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網絡設備世界第一,國內很多信號都是華為設備,華為為什麼不做中國第四家基礎運營?

星球億論


總是很多人以為華為是無能的,什麼都能幹,這是愚蠢的,也是危險的想法。

一、運營商是國家許可的,不是想做就做的

目前國內就三家運營商,並且都是國企性質的,要做運營商需要國家許可的,不是誰想做就可以做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華為可不一定拿得到許可,不是華為想就可以的。再說了網絡設計世界第一,就非得成為運營商?愛立信、諾基亞、三星等都不是運營商啊?

二、華為的業務模式決定了它不太可能成為運營商

另外,其實華為的業務模式也決定它基本上不會成為第四家,目前沒有一家運營商既是通信設備廠商,又是運營商的。

至於這是為什麼,很簡單,如果華為成為了運營商,其它運營商還會不會買華為的設備,只怕是不能吧,華為和其它運營商成了競爭對手了。

三、做運營商,對華為而言,也並不是好生意

最後說一說,做運營商對華為而言,並不是好生意,別看運營商似乎賺錢,但在國內也就只有移動賺錢,像電信、聯通賺錢也就那樣。

更重要的是運營商可是非常非常重的資產,投資建設需要海量的資金,週期長,利潤低,且非常考驗運營水平,這個事情華為未必做得好,就算做得好,對華為而言,也未必就是好生意,這種極重的資產模式,一般而言,只有那種超大超大型的國企才敢去幹的,尤其涉及到國家基礎網絡服務。

所以目前國內其實是一定限度放開電信市場的,但國外沒有企業進來,其實也就是這個理。


互聯網亂侃秀


感謝您的閱讀!

第四家運營商早已經出來了,就是中國廣電,即使華為想要入局,可能也只能排在第五了。華為成不了中國第四家基礎運營,不僅僅是內部的華為因素,也是外部的因素,讓華為不可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華為的基礎業務

我們知道華為現在的業務很明確,分為三大業務: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以及企業業務。可見華為在不斷的提升消費者業務的佔比,反而在運營商業務(提供運營商的硬件設備等等),在2018年有了銳減。在這些業務中,華為的業務分成清晰可見。


在《華為基本法》中,華為提到了為了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這句話實際上也就說明了華為的篤定的態度,如果成為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聯通這樣的企業,那於華為的意識相違背。

基礎業務已經讓華為立足,如果涉足到基礎運營,盤子太大,雖然也並非沒有可能,可是投入和產出,是一項很難立即獲得回報的事情,中國的移動在3G時代,投資是2100億,4G網絡中國移動的投資超過了5000億,5G組網預計要投入1.2萬億,這種投入確實是華為需要傷筋動骨的。

外部的壓力

5G牌照的獲得就是一個很大的困難,要知道這一次廣電獲得5G牌照,很大原因是因為它手裡握著700M的黃金頻道,可是華為可以拿到牌照嗎?我覺得有些困難呢!

關於三大運營商,或者在加上廣電,會歡迎華為和它們競爭嗎?要知道,三大運營商的很多設備是和華為合作的,一旦華為進入它們的領域,這種合作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少呢?

所以,華為是不可能進入到運營商領域的,外部和內部都不會允許的!


LeoGo科技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我發現現在網上這種論調比較多,其實可以明確的說,華為不可能成為第四家運營商,而且,成為第四家運營商對於華為而言,是背上了一個天大的包袱,而不是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就美國AT&T被拆分之後,通信業就再也沒有一家運營商同時還是設備商。

在整個通信業的歷史之中,只有一家非常強大的運營商,也同時是設備商,那就是美國的AT&T。當年的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長期的壟斷了美國的長途電話網絡和本地電話網絡。AT&T下屬8個部門,包括貝爾實驗室、商業市場集團、數據系統公司、通用市場公司、網絡運營公司、網絡系統公司、技術系統集團、公司國際集團,當時的AT&T的觸角遍佈美國,甚至可以說是遍佈全世界。

