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印度是個怎樣的存在?

zfeddie




(鮑斯)

首先要談到德軍部隊中的印度阿三兵,就不得不提一個人,蘇巴斯.錢德拉.鮑斯,他是一位來自加爾各答的律師,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僅次於聖雄甘地的角色,曾經當過印度國大黨主席,和“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不同,鮑斯比較激進,相信槍桿子裡出政權,希望用武裝鬥爭推翻英國殖民者。正所謂“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一看到英德兩國勢不兩立,鮑斯就決定抱上德國這條粗腿。

1941年,鮑斯長途跋涉,途徑阿富汗,蘇聯,來到柏林,面見希特勒,希特勒對印度國大黨的獨立運動至少表示了口頭上的支持,於是鮑斯隨後開辦了自由印度廣播電臺,專門針對歐洲,乃至近東地區,號召廣大殖民地在納粹德國帶領下開展鬥爭,趕走英法殖民者,接下來,就要觸及到問題核心,如何在德國幫助下建立一支“印度解放軍”了

早在1941年4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在北非勢如破竹,於利比亞境內抓獲了不少英國陸軍第三摩托化旅的印度士兵,於是對這些阿三開始了策反宣傳,12月,鮑斯來到了戰俘營,更是感覺這批被俘的原英軍阿三兵是拉起自己武裝的寶貴資源,於是索性在戰俘營裡常駐了一個月,對這批戰俘開始演講,號稱只要跟德國合作,印度實現獨立,民族自尊自強指日可待,由於鮑斯出色的口才,以及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的地位,不少印度戰俘深以為然。

於是,1942年8月,德國陸軍“印度志願者軍團”正式在德累斯頓成立,一開始的總兵力約1200人,裝備德式鋼盔與德軍同款制服,但錫克教徒被允許頭戴穆斯林頭巾來代替野戰帽,右臂有“印度自由軍團”獨特的徽章:橙白綠三色底色,上面一隻跳躍的猛虎。



(隆美爾元帥視察950團的印度志願者)





(自由印度軍團的軍旗)

本來,鮑斯和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部的計劃野心勃勃,訓練好這批印度阿三,然後空投到印度本土,發動反英起義,至少也要開展廣泛的游擊戰,到了1942年年底,“印度自由軍團”已經擴充到了2000多人。當然啦,由於阿三的名聲和戰鬥力都堪憂,所以他們的裝備,不要說和德國正規陸軍相比,和東歐和北歐外籍黨衛軍部隊也沒法比。裝備的都是繳獲的二手武器,最精銳的裝備不過是落後的一戰時期德國75毫米野炮,80毫米迫擊炮等等。

1943年中葉,鮑斯感覺德國人有點遠水不解近渴,於是選擇回國,繼續去勾搭距離印度更近,正在侵略東南亞的日本人去了,但此刻“印度自由軍團”已經擴充到了3500人,差不多是一個簡編步兵旅了,於是4月庫爾特.克拉佩中校當上了“印度自由軍團”的指揮官,還獲得了950(印度)步兵團的正式番號,綽號“躍虎軍團”,這個阿三步兵團的任務,是前往荷蘭的貝佛羅,加入第16空軍野戰師,再輾轉來到了法國波爾多地區,防守比斯開灣附近的大西洋沿岸。最終包括3個步兵營,一個野炮連,一個反坦克炮連,一個工兵連,裝備為半摩托化,擁有81輛汽車和700匹軍馬,戰士中包括穆斯林,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瑪拉地人等等,光是維持士氣,避免宗教種族衝突就夠讓人頭疼的。

1944年5月初,950團下屬步兵第9連被派往意大利前線,然而這支拼湊來的阿三部隊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一路跟隨其他德軍從佩扎羅,裡米尼撤到拉文納,最後4月糊里糊塗向盟軍投降,不過還好,僅有十人受傷,無人死亡。

