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葉公好龍》是一篇著名的寓言,出自於漢代劉向編撰的《新序·雜事五》,原文如下: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託僕伕而去,說: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 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 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這個故事用生動的比喻,辛辣地諷刺了葉公的言行不一,揭露了以葉公為代表的那種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思想作風。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一個假意愛龍,真心怕龍的葉公嗎?他為什麼這麼做呢?

一、葉公其人

葉公名沈諸梁,字子高,是春秋末期楚國軍事家、政治家。他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的曾孫,被封在楚國北疆重鎮葉邑,故稱為“葉公”。他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人,兩人還曾有過交流。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孔子

《論語·子路篇》記載了“ 葉公問政”的故事。“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直在其中矣。”葉公問為政之道,孔子稱為政之道就是讓遠近的人都快樂。這是孔子周遊列國時發生的事,當時孔子向葉公求官,但葉公與孔子交談後發現兩人“道不同”,所以拒絕了孔子。所以很多後人推測“葉公好龍”的故事,極有可能是孔子的某位弟子編出來諷刺“不真心愛人才”的葉公的。

葉公在葉地為官時,勵精圖治,興水利,勸農桑。率民眾修築的東、西二陂,可灌溉農田數十萬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對葉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葉公

公元前479年,楚國重臣白公勝在楚國都城發動叛亂,殺死了令尹子西、司馬子期,並劫持惠王欲自立。已近耄耋之年的葉公聞訊後,毅然出兵平叛,立下定國之功。事後葉公被楚王封為令尹兼司馬,同時執掌楚國軍政大權。但是葉公平叛並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在楚國恢復秩序後,葉公讓位於賢,回到葉地頤養天年。他死後,子孫中有人以封地為姓,改姓葉氏,此即為葉姓的起源。

二、葉公對龍的真實態度

圖騰崇拜是原始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中國歷史上的圖騰很多,鳳、燕、虎、熊、馬 、龍、龜等等動物都曾是不同部族的圖騰。

楚人原本來自魯地,後來隨著周民族的向東擴展以及黃河流域氣候的逐漸改變而南遷 , 之後發展到南方的江漢流域。戰國時期,楚國疆域進一步擴張,西北到今陝西東南部 , 西南到今廣西東北部,東北到今山東南部一帶,與東夷後裔混居在一起 。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楚人

“鳳”是楚人的圖騰,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三頭鳳紋繡》中, 鳳的形象極為怪異,鳳首如嫋, 雙翼對舉, 雙翅張開,攫住一條盤曲的長蛇。這條長蛇實際上就是當時中原部族崇拜的龍圖騰。在同時出土的另一幅《鳳鬥龍虎紋繡》中,內容也是表現龍鳳相鬥的場景 ,同樣是鳳勝龍敗 。楚人這些圖案中,都突出了鳳鳥的勇猛 , 保證鳳在與龍的爭鬥中能夠勝出。

屈原的作品中,無一例外的賦予了鳳鳥高尚、聖潔、優雅的人格品質。“鶯鳥鳳皇,日以遠兮。燕雀烏鵲 ,巢堂壇兮”,對鳳鳥意象賦予理想人格, 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人對崇拜鳳鳥的又一例證。

楚人尊鳳,其周邊國家卻普遍尊龍。無論是吳國、越國還是晉國,龍都被視為最聰靈的動物 ,連孔子問禮於老子,回來後都對自己的學生說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將老子比做“龍”。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楚國文物中的鳳崇拜

楚人被崇拜龍的部族包圍,對龍自然會產生一種憂懼。為了與崇拜龍的部族進行抗衡 , 楚人刻意增添了鳳鳥的戰鬥力, 創作了許多“鳳勝龍敗”的文化作品,寄託了楚人對戰 勝周邊部族的渴望。 楚人長期生活在中原邊緣,被中原國家視為蠻夷, 楚國自楚莊王開始,不斷向北用兵 , 想進人中原,也是想得到認中原文化的認同。作為中原國家象徵的龍,讓楚人又愛又恨, 表現出一種極為複雜的文化心理。

“葉公好龍”故事發生在孔子周遊列國之時,此時恰好是楚國的鄰國越國的國君勾踐臥薪嚐膽,滅掉吳國之際。葉公是楚國的政治家,他一方面認同中原文化,另一方面對中原各國也保持著警惕。說出“葉公好龍”故事的子張在此時隨孔子來到楚國,陪著孔子和葉公有過一次交流,但是這次交流並不成功。善於洞察人心理的子張看到了葉公對中原國家又愛又怕的複雜內心,所以在孔子求官不得的情況下,講了一個“葉公好龍”的故事,來諷刺葉公,也是諷刺楚人那種矛盾的心理。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孔子周遊列國

