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蔡瀾先生所說的中國茶道走火入魔?

姑蘇志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自唐宋時期開始,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法、意境等有了一定的規矩,對飲茶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遺憾的是,我國從來未有過對茶道的具體規範,“茶道”來自於日本豐臣秀吉時代的高僧千利休提出的“和、敬、清、寂”的茶文化思想。

我國的“茶道”重精神輕形式,蔡瀾先生批評的是現代人對茶道形式的過分解讀。

蔡瀾先生說道:

如果要有茶道,也只止於像潮州工夫茶或文人茶那樣。別以為有什麼繁節,其實只是把茶的味道完全泡出來的基本功罷了。

喝茶,形式上可以簡潔,但心境和情趣可以燦爛。

我國作為“茶道”這一概念的祖國,為什麼千百年來都沒有關於茶道的具體的規範呢?那時因為,我們先賢們早早就知道:喝茶最重要的是喝的舒服,喝的自然。我們讀書時看到唐宋古人喝茶時調茶、鬥茶,看似繁複的過程實則是一種文化之樂趣。自元代以後,茶葉的沖泡喝茶法盛行於世,原因無他,大眾喜歡。方便簡潔的喝茶方式,並沒有阻礙人們對茶文化的熱愛,反而更加能體會出“茶”的自然之趣。

中國人喝茶,喝的是真滋味,品的是真樂趣。

茶道是將我國傳統的道教文化和佛家文化融合到儒家文化中,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如出一轍。我們喝茶,飲進腹中的是世間百態,意入腦海的是清靜簡單,醒悟自身的是禪茶一味。

現代人說茶道,太過講究器具的精美,飲用規則的繁雜,更有甚者要求喝茶環境優雅,最好是焚香淨手,順便配上古樂美人,美其名曰:“雅。”雅是自身的修為,不是形式的美化。這種“茶道”中人,更多的是為了通過偽茶道的形式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至於茶的意境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當“意境”變成了“意思”,這種茶喝起來,一定是寡淡無味,甚至讓人戰戰兢兢,了無生趣。

現代中國的“茶道”,喝不出真性情。

我是北方人,在我生活的小城市裡,能品出茶好壞的很少,能喝酒喝到吐血的太多。我的家人多年來一直保持的習慣就是:喝奶茶。奶茶選取的是最廉價的磚茶,粗粗的梗,大大的葉,直接沖泡入口極澀,難以下嚥。熬奶茶前,用硬物將磚茶敲下一小塊來,放入器皿中,一般是頭天晚上就泡上,第二天一早,器皿口用紗布蒙起來,倒入在鍋中沸騰的牛奶中,邊倒邊攪,最後再加入鹹鹽,炒米,黃油,香噴噴、熱騰騰的奶茶就上桌了。一家人圍坐一起,喝著奶茶,說著家長裡短,小小的屋子有著別樣的溫暖。

蔡瀾先生說:茶應該輕輕鬆鬆之下請客或自用。你習慣了怎麼泡,就怎麼泡;怎麼喝,就怎麼喝。管他媽的三七二十一。

現在我們的茶道,更像是生意場的作秀。一夥人端坐桌前,聽著“茶道”文化人侃侃而談,看著操持者手中龍飛鳳舞,杯盞翻轉,你要是不吟出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都不好意思拿茶杯。這時候所謂的茶道,更像是調酒師加DJ打碟,嗨是嗨起來了,就怕會上頭。

茶道講究的是淳樸自然,正如蔡先生所言

純樸自然,一個“真”字就跑出來了。

我們現在生活富裕了,就想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講求傳統文化的修養。既然是修養,就是“修”和“養”出來的,不是花錢“買”和“炫”出來的。我們太過急功近利,讓許多事情都跑離了本意。現在最難能可貴的是“真”,真朋友,真性情,真心話。放在茶道上,就是真茶道,而不是惺惺作態的表演。

