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的構造揭祕,為什麼在袁大頭上吹口氣會有響聲

為了辨別袁大頭的真假,人們拿到了袁大頭之後都會放在嘴邊吹一口氣,然後馬上放在自己的耳邊聽聲音。有嚶嚶嚶的聲響便是真的。那麼為何吹“袁大頭”會發出聲響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銀元的構造揭秘,為什麼在袁大頭上吹口氣會有響聲

袁大頭是清末民初時期的通用貨幣,就像如今我國的人民幣一樣,也就是我們經常在電影當中聽到的大洋。一個大洋相當於是七錢兩分白銀。既然有大洋,那麼肯定也會存在著小洋。一般情況下,大洋上面的頭像就是袁世凱的頭像,而小洋上面則是孫中山。這樣的銀元是從1914年時期發行的,一直用到了1951年。

這也就是說,這個貨幣直到咱們新中國成立之後都還在使用。民國成立之後,在1914年的時候推行了《國幣條例》,確定了銀本位貨幣制度,設定國幣“壹元”重7錢2分,純銀度8成9,即6錢4分8釐,也就是23.9024808克,大約等同於銀元的壹枚;還制定十分之一元為一角,十分之一角則是一分。國幣的壹圓錢被鑄造成8成9銀、一成一銅的硬幣,上面雕刻著袁世凱的頭像,這便是我們俗稱的“袁大頭”。

袁世凱在成為大總統之後不久就發行了袁大頭,這種硬幣是高達89%的銀子以及少量的銅所製作而成的。這種貨幣一經發行就受到了不少老百姓的喜愛。因為每個人都很清楚,金子和銀子是不會受到金融危機而貶值的金屬。因此在當年那個不太平的年代裡,有白銀所製成的“袁大頭”輕輕鬆鬆的便成為了社會當中的主流貨幣。後來蔣介石還想用金圓卷將袁大頭給擠下去,可惜的是沒有成功。

話說回來,為何對著袁大頭吹口氣會有響聲呢?要知道,袁大頭的製作材料主要是金屬銀,銀子這種金屬擁有著很高的彈性,當銀元表面出現了氣流的時候,那麼就會發生微小的震動,有了震動就會發出聲響。

不過這樣微妙的震動所發出來的聲響是不能讓我們就這麼聽見的,真正起作用的是袁大頭的頭像。像這種不規則的凹凸圖案會讓氣流的震動幅度加大,從而發出的聲音也就會更大一些,這樣我們便能清晰的聽見聲響。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關注頭條號:史學速遞,每日分享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