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戰俘心懷不軌,為何蘇聯同意當地女性與戰俘結婚?

用戶6140240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宣佈對日作戰,並出兵東北地區。在蘇聯紅軍的猛烈攻勢下,70多萬關東軍潰不成軍。戰後,蘇聯人將大量的日本戰俘運輸到了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地區充當苦力。



據後來的俄羅斯資料稱:“這些日本戰俘被安置到遠東地區後,主要幫助蘇聯人從事有色金屬、煤炭、採礦、林業、漁業等體力勞動較大的工作,為遠東的開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至1956年日本和蘇聯兩國關係正常化並簽訂《日蘇聯合宣言》為止,這些日本關東軍作為俘虜在蘇聯呆了整整11年。其中,有62068名日本人在蘇聯人的虐待中死亡。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自身也在二戰中失去了許多男性,因此許多蘇聯女性淪為了寡婦。當時蘇聯農村一些村莊的男女比例甚至變成了1 : 2.7,也就是說每四個蘇聯人中就有三個是蘇聯女性,當然了這只是一些邊遠的農村的情況。


因此,一些蘇聯婦女把目光盯到了日本戰俘的身上。這些日本戰俘白天既要服苦役,晚上還要滿足蘇聯女人的性需求,日子自然過得一言難盡。另外,蘇聯內部雖然多次發佈命令禁止本國女性和日本戰俘有染,但還是沒有起到太多的作用。

不過,一些日本戰俘在蘇聯服苦役期間,工作勤奮,幹活非常賣力,表現出的工作效率要比蘇聯自己的工人囚犯還好,這讓蘇聯當局比較滿意。考慮到本國男性稀缺,所以蘇聯當局就允許蘇聯婦女和一部分日本戰俘結婚。但並不是所有的日本戰俘都能夠有和蘇聯婦女結婚的權利,只有那些願意留在蘇聯的日本戰俘,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後來日蘇兩國簽訂了戰俘遣返協議,大部分的日本戰俘都被送回國去了。



世界人文通史


二戰時期在蘇聯做苦工的日本戰俘,大概有兩種和蘇聯女人發生親密關係的機會:一種是被動討好蘇聯大媽,另一種就是蘇聯姑娘主動,他們談起了戀愛。


日本戰俘和蘇聯寡婦

日軍戰俘到達西伯利亞的第一年日子非常痛苦。每天都要從事著各種繁重的體力活,而過得卻是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

西伯利亞的天氣非常冷,一般晚上都有零下二三十度,簡陋的窩棚根本擋不住寒風,有好多戰俘第二天一早被凍成了冰人。

生活艱苦不說,戰俘營的生活也非常枯燥、煩悶,每天就是吃飯、幹活、睡覺。唯一的樂趣就是能看到挺著大胸、踢著正步的蘇聯寡婦。

戰俘們就是靠著各種想入非非,打發著無聊的日子。當然寡婦們也很熱情,因為當時蘇聯實在太缺男人。


二戰讓蘇聯的男女比例失調至1:2.7,這就意味著3個女人中有近2個女人一生都得獨守空房,飢渴在所難免。

但戰俘營的女管理人員基本都是年紀大、結過婚的,所以資源匱乏的蘇聯小夥子,她們一般都沒有機會了,於是她們盯上了這些年輕力壯的日本戰俘。

但並不是所有戰俘都那麼幸運,每個月的體檢大媽們會留意身強力壯的小夥子。

一旦有獨處的機會,那麵包、保暖的衣服就都有了,“病假”也會多起來。不過有個前提條件是,你得有招架大媽們的能力,蘇聯大媽的身材和體力可不是蓋的。


戰俘和蘇聯姑娘的愛情

如果在戰俘營表現很好,戰俘們就會被送到勞改營。所謂勞改營大多是和當地村民一起幹活,生活待遇也好了很多。

能到勞改營的都是勤奮、政治覺悟高的,有些後來還加入了蘇共。這些戰俘也有工錢,所以頗受單身的蘇聯姑娘青睞。

2005年俄羅斯上演了一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戲劇,故事女主人翁伊達在村裡幼兒園做廚師,她剛被丈夫拋棄,心情糟透了。

