓄增強。十二個重點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7.3%。

旅遊業不斷提質增效。聚焦“點線面”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三亞吉陽區、保亭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接待遊客和旅遊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速分別為10.4%和12.9%,其中入境遊客年均增長13%。2019年海南旅遊總收入超千億元,海南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讓越來越多的“頭回客”變“回頭客”。

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實現營業收入約800億元、年均增速超過25%。三亞崖州灣科教城、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等教育產業集聚區啟動建設,引進10所國內一流高校、9所國外知名高校來瓊辦學。

高新技術產業加快培育。加快推進崖州灣科技城建設,大力打造南繁硅谷和國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啟動建設海南文昌國際航天城起步區。醫藥產業新開拓國際市場品種13個,出口交貨值實現翻番。建設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至566家、年均增長45.1%。“三棵樹”( 天然橡膠、檳榔、椰子)是海南做強做優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關鍵。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三產融合”,重點是和農民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三棵樹”。

看長遠,海南積極謀劃做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有中生優”的產業發展文章,錨定4個千億級產業,築牢高質量發展基石;把營商環境和生態環境一起作為發展的“兩大本錢”和核心競爭力極力打造,轉型升級正在悄然凝聚勢能;21家央企與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全省累計認定總部企業達33家。

洶洶疫情不能阻擋市場主體參與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信心和熱情。今年前兩個月,我省新增市場主體近2萬戶,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截至2月底,全省市場主體超過94萬戶。今年1月我省實際使用外資超1億美元,同比增長360%以上,新設外資企業29家。“疫情的短期影響終究會過去,我們看好海南發展機遇。”普利製藥副總經理鄒銀奎說。普利製藥是海口一家外資企業,正準備投資5億元新建車間。

“非常時期”非常發力。兩年來,海南十二個重點產業年均增長6%,剔除房地產業後增速為8.3%,佔全省經濟總量的62.9%。

與此同時,我省著力深挖內需潛力,經濟發展關鍵性和基礎性支撐持續強化。

離島免稅購物是海南旅遊的“金字招牌”,我省用好用活用足離島免稅購物政策,海口和博鰲各新設一家免稅店,實現“空、海、鐵”全覆蓋,有力推動政策效應進一步釋放。

去年10月,我省啟動為期一年的海南國際旅遊消費年活動,將推出上千場活動、眾多優惠以及豐富的旅遊主題產品、主題套餐,為國內外遊客呈上一桌豐盛的旅遊消費大餐,助推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而總投資逾百億元的海口國際免稅城項目正加快建設,建成後將成為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的標誌性項目。

在加快建設自貿港征程中,海南經濟轉型升級步履鏗鏘。

加快產業園區規劃建設

深挖“量點”和“亮點”

園區是落實中央賦予政策、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海南自由貿易港發展的重要平臺。圍繞“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和三大主導產業,海南規劃建設海口江東新區、洋浦開發區、海口國家高新區、崖州灣科技城等三大類20個重點園區。“4·13”以來,我省出臺系列支持政策,對重點園區下放43項權限,推動“項目進園區、讓園區說了算”,“一園一策”進一步激活園區發展能量,努力把園區打造成自貿港做大流量的“量點”和突出實效的“亮點”,取得明顯成效。

“4·13”以來,海南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重點園區。

加快推進重點產業園區編制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

圍繞三大主導產業、十二個重點產業和十個重點開放領域,進一步修訂完善產業准入清單和准入門檻,增強投資准入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支持園區現有產業優化調整、轉型升級,做好新產業“有中生新”文章。

完善園區營商環境——

以“產城融合”理念,加快完善園區“五網”基礎設施,率先在若干個重點產業園區實現5G網絡全覆蓋,同時開展實景應用。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平臺共建共享,提升平臺利用效率。擴大“法定機構 市場主體”覆蓋範圍,探索“一園多區”“一區多園”建設管理模式,將極簡審批推向更多園區。

加強監管,確保“放得開、管得住”——

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創新監管方式,發揮社會管理信息化平臺作用,構建園區監管電子圍欄、海關進出口商品追溯管理平臺。出臺事中事後監管辦法,加強風險評估和跟蹤預警,確保園區運營安全。

在高標準高起點做好園區規劃的同時,園區建設比學趕超、能快則快。

工期倒計時牌、林立的樁機、穿梭的車輛、忙碌的工人、徹夜燈火通明的工地……這些元素在海口江東新區構築起一幅忙碌畫面。

洋浦開發區爭當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以百萬噸乙烯及煉油改擴建工程項目為代表的重點產業項目正加快建設,項目建成投產後,將直接拉動價值超過1000億元的下游產業,形成洋浦大乙烯2000億元產業集群,極大地促進下游產業發展。

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至2019年底,先行區累計實現51個“全國首例”(51種特許藥械中國內地首次應用),一批重大疾病在國內有了全新特效療法。不斷深化的“放管服”改革,推動先行區步入發展全新階段。

“4·13”以來,海南紮實推進重點園區規劃建設,江東新區加快建設海口哈羅公學,不斷完善樂城先行區基礎設施和引進高端醫療健康服務機構,提升教育醫療國際化現代化水平。大力推進海口江東新區、三亞中央商務區規劃建設,積極打造海口臨空產業園“一站式”飛機維修服務基地,完善重點產業園區體制機制,為承接自貿港政策,落實早期安排、爭取早期收穫做好各方面準備。截至2019年底,園區共落戶各類企業1.9588萬家,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面積貢獻稅收420.5億元,佔全省稅收總額的33.9%。