而留在波爾多地區的950團其他印度官兵,就開始從事反游擊隊作戰,但是也沒幹成什麼大事兒,連游擊隊的影子都沒碰到,8月,希姆萊又希望這支印度部隊和其他外籍軍團你一樣,加入黨衛軍,於是這批阿三居然混進了武裝黨衛軍,制服也變成黨衛軍的黑色,領章是一個銀色的虎頭。然而就在此時,盟軍已經開始在諾曼底地區實現了突破,印度阿三跟著其他德軍亂哄哄地撤退,一直退到第戎,穿越阿爾薩斯。

當然,自此之後,950團連一場重要的納粹德國戰役也沒參加過,雖然此時納粹德國垂死掙扎,拼死搜刮兵力,但即便如此,阿三低下的戰鬥力和散漫的紀律也讓德軍高層“敬而遠之”,不過這對於印度兵們反而是福音,就在其他德國陸軍,武裝黨衛軍和外籍軍團在東線西線拼死戰鬥的時侯,950團的阿三優哉遊哉,在阿爾薩斯地區的德國居民家裡住著,好吃好喝,沒事組織下板球比賽什麼的....

不過,在3月23日,在柏林地堡裡,希特勒終於想起了印度軍團,紙面上實力不錯,武器裝備齊全,於是他下令印度軍團將手頭的全部武器交給武裝黨衛軍第18"霍爾斯特.威賽爾”裝甲擲彈兵師,1945年5月,950團的印度阿三們,糊里糊塗地向盟軍投降了。

感謝英國寬宏大量的法律,這批阿三在投降後,由於在二戰中“無所作為”,所以也談不上犯下什麼戰爭罪行,審了幾天,英國人乾脆宣佈,把這批阿三送回印度,蹲個幾年監獄就行了,印度父老鄉親們對這批“揚威海外”的勇士居然是夾道歡迎,不過開頭講到的那位鮑斯就沒那麼幸運了,1945年8月18日,害怕被英國殖民當局追究通敵叛國罪的他,搭乘一架97式三菱轟炸機試圖逃亡滿洲,再輾轉逃往日本本土,結果中途在臺灣地區機毀人亡......


用戶69792950182


印度人在二戰時表現還是很積極的,據說有上百萬的印度人參加到盟軍中為盟軍服務,請注意,印度人乾的活多是服務類型的,比如運送物資,彈藥,給士兵做飯,打掃戰場等後勤工作。還有幾萬人給日本人當了印奸。一個國家總是會出現一些漢奸。想到一位蘇聯人說的話“每個國家都會有百分之五的精英,百分之五的敗類。剩下百分之九十的普通民眾要不跟著百分之五的精英幹,要不跟著百分之五的敗類幹”。印度當時相對於中國來說還算不錯,沒有出現整個精英層塌方式的譁變。

後來,日本發動對印度的戰爭,被稱為英帕爾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日本軍隊傷亡慘重,但死於瘧疾超過傷亡人數,然後中國遠征軍緬甸抵抗反擊,基本上就是中日之間的戰爭了。基本上沒印度什麼事了。

歸納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比較像保姆,“買猜,做飯,打掃衛生”主要負責後勤工作。


大國涅槃


二戰期間,當時的印度還沒有獨立。只能算英屬的殖民地。英國在印度設有“東印度公司”管理著印度這片土地。在二戰期間,英國從印度徵集了5個師部隊隨英軍出現在東南亞和北非的戰場上。

二戰期間,印度的部隊基本上是垃圾部隊。他們也不知為誰而戰,只是混口飯吃。所以在北非戰場上被隆美爾擊潰並俘虜一些。在東南亞戰場上又被日本俘虜了一些。

這好幾萬的俘虜兵被印度的一個叫錢德拉.鮑斯的不合作運動的創始人收編為印度臨時政府的軍隊,專門協同希特勒進攻英國的部隊。目的也是謀求印度獨立。後來這個鮑斯在1945年死於臺灣。