不久幼兒園來了一名送水工人,是一個叫二木的日本戰俘。二木很勤勞,為人熱情,最重要的是對女性很體貼。

伊達不知不覺愛上了他,並主動開始追求二木,一對乾柴烈火很快就同居了,後來還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不過他們的幸福生活並沒有維持多久。蘇聯和日本關係改善後,日本戰俘們都要被遣送回國。二木不捨得離開妻子和女兒,於是申請加入蘇聯國籍。

當時蘇聯確實有允許戰俘申請居留權的規定,到條件非常苛刻。首先要經過長期審查,還要徵求勞改營管理層及附近村民的意見。

其次,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必須提交過加入蘇共的申請,或已經是蘇共成員。而二木並不符合這一條件,所以只能接受被遣送回國。

總的來說,二戰時期日本戰俘和蘇聯姑娘發生愛情的例子很多,但真正能留在蘇聯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像伊達一樣獨自帶著孩子在蘇聯過著被歧視的生活。



花木童說史


二戰,蘇聯損失了2700萬人口,戰前全國約五六千萬的成年男子,戰後只剩下不到2千萬身體健全的,蘇聯男女比例達到了1:2.7。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在女性較少的西伯利亞地區,在政府主導的集體農莊裡,一個四肢健全的蘇聯小夥子被幾個蘇聯姑娘追求是很正常的事情,若在歐洲本部,年輕的男性更受廣大女性青睞。

從這個角度也不難理解蘇聯對德國以及德軍戰俘的報復為什麼那麼狠,俄羅斯民族這幾百年,可沒吃過這麼大的虧,自然得把德三(第三帝國)往死裡整。

同樣,戰後急需經濟的恢復和國家的重建,國內男丁不足,德意日等法西斯國家的戰俘正好過來“幫忙”下。

日軍戰俘主要來源於1945年8月對日宣戰後收拾的關東軍戰俘,二戰後,被蘇軍押送到西伯利亞等地的日軍戰俘保守估計在60萬以上。

西伯利亞是真正的“苦寒之地”,天寒地凍、物資不足,但是生產建設的強度很高,至少有一半的日軍戰俘都死在了西伯利亞,能最終順利回國的日軍戰俘不過20多萬,他們從1948年到1956年期間陸續被蘇聯遣返回國。

當然,這些日軍戰俘畢竟是男人,裡面也有不少身材健碩、素質較好、比較符合蘇聯姑娘審美觀的人,比如一些日本軍官,就比較討蘇聯姑娘歡心,慢慢地不少蘇聯姑娘就和一些日軍戰俘扯上了關係。

而為了獲得更多的麵包、更好的待遇,不少日軍戰俘也不顧一切地追求能接近的一切蘇聯女性,包括看守他們的蘇聯女兵等等。

一段時間後,蘇軍上層發現,一些蘇聯姑娘居然和日軍戰俘搞在了一起,簡直無法無天。

蘇軍先嚴令禁止這種傷風敗俗的事情,甚至開除了一些蘇聯人的黨籍和工作,但是慾望這事兒是根本控制不住的,蘇聯官方又造不住更多的男人來滿足蘇聯女性的要求,一度只能乾瞪眼。

最後,蘇聯官方索性開放了禁令,對於那些已經“皈依”蘇聯信仰的“新日本人”,蘇聯認為他們是可靠的“革命同志”,允許他們可以和交往的蘇聯女性結婚,其中一部分在以後甚至被允許定居在蘇聯,成為日裔蘇聯人。