1984年,AT&T被美國政府反壟斷的名義拆分,以前非常有名氣的美國的朗訊科技,和加拿大的北電,都是從AT&T拆分出來的。

AT&T的被拆分,是美國通信製造業衰敗的開始,實際上如果不是AT&T被拆分了,現在國際通信業製造業市場還不一定鹿死誰手呢。

對了,現在日本最大的通信運營商NTT DoMoCo當年也是AT&T的海外部門。

從AT&T之後,通信業裡就是涇渭分明的通信設備商和通信製造商了。

中國的運營商並不是象外界想象的是一個很大利潤的賺錢的買賣,實際上中國的電信業市場一直是開放的,不過國際的巨頭都不敢進來而已。

中國的通信運營商,是重資產、勞動密集型的科技企業,這可能是很多業外人士不知道的。

中國的工信部對於運營商的網絡覆蓋率要求非常高,以現在的4G和光纖寬帶而言,工信部的要求都是要達到98%的覆蓋率。這麼高的覆蓋率,就需要採購大量的設備,才能建設這麼大的網絡。

以4G為例,中國的4G基站佔據了全球4G基站的70%還多,中國移動241萬,中國電信138萬,中國聯通是99+41.6萬。

這個龐大的基站數量只是4G基站的數量,還不光如此,光纖寬帶的普及,還需要全國連通的光纖骨幹網絡,還需要建設覆蓋城市、農村的本地光纖網絡,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資。

按照現在的設備價格,任何一個運營商的網絡的投資,如果都是新建的話,都不下萬億人民幣。

這些都是國外的運營商不敢想象的,也是他們不願意付出的,所以才一直沒有國外資本進入中國的基礎運營商領域,不是不讓他們來,是打開門他們也不敢來。

運營商不僅僅需要建設龐大的普惠型網絡,還需要建設大量的網點滿足用戶需求,還需要建立24小時客服系統,還需要有人維護這張網絡,這些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按照工信部的要求,運營商還必須建立實體的門店營業廳,滿足用戶的需求,要知道中國的面積有多大,要建設這麼多的營業廳,也不是一筆小的費用。

光有營業廳還不夠,還需要建設24小時呼叫平臺,接用戶的投訴電話。而這些接電話的,是需要24小時服務的,運營商還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去建設和維護這個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主要是人力成本,一個呼叫中心每年的支出都是億元級別的,大的省份還不止一個呼叫中心。

可以這麼說,現在在中國,沒有任何一個行業的投訴電話比運營商的投訴電話撥打的人多,也沒有任何一個行業的投訴電話的接通率可以和運營商相比。

龐大的網絡就需要龐大的維護團隊,這裡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中國通信業多年發展,用戶已經接近飽和,而常年的提速降費之下,運營商的利潤也是大大降低的。

現在你們看看三大運營商的手機用戶數,2018年12月底統計,中國移動是9.25億、中國電信是3.03億、中國聯通是3.15億。寬帶用戶移動是1.57億戶、中國電信是1.46億戶、中國聯通是0.89億戶。

中國的通信業市場基本都被三大運營商瓜分完畢了,再來一家運營商,要如何搶奪這個早已飽和的市場呢?

不僅僅是用戶飽和,而且單用戶收入在不斷的提速降費之下,已經下降到了50元左右,今年還要資費下降20%,通信業運營商的利潤也是在極速的降低,已經不是什麼賺錢的買賣了。

總而言之,基礎通信業是一個重資產、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利潤低的行業,華為現在殺入這個夕陽行業來幹什麼呢?現在如果華為成為了第四個通信運營商,只不過會拖慢華為前進的步伐,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的。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通信一小兵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所謂術業有專攻,做基礎設施的絕對不能去做運營。這是經過歷史證明的,這是企業從創立之初就開始定性了自己的主營方向。華為人是重研究重開發產品的,這是他們企業的骨,通信運營商顧名思義就是重運營。拿目前中國互聯網最牛的兩家公司來說吧,阿里巴巴是從做電商起家的,去做聊天工具,總是失敗。微信從做聊天工具起家的,每每涉足電商,也從沒成功過。勝在這兩家企業擅長投資,互相投資對方的競爭對手。


刷臉支付總裁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我發現現在網上這種論調比較多,其實可以明確的說,華為不可能成為第四家運營商,而且,成為第四家運營商對於華為而言,是背上了一個天大的包袱,而不是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就美國AT&T被拆分之後,通信業就再也沒有一家運營商同時還是設備商。

在整個通信業的歷史之中,只有一家非常強大的運營商,也同時是設備商,那就是美國的AT&T。當年的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長期的壟斷了美國的長途電話網絡和本地電話網絡。AT&T下屬8個部門,包括貝爾實驗室、商業市場集團、數據系統公司、通用市場公司、網絡運營公司、網絡系統公司、技術系統集團、公司國際集團,當時的AT&T的觸角遍佈美國,甚至可以說是遍佈全世界。