但是印度本土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戰火沒有燒到印度本土。這也是印度本土成為同盟國進攻軸心國的大後方和補給地。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國作戰失利後,一部分撤回國,一部分撤到了印度。總體來說,印度在二戰當中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圖一:錢德拉.鮑斯會見希特勒。

圖二:印度軍作為英國的僕從軍在戰場上。




夢想成臻3


印度在當時是英國的殖民地,被英國人佔領,日本沒能進入印度,而當時中國受到的國際援助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印度經駝峰航線和滇緬公路入境的,為了減輕日軍對當時印度的壓力,當時的中國政府派出了遠征軍進入緬甸,與英軍協同作戰,最終日軍也沒能攻入印度,但戰後的東京審判,印度也派出了代表作為戰勝國參加


Bwaiting


1942年初,日軍大本營制訂了一個向印度東部阿薩姆地區發動進攻的計劃,企圖攻佔英帕爾、科希馬、迪馬普爾等要地,以清除英軍反攻的基地,切斷美國經印度向中國運輸支援物資的路線。上述計劃由於日軍在中途島、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失敗而擱置下來。盟軍從緬甸敗退到印度以後,加緊集結兵力,著手解決作戰和指揮等問題。1943年11月開羅會議期間,美英雙方對緬甸作戰達成初步協議,即取消在安達曼群島或仰光的兩棲登陸,決定從緬北陸上開展反攻,以便打通中印公路。


1943年底,盟軍在印緬戰區的作戰部隊是:英國第14集團軍,下轄第9軍和第15軍,分別部署於印度東部的英帕爾、科希馬地區和南部的阿拉乾地區;中國駐印軍,司令為史迪威,副司令先為羅卓英,後為鄭洞國,下轄新編第1軍和第6軍,共5個師,駐印度北部利多地區。這支軍隊是從1942年10月起空運到印度的5個師和此前由緬甸退到利多地區的部隊組成。

緬北反攻的第1步行動是為了保障中印公路的修建,以便重新打開中國的西南門戶。中印公路預計以印度利多為起點,經過拉加山脈(又稱野人山區)、胡康河谷,由新背洋南折,直達密支那、八莫、南坎、臘戍,在此和原滇緬公路相接,史稱中印公路,有人稱為“史迪威公路”。經過中國軍隊和英美盟軍的共同努力,同日軍反覆較量中,於1945年1月下旬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宛町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飛龍在天231272723


印度被英國殖民,直到二戰結束後才獨立,所以二戰時期印度的軍隊屬於英印殖民軍,也叫英印軍,由英國籍擔任將官、印度籍士兵組成的軍隊,二戰前有35萬人,其中1932年成立印度皇家空軍,1934年成立印度皇家海軍,也包括在內。

二戰中,英印殖民軍共傷亡18萬,雖然沒什麼存在感,但也做了些貢獻。

二戰爆發後,英國在歐洲前線屢屢潰敗,本國人口不足的情況下為了彌補兵源,英國大量徵召印度人參軍,到1945年,英國共徵召印度陸軍220萬,海軍2.7萬,空軍7.5萬人,在部隊上開始消除種姓制度,培養印度籍軍官,增加印籍軍官數量,所以二戰時的印度主要充當英國軍事供應品基地,為英軍提供兵員的主要來源。

參加二戰的英印空軍。

在二戰以前,英印殖民軍就跟著英國東征西掠,比如普拉西戰役、入侵尼泊爾、緬甸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中東、非洲地區都能看到英印殖民軍的身影。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印殖民軍開赴太平洋戰場,其中在緬甸投入15個師,在馬來西亞投入2個師,在伊拉克戰場投入4個師,在北非有3個師,在東非有2個師。