總之,最終能成為“幸運兒”的日軍戰俘其實寥寥無幾,在偌大的哈薩克地區,也只有19名日軍戰俘經過重重考察後,才被批准和蘇聯女性結婚並獲准加入蘇聯國籍。

當然,這個待遇德軍戰俘是不可能獲得的,畢竟,他們在蘇聯人眼裡都是惡魔,是造成蘇聯災難的罪魁禍首。例如德軍戰俘馬克西,他後來被打發回民主德國,不過在蘇聯時期他和一名蘇聯女性好上了,於是,回到德國的他不甘寂寞,他給蘇聯官方寫信,要求加入蘇聯國籍,並和那個女子結婚,結果,他馬上被蘇聯通知東德政府抓了起來,那個蘇聯姑娘也被監視起來。

相對那些長眠西伯利亞的同胞,這些日軍戰俘還是很幸運了。


雲中史記


主要原因是蘇聯和日本沒有深仇大恨。

二戰期間蘇聯和日本只打了兩仗,都不是在蘇聯本土打的,而且蘇聯人都打贏了。

所以蘇聯人最多看不起日本,但是不會仇視日本。

蘇聯對於德軍戰俘就完全是另一種態度了,還想和當地女性結婚?做夢去吧。


次要原因是在二戰中蘇聯人口損失過多。

蘇聯軍民為了抵禦德軍入侵,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1923年出生的蘇聯男性在蘇德戰爭爆發那年正好18歲,有8成在戰爭中死去。

慘烈的戰爭幾乎打光了蘇聯一整代年輕人,在戰後蘇聯人口結構出現了很大問題,中青年斷層,且女多男少。

為了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所以蘇聯把幾十萬日本戰俘帶到西伯利亞充苦力。

日本戰俘和蘇聯女性結婚,一來有助於恢復人口,二來可以安撫一部分飢渴的女性,對經濟、對社會都是有好處的。


不過能贏取蘇聯美女,走上人生巔峰的日本戰俘終究還是少數。畢竟滿足生理需求是一回事,結婚生子是另一回事。他們的形象很難符合蘇聯女性的審美,再加上要得到蘇聯政府的認可還要通過一系列考核。所以大多數日本戰俘的結局還是客死他鄉,也算是罪有應得了。


劍起紅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將他們在中國東北地區俘虜的60萬關東軍全部調集到西伯利亞寒冷的戰俘營中。這些日本軍人在寒冷的地區幹著重活,對於他們來說,每天最幸福的事情無非是在休息時間可以見到蘇聯女人了。時間一長,有些日本人就和蘇聯女人在一起生活和生孩子。這些日本人明明是蘇聯的戰俘,蘇聯人為什麼要讓他們在一起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

【首先,大部分並沒有蘇聯官方承認的結婚證明】

在西伯利亞戰俘營的這些日本人有些有著非常高的政治覺悟以及改過自新的態度,有些人被調出了戰俘營到了勞工營,還有一些表現非常突出的日本戰俘還加入了蘇共。但是無論是那一種日本戰俘和蘇聯女人生活在一起後都沒有取得蘇聯的正式官方結婚證明,也就是說蘇聯並沒有認為他們生活在一起就是結了婚的。

蘇聯與日本的關係轉暖之後,很大一部分人都被遣送回國,包括那些在西伯利亞地區與蘇聯女人生了孩子的日本戰俘。既然他們都和當地女性生了孩子還是被遣送回了日本,也就是說蘇聯其實並不承認他們之間的關係是合法的。

【蘇聯為什麼要容忍日本戰俘和蘇聯女性在一起?】

一:為了維持穩定。

蘇聯在“衛國戰爭”期間犧牲了不少優秀的戰士,這些人留下的遺孀也有一定的規模。後方西伯利亞地區原本就人煙稀少,經過“衛國戰爭”這一折騰,人就更少了。為了讓這些地區人口分佈更加平衡,促進西伯利亞地區的穩定,在缺少蘇聯男子的情況下,蘇聯也就默認蘇聯女性和日本戰俘待在一塊了。



