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釣底層魚鉤離底好,還是鉤躺底觸底好?

喜野釣


你好,

關於釣底層魚鉤子是離底好還是觸底或躺底好,這方面我在實戰中非常的有感觸,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釣離底還是觸底或躺底好,有三個方面的決定性因素(注:以下所說的懸空即離底的意思):

1.是野釣還是釣養殖塘(或黑坑等);

2.是釣靜水還是走水(走水,即有水流);

3.垂釣的目標魚種;

第一點,自然水域的魚兒吃食比較謹慎,如果釣的靈(如下鉤輕觸底,上鉤懸空),會導致浮漂出站很多假的信號,從而導致中魚率降低,另外由於自然水域的食物偏少及魚兒天性膽小、喜靜的特點,所以一般都會選擇在水下覓食,而水底的淤泥多,所以經常會出現拱食的狀態(尤其是大魚,如鯉魚,特別能體現出這點)

所以如果是野釣,一般建議釣鈍些,常見的鉤子水下狀態:下鉤躺底,上鉤輕觸底(即釣下鉤躺底,上鉤輕觸底好)。

再說說養殖塘,大家知道養殖塘一般都是人工在餵養魚兒,一般要麼投餵一些顆粒,要麼把一些水草等魚兒愛吃的植物仍在水裡(漂在水面)。那麼久而久之,魚兒習慣了這種吃食方式,抬頭在水面或水的中上層去搶食,所以釣養殖塘建議釣靈,鉤子在水下的狀態為:下鉤觸底,上鉤懸空(即釣下鉤觸底,上鉤懸空好)。

第二點:如果在沒有水流的水域做釣(即靜水),釣上鉤觸底,下鉤懸空或上鉤躺底,下鉤觸底好;如果做釣的水域有水流,則建議釣鈍,把鉤子在水下的狀態調到:雙鉤躺底子線彎曲的狀態或釣跑鉛,即鉛墜躺底,也就是釣躺底好。

第三點:釣鯽魚、鯉魚等嘴巴朝前底層魚,釣上鉤躺底,下鉤觸底好,如果釣鯝魚、鯪魚等嘴巴朝下的魚種,則釣雙鉤躺底好。

最後,我再說一個非常容易判斷是釣鉤子躺底好還是觸底或懸空好的辦法:初到一個水域做釣,你可以先釣靈,即上鉤觸底,下鉤懸空,在抓魚口的過程中,如果釣靈時口總抓不到,這時你可以把浮漂慢慢上移,即由釣靈變釣鈍的過程(由上鉤觸底,下鉤懸空到上鉤躺底,下鉤觸底甚至是釣跑鉛的過程),當你調整的狀態能很好的抓到魚口,那麼恭喜你,你成功啦,而這種鉤子在水下狀態就是垂釣時最佳的狀態。

好了,關於釣底層魚是鉤子躺底好還是觸底或離底好已經有了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祝大鯽大鯉!





小康愛釣魚


釣底層魚一定是讓雙餌到底最合適,因為底層魚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在水底附近覓食。但是底層魚有可能會因為某些因素離底,當底層魚離底之後就需要採用行程釣法。

鉤餌離底會產生很多問題

底層魚由於習慣了吃躺在水底的食物,所以如果鉤餌一旦離底,懸浮在水中,底層魚在覓食的時候就會產生警惕心。

另外,很多釣魚人都認為一餌觸底一餌離底是很適合釣底層魚的,其實這種想法完全錯誤。一餌觸底一餌離底會導致浮漂剩餘浮力過大,即便魚吞下餌也很容易因為剩餘浮力過大導致空竿或者脫鉤跑魚的現象出來。

底層魚可能會離底

魚在很多情況下會離底,例如水中的含氧量降低的時候,或者是不同水層之間溫差較大的時候,底層魚就會出現部分離底的情況。底層魚離底有兩個最大的特點,第一是不會出現所有底層魚都離底的情況,離底的始終只是部分的底層魚;第二是底層魚離底的高度是不確定的,很可能會分佈到不同的多個水層。

底層魚離底需要釣行程

由於底層魚離底充滿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所以底層魚離底之後釣定層浮是沒有意義的,最好的做法是釣行程,也就是讓鉤餌以均勻緩慢的速度下落,吸引離底的魚在這一過程中接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離底接口。釣行程需要維持較快的拋竿頻率,鉤餌到底之後不要做太長時間的等待,採用高頻率的拋竿換餌才能有更多的中魚機會。


