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親子關係:父母用“遊戲力”輕推,幫助孩子建立童年好習慣


良好親子關係:父母用“遊戲力”輕推,幫助孩子建立童年好習慣


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勞倫斯▪科恩

有些心事,孩子永遠不會說給你聽,但他會做給你看.

比如,你帶孩子一起逛街,路過了玩具專櫃,孩子總是拉著你不願離開,非要買一個玩具才行,可是家裡已經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玩具;

孩子一放學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抓起手機,頭也不抬地開始他手裡的網絡遊戲,並且這一開始就沒了截止時間,任你怎麼催促也有用;

你每天早晨叫孩子起床,每天都提前半小時叫他,催促很多遍,可是孩子依然可以把頭蜷在被子裡一動不動,任憑你著急上火;

……

不得不說,這些情況已經成為了大多數家庭中,孩子與父母之間每天例行的“標配狀況”,讓很多家長頭疼不已。

從心理學上講,這些問題行為的產生,都源於孩子內在未滿足的期待和感受。

良好親子關係:父母用“遊戲力”輕推,幫助孩子建立童年好習慣

父母總期待在說教中改變孩子

01

孩子真的難管嗎?遊戲治療師勞倫斯▪科恩否定了這個說法,他說:“孩子之所以難管,是因為你用了你喜歡的方式,而不是孩子喜歡的方式。”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0-12歲孩子最容易汲取到知識的學習方式就是:遊戲中學。

甚至12歲之後到成人,“遊戲”都是大家愛不釋手的方式。

孩子的成長是在“玩”中完成的,比起成人樂於使用的說教方式,孩子更喜歡接受遊戲方式。

所以,我們要學做遊戲力的父母,去激發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勞倫斯▪科恩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他從與自己孩子的相處中,總結出一套有效地建立良好的家庭親子關係的方法,他把它寫成了《遊戲力》這本書。

《遊戲力》曾獲得美國國家親子出版獎金獎。在這本書中,你會了解到父母是如何在“遊戲”中,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習慣?如何成為一名有遊戲力的家長?

良好親子關係:父母用“遊戲力”輕推,幫助孩子建立童年好習慣

開始“遊戲力”的學習

我在做家庭教育的這幾年裡,也遇到過許許多多幾近崩潰的媽媽們地一再發問:

家裡有兩個孩子,大的孩子總不會讓小的,喜歡把小的弄哭,怎麼辦?大的還會經常打小的;

怎麼才能讓孩子做作業時不拖延呢?每天陪孩子做作業,都感覺要耗掉半條命;

和孩子約定好的事情,當時孩子都答應得好好的,怎麼轉頭才幾分鐘不到,他又開始了?

……

“好說歹說,孩子都聽不進去,該怎麼辦?”

其實,孩子的這些問題行為中蘊含的是他們對事情的情緒和需求。如果家長能瞭解到他們的情緒和需求,然後“對症下藥”,我想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就拿家裡有兩個孩子的媽媽來說,媽媽想大的孩子把他的玩具,或者他喜歡的東西讓給小的孩子。

從日常來看,我們學過“孔融讓梨”,所以,我們希望孩子都能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但是,我們卻忘記了從孩子的心理層面去看,也就是5歲以前的孩子,他們關注的是什麼?他們關注的是自己的“感覺”。

他們在得到玩具時,想的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了。

孩子還沒有大局觀,他們需要家長在事情中,用孩子喜歡的方式,不斷地“借事引導”。如果家長用的是乾巴巴的說教,孩子無法在頭腦中形成形象圖式,所以,沒過幾分鐘就又忘記了。

換個角度,如果我們把孩子換成大人,在工作中,我們通過自己努力付出後,即將獲得升值加薪的機會,突然老闆讓你把這次機會讓給同事,你的心理一定會想“憑什麼?”你也會不甘心。

與孩子的相處中,如果我們習慣了換位思考方式,問題的處理就會變得容易起來。

然後,瞭解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孩子的情緒和需求,去找到解鎖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和孩子玩遊戲。

良好親子關係:父母用“遊戲力”輕推,幫助孩子建立童年好習慣

02

為什麼說遊戲會很好呢?因為遊戲不僅包括了各種深層的意義,同時還不失趣味性。

遊戲中,孩子與父母會發生身體的接觸,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建立親子鏈接的方式;讓孩子扮演各種角色,他會從中汲取不同的體驗,幫助他建立自信和勇氣。

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一個關於“分享與獲得”的遊戲。

就剛才說的那位有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在學習了‘’遊戲力”的課程之後,她回家劃出了一塊“玩具共享區”。