簡單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

我喜歡茶,健康養生,自得其樂。我不懂茶,不是種茶人賣茶人很難分辨出茶的好壞。經濟原因所致,我沒有什麼極品好茶葉,也沒有上過“爺爺種的茶”的圈套。偶有閒錢,買得好茶,便邀請三五好友聚在家中,胡說胡話,消磨時光。


於茶道一途,我更是一知半解,僅限於書中和電視中的知識,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喝茶。說實話,我也喜歡好的茶葉,精美的茶具,也曾嘗試玩一玩被蔡先生批評的“走火入魔”的“茶道”,無奈俗人一枚,畫虎不成反類犬。好友聚會時,還是習慣泡好茶葉,一飲而盡。

懂茶的友人笑我牛嚼牡丹,我答曰:“與你們在一起,不玩虛的,即使清水一杯,咱也能品出茶滋味來。”眾人大笑聲中,彷彿回到了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

茶在我們現代社會,從來就不是曲高和寡的玩意,道在現代人心中,著實走的太遠太遠。

在浮躁的當下,我們本就生的不易,活的麻煩。何苦自己為難自己,凡事都搞的灰頭土臉,貽笑大方?

茶道各自品,難得簡自然。各位看官,您說呢?


請關注風舞鷹翎,歡迎批評關注。


風舞鷹翎


我是第82個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回答的時候有89位朋友收藏了這個話題。

蔡瀾批中國的茶道走火入魔。我對茶道不太懂,但喝了幾十年的茶。說說自己喝茶的感受吧!

在我能記事的時候,就記得爺爺帶著我坐茶館。我們經常搬家(隨蜂場趕花期),記憶中,每一次搬家安頓下來以後,爺爺就帶著我我到附近的街上找茶館,泡上一碗蓋碗茶,最多半天他就能認識一大幫朋友。他會給我買一根油條,每次都差不多,我自己玩,渴了喝他的茶,沒事聽他們吹牛。

也就從那個時候到現在,茶就成了我生活中最主要的內容之一。來客人了要喝茶,一個人要喝,去茶館喝,去茶藝表演的地方喝,去產茶地喝,只要能用開水泡著喝的,黑的,白的,黃的,養生的,保健的,口淡的口重的……凡是被冠上“茶”名的都嘗試過。

渴了大口的喝,有興趣了一幫人約著,用最笨最難最複雜的方式,去深山接泉水,搬個火爐架子,現場燒水,帶專門泡茶的人和專業的工具,在茶樹邊馬上炒制,等上半天或者兩天,就為了喝一口最難的最複雜的茶。

1萬個人喝茶,或許就1萬種不同的方式,或許就會產生1萬種不同的感受體會。蔡瀾對茶的理解僅只代表他個人。

我們可以看他的,聽他的,批評他的,贊同他的,也可以不理他的。

感謝你的閱讀,我是陳志國,就是個養蜜蜂的,網名“蜂聞言事”,我見風就是雨,事是天下大事,奇聞趣事的事,關注我,和你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咱們換個角度贏。



蜂聞言事


如何評價蔡瀾先生所說的中國茶道走火入魔?

我是第95個回答這個問題的,我回答的時候有125位朋友收藏了這個話題。

在回家鄉的路上,有些朋友喝了很多茶,很開心,但時間並非巧合,對不起。

關於茶道的研究不多,但喝茶有點感覺。

蔡瀾作為美食家,蔡瀾先生有點遜色於一些所謂的茶藝茶道。他覺得自己走得太遠了,他的表情可能過頭了。然而,在我看來,除了知道口渴之外,喝茶也會有點壓力。

那麼,喝茶有什麼樣的關注?