印度1947年獨立,英印陸軍是1949年移交給印度,空軍是1954年,海軍是1958年,60年代以後英印軍隊才真正實現“印度化”,圖為英印裝甲兵。

另外二戰時印度空軍全部是送往英國參加飛行訓練的,戰爭中主要執行海岸防空和偵察、運輸等工作,參加過在緬甸的對日作戰;而印度海軍只能稱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附屬物,有1艘巡洋艦和16艘護衛艦,戰爭結束時增加到25艘戰艦,都是英海軍淘汰下來的破舊裝備,主要擔任護航和掃雷任務,參加過緬甸戰役和西西里戰役。


圖文繪歷史


在二戰期間,日本人扶植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Free India /Arzi Hukumat-e-Azad Hind),而作為一個政府,對日本人而言,很大的價值自然是建立起一支偽軍。然而,對於這支部隊,究竟能否算作“偽軍”,一直讓我很困惑,因為日本並沒有很成功地佔領大片的印度領土,而且這支部隊也是一直追隨日本第15軍在緬甸小打小鬧,談到進攻本土應該也只是因帕爾(Imphal)戰役。從另外一個角度,當時印度也不算獨立國家,所以這些參加邪惡的日本侵略戰爭的印度人,雖是助紂為虐,同時也順便充當了日本炮灰,但是要說叛國,對於一幫沒有祖國的人來說,還真是沒的可叛。

日本人對於“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是非常支持的,一方面因為日本人當時的確沒有佔領印度的計劃,另一方面如果把印度的英國政府,換成親日的政府,對鬼子專心對付美英來說也不錯。而且也頗符合“大東亞共榮圈”、“亞洲是亞洲人的”這種理論。所以無論軍事還是政治,日本人都慷慨解囊。

其實此時在歐洲,也有一支印度軍隊:自由印度聯盟,基本上由印度戰俘組成,本來德國人打算用他們當侵略印度的先鋒,可惜他們只看到過歐洲的土地。開始時,他們隸屬於國防軍系統,諾曼底登陸後轉入了黨衛軍。其中一部分人被派到波斯,往印度滲透,另一部分派到南亞和印度國民軍合併,還有不少人在意大利與盟軍纏鬥。

印度國民軍裡,還不光有印度人。日本人大力扶植斯里蘭卡的du li組織,還曾經策劃了可可島的斯里蘭卡炮兵團叛變,加入他們的印度兄弟。結果叛變失敗,最終只能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斯里蘭卡人組成了印度國民軍的“蘭卡團”。日本人打算用潛艇把他們運到斯里蘭卡登陸,最終沒能得逞。

印度國民軍在與英帝國及其幫兇的戰鬥中也是頗為積極主動的。特別是在因帕爾和若開戰役中,1944年4月18日,Shaukat Malik上校帶領的自殺突擊隊,成功地突破了英國人的防線,佔領了曼尼普爾的莫伊郎格(Moirang in Manipur),這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佔領的第一塊印度領土,隨後,神武的印度國民軍又沿著科希馬大道(Kohima)一路開進,直殺入印度境內250公里,對科希馬和錫爾查爾的英國人造成了很大威脅,還側翼包抄了美帝國主義的軍隊。

更令人困惑的,一方面蒙巴頓下令這些人不能再加入印度軍隊,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又給這些人發放二戰中印度志願參戰補助(天,他們可是參戰幫助法西斯的,印度政府有沒有立場啊)。

其實蒙巴頓對印度國民軍的立場挺堅定的,英國人一殺回新加坡,就把印度國民軍紀念碑推倒了,以防後人效仿,對英國人統治產生威脅。而且整個英帝國對印度國民軍都是緘口不談,生怕其他殖民地人民知道這個事情。事實上,在德里審訊期間,皇家印度海軍和賈巴爾普爾都發生了騷動。然而,不光是英國政府,就是印度政府自己獨立後,也不願提起這段歷史,大概是也覺得和日本人為伍實在說不出口吧。


福爾摩瓜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印度還沒有獨立建國,所謂的印度只是作為一個地理慨念存在,它包括整個南亞次大陸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等,這些地方都可稱為印度。

