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1962年,有這樣一部電影,包攬了當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美工、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樂七項大獎,併成功地影響了斯蒂芬·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等一批先進最偉大的好萊塢導演,無論從影片風格、鏡頭語言、主題思想都表現出了導演大衛·裡恩對於藝術的永恆追求,他也因此成為了全球最偉大的導演之一,這部影片就是根據一戰時真實人物歷史事蹟改編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

這部電影並沒有侷限在英國軍官勞倫斯領導阿拉伯人民發動起義爭取民族自由的全過程,而是層次分明、步步深入地刻畫有勇有謀的勞倫斯形象以及他的軍事謀略,運用獨特的藝術氛圍渲染讓觀眾感受到宏觀歷史與個人命運的跌宕沉浮,將對歷史的反思和人道主義融入到歷史史詩的講述之中,似乎這並非是一部個人傳記片,而是從一個截面展現出歷史進程的宏觀縮影,側面展現出勞倫斯成為左右歷史進程的預言家過程,也註定了本片成為史詩級的經典電影。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歷史緣何選擇了他:歷史學出生+興趣愛好+機緣巧合

本片之所以載譽頗豐關鍵在於勞倫斯對於歷史進程的影響,毫不誇張的說,他以一人之力左右了整個現代中東的發展走向,完成了政治家們垂簾已久的國際局勢分佈,雖然他是一位英國人,但是卻有一顆熱愛阿拉伯的心。

  • 現代史的學術背景讓他能夠跳出歷史看歷史

大衛·裡恩曾說“勞倫斯是一個極其複雜、超群出眾的英雄人物。他為一般社會所不容,但身在茫茫沙漠裡卻大顯身手。影片前半部分描寫非凡的勞倫斯如何登上英雄寶座,而後半部分則描寫他從神的高度一落千丈的悲慘結局。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他近乎於一個預言家”。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勞倫斯“預言家”的身份還要從他的家庭環境和求學經歷談起,勞倫斯1888年出生於威爾士,他的父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貴族,可是卻在婚姻存續期間出軌,並和情人薩拉·瓊納私奔,留下了勞倫斯和其他三個孩子。但是由於家境殷實,勞倫斯還是於1907年入學了牛津大學耶穌學院,學習現代史,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考古學研究,而目的地的就定在了法國。勞倫斯之所以能具有“全球”視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豐衣足食的優越家境和對現代史的學習。

從1907年開始,勞倫斯轉遍了法國的諸多古戰場遺址,並徒步考察了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十字軍古堡遺址,之後回牛津發表了《12世紀末十字軍運動對歐洲軍事建築風格的影響》,這些經歷讓他能夠站在一個更加“現代”的角度去思考戰爭帶來的影響以及整個中東地區的戰爭形勢,為他做出人生的重要決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 對阿拉伯人情風俗的熱愛讓他取得各個部族的信任

勞倫斯是一個“阿拉伯通”,多年的文化積累讓他不僅會講阿拉伯語,還對阿拉伯地區的風土人情瞭如指掌,這也是英國軍方最為看重的一點,他內心對於阿拉伯的熱愛使他能夠感同身受地理解各部族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對於強烈的自身訴求。

影片中,與他共同飲水的嚮導被打死,而他卻因為英國人的身份毫髮無傷,他向費薩爾直言進諫,以及隨後站在雙方之間不斷地為阿拉伯爭取利益,甚至向阿拉伯保證會確保其戰後的獨立自由,這些都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影片後半部分“巨星隕落”的一個關鍵原因,勞倫斯的政治立場和當局者發生了嚴重衝突,而他始終堅定地站在阿拉伯一邊,全身心地愛著這片地區,也讓各個部族間對他產生了猶如“摩西出埃及記”一樣的精神信仰。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 國家情報收集工作的需要促成了他成為英國利益的代言人

在當時的環境下,阿拉伯並未發現石油,英國參戰主要目的是全球佈局,奧斯曼領域廣袤卻風燭殘年不堪一擊,這注定了會落入英法等國的掌控,儘管英國想要取得治理權,但是他們並不願意以身犯險,所以決定採用“阿拉伯東方殖民統治體系”來進行操控,這就決定了他們有人必須對局勢有詳細的瞭解,必須讓自己人瞭解當地人的風土人情和戰略情報。