眼鏡哥說魚


底層魚,顧名思義,就是常年在水底活動覓食的魚類,比如鯽魚,鯉魚等。一般情況下,垂釣底層魚類,我們還是要選擇釣底的方式,但由於個別原因,導致其上浮也是存在的,我們在作底層魚時也要根據當時的魚情,來合理的調整我們的垂釣方式。

我們釣底時的狀態通常分為三種:

一、一鉤到底一鉤懸(輕觸底)。此狀態通常是在魚兒開口比較好,窩點魚兒較多,吃食較猛時的調釣方式。此種調釣方式是通過調高釣低來實現的,比如調5~6目,釣1~2目,這時的雙餌在水底的狀態為一鉤到底一鉤懸和一鉤到底一鉤輕觸底之間。此種調釣方式可以有效放大魚吸食餌時浮漂的動作,有利於垂釣者,更容易抓住魚口,從而提高魚獲量。

二、雙鉤臥底。雙鉤臥底子線的狀態是彎曲的,此種調釣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魚兒吸食餌料的入口率,增加釣獲量。這種狀態是通過浮漂的調低釣高來實現的,比如調平水釣1~4目。此種調釣方式適用於垂釣輕口、滑口魚和前吻比較長,嘴長在下方的底層魚類。


三、鉛墜到底。顧名思義,此種狀態就是鉛墜比較重,可以到達水底,從鋁墜以下的子線和餌料平躺在水底。此種狀態被釣魚人稱之為釣跑鉛。這種調釣方式適用於小雜魚鬧鉤非常嚴重和垂釣超大型魚類。

底層魚有時也會因為氣壓和溫度的原因造成離底或上浮,此時我們可以用釣離底的方式來垂釣。使用吃鉛量比較大一些的浮漂,半水調漂到漂肚上方,掛上雙餌浮漂還可以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數即可。底層魚輕微上浮時還會開口吃食,但上浮比較嚴重時就不會開口進食,此時我們可以收竿回家,等到氣壓和溫度恢復正常時再來作釣。


釣無定律,我們還需要在具體作釣過程當中,根據當時的水情、魚情、溫度、氣壓等各種相關因素來合理的調整我們的垂釣方式,才有可能獲得比較滿意的魚獲。

以上是個人觀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有不同看法和更好的垂釣方式,請在下方回覆,謝謝。


悠然小釣


呵呵,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看了其它朋友回答的情況,感覺還是回答一下吧,建議你研究下動態釣鯽法。何謂動態釣鯽法?也就是在一天的做釣過程中,根據魚口和魚層的變化實時調整釣的水層,你比如說夏季,早上和晚上水溫不太高,魚一般喜歡游到釣水處覓食,這個時候可以適當釣淺,也就是說可以適當釣底,而中午的時候魚會向深水遊,這個時候就需要釣深水了;到了深水後,是不是一直要堅持釣底呢?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情況陽光、水溫和餌料的原因魚的聚集水層是會發生變化的,如果你的浮標從入水一直到底這一過程始終無口,那說明你釣的位置魚的密度非常低,或者說是魚沒有聚過來,如果浮標入水後在快到底的時候往往會來一口,抬竿中魚,說明魚已經上浮了,這個時候就需要調整浮標,向下拉動浮標,將魚食固定到中魚的水層,這個時候就會穩定的中魚了,如果你一直死打底,而又不會抓行程中的動作,往往是浮標下降的過程中亂動,到底後無口了。

釣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半水接口頻率較高,就要果斷的調整浮標,因為這說明你釣位置魚已經上浮了。動態釣鯽法,就是全水層釣鯽的方法,最低可以釣到底,最高可以釣到水皮,只要浮標有動作抬竿能中魚,就說明你釣的水層合適了,釣底還是釣浮取決於魚而不是你固定的釣法



丹江農人小輝



戶外彬哥


個人覺得,不存在誰好、誰不好之說,關鍵看垂釣環境的要求,有的時候需要離底,有的時侯需要觸底、躺底。作為一個非競技的普通釣手,在此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經驗。以野釣為例。

一、符合下列情形時,可考慮選擇離底釣

1.水底有青苔、淤泥;

2.靜水(無水流或水流不大;風浪較小)

