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帝”歐·亨利:寫底層人們的生死劫,說生活是個含淚的微笑

引言:

即使讀完整本《歐·亨利短篇小說集》,可能你依然不知道作者的真實姓名。這位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的短篇小說巨匠,一生中經歷過榮譽加身的高光時刻,名利雙收、被奉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也曾酗酒賭博、揮霍無度,因罪鋃鐺入獄。他年少時立志成為畫家,卻寫出了“美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真相帝”歐·亨利:寫底層人們的生死劫,說生活是個含淚的微笑

短篇小說巨匠歐·亨利

歐·亨利出身社會底層,幼年喪母,一生中從事過十餘種職業,見過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歐·亨利的筆下,生老病死都是命運繞不開的底色,貧窮的人們嚐盡心酸,年輕人在社會中倔強掙扎。他用幽默風趣、舉重若輕的筆調告訴人們,生活的真相不過是一個“含淚的微笑”,無所謂快樂,只關乎生存。

人物:無聲中的求索,刻畫出小人物的掙扎與堅持

也許是豐富的生活閱歷帶給他寫作中源源不斷的素材,歐·亨利素來以寫“小人物”,尤其是生活底層的青年情侶見長。他們中很多人心懷藝術夢,卻受生活所迫在美國大都市中徘徊掙扎,他們彼此相愛卻無力“為愛買單”,他們捨得付出、懂得珍惜、甘願犧牲。

《愛的犧牲》就是這樣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你可曾想過,當兩個貧窮卻熱愛藝術的年輕人走到一起,他們會結合出怎樣的生活?歐·亨利知道,餓著肚子的人難以高談闊論畫家夢想,現實中也鮮有巧遇伯樂的童話橋段,他們會將自己的心事細細收好、絕口不提,彈鋼琴的手可以拿起熨斗,油和廢紗頭混合後很像黑色的顏料。

“當你愛好你的藝術時,就覺得沒有什麼犧牲是——”可是德麗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別說下去啦,”她說——

“只消說當你愛的時候。”

歐·亨利之所以能夠寫出這樣充滿愛意且意猶未盡的故事,與他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19世紀末,23歲的他愛上一位17歲的少女,兩年後,在少女中學畢業的那個晚上,他們瞞著父母跑到牧師家,在神的見證下結為夫妻。歐·亨利相信愛,也真切的體會過愛的溫暖,因此在他的筆下,年輕的愛人們可以在與貧窮抗爭的日子裡堅守愛情和理想,默默求索。

歐·亨利對人物的刻畫總是充滿細節、對話豐富,那些不厭其煩的環境描寫,忐忑糾結的心理活動,絮絮叨叨的耳鬢廝磨,無不詮釋著人物的行為邏輯,充實著故事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在《帶傢俱出租的房間》中,房間裡的每件傢俱都帶著人物的生命軌跡:壁爐上裂痕見證者劇烈的爭吵和撞擊,高高翹起的木地板講述著底層演員不幸的遭遇。人們總是在出租房中宣洩潮水般的惡意,毫不憐惜的肆意破壞,因為過客們從未將其視為“家”。

房間裡的各種密碼線索一一顯現出來,那些前任房客留下的細小線索也被一個個放大,變得清晰了起來。

如果你愛過一個人,就知道即使微弱如木樨草香,也是茫茫人海中愛人獨一無二的印記。

故事:迷霧裡的真相,揭示著底層生活的艱難與辛酸

歐·亨利書寫的故事總是有兩個側面,一方面,他用詼諧輕鬆地語氣書寫生命之“重”;另一方面,人性之“惡”在不同群體的對比中總呈現出一種尖銳到刺眼的畫面感。《帶傢俱出租的房間》的故事裡,當尋覓愛人不得的青年男子孤獨絕望之下選擇自殺時,旁邊用謊言出租房間的女房東們卻在喝酒慶祝“生意經”的奇蹟,全然沒有意識到房客反常的舉動。

生活中扭曲的邏輯和荒謬的矛盾在《警察與讚美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貧窮的男主人公索比為了在霜凍節氣前找到溫飽的住處,不惜以身試法將自己投入監獄。然而當他試圖“肇事”時,卻因衣著破舊,連餐廳的門都難以進入。多次嘗試失敗,索比聽到讚美詩的動人旋律後想要振作精神好好生活時,卻毫無來由地被警察逮捕,得到在布萊克韋爾島上監禁三個月的機會。

他立刻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這一切構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因為一個不由分說的無理宣判,索比此前所經歷的屈辱和掙扎似乎都失去了意義。對索比而言,以陰差陽錯的方式達成心願,不知是喜是悲。縱觀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經歷過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潦倒,被意料之外的變故一瞬間打回原形的,又豈止“索比”一個人呢?