當時的勞倫斯正在當地進行考古工作,而他對於阿拉伯情況的精通,讓他順理成章成為了這次任務當之無愧的首選人物,在他的觀念中,能夠在阿拉伯長期生活是求之不得的“樂事”,這兩方面決定了勞倫斯成為英國利益的代言人,並逐漸帶領阿拉伯人民開始了抗擊土耳其的戰爭。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影片展現出勞倫斯具有的傑出的軍事戰略思維:游擊戰思維+分散作戰戰術

影片全景式展現了勞倫斯帶領阿拉伯人民反抗奧斯曼帝國的過程,一支裝備落後、人員未受過嚴格軍事訓練的部隊要抵抗全機械化裝備的土耳其軍隊,並最終以較小的傷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其中展現出的勞倫斯出眾的軍事指揮才能是影片的一大看點,也真實還原出戰爭的慘烈和戰略戰術的運用得當。

勞倫斯的戰略思維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觀察和思考的結晶,他在《智慧的七大支柱》中寫道: “常見的情況是,作戰的雙方不知道他們的目的,愚蠢地受人指使直到事件的進展失去了控制。按一般的習慣,勝利傾向於頭腦清晰的一方”。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顯然這是非常謙虛的說法,英國著名的軍事史權威專家利德爾·哈特曾這樣評價他“他的軍事理論水平可以與一戰時的任何將軍相比”。這種軍事思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游擊戰思維

沒有系統學過戰略的勞倫斯更多使用他現代史的全盤化審視思維,這讓他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戰爭局勢下做出最合理化和最有利的決定,其中之一就是游擊戰,這主要是因為他領導的貝都因士兵武器裝備無法進行正面對抗,更適合於打突襲戰,這與我國解放戰爭的局勢有些相似,正面對抗相當於“以卵擊石”,“農村包圍城市”是一種迂迴戰,而貝都因人特別適合游擊戰也客觀上讓勝率大大增加。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 分散作戰戰術

阿拉伯人是駱駝上的民族,由於裝備不足,駱駝機動性強的特點很好彌補了裝備上的劣勢,影片中那一隻只快速奔跑的駱駝讓不熟悉阿拉伯人的觀眾肅然起敬,駱駝不僅能三天不喝水,還能每天快速奔跑,這無疑為分兵作戰提供了先天保障,影片中對於麥地那鐵路的奇襲就體現出分兵作戰的戰術安排。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這種分兵作戰戰術針對的並不是正面部隊,而是土耳其大橋、鐵路、機器等重要的戰略要素,戰爭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博弈,勞倫斯分兵作戰確保了人員損失率達到最低,這無疑讓貝都因人建立起對他的天然崇拜,一戰成神的美譽就此傳開,“預言家”的身份就此坐實。

“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大衛·裡恩對鏡頭畫面和電影配樂的充分運用,展現出孤身犯險的個人英雄主義在宏觀歷史中的價值

斯皮爾伯格對於大衛的崇拜溢於言表:“我不知道有哪位導演在談到《桂河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格醫生》時能不屈一下膝。我本人對大衛·裡恩萬分崇敬,我以為他的電影語言比起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導演來要豐富的多”。

大衛商業上的成功與他藝術上的成就緊密相關,他的一生都在追求電影語言的至善至美,因此他在處理勞倫斯這個人物時分成了兩部分,上面提到過影片上下兩個部分的劇情走向,上半部分是“神話”的過程,下半部分是“跌落”的軌跡,大衛想要表現的是陌生文化環境下個人的矛盾衝突和反抗過程,通過英國傳統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從衝突來反映人性的去偽存真。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至今,我沒有看到哪部電影在場景調度上能夠超越本片,那一場場規模浩大的沙漠騎行足以震撼每一位觀眾的心靈,對於鏡頭的出色運營體現在全景式氛圍營造和特寫鏡頭的局部放大讓勞倫斯成為龐大隊伍中那顆耀眼的流星,可是他的悲劇性體現在他的英年早逝上。