3.中午氣溫高,魚上浮;

4.小雜魚不多;

5.垂釣環境本身很適應離底釣。

二、非上述情形時,可考慮選擇觸底和躺底釣。以下幾種情形,最好選擇觸底和躺底釣。

1.走水嚴重;

2.小雜魚太多(重鉛跑鉛並搓餌釣);

3.主攻大個的鯽、鯉;

以上僅是自己的一點實戰經驗,但願有所幫助。不過我還是想說,野釣無固定技法,什麼管用按什麼法釣,不要太拘泥於哪些所謂的釣法。還有一要保持釣魚是一種修閒、娛樂的心態,過了就沒多少意思啦!


飄過再飄過


根據底層魚的生活習性,我認為鉤躺底是最好的狀態!但是現實垂釣中,要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水域,不同的魚類來調節餌料在水中的狀態,才能有更多的魚獲!


就拿我們經常釣的鯽魚和鯉魚打個比方吧!
大家知道,鯉魚吃食得時候是用嘴拱底下的泥裡找食物,我們一般野釣的時候,看到水面上冒出一片氣泡,那就是鯉魚在水底拱的泥裡面冒出來的!很好分辨!鯽魚吃食的特點是屁股朝上頭朝下吃餌,吃完餌料一仰頭就遊走了,所以大部分釣鯽魚是往上頂浮漂,這是鯽魚吃餌後仰頭牽動鉛皮墜導致的!所以根據鯽魚鯉魚的吃餌習性,我認為還是餌料一鉤躺底,以後觸底是最好的!



但是,不同季節、不同的水域、不同的氣壓,底層魚也並不是一直都在底層巡遊,魚是趨溫性動物,哪裡的水溫適合它們,魚兒就喜歡待在那個水溫中!所以說,底層魚要釣離底,是根據水溫來確定的!比如,秋冬季節,天氣晴朗,水面上的水溫升高很快,底層魚就喜歡離底去上層水面,或者去岸邊的淺水區!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釣離底或者岸邊的淺水區!


我們要釣魚,得了解魚的生活習性和氣溫對魚兒的影響,根據不同季節,不同天氣和不同的水域來因地施釣!釣無定法,靈活運用!


探釣者老袁


在釣底層魚的時候,有人釣雙鉤躺底,有人釣一躺一觸底,還有人釣雙鉤離底,那麼到底哪種釣法好呢。

不管哪一種釣法,都存在他的優缺點,只不過是跟據所釣水域情況不同而選擇某一種釣法而己。當你在流動水域釣魚時,因走水你不得不加鉛,那麼此時鉛皮肯定是到底的,所以雙鉤也是相應躺底的,這種情況下,釣魚時只能抓死口(也可以用雙鉛增加靈敏度)。再就是天氣原因,當有時氣壓偏低時,底層魚有時也會遊離底層,那麼你再雙鉤到底魚肯定是吃不到餌料的,所以這種情況我們就要釣離底,魚兒才能吃到餌料。一般在正常情況下,我們釣底層魚時,最好還是一鉤躺底一鉤觸底,這樣可以上鉤誘魚下鉤釣魚。還因為有時魚吃食習慣或其它因素,有時上鉤中魚有時下鉤中魚,所以一鉤躺底一鉤觸底相應來說也會增加中魚率。另外,當我們在醬層比較厚的水域垂釣時,鉤餌就不能躺底了(鉤餌落入醬層裡,魚看不見),此時就要上鉤離底下鉤觸底。

總之,釣魚時一定要靈活多變,隨時調整,只有這樣才能有好的魚獲。



野釣秦淮


對於這個問題,主要是根據魚情來選擇的。

底層魚,顧名思義是棲息在水底的魚類。因為生活習性的關係,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上浮的,所以我們在垂釣底層魚種時,一般是需要餌料到底的。


餌料在在水底的狀態什麼樣為最好呢?這個是有魚情決定的!

比如,雙鉤掛餌躺底,這樣的方式對於長期在水底覓食的魚兒來說是沒有什麼戒備的,警惕性不高,咬鉤多為是實口。這種方式在野外守大魚時常會這樣調漂。

如果在“發窩“或者“搶魚“的情況下,雙鉤掛餌躺底就顯得有點慢了。這時我們可以調靈一點,信號傳遞的更快些,魚兒的接口也會多些,中“雙飛“的幾率也會大些,對增加魚獲是有幫助的。


什麼時候釣離底呢?