英國自1757年就開始進入印度了,到二戰爆發時,整個印度地區除個別的封建自治領地外,基本上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稱之為英屬印度,在印度地區,英國派駐有代表本國利益的總督統治。1939年,英國對德國宣戰,印度總督也跟著對德宣戰,這個宣戰,還是英國的宣戰,並不能代表印度人民的宣戰。

印度人民的獨立運動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印度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906年提出了自治,提倡國貨、抵制英貨、民族教育的四大綱領,一戰時,國大黨號召人民踴躍參戰,想以幫助英國打贏戰爭換取印度的獨立,結果在現實面前,成為了黃梁一夢,一戰勝利後,英國不僅不允許印度獨立,還在阿姆利則對印度人民進行無情的屠殺。由於一戰期間,印度人民上當受騙,二戰開始後無人再願意加入英軍,英國在印度徵召的兵力,主要只能依靠一些還有些自治的封建王公和穆斯林,在英印軍隊中,印度教徒非常少。


在二戰時國大黨也分裂成了三派,甘地主張不支持、不反對、什麼都不做。尼赫魯主張再相信英國一次,支持英國作戰,迫使英國承認印度獨立。鮑斯主張乘此機會,組織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將英國趕出印度。最終的結果,支持尼赫魯的佔多數,支持甘地的小部分,鮑斯被趕出國大黨,所以還是有一部分人在尼赫魯的組織下,加入了英國軍隊。

鮑斯經阿富汗去了德國,組建了自由印度軍團,兵力主要來源於被德國俘虜的英軍裡的印度兵,鮑斯本指望靠德國的力量獲得印度的獨立,沒想到在1943年,德國在斯大林格勒兵敗,這讓他非常失望,這時日本邀請他,他轉而想依靠日本,於是在日本的支持下,在新加坡成立了臨時政府,由於東南亞印度僑民眾多,很快就成立了一支10人的國民軍隊,1944年,日軍發起了英帕爾戰爭,印度國民軍也參加了戰鬥,日本戰敗後,鮑斯乘坐一架日本運輸機逃往東京途中,墜毀於臺灣,鮑斯死於臺灣某醫院。


所以在二戰中,印度人即有加入同盟國的,也有加入軸心國的,但總的來說,不是作為一個國家參戰的,對二戰勝利的意義不大。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二戰期間的印度可是個神奇的存在。

印度在二戰期間依然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但作為英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殖民地,印度的地位非常重要,被英國人視為“王冠上的寶石”。

由於印度的獨特地位,幾個重要參戰國,對印度都有各自的打算,從某種角度來說,印度幾乎可以說是一塊香餑餑。

一、英國的後方基地

在二戰期間,英國依賴龐大的殖民體系維繫其經濟政治地位。

在英國的殖民體系中,印度的地位極為重要。

二戰前的印度有4億人口,不僅是英國最重要的商品市場,還是原料產地。

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煤鐵等礦產資源,還提供大量的農產品、木材等等。

印度的東面是馬六甲海峽,西面是蘇伊士運河,在國際貿易中,印度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印度不僅是英國的兵源地,還是財源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印度提供了一百多萬軍隊幫助英國參戰。當時印度國大黨天真的相信幫助英國打贏一戰,就能贏得獨立,就號召印度人民出錢出力,幫助英國。

結果當然是被忽悠了,英國不僅不準印度獨立,還在阿姆利則對印度人民進行了屠殺。

二戰爆發後,英國要對抗德國,當然更不能放棄印度。英國對印度的定位依然是支撐戰爭的後方基地,加強了在印度的統治。

二、印度獨立運動

由於一戰期間上當受騙,國大黨已經不信任英國人了。

1939年,英國對德宣戰後,印度總督也跟著對德宣戰,引起了印度人民普遍不滿。

當時尼赫魯說:“總督不僅正式將印度拖進了戰爭,而且還頒發了許多法令,英國議會也通過了印度政府組織法修正案。所有這些束縛和限制的法令都使人憤慨,特別使人憤慨的是根本沒有和人民代表磋商過。”