在我看來,喝茶是休閒,休閒和休閒。

記得朋友有一個大學同學,大三似乎突然意識到了生活,開始有了有意識的學習意識,所以努力追求,決心到研究生,一路到師傅,在為了集中精力學習,而不是問世界,在閱讀期間幾乎所有人都在圖書館,晚上睡在教師的數據室,後來成為某一大學的教授,在上海。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早上,他會用一個大的紫色杯子來製作一杯濃茶。杯子沒洗很多。他反覆飲酒,茶垢並不在意。評估建議的任何人都會忽略它們。茶,飲料是隨機的。

元旦的一年,幾個朋友暫時復活,去安仁古鎮喝茶,說要去,沒什麼可帶的,捲起隨身攜帶的包去車。去朋友的茶苑喝功夫茶,喝得開心,還是不想去,所以朋友帶它去吃劉血旺,再來喝酒,喝月亮高掛,夜晚安靜,安靜在安靜的古鎮Going,我覺得生活的幸福就是這樣。在薄薄的煙霧中,我走到昏暗的地方,走回朋友的旅館,我很興奮,我無法入睡,繼續談論黎明。喝醉的茶沒有睡覺,那茶,喝酒也是隨便的吧?

當你心情愉快時,你喜歡去文殊院喝茶。

有一次,我讓朋友去文殊院喝大壩茶。在竹林下,冬日的陽光明媚,我的朋友帶來了兩個朋友。說話和笑,天然海貝,八卦和東方在一起很自然。卸載防禦的那種相互接受不稱為邊緣?

請記住,大學剛剛畢業,很沒有看到這個世界。有一次,一個更體面的待遇的同學來招待來自其他地方的朋友去茶館喝茶。我特意邀請了一群學生陪我。在死亡和死亡的地方,我只是去彌補這個數字。同學們只是在談論黨的傲慢。這是一次非常不舒服的茶體驗。我現在想來,我擔心我不夠休閒隨意。

休閒,休閒,輕鬆,簡約,真誠,舒適,有一種中性美,你不能跟風,看市場,生活起伏,冥想和啟蒙,你有很大的自由。

喝茶,只要你能互相創造氣質,你真的不必擺姿勢並做出嚴肅的陳述。你說什麼?

回答的不好請見諒,感謝大家瀏覽。


博而化易


我個人也是一個極其愛茶,每日必飲茶的人。這麼多年下來,接觸了不少玩茶道的朋友,基本上贊同蔡瀾先生的觀點。

所謂茶道的根本,就在於茶葉品質、水質、投茶量、沖泡的時間,以及相關器物的使用等等。但這其中的核心其實是如何泡出茶真正的味道,讓茶水更加甘醇。其他的各種儀軌,標準動作什麼的。你可以說這是一個文化,但也可以說是表演和裝逼。


蔡瀾先生所批評的不是茶道儀軌,而是這過份的裝逼。將喝茶這件本來極其輕鬆自在隨性的事情,搞得正襟危坐,人模狗樣,不知道別人,反正我是渾身不自在。毫無天然暢快之意。

其實,我個人覺得所謂的茶道,就是日常生活裡的一種習慣和品味,一種過日子的態度。這個不是靠裝逼裝出來的,還真是要日復一日,自己去慢慢體會的。


我從不一板一眼的搞那麼些繁複的裝備和程序,但常常卻能才不同的風俗習慣和飲茶方式中體味會文化的味道,生活的氣息,比如煮大西北的罐罐茶喝,就能喝出一種風沙感,一種生活艱難和生命力旺盛的狀態。在成都喝了一年蓋碗茶,喝出來的都是悠閒安逸和自在。喝功夫茶,那是一種平和的隨性的精神。我們客家人拿大茶壺泡茶,然後一人一碗,那是熱情,夠勁,解渴,還是有好客。你說這些不是茶道麼?我說還真是。


我們《茶經》裡講出來的茶道,其實質是一種士大夫的品味,一種隱逸和超然的精神。沒這個作為內核,那麼沐猴而冠,邯鄲學步就貽笑大方了。

不過,說來也不能怪大家,我們傳統的審美精神早已經失落,現在茶道是一個產業,集合了賣茶葉和表演、培訓於一體的產業。大家畢竟要生活嘛,這也是一個行當,我們也不能斷了人的飯碗。只是別太過就行了。


李藝泓


蔡瀾同學一向都是口不擇言小黃話不絕如縷的,今次怎麼溫柔恭儉讓起來了?要我說,俺們的“茶道”,豈止一個“走火入魔”字了得?因為,今朝所謂的“茶道”,根本就是捏造的一場騙局!