在水底有水草雜物或者醬層的情況下需要釣離底。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釣底的話,餌料會陷入其中的,魚兒找不到餌料,還怎麼釣魚呢?這種情況釣離底一般5公分左右就可以了。

還有,魚兒上浮的情況下也需要釣離底的。

比如:氣壓低溶氧量低時,垂釣雨中時(下雨會造成水底渾濁),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魚兒上浮,這時水底已經沒有魚了,就需要釣離底了。

所以,釣底層魚,什麼時候釣時候釣底,什麼釣離底,是需要根據魚情來決定的。

最後,作為釣魚人呼籲:釣魚謹遵“留大放小“的原則,自己製造的垃圾隨手帶走,並分類放置。


石頭釣魚記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主要是過於考慮底層魚還是中上層魚了,魚鉤在水底的狀態是什麼樣,取決於魚層和水底結構,還要考慮到釣法和水流問題,綜合對比才能找一個最佳點,那麼:

  1. 首先要考慮為什麼離底?

  2. 魚鉤在水底的狀態取決於什麼因素?

只有搞清楚了這兩點,才能去選擇讓魚鉤在水下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不能不考慮任何前提就去決定是釣底還是釣離底,甚至很多時候不僅僅是離底,還需要兼顧一下行程,因此:

  • 通過觀察是否有截口、浮漂出現的動作來判斷魚處在哪個水層,可以迅速調整垂釣的方向,沒有任何前提的話,是無法做出準確判斷的。

  • 離底這個太籠統,離開水底5公分、10公分、20公分都叫離底,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為什麼釣離底,決定你做出這個決定的依據和因素務必要搞清楚,反正沒口了,試一試離底這種想法是不可靠的。

首先要考慮為什麼離底?

大多數底層魚,我們常規的對象魚多為鯽魚、鯉魚,剩下還有黃辣丁、鯰魚等偏肉食性魚種,這兩種釣離底效果一般,所以一般都是指鯽魚和鯉魚。考慮釣離底第一種現象是:雖然這兩個魚種是中下層魚種,但也不是時刻在水底的,尤其是一些水底有鋒利石頭,雜草的地方,這兩個魚種都會出現離開水底一定距離的情況。

第二種現象就是浮漂出現了異常動作,相對於底部的魚口外,浮漂出現了下降過程中的截口、或者明顯有目標魚蹭線的情況出現,這才是考慮釣離底的主要原因,第三種情況是就是鯽魚和小鯉魚有向上追食的天性,尤其是鯽魚是可以通過手法將水層拉起來,臺釣速釣的優勢也正在於此,這種是主動釣離底的想法,但這種方法要求有一定密度,密度小是很難操作的。最後一種情況就是黑坑的鯽魚和鯉魚,因為收到環境或者自身應激反射的原因,會出現離底現象,這種情況在黑坑是比較常見的。綜上所述,當明確了以上4點後,這才是做出釣離底的主要原因。

魚鉤在水底的狀態取決於什麼因素

採取釣離底或者躺底釣都是要進行選擇的,我們主要來說離底釣,當你知道了什麼情況下采用離底釣,那麼反之的情況就是適合躺底釣,就不用累述了。不管是因為上述的哪一種原因,個人認為離底釣是主動求變的一種體現,魚發出了明確信號,你採取正確方法應對,自然漁獲就好了。這是我認為選擇魚鉤在水下什麼狀態最重要的因素。

同時,如果只是輕微離底釣的話,沒有必要可以去調整浮漂,無論是提燈釣還是提高逗魚頻率,都可以讓魚鉤在10幾公分的範圍內主動產生離底的情況,多用於魚輕微離底,搶食慾望強烈和增加攝食慾望的時候,魚有追活餌的天性,當魚鉤忽然從底部挑起來,重新產生下落的形態,會刺激魚追食,所以我更偏向逗魚來先期判斷一下魚口,如果確實是逗魚後發生的截口多,那麼再考慮直接釣離底。

關於最後的總結歸納

無論採取什麼釣法,是離底還是躺底,都是要考慮魚情的需求的,沒有哪一種情況是絕對正確的,只有最合適魚情的方法,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希望本文能夠幫助到你,如果覺得不錯點個關注吧,隨時分享有趣的釣魚小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