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貧困地區 有效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今日頭條,更多精彩新聞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王學軍)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新挑戰。疫情發生後,一些地方尤其是貧困地區農產品出現滯銷賣難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對此,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近日聯合召開“切實做好貧困地區農產品賣難應對工作助力決勝脫貧攻堅戰”視頻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部署產銷對接扶貧、電商扶貧和消費扶貧工作。

  會議要求,各地要聚焦貧困地區、聚焦多渠道,堅持鞏固提高並重,抓實抓好以下五項工作。一要迅速採取有效措施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滯銷賣難,找準原因,對症下藥。二要加強預測預警,建立賣難應對機制,做好應急預案,加強跟蹤服務。三要分類施策促進長效對接,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連鎖超市、電商平臺、機關團體等各類主體與貧困村、貧困戶建立穩定的聯結機制。四要擴大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規模,抓實抓好扶貧產品認定工作,強化橫向協作、縱向聯動,提高各類社會力量參與度。五要加強市場主體培育,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貧困地區內生髮展動力。各地要紮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和農商互聯等重點項目,充分發揮現有政策和資金效用。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瞭解,為切實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滯銷賣難問題,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8個部門聯合開展2020年消費扶貧專項行動,據介紹,消費扶貧專項行動將整合28個部門的政策、資金、項目資源,動員全社會力量,大力支持貧困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農產品銷售和旅遊消費帶來的不利影響。專項行動期間,將廣泛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各方力量,購買貧困地區農產品;加強貧困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電子商務和物流快遞網點建設,支持貧困地區參加各類產銷對接活動;通過支持貧困地區建立生產基地、實施文化旅遊提升工程等,提升貧困地區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

  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既是產業扶貧的重要任務也是農業農村市場信息工作的重要方面,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日前表示,貧困地區之所以容易出現滯銷賣難,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因為設施不足、物流不暢、運距較遠、成本較高,還有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農業農村部針對這些問題聚焦貧困地區的需求,通過產地市場建設、市場信息服務、農業品牌打造、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電商培育和產銷對接等措施持續加力,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和傾斜力度。疫情發生以來對貧困地區農牧產品的產銷對接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衝擊,也影響到供應鏈的正常秩序。為此農業農村部的策略是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多渠道促進產銷對接。從短期階段性措施來看,重點是動員行業協會、批發市場、大型電商、龍頭企業等開展應急促銷,哪裡出現賣難了,就解決哪兒的問題。目前為止,推動銷售了85萬噸農產品。從長效機制建設來看,要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工程,促進龍頭企業、批發市場與產地,特別是貧困地區建立長效穩定的購銷關係,搭建常態化的產銷對接平臺,常年進行交易促銷。

  此外,全國各地也紛紛出臺措施,積極促進疫情期間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河南省發展改革委、省扶貧辦日前聯合下發《河南省消費扶貧2020年工作要點》,要求圍繞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和貧困地區長遠發展,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打通在消費、流通、生產各環節制約消費扶貧的痛點、難點和堵點,積極開展產銷對接,多渠道促進貧困地區旅遊服務消費,為脫貧攻堅打開新的路徑。

  針對貧困地區農產品“賣難”問題,重慶市扶貧辦副主任黃長武日前向記者介紹說,市扶貧辦以消費扶貧為抓手,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從以下4個方面深入開展消費扶貧,有效解決貧困地區農產品“賣難”:暢通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對運輸農產品的車輛,嚴格落實“三不一優先”通行措施。發揮農業經營主體作用。引導企業、農民合作社、電商服務站等,通過上門收購、定點採購、電商銷售、“以購代捐”等方式,把農副產品收上來、運出去、賣得好。發揮電商平臺優勢。培育貧困地區70家企業、210個扶貧產品上線國家“832消費扶貧網”。探索推進消費扶貧專櫃。在全市人口密集區域開設消費扶貧專櫃,定向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


聚焦貧困地區 有效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