從二三十年前開始,國人腰包漸鼓。經濟有了基礎,就要搞上層的建築,油膩大叔大嬸們不再滿足於枸杞泡水銀耳熬羹了,於是,他們手戴串、項垂鏈、腰纏萬貫,一身珠光寶氣,騎著奔馳寶馬,殺向茶館。這個好!滋口潤舌之餘,順便把千年的國粹給弘揚了,還能使自己高標的格調始終徘徊在A與C之間,簡直是一吃三鳥!從此,有權勢的人收禮,也鐘意茶葉了,那散發著銅臭味的鈔票,庸俗!而蘊含著山野清香的東方神葉,經過歷代諸多文人騷客、巨匠大師的加持,高雅極了!這也可以算是收受賄賂中的先正典型。總之,茶,開始吃香了也。

資本的嗅覺,總是毒辣而精準遠超獵犬,而且反應敏捷、行動迅速賽過脫兔。面對茶葉市場潛藏的鉅額利潤,資本家們顧不及清理自己嘴角的三尺垂涎,以迅雷不及盜鈴之勢,隆重炮製出了一個倍受歡迎的名詞:茶道。

妙齡少女,揮昭君之弱腕,援毛嬙之素肘,挽羅敷之墮髻,披西子之輕紗,俏生生跪坐於陳藩掛過的矮榻前,把一壺取自楊子江心的神水,燒得滾開,再投入採自蒙山頂上之仙茶,然後倒出來復倒進去倒過來又倒過去……還得來點音樂,琵琶聲起,石落瓦缸,古箏調止,餘音泡湯……再焚上檀沉之香,青煙嫋嫋,紫氣陣陣……,雖然矯揉造作,總算大功告成!大傢伙一起得道昇天!

吃茶竟然有如此神通!一時買茶的小夥伴差點把門檻踩爛。資本家們因勢利導,於是明前暗後,紅袍青衣,千年古樹,新進品種紛紛如久困的野獸出籠,滿地撒歡!更有漚了不知多少年的如紹興黴乾菜般黑的發亮的一團茶餅,便宜賣了,才五百萬!真的黑呀!

這種臆想胡編的畸怪“茶道”,一時風行,在各種高大上的場所,夢幻般的表演根本停不下來!對,這只是一場表演,而且還是拙劣的。

茶,是作為酒之後的一種刺激性飲料而興起的。茶的本字是“荼”,古人以為其葉雖有微苦,但亦可作羹飲。至唐世,陸羽嗜茶著經,言茶之源,茶之法,茶之具,飲茶之風漸遍及中國乃至四夷。書上曰,唐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不過,唐代的茶湯以及飲茶方式,和我們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那時侯,要先將茶餅鋸碎,碾成粉末,再過篩子,然後將細末放入沸水中煮得一踏糊塗,看準火侯,撒鹽、丟蔥、扔姜、放薄荷、下桔皮,好了,吃上一碗,真乃提神醒腦之無上妙品也!


(遼代墓室壁畫《備茶圖》)

唐代詩僧皎然作詩曰:“一飲滌晨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茶道全爾真。”讀皎然詩,可知所謂“茶道”,與那些扭捏作態的儀軌全無關係。茶之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當然,如果把唐時關於茶的文化作為一種道統加以繼承,我們也可以將那些茶的製作方式、飲用方式等,稱為“茶道”。但是,這種唐代的茶道也早在我們這裡灰飛煙滅,因為自元代起,我們就改為茶葉泡水了也。器之不存,道將焉附?唐代繁複的茶道,己被簡單的“泡水”取而代之。今人瞎搞的“茶道”,卻把簡單的“泡水”踵事增華,添加各種令人作嘔的表演動作,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倒是在日本,還遺留了一些唐代茶道的內容。

道,重在悟,不要整那些花花的表演。悟道之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重返世俗人間,過那尋常的生活,不需要那些草草的表演。珍愛生命,遠離茶道!