二:為了發展。

西伯利亞本就非常貧瘠,人多地廣,難以開發。再加上西伯利亞礦產資源又很豐富,不開發一下感覺對不起自己。蘇聯此時便面臨著想開發西伯利亞地區,但是又沒有勞動力的尷尬境地。正好二戰結束一下子拉了60萬戰俘來到西伯利亞地區。為了能夠讓這些戰俘參加蘇聯的社會發展,為了能夠更好的利用這些人身上的吃苦的品質,蘇聯便讓這些人瘋狂的參加西伯利亞的礦產開發計劃。

但是這個地方又冷的要死,各種生活條件極差。為了保證勞動力,蘇聯對於這些日本戰俘和蘇聯女人生活在一起的情況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總結】

當年那60萬戰俘有不少人和當地的蘇聯女性生活在一起,也生下了不少的孩子。但是因為蘇聯政府對他們生活在一起採取的不承認,不行動的態度,導致了許多日本戰俘被牽制遣送回日本。蘇聯這些地區也留下了許多的日本與蘇聯的混血兒。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趣談答案: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蘇聯同意當地女性和戰俘結婚,但是蘇聯對這方面不太在意。

日本的零抵抗,抵消了蘇聯的憂慮

當然我們說日本零抵抗其實是不負責任的,日本也抵抗了很長一段時間,只不過相對於蘇聯來說,日本的抵抗幾乎為零。

因為日本就如同一個小犀牛一樣,怎樣的都沒有打過這隻大象,大象一個勁把他往地下按,日本也就投降了。

從這方面看,日本和蘇聯之間的對抗並沒有給蘇聯帶來較大的損失,所以蘇聯對於日本也一直處於愛答不理的狀態,只是把他們的戰俘統統押送到了蘇聯境內。

在押送戰俘的時候,對於日本的戰俘並沒有出現過多虐待,也沒有對他們進行非人道的摧殘。

而這一切主要源於日本實在是提不起蘇聯的興趣,也提不高蘇聯的警惕,畢竟日本和蘇聯的戰役過程中日本失敗的太快了。

蘇聯的大糾結

其實蘇聯對於日本戰俘一直處在一個模稜兩可的狀態,他們上哪去怎麼去和蘇聯都沒有太大的關係,蘇聯對待日本戰俘也是比較曖昧。

但是這樣的一個曖昧,在一個時間端口到徹底告一段落,因為蘇聯出現了內部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如果講的話會有很多的課講的,如果我們用一個最為恰當的例子來說,那就是蘇聯他們自身的糧食已經養不起蘇聯的所有百姓了。

這個時候如果指望著蘇聯依舊照顧日本戰俘,每個月給他們發放固定的錢財,哪怕讓自己的子民填不飽肚子,也要讓日本戰俘填飽肚子,實在是不太現實。

所以蘇聯靈機一動,反正他們都是戰俘了,既然戰俘那就得聽從指揮,統一調度,乾脆把他們安排在西伯利亞,讓他們努力勞動去吧。

就這樣蘇聯直接把日本戰俘統統趕到了西伯利亞,在西伯利亞的大寒冷大極端天氣之下,日本戰俘死傷總人數超過了5萬人。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消息和新聞,慢慢的演變出蘇聯霍霍日本戰俘或者說虐待日本戰俘,其實蘇聯也是出於無奈,畢竟自己連飯都吃不起了,總不能把飯省下來給你們吃吧。

最終的結果

戰俘在蘇聯飽受摧殘之後,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爭取讓自己活下去,然後再通過日本和蘇聯方面的多方交涉,最終戰俘全都回到了家。

而戰俘回到家的時候,並沒有出現明顯的拖家帶口情況,所以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蘇聯女子和日本男俘虜進行聯姻的情況少之又少。

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出發,那就是蘇聯並沒有限制日本政府和當地女子搞某種曖昧關係,但是西伯利亞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100公里之內也不一定能出現一個人。