圍繞印度是否要支持英國作戰的問題,國大黨不可避免的分裂了。

甘地主張什麼都不要做。

而尼赫魯主張以支持作戰為條件,逼迫英國承認印度獨立,也就是說如果英國不同意印度獨立,印度將不支持參戰。

而激進派蘇巴斯·錢德拉·鮑斯則傾向於利用這次戰爭,發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武裝鬥爭,將英國趕出印度。

爭論的結果是,國大黨大部分人都支持尼赫魯,蘇巴斯被開除出黨。

隨後,國大黨發起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結果遭到殖民當局鎮壓。甘地、尼赫魯、蘇巴斯都被捕了。

直到戰爭結束,印度在國大黨的領導下也保持著跟英國不合作的態度。

英國主要依靠封建王公和穆斯林獲取資源。英印軍隊中,90%都是穆斯林和錫克教徒,印度教徒非常少。

三、美國的非殖民化政策

美國對印度獨立運動非常關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印度的地位更加凸顯出來了。

羅斯福希望英國讓印度獨立,然後把印度拉到盟國裡來。羅斯福的動機是想利用印度龐大的人力資源來對抗軸心國。

此外,從長遠角度考慮,讓印度獨立,可以打擊英國的殖民體系,便於美國的經濟擴張。美國人對殖民體系深惡痛絕。

羅斯福首先做的是在《大西洋憲章》里加入一個條款,就是“民族自決”。這一條款對於廣大殖民地國家帶來了非常大的鼓舞。

美國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宣佈租借法案適用於印度,然後向印度大量投資,訂購軍用物資。美國的投資對象是印度的本土企業。這項措施使得美國在印度的貿易額很快超過了英國。

第三件事就是美國把印度拉進了1942年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也就是聯合國的前身。這一措施讓印度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而當時印度連獨立國家都不是。

當日軍橫掃東南亞的時候,印度和英國的關係還是很僵持。羅斯福派出特使團,前往印度進行調停,同時還向英國施壓,希望英國同意印度獨立。

但是丘吉爾是個強硬的帝國主義分子,他堅持不妥協。羅斯福出於維護美英關係的考慮,最後退縮了。

四、中國的調停

1942年初,日軍席捲了馬拉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地,兵鋒直指印度。

當時的國民政府對於英軍能都抵達日軍深表懷疑,蔣介石非常擔憂印度會倒向軸心國。事實上當時東條英機正在拉攏印度。

一旦印度落入日本手裡,中國的外援渠道就被全部切斷了,對於抗戰事業無疑是滅頂之災。

1942年2月,蔣介石跟羅斯福以及英國協商後,出訪印度。

蔣介石在印度待了十幾天,跟英、印各界進行了廣泛接觸。

2月10日,蔣介石會見印度總督林利斯戈,希望英國立即宣佈印度實行自治領的日期。

第二天,蔣介石又會見了國大黨主席阿薩德和執行委員尼赫魯,提出了三項建議:

1、用間接方法,也就是政治手段,而非直接方法(暴力手段)爭取獨立;

2、先取得自治領地位,然後謀求獨立;

3、放棄不合作政策,利用世界大戰的機會,加速達成民族獨立。

蔣說,如果國大黨放棄不合作政策,停止攻擊英國,積極合作,一定能贏得盟國同情,戰後各國一定會傾力相助。但如果國大黨拒絕合作,只會失去盟國的同情,這是印度革命的損失。

