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行時】從貧困戶到脫貧示範戶的“蛻變”

在紅寺堡區脫貧攻堅戰場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勇敢面對個人和家庭的困境,在艱辛中自強,在逆境中奮鬥,他們是不畏生活困苦、自強勵志的脫貧先鋒,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勵志典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瞭解他們的脫貧致富奮鬥歷程。

【脫貧攻堅進行時】從貧困戶到脫貧示範戶的“蛻變”


日前,記者來到大河鄉開元村村民拜志宏家時,夫妻倆正在牛棚裡忙活著。拜志宏家一直以來家庭經濟來源較為單一,缺乏勞動力、沒有致富產業成了制約拜志宏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2014年,拜志宏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他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貧困的現狀,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多年來,在黨的惠民政策的鼓勵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他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起了養殖業,從剛開始的1頭牛發展到現在的6頭牛,收入逐年增加,一家人的小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如今已經穩定脫貧了。回憶起曾經貧困的日子,拜志宏歷歷在目。

【脫貧攻堅進行時】從貧困戶到脫貧示範戶的“蛻變”

我從2014年建檔以來

村上幫我貸了5萬元的婦女創業貸款

從1頭牛發展到6頭牛

加上政府的各項補貼

一年下來能收入兩萬五千元左右

再加上公益性崗位

一年下來三萬塊錢

再就是我的兒子現在也找了一份工作

也有收入 這樣一來

我們的生活各方面越來越好

【脫貧攻堅進行時】從貧困戶到脫貧示範戶的“蛻變”


海龍,是大河鄉開元村脫貧致富的典型。自1998年從原州區搬遷至該村定居,由於缺乏資金和勞動技能,一直未能脫貧。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以來,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幫助下,他選擇了發展養殖產業,念起了“養牛經”。靠著養牛的收入和政府的貸款,2018年他又購買了價值35萬元的大型機械,發展起了農業機械耕作經營服務產業,如今他家的日子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搬遷之初每年的1萬元左右收入,到現在靠著家裡的耕地、小商店、養殖業,每年收入近10萬元。從白手起家發展成現在擁有農業機械耕作經營服務等多項致富產業,他依靠的就是自強不息的勇氣和敢打敢拼的韌勁。海龍的“脫貧致富經”不僅為身邊群眾樹立了榜樣,也為鄉風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脫貧攻堅進行時】從貧困戶到脫貧示範戶的“蛻變”

我們現在這一家子的主要收入

靠養殖業 養牛

再一個就是拖拉機 搞農機

每年的收入大概在十萬塊錢左右

對我們這五口人來說算是脫貧了

下一步就是擴大養殖業

把農機再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一下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 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

【脫貧攻堅進行時】從貧困戶到脫貧示範戶的“蛻變”


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是貧困群眾永久脫貧的基礎。從以往給錢給物的簡單“輸血”,到產業扶貧“造血”,打造可持續增收、穩定脫貧的產業,是我區實施的既見效快、又利長遠的精準扶貧舉措之一。養殖戶拜志宏、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產業經營者海龍從生計艱難的貧困農戶,變身脫貧示範戶,是我區產業扶貧道路上的致富典型,也是脫貧攻堅的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