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援鄂醫療隊治癒出院首例應用ECMO患者 他說要吹薩克斯表達感恩之情

浙江援鄂醫療隊治癒出院首例應用ECMO患者 他說要吹薩克斯表達感恩之情

“最重的擔子,我們來扛。”浙江省首批支援荊門(重症)醫療隊領隊,浙大邵逸夫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利民上陣部署指揮,在抵達當晚迅速投入戰鬥,用不到24小時,在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北院區)十三樓將普通病房從無到改建成ICU,以集中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降低當地居高不下的病亡率。

這裡,是一道希望之門,讓像賀新森一樣的荊門新冠危重症患者,得以集中收治。從4例、10例到ICU滿負荷運轉,醫療隊只用了3天時間。

40多個日夜、無數個驚心動魄的救治瞬間,曾經滿負荷運轉的ICU內床位已基本騰空,21例重型危重型新冠患者成功脫離危險轉出ICU,現已全部治癒出院。

目前,位於荊門市一醫13樓的新冠ICU內,邵逸夫醫院的醫護工作者仍在進行著最後艱苦的戰鬥,分毫不敢鬆懈。ICU內,還剩4例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在2月13日抵達荊門的第二天,邵逸夫醫院援荊醫療隊就開始對賀新森進行會診,提前介入對他的整體治療。

“他的情況,不容樂觀。”周建倉說,唯一的出路就是儘快轉運到ICU。

艱難的救治之路

當時的賀新森,正躺在荊門一醫感染科一間病房內,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陷入重度昏迷,只能靠ECMO和有創呼吸機維持著一線生機。

擺在醫療隊面前的首要難題是,如何轉運體重近100公斤,病情如此危重的賀新森。

多次反覆討論、兩天全天候模擬,邵逸夫醫院援荊醫療隊與荊門一醫ECMO團隊拿著米尺到處測量電梯、門的寬度,設計精密的路線圖,同時演練了無數次,想到一切能夠想到的潛在風險。

必須儘快!在做好充分的準備下,2月18日,醫療隊正式決定轉運賀新森。轉運當天,邵逸夫醫院援荊醫療隊和當地ECMO團隊10幾個人合力將“重量級”的賀新森轉運成功。

新冠ICU內,周建倉主任已準備就緒,邵逸夫醫院的張劍醫生、宮曉燕護士長、呼吸治療師葛慧青主任各就各位,立馬做好接收工作,並對收治進重症監護病房的賀新森進行全面評估。

轉入新冠ICU後,對賀新森的治療,可謂小心備至,24小時看護,每一分鐘都有可能發生危險。但邵逸夫醫院重症團隊的沉著冷靜和精準判斷,給了在場所有醫務人員很大的信心。

ECMO的治療常常合併著出血等各種風險,醫療隊在呼吸管理、激素、抗感染藥物、優化液體管理等整體治療後,賀新森的呼吸開始明顯改善,3天后再次評估,已達到撤除ECMO指徵。

2月20日,邵逸夫醫院援助荊門醫療隊首次向杭州總院發起遠程會診,在前後方專家給出意見後,醫療隊為賀新森撤掉了ECMO,一週後,氣管拔管成功。

ICU內傳來好消息

漫長的靜定、昏迷,讓賀新森的下肢肌肉萎縮,無法動彈,骶尾部也褥瘡大片,營養不良……這些病痛讓他在清醒後曾一度陷入絕望。

浙江支援荊門(重症)救治醫療隊成員、邵逸夫醫院ICU護士長宮曉豔多次蹲在床邊,為賀新森處理骶尾部的褥瘡,邵逸夫醫院精神衛生科張磊及早介入心理疏導,整個團隊用愛心和專業,讓賀新森的身心共同走出病毒的陰霾。

3月6日,賀新森開始接受漸進性康復治療;3月7日,他能夠進食吃飯了;3月12日,他可以獨立坐起來了;3月15日,他終於能下地行走了……

吹薩克斯的陽光小夥兒賀新森,回來了。前幾天,ICU內就經常傳來口琴的聲音,這是葛慧青主任為熱愛音樂的賀新森專門定製的“呼吸訓練”法,他的肺活量開始逐漸迴歸。

ICU內,也一直傳來好消息,一位位生命垂危的患者被治癒轉出,留下對邵逸夫醫院援荊醫療隊的感謝與思念。

隨著ICU內越來越多的病人治癒出院,邵逸夫醫院援助荊門醫療隊也即將完成重任,勝利凱旋。

“杭州是我的福地,我下次一定專程來到杭州,為浙大邵逸夫醫院的醫生們吹奏一曲薩克斯。”賀新森笑臉盈盈,這位曾在抗擊疫情中免費搭載醫護人員等一線抗疫人員的志願者,年輕的臉龐上寫滿了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