1984年,AT&T被美國政府反壟斷的名義拆分,以前非常有名氣的美國的朗訊科技,和加拿大的北電,都是從AT&T拆分出來的。

AT&T的被拆分,是美國通信製造業衰敗的開始,實際上如果不是AT&T被拆分了,現在國際通信業製造業市場還不一定鹿死誰手呢。

對了,現在日本最大的通信運營商NTT DoMoCo當年也是AT&T的海外部門。

從AT&T之後,通信業裡就是涇渭分明的通信設備商和通信製造商了。

中國的運營商並不是象外界想象的是一個很大利潤的賺錢的買賣,實際上中國的電信業市場一直是開放的,不過國際的巨頭都不敢進來而已。

中國的通信運營商,是重資產、勞動密集型的科技企業,這可能是很多業外人士不知道的。

中國的工信部對於運營商的網絡覆蓋率要求非常高,以現在的4G和光纖寬帶而言,工信部的要求都是要達到98%的覆蓋率。這麼高的覆蓋率,就需要採購大量的設備,才能建設這麼大的網絡。

以4G為例,中國的4G基站佔據了全球4G基站的70%還多,中國移動241萬,中國電信138萬,中國聯通是99+41.6萬。

這個龐大的基站數量只是4G基站的數量,還不光如此,光纖寬帶的普及,還需要全國連通的光纖骨幹網絡,還需要建設覆蓋城市、農村的本地光纖網絡,這些都需要巨大的投資。

按照現在的設備價格,任何一個運營商的網絡的投資,如果都是新建的話,都不下萬億人民幣。

這些都是國外的運營商不敢想象的,也是他們不願意付出的,所以才一直沒有國外資本進入中國的基礎運營商領域,不是不讓他們來,是打開門他們也不敢來。

運營商不僅僅需要建設龐大的普惠型網絡,還需要建設大量的網點滿足用戶需求,還需要建立24小時客服系統,還需要有人維護這張網絡,這些都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

按照工信部的要求,運營商還必須建立實體的門店營業廳,滿足用戶的需求,要知道中國的面積有多大,要建設這麼多的營業廳,也不是一筆小的費用。

光有營業廳還不夠,還需要建設24小時呼叫平臺,接用戶的投訴電話。而這些接電話的,是需要24小時服務的,運營商還需要投入巨大的資金去建設和維護這個呼叫中心。

呼叫中心主要是人力成本,一個呼叫中心每年的支出都是億元級別的,大的省份還不止一個呼叫中心。

可以這麼說,現在在中國,沒有任何一個行業的投訴電話比運營商的投訴電話撥打的人多,也沒有任何一個行業的投訴電話的接通率可以和運營商相比。

龐大的網絡就需要龐大的維護團隊,這裡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中國通信業多年發展,用戶已經接近飽和,而常年的提速降費之下,運營商的利潤也是大大降低的。

現在你們看看三大運營商的手機用戶數,2018年12月底統計,中國移動是9.25億、中國電信是3.03億、中國聯通是3.15億。寬帶用戶移動是1.57億戶、中國電信是1.46億戶、中國聯通是0.89億戶。

中國的通信業市場基本都被三大運營商瓜分完畢了,再來一家運營商,要如何搶奪這個早已飽和的市場呢?

不僅僅是用戶飽和,而且單用戶收入在不斷的提速降費之下,已經下降到了50元左右,今年還要資費下降20%,通信業運營商的利潤也是在極速的降低,已經不是什麼賺錢的買賣了。

總而言之,基礎通信業是一個重資產、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利潤低的行業,華為現在殺入這個夕陽行業來幹什麼呢?現在如果華為成為了第四個通信運營商,只不過會拖慢華為前進的步伐,不會帶來任何好處的。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喜歡的可以關注我,謝謝!

認同我的看法的請點個贊再走,再次感謝!




遊戲人超超


中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基本對應了大陸所有的蜂窩網和寬帶,所以大家手機打電話上網都是用他們的,那他們為啥不做手機呢?現在很多家庭都使用網絡電視,也是他們的,他們為啥不做電視呢?