所以日本戰俘即便想和蘇聯姑娘搞某些曖昧關係也搞不了,畢竟地廣人稀,就已經限制住了這個板塊。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趣談唐宋元明清


確實有一些日本戰俘和蘇聯女性產生感情,結婚並組建了家庭,但總體來看,還是極少數。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三個因素,第一是當時蘇聯國內的情況有很大關係,第二個因素是人的潛在心理學傾向,第三個因素是兩國關係的改善。

先說第一點,經過了蘇德幾年的浴血奮戰後,蘇聯的戰士損失慘重,後方的民眾也大量傷亡。尤其是戰爭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供需矛盾深刻影響了人心。特別是男丁人口的減少,讓蘇聯的男女比例變成了1:3。而且在戰爭中,青壯年的傷亡非常大,活下來的男子裡中老年更多。大部分蘇聯女子不是成了寡婦,就是找不到對象。

當時日本戰俘被押到蘇聯從事重體力勞動,在這一地區也有大量蘇聯單身女性。於是時間久了,就有不少人突破了國界,成了地下戀人。

第二個因素是心理因素,心理學領域提到一個概念,叫“平衡”。人之所以不平衡,主要是因為需求和得到之間產生了差距。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除了幹活和受苦,沒有任何樂趣。因此在戰俘看來,欣賞這些蘇聯異性就是唯一的樂趣。

同時蘇聯單身女子也心裡不平衡,所以這種心理推動力,是潛在的意識。

最後一點非常重要,二戰技術後,蘇聯通過條約獲得了日本的北方四島。同時兩國也改善了關係,蘇聯允許部分表現比較好,素質比較好的日本戰俘勞工加入蘇聯國籍。因此地下戀情就搬到了檯面上,少數日本戰俘和蘇聯女子就結了婚,定居在了俄國。但絕大多數戰俘都遣返回國了,真正戀愛和結婚的是極少數。


兵說


1945年,蘇聯出軍,徹底的瓦解了東關軍,之後便俘虜了大量的東關軍俘虜,足有六十萬之多。

浩浩蕩蕩,這六十萬的俘虜很快都被運往了蘇聯。在蘇聯的遠東地區還有西伯利亞地區,這些東關軍俘虜開始為自己曾經的行為付出代價,無盡的勞役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勞役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開始有著大量的俘虜受不了勞役,因為生病,還有精神上的壓力等等原因,越來越多的俘虜走向了死亡。僅僅一個冬季,就足足減少了有五萬多人,還不算那些正在生病的。


但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是損失慘重。尤其是男性大量的減少,到了這個時候,蘇聯的男女比例甚至打到了1:2.7,而且由於女性長期的守寡,還有就是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多的蘇聯女性就開始和這些戰俘交往起來,不僅僅是和日本戰俘,自然還有德國的,匈牙利的。

為此蘇聯方面也很是無奈,即使頒發了禁令,甚至還有懲治措施,這些蘇聯女性也是置若罔聞,他們甚至在戰俘營中出雙入對,公然同居,這使得蘇聯感到顏面大失。



總是這麼圍追堵截也不是辦法,更何況蘇聯還堵不住這件事情,於是在一些思想活絡的人那裡,他們開始改變了方法,他們為日本戰俘開了綠燈,允許了那些日本人和蘇聯女子結婚。後來甚至他們還讓這一群已經結了婚的人留在了蘇聯。

這算是對日本戰俘的一種優待了。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戰俘都這麼多幸運,德國還有匈牙利的戰俘就沒這麼好運了。甚至搞得不好連蘇聯女性都會跟著遭殃。 其實和這些國家戰俘的態度有著一些關係。日本戰俘比較穩妥,也不亂來,幹活也比較認真,而德國戰俘呢?傲慢無禮,還總是逃跑,製造各種麻煩,自然也就不受待見了。



還有相對於日本,德國他們更是對蘇聯發動了侵略戰爭,對蘇聯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當然,即使他們為日軍開了綠燈,但是他們和蘇聯女性依舊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通婚的,於是也造就了許多人玩起了地下戀情。不過這種戀情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是造成了許多的悲劇。