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網,而他們則偏偏把他當成永不出錯的國王。

生活在底層人們面前總像是一場迷霧,困頓之中人們很難有時間分析社會運行的法則,有的只是看似無畏的掙扎。身處其中的人們為了心上的愛人,為了遙遠的夢想,或者僅僅為了維持平靜的生活,不得不編織著一個又一個謊言。

“真相帝”歐·亨利:寫底層人們的生死劫,說生活是個含淚的微笑

歐·亨利短篇小說集

歐·亨利是一位頗具耐心的作家,他總是以呈現真假參半的生活表象和其中人們糾結而矛盾的內心世界為己任,當故事的謎底在結尾處揭開,戛然而止的情節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喚醒了迷茫的讀者,讓小說與現實有了真實的連接。

深意:含著淚的微笑,閃耀著人道主義與生命哲思的光輝

即使頭頂“ 美國現代短篇小說創始人”的桂冠,歐·亨利的小說依然曾被人詬病情節和人物設定“太過簡單”。不論生活如何艱辛,世間依然值得熱烈相愛;即使此生不復相見,情侶走向死亡時也有默契的姿態。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歐·亨利就是秉承著這樣的信念生活和創作的。

即使面對生存與死亡這樣宏大的議題,歐·亨利的演繹和解讀依然純粹,正是因為有了誠摯的信仰,他的故事才顯得尤為動人。曾被選入語文課本的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子》就講述了一群肺炎病人的“生死劫”。

一個冷酷的、肉眼看不見的、醫生們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藝術區裡悄悄地遊蕩,用他冰冷的手指頭這裡碰一下那裡碰一下。

人生的路很漫長,但關鍵處卻只有幾步,歐·亨利深諳這個道理。救贖或者毀滅,往往就是一念之間的事,女主人公瓊西罹患肺炎後的生機就懸在一片常春藤的葉子上。

我想在天黑以前等著看那最後一片葉子掉下去。然後我也要去了。

始終沒有掉下的最後一片葉子,升起了妙齡少女生的希望,她不知道的是,這是一位同樣得了肺炎的老者用生命完成的畫作。直到老者離開人世,人們仍然搞不清楚在那個悽風苦雨的夜晚,他去了哪裡,經歷過什麼。資質平庸的他一生沒有拿得出手的畫作,而那在風雨中巋然不動的葉子,又未嘗不是人性之光與藝術境界的高度融合呢?

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組成的,而抽噎佔了其中絕大部分。

讀過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人們很難明確地界定出喜劇或悲劇,他將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撕碎給人看,也曾賦予逆境和悲傷無形的力量。歐·亨利在《麥琪的禮物》的中寫下的這句話,是他自成一派的小說風格最精準的總結,更是他歷經窘迫後面對生命的哲思。

結語:

那些從不抱怨,卻透著深深悲涼的旁白;那些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的結局;那些難登大雅之堂,卻是真實生活忠誠記錄的情節,編織成了歐·亨利名字前“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的光環。他為荒誕殘酷的現實世界增添一抹溫情而堅毅的解答,是人類個體在社會洪流中的吶喊,而他的作品成為美國文學的主流之一,他的小說跨越一個多世紀流傳至今,便證明了人類群體從未放棄對抗時間與秩序的決心。

“真相帝”歐·亨利:寫底層人們的生死劫,說生活是個含淚的微笑

晚年歐·亨利

臺灣作家三毛曾說:我這輩子過的比別人三輩子都要多,我覺得夠了。如果歐·亨利沒有因為肝硬化突然過世的話,也許他也會這樣說。歐·亨利的這輩子愛過恨過、輝煌過也落魄過,被讚美的同時飽受非議,為了生計也好、夢想也罷,他始終深情投入生活,拼命書寫人生。就像他在自己最後一篇短篇小說《夢》中,那些由真假夢境構成的魔幻而現實的故事,訴說著人生如夢,且憑一尊還酹江月。

“真相帝”歐·亨利:寫底層人們的生死劫,說生活是個含淚的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