她把買回來的的玩具,不論新的、舊的都放在了共享區裡面,孩子們如果想玩,就要通過抽獎的方式獲得玩的先後順序。

抽獎區包括了:先後順序抽獎箱、時間長度抽獎箱、分享獎勵抽獎箱等,抽獎區的佈置,使用孩子喜歡的風格,讓他們樂於參與進來。

開始孩子們可能會把環節搞亂,但是在媽媽爸爸耐心地帶領下,漸漸地,孩子們都形成了“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後來,她們家孩子的閱讀、自己吃飯、自己收拾玩具等習慣,都是在遊戲中建立起來的,孩子和父母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融洽。

可見,人際關係中,道理和感受相比,感受終究略勝一籌。

無論如何,一定記住:禁止孩子游戲,就像禁止大人說話和思考一樣難受。

良好親子關係:父母用“遊戲力”輕推,幫助孩子建立童年好習慣

父母與孩子在遊戲中產生親密鏈接

03

孩子為什麼要遊戲?

對於成年人來說,遊戲意味著休閒,但對於孩子而言,遊戲就是工作。

不同於成年人的是,孩子非常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很少想要休一天假。

並且遊戲讓孩子交到了朋友、體驗了生活,也讓孩子在遊戲中不斷地探索學習。

一般來說,一個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投入遊戲的孩子,都存在一些讓人必須重視的心理問題,遊戲就是孩子在為他成年後,投入社會中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童年時期,曾受過嚴重虐待或者不被尊重的孩子,在成年後他們首先需要學會的就是做遊戲的能力,因為在遊戲中他們的心靈會得到治癒。

良好親子關係:父母用“遊戲力”輕推,幫助孩子建立童年好習慣

給予孩子智慧

理論層面看,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動物,玩遊戲的時間越長。

第一、 在遊戲中培養與孩子的親密感,讓孩子遠離孤獨感。

孤獨感孩子的口頭禪:真沒意思!沒人喜歡我!我不感興趣……

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打不起精神,喜歡用一些精神麻痺的事情來麻痺自己,比如說沉溺於網絡遊戲。

精神孤獨的孩子還容易誤入歧途,當他在家裡找不到意義和樂趣時,他就會到外界尋找。

有的家長面對這些問題痛苦萬分,但又無能為力。

其實,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把能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幫助孩子重新找回生命的樂趣和意義。

第二,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遠離無力感。

孩子在現實遊戲中,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比如醫生與病人、過家家、警察抓小偷等遊戲,他們不但獲得了扮演各種角色的喜悅感受,從中學會了換位思考和感同身受;同時,孩子的“主動選擇權”,還會讓他們收穫自信。

有的家長對於孩子在遊戲中喜歡扮演反面角色和小人物,而感到不快和擔心。

但不得不說的是,如果家長一味地打壓和呵斥,只會讓孩子變得膽怯,而對生活失去興趣,深陷入“無力感”中。

最好的方法是先接受孩子當下的想法,然後在遊戲中不斷去開闊孩子的思維,讓他逐漸地做出真正的選擇。

無力感的表現形式,有時會讓人有些困惑。就像一位媽媽她說:“你說我的孩子無力感,可是他在學校裡打人,連老師都怕他,只能三番五次請家長。”

無力感有時候是一種防衛甚嚴地自我保護,為了隱藏自己而先發制人。對別人來說,他就像一隻刺蝟。

但是對於無力感的孩子,他內心是非常孤獨無助和不自信的。

第三,在遊戲中康復孩子的情緒,讓孩子不再深陷焦慮。

一個3歲的孩子在醫院打完針,他的心情一定不會太好,他還在想著打針時的恐怖。

回家後的某天,在玩現實遊戲中,他扮演了醫生的角色—之前給他打針的人,而爸爸、媽媽或者玩偶扮演了病人。

這時,大人在孩子面前會假裝害怕打針,而像孩子一樣大聲請求著:“我不要打針,請不要幫我打針。”或者孩子在遊戲中幻想著布娃娃害怕打針的樣子

……

孩子在遊戲中處於強勢的一方,這種角色轉換,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也可以強大無比。當孩子再次“經歷”整個打針的過程時,之前的恐懼感會通過哈哈哈的大笑釋放出來。

如果下次再遇到打針,他心理沒有前面的壓抑情緒,也就不會出現情緒的迸發,而撕心裂肺的哭喊。

這也是孩子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玩這些遊戲的原因。

最後,希望每一位愛孩子的父母都成為擅長遊戲的父母,用遊戲力養育孩子,這會讓孩子早晨的上學準備不再像打仗一樣緊張,讓勞累後的一天能溫馨地收尾,讓整個家庭充滿歡樂。

接下來的五天,我會在“微頭條”每天給喜歡“遊戲力”的你,拆解“如何成為真正有遊戲力的父母?”

如果你想學習不要忘記關注我的更新。


良好親子關係:父母用“遊戲力”輕推,幫助孩子建立童年好習慣

讓家變得溫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