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有愛的咖啡吧”:歡迎光臨-夢工坊本週一復工,在不營業的日子裡,他們送出了七千餘份“愛心投喂”

“上海最有愛的咖啡吧”:歡迎光臨-夢工坊本週一復工,在不營業的日子裡,他們送出了七千餘份“愛心投餵”

晨報記者 孫立梅

3月23日11點剛過,市民金紅燕走進位於成山路345號的夢工坊咖啡吧,成為這家咖啡店復工之後,迎來的第一位客人。

作為上海市第一家心智障礙青年支持性就業基地,夢工坊除了店長之外的8位正式員工,都是浦東新區輔讀學校的2019屆畢業生。從去年6月28日試運營之日起,就有眾多市民慕“上海最有愛的咖啡吧”之名而來。

1月22日春節休假前,特殊員工楊安昆在收銀臺旁的小黑板上,仔細地用粉筆寫下:您是我們第17235位客人。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原定的2月2日復工日,因為疫情一再推遲;第17236名客人的到來,與上一位客人竟然隔了整整2個月。

但是,在不對外營業的2個月裡,夢工坊的門並不是一直關著的。從2月22日起,由夢工坊和各界愛心人士出資,夢工坊製作,已經將7311份“愛心投餵”送到了抗疫前線。

而在復工之後,夢工坊還將繼續送出愛心人士捐助的上千份愛心,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擴大:就在復工首日,一對祖孫倆現場付款購買愛心咖啡,並指定了“投餵”方向。

“終於又可以回店裡了”

1月22日晚上,夢工坊的員工們互相說著“年後見”,愉快地揮手道別。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定的復工計劃。

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就是再等待一段時間的事情。但對8位只有20歲左右、患有不同程度心智障礙的特殊員工來說,在好不容易上崗就業半年之後的突然停滯,令他們感到恐慌。其中幾位還悄悄問過老師和家長:我們是不是就要沒工作了?

正好在這時,愛心人士沈先生找到浦東新區輔讀學校校長王英,表示想出資1萬元,給夢工坊的員工們買點防護用品。但此時夢工坊還不知何日復工,王英和夢工坊經營者於成紅商量後,決定學習武漢市一家咖啡館的做法,將這筆捐款用於“愛心投餵”。於成紅同時決定,前1000杯咖啡由夢工坊自己出資——但這個數字迄今為止已經到了1015杯。

這個消息,讓孩子們歡呼雀躍:“終於又可以回到店裡了!”

2月22日,夢工坊的部分員工、外請的專業咖啡師,加上志願者們一起,總共做了62杯咖啡,送給所屬周家渡街道的工作人員。

夢工坊的“愛心投餵”活動很快就傳開了。除了沈先生的1萬元之外,夢工坊陸續收到來自學生社團捐助的3000元、由街道和公益組織發起募捐的2萬多元、由上實學生和家長髮起募捐的6萬多元等近10萬元的捐助。

夢工坊“愛心投餵”的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居委會、街道、環衛工人、快遞小哥、醫護工作者……

3月14日,特殊員工殷昊和楊安昆還在志願者的幫助下,將咖啡連同三明治送給浦東國際機場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因為得知這些人要長時間穿防護服不方便脫下,他們就將部分咖啡換成了三明治。

於成紅說,最忙的一天,夢工坊做了超過500杯咖啡。去年開業時才開始啟用的咖啡機宣告報廢,她只能立刻又去進了一臺新的。

成百上千的後援力量

1個月,7311份“愛心投餵”,以及與之對應的溝通、聯繫等配套工作,這顯然不是8個特殊員工,也不是一間咖啡館所能完成的任務。

事實上,從試運營之日起,每天來到夢工坊報到的,除了正式員工,還有基本常駐店內的經營者於成紅,以及輪班的家長志願者。而與夢工坊一門之隔,輔讀學校的老師和輔導員們,也經常過來看看孩子們的工作情況。

開業半年多來,於成紅一次又一次擔任過“消防員”的角色,也見證了孩子們的點滴進步。

擔任服務員的萬初鵬,每次托盤上只能放一杯咖啡,多放一杯,他就會緊張、發抖。有一次,萬初鵬端著咖啡給客人送過去,不知怎麼回事就忘記托盤上有杯咖啡了,直接把托盤往腋下一夾。杯子落在地上,咖啡也灑了一地,萬初鵬嚇得站在原地不敢動。於成紅趕緊上前安撫。“我跟他說,鵬鵬沒事,我們把地板擦好,再做一杯,你再給客人端過來。這時候你不能批評他,越批評他越緊張,越不能接受。過了半個小時,我看他沒事了,就跟他說:下次看好了,托盤上有杯子的時候是不能豎起來放的,知道嗎?他就說:好的,我知道了。”

