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

小益鳥康樂韌掙


《道德經》的根魂是柔弱勝剛強和道法自然,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講道的原理講的很清楚:“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萬下萬物生於有,有生無。”也就是說道的本性和運動與我們人類的自然的本性慾是相反的,而道只追求柔弱處下與大自然和宇宙相適應的自然如水柔弱勝剛強的運行,因為道誕生於宇宙自然的混沌虛無中,而萬物生長的規律卻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也就說明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是反對強暴的事物,而崇尚順應自然柔弱處下以柔弱勝剛強的自然生存原理。

包括《道德經》第四十三章講:“天之之至柔,馳騁天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也說明老子他本人巳對道的本性研究的很清楚了:“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卻馳騁於天下最堅硬的物質世界。”

到《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講:“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到《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講:“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詘,大辯若納,大巧若拙,其用不屈。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到這裡老子他本人巳基本把大道的規律本性和作用巳講的很清楚了,其它那些章中講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欲者不處。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說明《道德經》的魂和根是道法自然無為處下柔弱勝剛強,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行不言之教,做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法只能對懂道的人去講才行,對不懂道的人去講道如對牛彈琴。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是道。

重為較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物。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三分戰略定天下,七分執行定輸贏。

《道德經》的根與魂就是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與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做無為之益。











知足常樂桃花飛雨


氣運


用戶乾衛


道德經的根本是平衡,動中達靜,靜中見動。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一個由無到有,由靜至動的過程,並在動中達成新的動平衡。道家的平衡不是死寂,不是死平衡,而是動平衡。我們知道,三角形是最簡約的穩定形,三角形就是最基礎的動平衡。

通過“平衡-失衡-再平衡”的過程,世界實現動平衡的運轉閉環。太極圖中的陰陽魚,也表現的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柳城耿直人戴大


根本就沒有什麼“道德經”,看看73年馬王堆帛書,在來說話,


一理三丗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共八十一章,五千餘字。

道經主要講“天道”和“人道”,以“人道”為主,闡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但老子提倡的做人道理和行為準則,卻往往和世俗觀念相反。例如:

無為。不做無意義事物,不做無效的管理,不做無用功,不妄求,不奢靡,清心寡慾,生活極簡……人生,專心致志做一件或幾件自己感興趣的事,這就是最大作為!

不爭。淡泊名利,不爭不搶,得之欣然,失之坦然,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爭的結果是,該得的都得到了。

處下。低調收斂,光而不耀,謙虛謹慎,姿態放低,刻苦努力,貯備能力,“是金子總會發光”。有本事的人越低調,眾人越抬舉,處下的結果是居高!

柔弱。不逞強,甘示弱,忍辱負重,對別人避其鋒芒,對自己不露鋒芒,避免爭鬥等。結果是柔弱勝剛強,不戰而勝。

身退。見好就收,知足,知止,讓名利,讓權位,退後位。其結果是避其禍害,全身而退,明哲保身;身退反而被推前,讓權得權,讓利得利,讓名得名。

最後一章,老子把“天道”和“人道”總結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還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德經則闡述了真善美等道德理念,與常人理解的有很大差異,但都能起到振聾發聵的作用!

……

總之,《道德經》的智慧,貫穿與“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這一主線中,與世俗觀念,與人的本性,與一些常識性的思維,反著來,不但不會丟失什麼,反而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反著來,在妙用,一切盡在不言中!



