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激光“智多星”,海目星再次押注動力電池靠什麼?

工業激光“智多星”,海目星再次押注動力電池靠什麼?

撰文|夏一哲

從人類獲得第一束激光,到激光在工業領域大放異彩,不過六十年的時間。激光技術和工業自動化相互成就,廣泛應用於打標、切割、焊接等製造加工環節,激光設備由此成為車間中不可或缺的“多面手”。

對中國來說,激光行業是工業自動化進程中的“意外之喜”——國產激光器廠商從90年代殺入商用領域開始,追趕近30年,依靠部分自研激光器產品,終於能與國際巨頭“一較短長”。上游廠商不懈追求核心器件國產替代,中游廠商研發迭代超高功率激光器,下游設備廠商求索“千變萬化”的終端應用,全產業鏈休慼與共。

海目星是下游應用廠商的代表——海目星為製造企業提供激光和自動化裝備,在十幾年間已然崛起為行業弄潮兒。積極引入技術團隊,發力研發,海目星旗下的激光和自動化設備,進入了激光製片、激光焊錫、激光打標、激光鈑金切割、電池裝配、電芯乾燥、音圈馬達組裝等多個工序,成為中國3C製造、動力電池等行業崛起的磚石,堪稱應用“智多星”。

不過,下游應用行業在近兩年進入整合期,市場競爭加劇,落後廠商淘汰加速,頭部廠商則繼續擴充產能,機遇與挑戰並存。海目星原有的業務,已經受到下游需求下滑的衝擊,尤其是其最為倚重的動力電池業務,嚴重滑坡。5G商用徐徐鋪開,動力電池行業產能擴充在即,海目星能否和從前一樣,再次拿出行業急需的解決方案,在下一次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左右逢源?

激光+自動化鎖定前沿應用

對於中國而言,激光技術是個“特別”的存在——與其它先進技術基礎薄弱,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大步追趕稍有不同,中國在60年代初就成功自研紅寶石激光器,此後氣體激光器等設備的研發進程,基本與國際同步。

不過,行業競爭不在實驗室中,而在工廠、車間和產線的應用上。中國在70年代的激光器商用進程中掉隊,技術被甩開後,產品也完全依賴進口,直到90年代才有廠商嘗試激光器國產替代。

製造業旺盛的應用需求不會“強求”激光器國產與否,它們更需要易用的激光設備投入生產、提升產能。因此,不管核心技術握於誰手,相對下游的激光器裝備廠商都需要為不同的行業提供“生產力”,為製造企業“趨利避害”。

成立於2008年的海目星,並不算行業的先行者,卻是“智多星”,研發出適應多個行業的激光和自動化裝備,實現高速增長。

工业激光“智多星”,海目星再次押注动力电池靠什么?

2016-2019H1海目星主要財務指標

創業初期,位於深圳的海目星抓住了金融危機後電子器件產業復興的東風,自研5W全風冷紫外激光器,適用於PCB(印製電路板)的製造。通過研發和推出雙工位打標機,有效提升行業生產效率。

之後,海目星延續了對下游需求變化的敏銳洞察,用研發開啟了產品“萬花筒”。2010年,通過引進專業團隊,海目星成功進入激光鈑金加工設備市場。和數控衝床相比,激光鈑金設備噪音更小,切割形狀也能隨心所欲,原本“無解”的圓弧形也變得“有解”。

2011年,海目星再次引入新加坡專業團隊,結合激光與自動化系統,進入自動化生產線賽道。五年之後,工業機器人技術與激光技術融合作為推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之一,被髮改委寫入《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海目星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可窺一斑。

通過引進臺灣人才和自建專業團隊,海目星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別切入激光精密加工設備市場和鋰電系能源激光及自動化設備市場,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局面。

在動力電池領域,過去的鋰電五金模切機生產效率低,同時轉運、管理以及存放成本高。海目星研發團隊打破國內外技術封鎖,研發出激光極片成型設備,能夠在鋰電池極片兩側的金屬箔材上切割極耳,成功解決行業痛點。

敏銳的行業嗅覺和積極的研發策略,讓海目星的產品線佈局狀若“萬花筒”。業務線“百花齊放”,海目星的營業收入得以從2016年的2.98億元,驟增至2018年的8.01億元。

高研發追逐消費電子紅利

近兩年來,海目星著重發力的3C製造和動力電池賽道均進入行業整合期,頭部廠商擴充產能,落後廠商步履維艱,海目星的業務也受到衝擊。

工业激光“智多星”,海目星再次押注动力电池靠什么?