影片採用倒敘的方式,展現勞倫斯在去看望文豪朋友蕭伯納和托馬斯·哈代的路上摩托翻車開頭,具有強烈的懸疑效果,

與此相對的是,影片結尾處同樣是勞倫斯離開那片土地,身著軍裝坐在摩托車上凝望那片他深愛的“上帝子民”,這種濃郁的悲情色彩由此暈染開來,不僅讓觀眾反思勞倫斯為那片土地究竟帶去了什麼。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影片的色調極度飽滿,在展現戰爭殘酷性和自然景色的優美性方面無出其右,漫天的黃沙、碧藍的天空、金髮的勞倫斯逐漸消融在此等美景之中,開始了身為軍人的使命,在用光方面,大衛經常採用一明一暗的對比色系,讓淺色服裝的勞倫斯與黑色服裝的阿里形成對比,成為東西方文明對立的一種隱喻,也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關係的一種深層剖析。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影片配樂不僅僅動聽,它讓觀眾開始意識到鏡頭與聲音之間相得益彰的關係,在勞倫斯孤身救援加西姆的畫面中,不斷跳動的鼓聲在刺目的驕陽下彰顯出緊張的氛圍,那片金黃的沙漠廣袤無垠,人在其中行走似乎永無盡頭,音樂的激昂雄壯與畫面的飽滿張揚都為勞倫斯“捨己為人”的高尚精神增色不少,這決定勞倫斯這個名字會與“阿拉伯”緊緊連載一起,也表現出勞倫斯孤身犯險的個人英雄主義在宏觀歷史中的價值。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209分鐘的電影,劇情卻毫不拖沓,出色的剪輯效果讓影片名留影史,也成就了勞倫斯的人物形象。

作為一部227分鐘的超長電影,在觀看過程中,觀眾不會感到劇情的拖沓,反而會全神貫注地沉浸在這個近乎“傳奇”的故事之中,剪輯是這部影片”封神”至關重要的一環,這與大衛剪輯師的出身不無關係。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19歲的大衛就曾是英國著名導演安東尼·阿斯奎斯的助手,並逐漸成長為剪輯師,他認真研究過眾多電影得到片段和畫格,剪輯過《賣花女》等眾多經典電影,也因此獲得過“英國第一剪輯師”的盛譽。

正因為對於剪輯的痴迷,所以大衛對於這部影片的剪輯格外上心,這個重任也落到了剪輯師安妮·V·科茨的肩上,大衛和安妮一起在剪輯室裡度過了三個月的時光,在大衛的指導思想下安妮負責具體的工作,當時的剪輯遵循了兩個原則:

蒙太奇組合推進劇情原則和故事流暢原則

通過畫面的組合拼接導演把多餘的時間間隙去除,使每一個時間節點都能體現出戲劇衝突,這無疑是影片懸疑感和驚悚感的出處,每當觀眾決定危險已經過去時,這時會出現新的事件引發情感上的共鳴。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其次是敘述上的連續性,不僅要表現出乾淨利落的故事走向,還要恰當地塑造人物形象和主題昇華,比如在沙漠中,勞倫斯正在吹滅手中的火柴,下一個鏡頭就出現了紅紅太陽的畫面,而這種場景竟然不斷地交替出現,表現出勞倫斯如初升的朝陽將溫暖灑遍沙漠。

這種剪輯風格其實也融合戈達爾《筋疲力盡》中的風格,通過鏡頭轉換並且疊加聲音,讓人物心理托盤而出,比如加西姆的處決畫面,從勞倫斯的臉到阿卡巴發動攻擊,警鐘聲迴盪在耳畔,就是從一個場景過度到另一個場景的絕佳展現。

憑什麼《阿拉伯的勞倫斯》能夠成為史詩級經典電影?

大衛·裡恩的電影往往具有鮮明的節奏感,簡捷而強烈的畫面構圖,個性十足的人物刻畫,這些對於勞倫斯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商業性和藝術性兼顧的導演,大衛對於《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拍攝其實就是一個生命與藝術完美融合的傑作,勞倫斯成為了左右歷史進程的“預言家”,也讓本片成為影史中的不巧名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