靜一號普洱茶


《人類思想的珠峰:道學》

【一點倡議】西方曾稱,中國無哲學。可數千年來,唯一延錦未斷的中華民族,竟無哲學?此說顯無道理,或屬短視。“哲學”這一概念,源自西方的話語,東方和西方在其涵義的理解和詮釋上,差異明顯。可以共識的一點,是將哲學視為智慧之學。而中華民族智慧之學的大成者,自然當屬老子和他的《道德經》,這無疑等觀於西方的哲學。老子是中華民族最高境界的哲人,其《道德經》是中華民族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最高集成。可是,不知為何,國人多稱其為道家,甚至常與道教混同,實覺此等名義並非最佳之命名。故而,本人多年來一直尊稱為其為“道學”,或“中國道學”,這樣可以區別於西方的“哲學”,亦可體現中國文化之特色與特徵。事實上,西方很多的哲學家,很早就從“道學”中啟智獲益,視其為哲學之先哲。在此之倡議,認同者隨緣,共舉為是。

第一,論道學之根,根在“天人合一”。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其影響最深、最遠、最偉大的哲人,其道學是整個中國哲學的核心,他的影響觸及到全世界。有一說法,《道德經》在全世界的發行印量排行第二,僅次於《聖經》。《紐約時報》曾列出全世界古今最有影響力的十位作家,老子居於首位。道學的影響力是觸及全人類的。

“天人合一”的道學思想,視“天”為“道”,視天與人的和合為“真理”、“法則”,它不僅是一種思想、思維,而且是一種天然的狀態、自然的規律。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思維就是道學的根,也是植造和滋潤中華文化的根。

第二,論道學之脈,脈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不論如何演化,其中都存有最原始的“道”,道是萬物存在以及運行的根本邏輯。此邏輯便是道學所論之脈。

老子的道學作為一種思想和思維,具有放之四海而通世共運的意義,對於人類文化交流、建設和諧社會、推動命運共同體、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乃至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精神與物質的辨證交互作用、人體潛能的開發利用等方面,永遠是一個參照系,都將曠日持久的發揮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第三,論道學之魂,魂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論述的中心思想,並貫穿於整個道學的內涵之中。這句話位於《道德經》的開篇,居於第一章之首,而以後的所有的章節幾乎都是圍繞這個中心思想而進行的縱橫交織的論述。

中國古今有見識的學者,都斷言中國文化的根是道學。《抱朴子》直言:“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學者王西平先生在《老子辨正》一書寫道:“老子關於道的理論,其預見性、概括性、客觀性、科學性是無與倫比的。”而恰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一開篇之首言,成為千百年來乃至於今,人言人殊、見仁見智、爭論不休、悟之有悟的超然命題。可這正是道學之睿睿大智的中國式表達,每一位閱讀者、學習者、踐行者,都會馳騁八荒,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這就是老子的智和道學的魂。


銀河道士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萬物並育小事不小


《道德經》之魂,就應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及“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及“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及“為無為,則無不治。”及“我無為而民自化。”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以及“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與“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因此,老子希望人類社會能高揚起“尊道貴德”的大旗,及“唯道是從”地以道無為法治的模式與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觀有為地瞎掰亂折騰,這樣就能夠“道者同於道”地促使社會自正自化得向前發展與進步。

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之魂,也是其宗旨與精髓。

由此可見,老子《道德經》絕不是某些人所說的,是消極避世與反文明反社會的學說,相反它則是一本積極救世與治世的寶典。

更毋庸置疑的是:老子學說必能與天地同德及與日月同輝地造福全人類!


有德司契


《道德經》的根是“無”,脈是“力”,魂是“數”。


ceit


消效仿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融入自然,利用自然。這五個自然,便是道德經的根脈魂。

五個自然法則,是自然之道與意識之德的完美結合。自然力量無窮,時空無限,都是因道而生,因道而運,人類智慧有限,唯有順其自然無為,體道而行,任何人類意志,對自然的破壞和渺視,都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從而遠離道所主導的本原宇宙世界。虛心謙退,必信必誠,渙而去私存妄,無所障礙,敦而敦厚淳樸,不受汙染,不假雕琢,曠而虛懷若谷,寬容萬物,渾然一體,超凡脫俗。遵循規律,順其自然。無為即道,當我們把所有原則、規律掌握、運用到極點之時,這些條條框框已經融入了我們的血液,所有事情都無需過多思考,只要按照常理順其自然的讓它發生,就是最對的選擇。人應該順從自己的本性,順從自然地法則與大自然一起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