一寸三分


大家都知道二戰是有史以來參戰和參加人數最多的戰役,據統計參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和地區多達61個。二戰對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當時作為軍隊主力的男性大量死亡,導致了世界上的男女比例一度失調。


前蘇聯是二戰最主要參與國之一,二戰期間前蘇聯的參戰兵力一度達到了2200萬人,這其中男性軍人佔了95%以上,因此也導致了在戰爭結束後,蘇聯戰死男兵數量多達880萬。男兵大量的戰死使得蘇聯的有效勞動力大量缺失,戰後的恢復極為緩慢。據說當時蘇聯國內女性的人口是男性的3倍,再扣掉年老的和年幼的男性,可以說一半以上的女性都是寂寞孤單人!

於是乎,很多蘇聯女性把目光投向了戰俘。日本作為二戰的主要戰敗國,投降之時有幾十萬的戰俘被拉往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做苦力。由於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對蘇聯的侵略才剛剛開始不久,並沒有對蘇聯有過大規模的殺戮,蘇聯女性對於日本戰俘也沒有太深的仇恨。很自然的,深陷牢籠的日本戰俘和蘇聯寂寞女性就有了發展跨國友誼的動機,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前蘇聯政府是嚴禁蘇聯女性和戰俘有親密關係的,但是法律再大,也大不過人性,最後越來越多的蘇聯婦女冒著丟掉工作的危險,與戰俘進行同居。無奈之下蘇聯當局只好放開政策,允許一小部分蘇聯女性與日本戰俘結婚。可以說蘇聯女性與日本戰俘之間是因為需求關係才慢慢產生了愛情。

戰爭的殘酷讓蘇聯女性們飽受孤獨的折磨,而這些日本男俘虜則是她們的一道曙光,不僅溫暖了她們的生活,也為蘇聯的戰後重建提供不小的幫助。這是極為人道和互惠互利的好政策,為雙方都解決了的問題。


彈指千年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要回答我們就要從人性本身來考慮,從人性本身來考慮,就如孟子所說,“食色性也”,也就是說,食慾和性慾本身就是人的兩大基本慾望,基本沒有什麼人能控制的住,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會有這兩方面的慾望。

食慾,是為了生存下去,這很好理解,因為不吃的話你就會餓死。性慾是為了繁衍,如果你不發生性關係的話你就無法繁衍後代。

我們人類已經進化了千百萬年了,從長時間的進化史來看,沒有這兩種慾望的人種早就滅亡了,怎麼可能會活到今天呢?

所以正常人都有這樣的慾望,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當然,出現上述的情況,還要有一定的條件,也就是當時蘇聯本身的條件造就了題目所說的情況,就是當地女性和戰俘結婚。

1945年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大量日軍成為蘇軍戰俘

1945年已經到了二戰末期,在當年的5月7日,德國戰敗投降,軸心國只剩下了日本。當時的日本可以說是四面楚歌,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後來連沖繩都讓美軍佔領了,國門大開;在中國戰場,基本也是到處捱打,進攻勢頭完全沒了,不斷地被中國軍隊反擊;本土來說,每個城市都被美軍轟炸機問候了個遍,處處都成了廢墟。

這個時候蘇聯又出兵東北,基本上也就毫無抵抗能力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8月9日凌晨發動進攻,此時70多萬駐紮在東北的關東軍迅速潰敗,很快就被蘇軍擊敗。這一戰下來,60多萬日軍成了蘇聯戰俘,被蘇聯毛熊壓到西伯利亞當苦工去了。

要說西伯利亞的生活條件也真是艱苦,基本都是天寒地凍的天氣,如果不注意保暖,沒幾天就凍死也不稀奇。

而這樣一個地方,要開發資源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日軍大數量的戰俘正好為蘇聯毛熊提供了這樣的人力資源,這些勞動力還是免費的。