2016-2019H1海目星主營業務構成

從2016年到2018年,原本第一大業務動力電池激光及自動化設備增速逐漸放緩,對營收的貢獻持續降低;2019年上半年,該業務收入為5,202.47萬元,僅為2018年全年的20.16%。

動力電池行業變動成為海目星相關業務變化的主因。2017年,海目星當年第二大客戶格力智能與海目星簽訂了1.59億元的採購合同。由於終端客戶珠海銀隆經營狀況不佳,格力智能與海目星簽署《商談備忘錄》,調低合同金額至1.51億元;格力智能在支付9,534萬元後,剩餘5,562萬元將在24個月內延遲支付,拖累了海目星的資金週轉。

與風險並存的,則是機遇。動力電池行業頭部廠商仍在積極擴充產能。2019年上半年,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達到30.01GWH,同比增長93.00%;行業排名前三的寧德時代、比亞迪和國軒高科裝機量合計佔比則高達75.87%。從2016年到2018年,寧德時代一直是海目星的前五大客戶,若合作能夠延續,海目星有望維持動力電池相關業務規模。

此外,我國工信部在2019年6月廢止《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俗稱動力電池“白名單”。這份2015年制定的白名單曾是中國動力電池廠商的“溫室”:新能源汽車只有使用白名單內廠商生產的動力電池,才能進入推廣目錄、獲得補貼;松下、LG和三星等外國廠商無緣名單,自然被中國市場拒之門外。

白名單促使中國動力電池廠商急於擴充產能搶佔市場,相對忽視技術研發。隨著白名單的廢止,國內外廠商將站在同一起跑線競爭,松下、LG等廠商極有可能跟著特斯拉、大眾、現代等國外主機廠“乘虛而入”。外資廠商擴充產能,也將給上游設備市場帶來增量。海目星通過科創板募資發展激光及自動化設備,有望抓住這一機遇。

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規模則在不斷擴大,隨著5G商用進程的加快,智能手機市場在經歷短暫的退坡後將恢復增長,其帶來的增長紅利無疑令整個產業鏈翹首以待。

海目星在2015年之前就佈局顯示行業激光及自動化設備,其全自動OLED激光二維碼追溯設備和全自動OLED激光鑽孔設備的主要客戶是國內面板巨頭京東方。

作為華為手機“御用”屏幕廠商,京東方在華為的扶持之下,已經在小屏OLED市場撕開三星的壟斷地位,有超過5%的市場佔比。隨著LCD面板產能進一步過剩,國產面板廠商的發力點將轉向OLED屏幕,海目星相關產品有望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相比其他已經上市的激光裝備廠商,海目星規模雖小,但一直維持較高的研發投入。從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海目星研發投入佔比由9.65%增長至12.89%,高於包括大族激光(002008.SZ)、華工科技(000988.SZ)、先導智能(300450.SZ)等在內的行業巨頭。通過研發的高投入,海目星能及時將敏銳的行業嗅覺轉變為產品。

自工業革命開啟機器時代以來,新技術摩肩接踵地登上歷史舞臺,帶來翻天覆地的生產力變革。日新月異的發展既仰仗升級迭代技術,又依賴拓展成熟應用。作為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業的自動化和數字化進程將不斷推進,海目星增加研發投入及時跟進下游擴產需求,其解決方案將在市場上獲得更大施展空間。

打造國際品牌發力智慧倉儲,傲基科技如何引領中國製造升級?

聯贏激光:動力電池焊接王如何應對下游產業劇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