這是一個鏈條,鏈條裡包含很多流程,每一個大環節都對應著一個行業,沒一個行業都對應著多家企業,就像我們要正常使用手機的功能,主要大流程是 芯片提供各種設備基礎,基站提供通訊硬件基礎,運營商提供實際針對用戶的網絡和通訊服務,手機制造商提供最終的終端。其中每一個環節其實又包含更多,比如,芯片,包含ARM指令集和公版架構,具體芯片設計企業還要做具體設計工作,然後需要代工廠如臺積電加工,而代工廠還需要別的企業提供光刻機,蝕刻機等。

華為目前的業務,拋開一些小業務不說,主流主要是基站,芯片設計和手機,員工已經十八萬多了。如果自己也做運營商,中國移動的員工有多少?這就像打仗,只有一個戰場,那就很針對的排兵佈陣,兩個戰場,還能應對,但如果,四個,五個,六個,都是大型戰場,那就精力太分散,可能全盤皆輸。華為目前的主力現場主要就是運營商業務也就是基站這一塊,手機業務屬於戰略支援,彈藥補給,一來是提升品牌在普通消費者裡的知名度,二來是,賺錢為主力戰場提供補給,因為華為要搞研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海思則是擔架對,用於救援,就像這次美國芯片斷供,海思要扛起救援責任。所以華為要做的,都是有其必要性的,根據需求設定的。當然,並不是說不能做,而是沒必要,就像現在的工廠流水線,每個人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會大大提升熟練度,提高工作效率,非要讓一個人負責多個關節,不是不能完成,而是會對整條線拖後腿。華為如果自己做運營商,一來,影響基站和手機等業務的進步,而來,也很難做的比耕耘多年的三大運營商好,沒啥意義


Superaha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您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雖然網絡通訊方面實力較強,但是並不適合成為國內第四家運營商。

  • 華為是一家全員控股的私營企業,並不適合參與到國家的基礎資源建設;

  • 華為的發展策略與此存在較大的衝突,並不適合華為的發展。

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具體的限制,導致華為不能夠成為第四家運營商吧!


政策上的限制

通訊網絡涉及到國家安全戰略,我國並未對私人企業開放。

  • 國內目前由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負責;

  • 美國剛好相反,通訊網絡由私人企業承建,所以才會如此緊張華為通訊網絡設備的進入。

運營商牌照由工信部負責發放,三大運營商直接受工信部監督和管控。

因為政策限制,華為無法拿到工信部的運營商牌照。


基礎網絡資源的浪費

三大運營商基本上已經完成全國基礎網絡的光纜、站點資源建設。

華為入局成為第四大運營商,勢必會造成光纜、基站等資源重複建設。即便三家運營商的基礎資源建設,國家也認識到存在浪費和重複建設的問題。鐵通公司的成立,就是為了避免基站資源出現浪費,三家運營商之間能夠共建共享。

中國已經建立了400多萬座4G基站,並非一日之功,網絡通訊大幅領先美國。


與華為的發展理念相違背

無論是通訊網絡設備或是個人消費者終端設備,華為的理念是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提供更先進的設備產品,並非參與到具體的實際運營項目中去。

  • 同時運營商並不適合華為的高速發展,勢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員、資金。

  • 華為的強項在於科研實力,並非是密集型的服務能力。

同時,運營商並非將盈利放在第一位,兼有一定的社會責任。

對於偏遠山區、貧困鄉鎮等即便虧損也需要完成信號覆蓋。


比華為更加適合成為第四家運營商的企業已經浮出水面,中國廣電!

關於制約華為成為中國第四大運營商還有那些問題,您怎麼看?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極客談科技


華為網絡設備世界第一?是指什麼?如果是出貨量的話,原因很簡單,全世界4g基站60%在中國,5g基站的比例會大大超過60%。


Why今晚打老虎


又一個傻逼,第四家已經有了,廣州電信

首先華為跟各大運營商的關係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係。

1.華為是工廠生產貨物的(基站 ,信號塔)。電信公司是運營消費者業務的

2不符合華為的原則,不能搶客戶生意

3.電信是重點領域,運營商都是國企。而華為要走向世界,被西方接受就不能是一家國企

4.就算它想幹,也不一定能幹,這不是一個開放市場,誰想進就能進的。


用戶98025811944


電信運營商?你以為你想做就可以做?運營商是有牌照的,哪國都一樣。

中國有牌照的電信運營商只有四家,電信、聯通、移動和廣電,而且都是央企,不會有第五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