莫安排


正在回老家的路上,有朋友約茶聚,很開心,可是時間卻不湊巧,遺憾。


對茶道沒有太多研究,對喝茶,倒是有點感想。

蔡瀾先生作為一位美食家,對如今有些所謂茶藝茶道的極致講究追求有些鄙薄,覺得已經走火入魔,他的表達也許有些過火,不過,在我看來,除了解渴之外,喝茶也是可以有些講究的。


那麼,喝茶有些什麼樣的講究呢?

在我看來,喝茶就講究個隨意、隨性、隨緣。

記得朋友有個大學同學,大三的時候好像忽然悟到了人生,開始有了做學問的自覺意識,於是勤奮努力奮鬥追求,立志考研,一路考上碩博,為了潛心專注於學問,不問世事,讀書期間幾乎全泡在圖書館,晚上就睡導師的資料室,後來成了上海某一流大學的教授。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早上起來必用一碩大紫砂杯泡一杯濃茶,杯子也不怎麼洗,反覆喝,一圈一圈的茶垢也不在乎,任誰怎麼品評建議,統統不理,這喝茶,喝的就是個隨意吧。


有一年元旦,幾位好友臨時起興去安仁古鎮喝茶,說走就走,什麼都沒帶,捲起隨身包包開著車就去了。到一個朋友開的茶苑去喝功夫茶,喝到開心,興猶未盡都不想走,於是朋友帶著去吃了劉血旺,回來又接著喝,喝到月亮高懸,夜深人靜,在安靜的古鎮信步閒走,覺得人生的幸福況味不過如此。在薄薄的霧霾中走到迷離,走回朋友幫訂的客棧,躺在床上竟然興奮得睡不著,繼續促膝夜談到天明。喝到醉茶無眠,那茶,喝的也算是個隨性了吧?


心情好或不好的時候,喜歡到文殊院去喝茶。一次,約了一個朋友去文殊院喝壩壩茶,竹林掩映下,冬日暖陽照著,朋友又帶了兩位朋友來,很自然地就說說笑笑,天南海北,八卦西東到一起,那種卸下防備的相互接納,是不是叫隨緣?


記得大學剛畢業不久,沒怎麼見過世面,有一次,一個混得比較體面的同學招待外地朋友去茶藝館喝茶,特地請了一幫同學作陪,當時只覺得死貴死貴的地方,自己不過是去湊數,同學不過是在講派頭擺闊氣,簡直是極不舒服的一次喝茶經歷。現在想來,怕是自己不夠隨意隨性又隨緣之故吧。


隨意、隨性、隨緣,簡單,真誠,舒服,就有一種中和之美,就可以不隨流俗,觀市井百態,品人生沉浮,參禪悟道,得大自在。


喝茶,儘可隨各人造化性情,確實不必擺姿弄態,作古正經。你說呢?

跟你私享一個哦,四月紫藤花開的時候,去人民公園的鶴鳴茶社喝個壩壩茶,掏個耳朵,吃點小吃,真的安逸😊




青青自我成長寶典


走火入魔的意思就是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和本意,就是忘了初心。

茶,是人在草木間,注重心性,而當今的茶文化,則成了注重價格,追求傳承與大師工藝,跟風名山頭,名人飲,講究茶具高檔,認為誰泡的複雜漂亮,誰泡的就好喝,誰就是好茶的代言的庸俗文化。

這些都是形式主義。茶本是精神文明產物,卻喝成了物質文明的炫耀和攀比文化。不是走火入魔又是什麼呢?