楚人的這種矛盾心理直到戰國時期滅越之後,楚國國力大張,許多尊龍的諸侯國都被楚國納入了自己的地圖之後,楚人對龍的擔憂這才有所減輕。隨著楚國成為春戰國七雄之一,楚人也漸漸得到了中原諸侯國的認可,從文化心理上完成了向中原文化靠攏。為了和中原好龍的文化風氣相一致,楚人將龍文化和鳳文化相結合,創造了楚人的龍鳳文化,鳳與龍從此和平共處 。“葉公好龍” 的故事隱藏著春秋時期楚人對龍又愛又恨的社會文化心理,而並不是真的有一個時時刻刻離不開龍的葉公。

三、葉公好龍背後的政見之爭

孔子在楚國,與之交流的楚國貴族很多,為什麼子張不嘲笑別人,而只嘲笑葉公呢?這是因為孔子與葉公的交流並不愉快,兩人因政見不同而不歡而散。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孔子與葉公論政

葉公與孔子主要是探討為政之道。孔子認為: “ 政在來遠附邇”,也就是想辦法使有才能的人歡悅,“則遠人來至也”。孔子這個主張與葉公治理葉邑的政策並不衝突,葉公在葉邑興修水利、保境安民,政績很好,孔子也早有耳聞。這兩人主要的分歧是 “直躬”之爭,也就是在治國理民適用什麼樣的法律和道德。在這點上,葉公與孔子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導致孔子在楚國求官的失敗。

據《論語·子路》記載,葉公對孔子說:“ 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對曰:“吾黨之直躬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就是著名的“直躬之爭”。這是葉公和孔子在治民方略上的根本分歧: 孔子注重親情倫理,主張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哪怕是偷羊犯罪,也不能檢舉告發,反對大義滅親;而葉公是法家人物,主張人倫不能置於法律之上,每個人都應該遵紀守法,明辨是非,反對情大於法。

客觀上講,葉公的觀點更加先進和公平,也更加符合現代人的法制思想。但是兩人的爭論卻 被後世儒者隨意附會,尤其是漢武帝“ 罷 默百家,獨尊儒術” 之後,儒學的倫理綱常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孔子的言行被統治階級定為社會道德行為準則和封建正統法律思想,葉公與孔子的爭論,以及葉公的“直躬”觀被認為是有違倫理的,孔子“父子相隱” 的 “直躬觀”反而得到統治者的全面肯定。然而歷史證明孔子德治並不意味著父子相互包庇, 葉公的法制思想現在已被人們廣泛接受。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孔子適楚

孔子與葉公問政之後,孔子希望葉公能拋棄分歧,能舉薦自己,讓自己在楚國實現政治抱負。 可是葉公因為與孔子政見不同比較猶豫,所以又一次向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問孔子平時的為 人。

但是子路出於某種原因,並沒有給葉公留下好印象,所以孔子聞之,對子路說: “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侮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云爾。”孔子很希望給葉公留下一個好印象,對子路失去這麼好的一個機會表現出了一些不滿 。

四、“葉公好龍”辯

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是想實現自己治國的理想,孔子這時已六十三歲,留給他的機會不多了。這次機會錯過了,也許再也沒有好機會了。孔子的人品道德是不容置疑的,他與葉公的政見分歧只是單純的政見不合,孔子本人並沒有做出任何貶損葉公的舉動。

“葉公好龍”,讓一代名臣葉公蒙受了千年不白之冤

後世的儒家弟子在此事上頗為老夫子不平,不斷的攻擊葉公。“葉公好龍” 的故事就是這種背景下產生的。子張用“葉公好夫似龍而非龍者” 諷刺統治者都和葉公一樣,不是真心的愛龍,其背後的含義就是指斥葉公和魯哀公 等人都是表面上愛才,實際上“非好士也” 。孔子周遊列國不得重用,就是列國中普遍存在葉公這樣的假愛龍的當權派。這則用來攻擊葉公的杜撰出來的故事,也讓楚國名臣葉公背上了千年不白之冤。

歷史上為葉公鳴不平的人也不少。北宋大詩人黃庭堅寫過一首七絕 :“葉公在曹真龍去,王令何時白鶴歸? 柑粕相傳炭青史,獨懷千古對容徽。” 但是眾口礫金之下,謠言講了千遍也成了“真理”,一位歷史的傑出人物被一則故事歪曲,謬流至今,不禁讓人產生多少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