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這兩天,“洋女婿”在話題榜高居不下,原來是“洋女婿”變成“洋大人”引起的。

這是又一起“超國民待遇”操作。

不同以往的是,這次是上海在疫情時期,洋人“超國民待遇”成媒體當功德來宣揚。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剛結束的電視劇《完美關係》裡,觀眾都可以一窺魔都被“崇洋媚外”文化嚴重滲透。

整部劇裡,除了男主角衛哲,主要人物都一起用外國名字,“斯黛拉”、“露易絲”、“馬邦尼”、“江達琳”、“杜威廉”······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在中國大地,這些有高文化高職位的精英,以別人叫他們外國名為榮,這不是集體“崇洋媚外”嗎?

名字是代表一個人形象的名片。

現實中,在上海很多公司,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好像沒叫你外國名字,你就很土一樣。

而天天叫你外國名字,你還是中國人,是骨子裡對有外國名字的外國人崇拜,恰是對自己身份的自卑。

劇中的馬邦尼,是一個在上海打拼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她愛“洋餐”、愛交“洋男友”,惡自己姓名及家鄉一切,自己媽媽及弟弟從家鄉來時,特別怕被人看到。

本以為她只是窮怕了,愛物質而已。可她喜愛的物質,都是和“洋”有關的所有東西掛鉤。

交上個洋人男友,就等於喜歡的都實現了。天天說外語、吃西餐、還有移民的機會,立馬就和自己本土同事區別開來。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所以在大街上,即使一個長得又老又醜的老外,都不乏年輕貌美女同胞搭著他的手,滿臉優越感的神情和老外打情罵俏。

一個忌諱別人叫她原來姓名、知道她出生地,以吃洋餐廳交“洋朋友”為人生追求的人,也是在上海不少女孩的真實寫照。

在夜幕降臨時,在上海很多酒吧裡,有形形色色的中國女孩圍繞在老外的身邊,說著外語向老外獻媚投懷送抱。

有時幾個女孩為一個老外爭風吃醋相互嘲諷,老外在一旁得意地笑看風雲。

殊不知,這些被她們追崇的老外,有多少是在他們國度混不下去,多少是無業遊民,有不良前科的,才到中國來討生活。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在這裡一下成了“香餑餑”,有高級培訓機構聘請當講師教書育人,有企業邀請他們當顧問,有多少可愛的國民過去合影拍照發朋友圈,甚至當成自己的微信頭像。

對比一下,我們大部分都是名校精英出國留學就業,他們也極少享受到這等待遇,至多讓人平等對待,就很就不起了。

這些天,國外感謝我們為什麼容易上熱搜,因為我們太在意得到被人認同和點讚了。

自己靈魂都認為低人一等,別人怎麼會和你平起平坐?

自己都對他們仰視,他們傲慢不遵守規則不是很自然的嗎?這說到這次的“洋女婿”事件。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洋女婿”事件是新民晚報出來的消息,標題是:《孩子才兩個月,輾轉多國回滬的英國籍女婿不願集中隔離怎麼辦?》

大家看這設置疑問的標題很自然被吸引進來。

“怎麼辦?”

正常的思維應該是強制隔離。

誰知道內容真的出乎意料,動用了街道辦主任、居委會書記、英語口譯精英,花了6個半小時把“才兩個月孩子”抱出去。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事件大體概述是這樣的:

一位去過德國、法國、瑞士,再從臺灣進上海的英國女婿到達小區後,丈母孃和妻子為了怕影響兩個月大的女兒,建議女婿到集中隔離區隔離。

聽起來合情合理的嘛!

可這位英國女婿不幹,硬要住在小區家裡。

畢竟是有個兩個月大的女兒,小孩健康比較重要,她們和這“洋女婿”僵持不下,後來需要居委會出來做協調工作。

居委會出了一個驚天動地泣神州的“大招”,從新民晚報的講述中,字裡行間都顯示居委會書記陳奉濤辦事有多精、準、狠。

“兩全其美的招”,然後難題“迎刃而解”,他們“嚴格執行政策”,又“暖心關懷”,“洋女婿”非常之“動容”。

這“暖心關懷”基本都用在對“洋女婿”身上,讓他“動容”了。

這是一個多麼絕妙的“招”啊!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為了出招,轄區街道辦一點不怠慢,街道辦主任劉超堅帶隊,帶領工作人員抵達現場,工作人員裡還有精幹人才,“通過高級英文口譯考試”的呂盈承擔翻譯工作。

可他們從健康、安全、專業多方面講解,“洋女婿”還是不被說動,就是不願意去集中隔離怎麼著?

後來得知丈母孃有親戚在附近,最後還是讓“洋女婿”一個人住下,丈母孃、妻子及兩個月大的女兒搬出去親戚家借宿。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從下午兩點鐘,直到晚上8點30分,這領導和工作人員花6個半鍾協調,結果是給“洋女婿”暖心關懷,令他“動容”了。

可這新聞出來,震驚到廣大網友們,這不是給“洋女婿”超國民待遇嗎?

從疫情地區回國的人,都會遵守疫情防控規則,自願配合集中隔離14天。

自己人可以隔離,“洋女婿”為什麼不能?

大家都知道入鄉隨俗,去到別的地方,需要遵守該地方規定。

可這“洋女婿”過來,沒說什麼原因,就是賴著不走,最後反客為主了。

居委會、街道辦,歷經辛苦沒錯,最後讓“洋女婿”變成了“洋大人”。

上海街道辦及居委會的“暖心關懷”,不應該送給“才兩個月大”的小孩嗎?

她才是祖國的花朵呢。

這樣操作連“俠客島”也看不過去了。

在島叔微評話題裡,以“洋女婿不是洋大人!想要防疫質量高,骨頭需要硬一些”為標題,明確指出這種“超國民待遇”行為,傷到遵紀守法的國民的心。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在國民都講“規則”的情況下,對“洋人”講“情面”。

3月23日的“洋女婿”事件反轉內容,只是在澄清“洋女婿”居家隔離的“合規”,沒有對“超國民待遇”進行回應。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看上海對“老外”有多喜愛

網友們說一個假設,如果是湖北女婿到上海,會不會有這般待遇?

想都別想,即使現在湖北有零增長,比英國、德國、法國都少感染。

全國女婿去上海,會不會有?大家自己想想吧。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包容和開放,但再善良好客的人,也想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