“因材施教”,同樣適用於這些特殊員工。咖啡師殷昊生氣的時候,會激烈到把手機往地上砸,用手拍打自己的臉。“殷昊最喜歡的就是咖啡,所以他如果不開心,我就跟他說:你不可以發脾氣,你如果發脾氣,你做的咖啡就不香了。也很怪,他聽到你這麼說,會很快振作起來。”

復工首日輪班的家長志願者榮媽告訴我們,她經歷過最大的“現場事故”,就是有員工在店內大聲尖叫,她趕緊上前安撫。

榮媽的兒子13歲,是一名唐氏綜合徵患兒。“之前也有人問過我,是不是為了給兒子以後找工作探路,才來這裡當志願者的,其實不是。我兒子的情況比較嚴重,就業很難。但我願意在我有空的時候,就幫其他家長、其他孩子多做一些事情。”

而像榮媽這樣,自家孩子並不是員工、但依然願意過來做志願者的家長,越來越多。夢工坊咖啡吧的出現,讓很多患兒家長看到了新的希望。

復工首日,輔讀學校的楊斌老師也來了。她特別提到,過去1個月中,楊安昆每天都在統計“愛心投餵”的份數,然後向她彙報。“楊安昆的特點是比較刻板,同時也很認真,讓他做數據統計是最合適的,之前一直也是他負責在小黑板上更新客人數量。”

除此之外,夢工坊還有更加龐大的後援隊伍。除了單獨前來的志願者外,夢工坊志願者微信群的成員已經達到了190名。

用愛心和包容托起夢想

在夢工坊之前,上海並沒有這種專門面向心智障礙青年的就業機構。在輔讀學校和用工單位的協調之下,很多輔讀學校畢業生也有機會進入普通企業工作。

浦東新區輔讀學校的應屆畢業生,每年都保持著80%以上的就業率。但一兩年之後,學校在回訪時卻發現,很多學生都已經回家了,實際就業率降低到50%,甚至更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無法適應普通企業的工作環境。

因為“不想把孩子們送出去再被退回來”,浦東新區輔讀學校做了很多工作。

5年前,在校內開設“最後一公里”課程,提前把職場的思路和做法滲入到課程當中;3年前,在校內打造夢工坊咖啡吧,讓學生模擬做咖啡吧服務員,同時開設洗車坊、繡坊等就業支持項目;直到去年,通過校企合作,面向社會的夢工坊咖啡吧開始營業。

在夢工坊的留言板上,很多顧客寫下熱情洋溢的句子:“笑容是最好的問候”“你們的笑容溫暖了這座城”“跟陽光的人在一起,你的世界就不會灰暗”……

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上海這座城市,廣大的上海市民,也正在給予這一特殊的人群,這樣特殊的笑容,以越來越多的愛和包容。

從試運營之日起,就有眾多市民慕名而來,在與這些特殊店員溝通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滿滿的善意和耐心。像於成紅提到的萬初鵬在店內摔了咖啡杯,或榮媽提到的有員工在店內尖叫,當時在場的顧客都特別理解、配合他們的工作。有不少到過夢工坊的顧客,都成了這裡的志願者或捐助者,此後還一直掛念著這些孩子。

就在復工首日,夢工坊收到一份快遞,是一位在南非工作的華裔顧客快遞來的防護用品。

同樣在復工首日,記者看到夢工坊咖啡吧兩側,打著“夢工坊”招牌的超市、麵館、洗車房,都正在趕工裝修中。

一位老阿姨推開咖啡吧的門,問於成紅:“旁邊的麵館也是你們家的嗎?什麼時候開業?”

於成紅回答:“我們是一家的。很快就能開業了。”

老阿姨表示滿意:“不錯,不錯,這附近就缺一家麵館了。”

隨著“夢工坊”品牌系列的擴大,未來將有更多輔讀學校畢業的孩子,在這裡獲得正規就業、融入社會的機會。

被譽為“逐夢之都”的上海,也正用愛心和包容,托起這群特殊孩子的夢想。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