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有人知道先秦官學嗎,在下一直很好奇先秦官學,有何高見?

思理達


這是因文字載體造成的。

人類初始的文化傳播極其艱難,遠古時代缺乏書寫載體,文字的流傳依賴刻石和鑄銅,因此文化不可能在民間傳播,都由天子或國君收藏於“金匱石室”之中,極其珍貴,只能供少數貴族子弟學習。所謂官學,並非正規的教育機構和體制,而是民間無字可學,只有到官家去學習,這種學習是參觀性質的。這種參觀也不限於天子之都,比如周朝,諸侯不知禮儀,而宋國為商朝舊貴微子啟的封地、魯國為周公旦的封地,他們都懂禮儀,於是周天子常使“諸侯觀禮於宋魯”,去參觀宋國和魯國的禮儀。

後來用竹簡與布帛作為書寫,這就比金石便宜和容易採集,可以為民間所利用,因此文化開始在民間傳播,自孔子始,出現了很多私人辦的學堂,官學喪失了壟斷地位。

中國對人類最偉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紙張,極大地方便了人類文明傳播,比之古代,只有把文字刻在石頭獸骨上、鑄在銅器上才能留存,不知方便多少倍。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一句話:先秦官學並非學校,而是一種文化觀摩學習。


深圳鄭海洲


先秦時期指的是中國秦朝(公元221年)以前的時代。先秦時期包括遠古時代、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戰國時期。關於官學的起源,大多觀點是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官學體系。本文就這一觀點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在先秦時期還尚未有官學。本文將從四個方面來證明這一觀點,首先,從教育機構方面來說,當時的教育機構只是社會教育化機構,並非專門的教育機構;第二,從教育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的稱謂等方面來說,因為沒有正式的教育活動,所以對教育者受教育者沒有固定的稱謂;第三,從專門的教育者方面來說,在春秋以前“師”字是沒有“教育”的含義的,並且孔子以前是沒有葬師之禮的;最後對西周金文以及經典文獻中的一些論據進行了重新地考察。



再來一回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喪失了數百年來經營的關中統治基地,實為寄人籬下,喪失了控制天下的能力。於是列國紛爭,大國稱霸,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兼併戰爭和各國內部的政治鬥爭都十分激烈。舊有的統治秩序被徹底打亂,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都在發生深刻變革。“學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學開始興起。

造成官學衰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天下動亂。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諸侯國內部爭奪統治權的內亂,連年不斷。各國統治者主要關注的是如何維護生存、擴大勢力,無暇顧及教育,不論國學或鄉學都難於維持,日趨衰廢。

官學衰廢更為重要的原因是舊有的教育失去了價值。由於周王室已無力控制天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到後來,甚至諸侯國君也大權旁落,而出現“陪臣執國命”的現象。原有的等級制度的崩潰使傳統的禮制也受到了破壞。既然這些禮制規範已不再得到嚴格遵守,以禮樂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也就缺少了實用價值,自然很少有人願意去學了。於是天子的辟雍,諸侯的泮宮,地方的鄉校,逐漸消亡。

官學教育的衰廢,反映了“學在官府”的舊教育體制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變革,政治權力的頻繁轉換,對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求更為強烈。以孔子、墨子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識分子就以新的辦學形式,聚徒講學,從而成為創辦私學、傳播學術文化的先驅。


傲慢的塵埃74533075


春秋以前,知識歸官府掌握,只有少數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和掌握文化的機會,所謂“學在官府”;春秋中葉以後,出現了所謂“禮崩樂壞”的局面,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的一切典章制度趨於崩潰,這時就由“學在官府”而轉變成“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孔子是第一個開創私人講學的教育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