基礎設施提質升級

織密“五網”行致遠

“雙兩千萬級”機場執飛自貿區自貿港“航班”,既飛出“加速度”,又飛出“高水平”;萬寧至洋浦高速公路通車,海南建成“田字型”高速公路網,邁向“豐字型”高速公路網,路網更加通暢;全省19個市縣和洋浦開發區全部接通5G網絡,在全國率先實現縣縣通5G,光網更加快速;南方主網與海南電網二回聯網工程投產運行,電網更加明亮……

海南省堅持“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先行”的路徑,按照把海南島作為一個大城市來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理念,統籌佈局,編制《海南自貿區(港)基礎設施提質升級實施方案》,推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體系,大力實施一批“五網”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大力推進互聯互通,打通“最後一公里”,持續提高“五網”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夯實海南自貿港高質量發展基礎。

省長沈曉明指出,推動“五網”基礎設施提質升級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的具體行動,是海南自貿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的現實需要,要在創新體制機制上實現更大突破,解決全國基礎設施建設共性瓶頸問題,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智能化和現代化水平,為全國積累經驗、作出示範。

依託“兩個確保”百日大行動,海南統籌推動七批項目集中開工和簽約活動,累計開工項目793個、總投資4352億元,不斷形成投資生力軍,其中相當數量項目屬“五網”基礎設施提質升級範疇。

瞄準新基建,光網“網”起新生活——

累計建成投用5G基站1200個,信息基礎設施邁入全國中上水平。自然村4G網絡覆蓋率達99.7%,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寬帶覆蓋率達到97%以上,基本實現全覆蓋;開啟了“智能電網綜合示範省”建設。2020年,海南將力爭完成35億元光網投資,加快5G網絡建設和應用,建設“智慧海南”。

海南生態軟件園緊抓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為主導,創建海南自貿區(港)區塊鏈試驗區,重點發展數字文體、數字健康和數字服務等業態,培育發展千億級數字產業。“我看到了海南發展區塊鏈產業的決心,很期待海南在這方面有更大作為。”迪拜區塊鏈中心創始人、首席執行官Marwan Alzarouni說。

“路網”越織越密——

20278個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2560個建制村全部通客車,瓊州海峽客滾運輸實現班輪化運營,G360文昌至臨高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標誌我省高速公路網開啟了“田”字型向“豐”字型提質升級。

電網“網”起新動力——

完成電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電網安全可靠性持續提高,年戶均停電時間下降27.9%。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全面啟動,建成投產後,屆時核電在海南電力能源供應中的佔比將達到50%左右。

“作為海南自貿區建設第七批集中開工項目之一,昌江核電二期項目全面啟動,這標誌著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迎來批量化建設新時期,標誌著海南清潔能源島建設再次邁出新步伐。”華能核電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華能海南昌江核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東輝表示。

氣網“網”起新民生——

環島天然氣管網文昌—瓊海—三亞輸氣管道工程開建,海南島環島閉環管網形成後,將提升海南天然氣供應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實現全省供氣一張網。

水網“網”起新生產——

紅嶺灌區主幹渠全線貫通,邁灣水利樞紐輔助工程啟動建設,水網均衡調蓄能力不斷增強。

未來,海南將圍繞“五網”等重點領域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力促美蘭機場二期擴建項目早日建成投運,加快推進三亞新機場立項工作。推進邁灣水利樞紐工程,推動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瓊西北供水工程開建。推動昌江核電二期、昌江小堆示範項目等穩步建設。規劃建設海上救援基礎設施等。“五網”基礎設施進一步提質升級,將為海南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自貿港提供有力支撐。

下好區域協調發展這盤棋

同步奔小康

協調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堅定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是黨中央在新時代針對區域協調發展新特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下好區域協調發展這盤棋,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內在要求。

“4·13”以來,海南以深化“多規合一”改革為抓手,堅持“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大力推動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發展,“南北兩極帶動、東西兩翼加快發展、中部山區生態保育”格局初現雛形。

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制定《海南省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試行)》,基本取消本省落戶限制,逐步降低外省來瓊落戶門檻。加大各級轉移支付力度,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向實有人口全覆蓋,為轉移就業人口市民化提供諸多便利。

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更趨完善——

出臺《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實施意見》,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等多方面機制逐步形成。持續深化“多規合一”改革,總體規劃實施管控不斷強化,規劃實施彈性有效提升。深入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在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中尋求發展新機遇。瓊州海峽客滾運輸實現班輪化運營,明顯提高了與內地的通航能力。

加快推動“海澄文”一體化綜合經濟圈、“大三亞”旅遊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

海口著力打造全省交通樞紐、現代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創新創業與綠色發展示範區。三亞發力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引領區、國家深海科技基地、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和種業基地、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南北兩極帶動效應日趨凸顯。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紮實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動農業“接二連三”,重點培育檳榔、胡椒等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打造休閒農業。開建87個特色產業小鎮,建成816個美麗鄉村。新增農村公路超過2000公里,2560個建制村全部開通客車。持續推廣“三不一就”新型城鎮化經驗,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到96.2%。百鎮千村正成為吸引遊客的靚麗名片。

縱深推進三大攻堅戰——

全省上下背水一戰、奮力拼搏,取得脫貧攻堅的決定性成就。4.5萬人脫貧任務高質量完成,農村貧困發生率由3.9%下降到0.01%,剩餘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地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9.3%,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生態環境保持一流水平,強化重點領域風險防範。

此外,海南省已制定並實施高標準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2020年要在完成上述主要預期目標的同時做到:指標體系綜合結果提升率高於經濟增長率,7類一級指標均好於去年,37項二級指標在全國領先的比例有所增加。

大時代的聚光燈照在你我身上。肩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重大歷史使命的海南,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放鬆、向改革開放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效益、向動能轉換要潛力,在加快建設自貿港的偉大征程中奮勇前進!

(本報海口3月24日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