古人喝茶,雖講究產地,時節,水,器具,但是卻沒喝成攀比和庸俗。只是讓茶得到更好滋味的釋放罷了,但是卻跟金錢沒關係。

古人喝茶,隨便一把葉子,幾朵花都能入茶,隨便一口大鍋就能煮茶,隨便大碗也能喝茶。不在於花裡胡哨。

現在被稱為茶人的人,大家都理解為穿著漢服,優雅的擺弄這碗碗罐罐的人就是。我經常說一句,好茶是怎麼泡怎麼都好喝,不需要複雜的遮醜。喝茶就好比開車,你好車沒碰過,有什麼資格去評論那些車好與不好呢?真正的茶人要喝遍好茶,對好茶有犀利的辨別能力和品出個一二三的能力。茶人注重茶上,不是人和泡上,茶對說明人就對,人對泡的就沒錯。不是穿著白大褂的都是大夫。

不得不承認,很多人喝茶都不是自己消費的,所以他們只會把茶的品質和價格與來源的價值評估做捆綁,導致中國茶文化越來越畸形,銅臭味兒越來越重。

現在常見的現象就是,走吧,約個茶吧。你以為真的喝茶嗎?那話的意思是借喝茶談個事,所以喝啥茶都不重要,主角是事,而事中必有利益,所以,誰還能認真的沉下心來好好品那口茶呢?

茶文化的基礎一定是喝得懂的文化,不以懂茶性茶味為基礎的胡亂追山頭,追名器那都是盲喝瞎講究。

真正與茶融為一體時,是天地身心人茶俱為一體。是你喝她時,她與你心靈的相知與共鳴,無論你悲傷孤獨還是喜悅富足,她都是你最好的陪伴,她都懂你並給予你最好的芬芳與甘甜!


茶入真知


中國茶道,博大精深。

但首先是茶,其次才有道。

茶,是一種文化。幾千年來都有不同的飲茶方式,都是圍繞“茶”來的,到現在,很多人開始喝茶,從茶臺、茶具到茶品,各種講究,這些逐漸發展起來,不一定非要分個對與錯。(或許這是蔡瀾先生說的走火入魔)。

喝茶本心,無分辨,重要是細細品,潛心嘗,懷抱開放、寬容的心,不拘形式,不拘品類,體會喝茶的那份心。



雲來茶事


中國的茶道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他是隨著茶葉的飲用價值發現之後逐漸形成的一套關於飲茶品茶的方式方法。

茶道文化在他的發展歷程中,有其自身存在的意義。這一點無可厚非,也不能否認。歷史上諸多文人墨客,閒人雅士都非常擅長茶道,喜歡茶道。而且茶道文化的發展也推動了整個茶行業的發展,是茶產業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

蔡瀾先生批中國茶道走火入魔,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現在的中國茶道,說不好聽的絕大多數是掛羊頭賣狗肉,披著茶道的外衣,乾的都是稀奇古怪的事情。

目前很多茶道文化,過於追求外在的表現形式,而缺少真正核心的查到精神文化內涵。穿一件漢服就成了高貴的茶藝師,手上戴兩個串子,就是莫名其妙的茶人大師。他們歸根結底就是忽悠人買茶。

這種由於表面的茶道文化確實有點走火入魔的意味。喝茶最終是落在喝字上,它的原始功能是為了解渴,是為了使白水增加一定的味道,更加讓自己的味蕾能夠接受。而現在的很多茶道文化是徒有其表的,是做作的,虛假的。

當然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不管在什麼時代,總有一批人是堅持本心,堅持初心認真,為茶文化提供營養和價值,真正的在弘揚茶道文化的。而那些真正的茶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三農有理


關於茶道,是一種文化。但現在很多人開始講究喝茶,從茶臺、茶具到茶品,各種講究。這本是個人愛好,輪不到別人來說三道四。但現在莫名其妙的講究,就有點過了(或許也就是蔡瀾先生說的走火入魔)。

說個簡單的比喻。吃飯,老百姓就叫吃飯;而對於皇上,那就叫用膳。有時候如果非把簡單的吃飯弄得就更用膳一樣,非得弄出儀式感,就有點華而不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