這項建議被阿薩德和尼赫魯拒絕。

2月18日,蔣與甘地見面,希望能打動甘地,結果又被拒絕。

不過蔣也不是一無所獲,2月21日,他在加爾各答發表了《告印度國民書》,公開闡明自己的主張,一方面希望印度跟盟國合作,另一方面希望英國儘快同意印度的要求。

《告印度國民書》引起了世界輿論的強烈反應,為羅斯福的非殖民化政策提供了輿論空間,尼赫魯稱讚“象徵了中印兩個偉大民族的友好和未來的同志關係”,英國也被迫宣稱印度獨立也是英國追求的目標。

五、軸心國的拉攏

1940年,德國在西線的勝利引起了激進派蘇巴斯的注意。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觀念,蘇巴斯決定向軸心國求助。他從阿富汗逃到了德國,希望在德國的幫助下爭取印度獨立。

1941年11月2日,自由印度中心在柏林成立。自由印度電臺也同時建立,蘇巴斯通過電臺,積極展開反英宣傳。當月,自由印度軍團成立,成員主要來自被俘的英印軍戰俘。

1942年5月29日,蘇巴斯受到希特勒接見。蘇巴斯希望德國發佈一個印度獨立的聲明,但是被希特勒以德印距離太遠拒絕了。

自由印度中心實際效果很有限,基本上都是在德國的印度留學生。自由印度軍團也只有幾千人,這個軍團也基本掌握在德國人手裡。

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蘇巴斯非常失望。

這時候日本秘密邀請蘇巴斯,蘇巴斯權衡之後答應了。

希特勒批准了蘇巴斯的離開,還派潛艇護送蘇巴斯前往東南亞。

東南亞有數百萬印度僑民,日本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決定支持印度獨立。

蘇巴斯被印度人當做民族英雄,他們對於蘇巴斯的到來熱烈歡迎。

沒多久,蘇巴斯就在新加坡組建了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並且得到了東南亞印度僑民的廣泛支持。印度僑民出錢出力,慷慨解囊。

蘇巴斯還組建了印度國民軍,兵力一度達到10萬人。

1944年,日軍發起英帕爾戰役,印度國民軍就參加了這次戰役,並且付出了1萬多人的傷亡代價。

日本戰敗後,蘇巴斯試圖前往蘇聯,結果飛機失事,傷重而亡。

但蘇巴斯的影響力不減。本來印度國民軍的戰鬥事蹟不被印度人知道,戰爭結束後,大批印度國民軍的士兵被當成叛徒遭到英印當局懲罰。

英印當局組成了審判法庭,在紅堡對印度國民軍的三名高級軍官進行審判。

結果一名記者在報紙上發表了蘇巴斯爭取獨立的事蹟,一下子引燃了印度全民的情緒。

印度國大黨也把印度國民軍當做英雄加以宣傳,並且組織遊行示威,蘇巴斯更是被當做印度的民族英雄。

1946年2月,孟買海軍發動起義,要求英國退出印度。

在印度人民的壓力之下,殖民當局最終釋放了印度國民軍的軍官。

此時強硬派丘吉爾也已經下臺,新上臺的工黨內閣迫於形勢,最終承認了印度的獨立。

總體來說,二戰期間,印度為英國作出了貢獻,但是印度本身拒絕跟英國合作,並且通過獨立運動,最終獲得了獨立。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江蝶夢


1.二戰時印度不是一個獨立國家,而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印度在二戰期間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是附屬於英國而存在。


2.大部分印度人對於二戰不感興趣,只希望藉助列強的矛盾獲得印度的獨立,因此,與日本人、德國人進行政治合作的印度人並不少見,這些人即便在今天也依然被印度視為獨立運動的英雄。

二戰期間,各主要國家和力量,均不將印度視為獨立的政治實體,而將其作為英國的一個附屬殖民地而考慮。下圖是1921年英國殖民地範圍,當時的印度、緬甸、巴基斯坦作為一個整體被視為英國的一部分。

日本人當年的計劃即佔領東南亞後進攻印度,在印度或者中東一帶與德國人會師。當時日本人提議以東經70度為界線將亞洲劃分為兩個區域,這條線成為兩國未來的國界。德國再稍作修改了一下,便接受了這個想法。