當然,艱苦的條件也是非常嚇人的,據說第一年這些戰俘就死了5萬多人,可見其實當時的蘇聯也是很殘忍的,這樣的事情他們做的畢竟也不少。

如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被俘的第六集團軍,當時戰俘91000人左右,都押到了西伯利亞做苦工,回來的時候還不足5000人,可見當時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工是個死亡率很高的活兒。

由於戰爭,蘇聯損失了大量男性,大量女性就沒了伴兒

二戰期間,蘇聯有688萬人直接死於軍事衝突,加上平民,全國一共死亡了2700多萬人,當然這中間大多數都是男性,同時戰爭還造成了大量男性的傷殘,戰後大量出現了男性殘疾人,也是戰爭的原因。到了1945年戰爭結束,當時的男女比達到了1:1.27,這就意味著有27%的女性是找不到男伴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聯也是下了大力氣,如鼓勵生育、降低法定結婚年齡、對於當時發生的很多婚外情、偷情的情況也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很多女性是沒法找到男性老公,沒了老公還不能沒孩子麼?

再者就只好允許和外國人通婚了。不過當時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有一個社會主義陣營,也是這個陣營的老大,也沒有開放搞市場經濟,所以和外國人的接觸交流基本就發生在邊境地區。如當時也允許和我們中國男性結婚之類的,但這樣的基礎畢竟不多。

而一下子幾十萬日本男性到了西伯利亞,這不是明擺著給那些找不到男性朋友的俄國女性挑麼?

其實是架不住內心荷爾蒙的衝動的結果

當時的蘇聯來說,真的是男性少而女性多,大概六千多萬男性和七千多萬女性,這多出來的一千多萬女性上哪兒找男朋友?你蘇聯政府給解決麼?你給我拉一千萬的壯漢過來!

再說下日本人,幾十萬日本人到了西伯利亞這個地方,自然日子是沒以前過的好了,畢竟當年他們在東北的時候,可以作威作福,不但有大量的“花姑娘”,還有慰安婦供他們消遣,這下好了成了戰俘,自然低人一等,到了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基本沒啥娛樂,每天就是幹活幹活,看到當地長得不錯的俄國姑娘,哪能不動心?

話說回來,俄國女性長相好也是世界公認的,而且俄國妹子也夠開放,喜歡喝酒,豪放起來也不亞於男性,當大量的日本男性在一個荒蕪的地方遇到一群豪放的女性,哪能不發生一些事情呢?

我個人認為發生這樣的事情沒有什麼羞恥的,也很正常都是人性,換了是我也會如此。對於日本男性來說,他們在那種情況下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去,有可能在哪裡孤老一生,面對著女人自然會有這方面的衝動;對於俄國女人來說,當時守衛這些犯人的男女士兵比例為1:3,也就是這些女兵當中有三分之二找不到男友,遇到這麼多的男人,她們自然也會在這些人中進行選擇。

雖然說日本人當時都是小短腿,個子不高,但幾十萬人中,也總有長得不錯的,或者是長得高大的,再或者是符合俄國女人的審美觀的。而這些俄國女人中,也有長得不錯的,一般來說,這些人總體顏值應該不會低,當然也有五大三粗的大媽了。

如這個日本演員,是演的一部《羅馬浴場》的電影,長得比較像西方人。

上面是蘇聯女兵,大家如果注意看的話,會發現二戰時期蘇聯女兵實際上整體顏值都不錯。

所以他們之間發生了事情,自然就沒什麼稀奇了。

至於蘇聯政府的態度,自然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這些蘇聯女性為了蘇聯的衛國戰爭也犧牲了不少,如今勝利了,男人沒了,老孃找個男人你也要管?這樣估計會引起很多社會矛盾了。

只要是你情我願的事情,政府是制止不了的。所以也就默認了。

後來就乾脆放開政策,允許這些日本人加入蘇聯國籍,當了蘇聯毛子的上門女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