二戰期間,英國的主要力量位於歐洲和北非,在遠東區域的英軍基本上是一觸即潰,香港、馬來亞等英屬殖民地很快就丟完了,日軍隨即向緬甸及印度展開進攻;美國軍隊在希特勒失敗之前,也將主要軍力投入歐洲和北非,所以面對日軍的攻勢,盟國協調,由中國抽調最精銳的軍隊組建“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


遠征軍初期作戰失利,部分撤回國內,部分撤退到印度,即“中國駐印軍”。1942年5月底,新38師尾隨著潰不成軍的英軍散兵,越過印緬邊境,進入因帕爾盆地外緣的普拉村,成為到達印度的第一支中國軍隊。此後,在美國要求和協調下,大批的中國軍隊先後調入印度,組建成中國駐印軍。由美國人提供後勤和訓練,逐漸成為當時國民政府最精銳的力量,總兵力達到10萬人,後來在解放戰爭中大放異彩的孫立人、鄭洞國(繼任), 邱清泉,廖耀湘等都出自這裡。中國駐印軍成為阻擋日軍進入印度的主要防衛力量。

中國駐印軍


英國當局對待這支盟軍的態度十分矛盾,既想把他們作為拱衛印度的有生力量,又擔心他們的到來會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當時是美國人說了算,英國人也無可奈何。1944年以後,中國駐印軍配合新的中國遠征軍對日進行作戰,逐漸將日軍趕出緬甸。

印度人的態度

至於印度,在二戰前,印度的獨立運動就風起雲湧,二戰期間,印度人、緬甸人不少人將日本人視為解放者,把英國人視為佔領軍,希望藉助日本人的力量獲得獨立。也有人希望和英國人配合,以獲得戰後獨立的資格。1920年左右,二戰開始前,國大黨就已經形成相當規模,並開展了獨立運動,在甘地帶領下不斷進行“不服從、不合作”運動,不少印度民間領袖先後與日本人、德國人開展合作。

上面的塑像是印度人蘇巴斯·錢德拉·鮑斯(Subhash Chandra Bose,1897年1月23日—1945年8月18日),印度的激進獨立運動家,政治和社會活動家,原印度國民大會黨左派、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也是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的領導人,以及印度國民軍的最高指揮官。出生於英屬印度奧里薩首府庫塔克,父親是一個出色的律師。主張藉助日本人力量獲取印度獨立。1942年在日佔新加坡,改組了印度國民軍。同年10月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日本當即宣佈承認。同時日本還把在攻佔新加坡等地俘虜的數萬名英屬印度籍士兵交給他,由他改編成了一支九萬人的軍隊。同年11月,鮑斯代表所謂自由印度臨時政府到東京,參加了由日本和亞洲各傀儡政府一起召開的“大東亞會議”,並在《大東亞共同宣言》上簽字。鮑斯的這些行動表明他以經完全站在了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對立面。
1943年底,鮑斯率領印度國民軍到達仰光,準備在日本軍隊的協助下,從緬甸進入印度,1944年3月19日在曼尼普爾邦升起了自由印度的國旗,然而這個時期國際反法西斯戰局已定,鮑斯小小的印度國民軍對戰局根本發揮不了什麼影響,同年7月的英帕爾戰役,缺少空軍支援的日本和印度聯軍被英印軍團擊潰。鮑斯率領殘兵敗將被迫撤回緬甸,後移居新加坡。1945年死於臺北之後,日本人收斂了他的遺骨,並由日本派來的一些僧人為他在臺北的西本願寺進行了法事,火化後骨灰運去日本埋葬在了東京市中心的古寺蓮光寺中。


整體而言,印度人在二戰中屬於袖手旁觀的角色,只希望藉助列強的矛盾獲得獨立。——這個結論同樣適用於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