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話,現在的農村該是啥樣子呢?

北大荒人108769822


首先說答案,什麼都不會改變。

當年的農村窮,不是因為農民沒有知識,而是因為當時的政策。知青大規模上山下鄉多年,農村有什麼根本改變嗎?沒有!後來知青大規模回城之後,農村改變了政策,農村才漸漸變好了。

一個國家,體制合理,政策對頭才能長治久安,國強民富。

當年中國沒有人才嗎?從國外留學回來,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優秀科學家,藝術家很多,但他們在反右文革等歷次運動中不斷受到衝擊,根本沒有機會發揮才能,那時候連大學都成了政治的附屬品。

那時候的農民,勞動時間極長,勞動強度極大,生活卻極為困苦,因為我們根本不去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用來減輕勞動負擔。

當然,你可以找很多借口,如人口多,底子薄,美帝蘇修卡我們的脖子等等。那麼,現在的人口更多,國土沒變,世界上國家基本沒變,為什麼現在比那時候好多了?原因很簡單,我們自己的治國思路改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


莊生夜夢


我母親就是當年知青分到北大荒的,而我父親就是當地的農民,當年母親剛初中畢業,因為當時是1976年,正是知識青年下鄉的高峰期,當時同母親一起來到北大荒的還有近2000名全國各地的知青,他們都分配到了最艱苦的農場進行勞動改造。聽母親說,當時他們來的人大多數都是初中畢業,高中畢業的都很少,因為那時候還沒有高考,所以沒有大學生。

在1978年末的時候,知青改造政策被取消,很多有能力的知青都返城了,而像我母親這種沒有關係的農村人,想要返程有些困難,就這樣我母親留在了農場,後來就經人介紹認識了我爸爸,兩個人也平平淡淡的走過了40多年,至於如果知青都留在農村是什麼樣?

個人認為知青確實是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畢竟知青接觸的知識層面要比農民高,而且覺悟也是很高,很容易接受新時代的事物,對於農村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母親當年在農村的村委會幹過農業技術推廣員,因為很多農民對於種子化肥的認識程度都比較小,所以在經過講解後,農民種的糧食都豐收了,而且質量也提升了,這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作用。

如果全部知青當時不返城的話,相信現在農村的建設肯定會更上一層樓,像那些華西村、龍華村、生義村可能在農村會遍地開花的出現,但那只是設想,畢竟城市建設才是重中之重。


一起種植


那是1968年,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城市裡的第一批青年上山下鄉,城市人到農村去後,拿起鋤頭鋤地,手上都磨的都是血泡,用肩膀挑水,肩膀上也會磨出血泡,但是他們沒有退路,只能堅守在農村的陣地上,農村有青年點,也是過著集體的生活,在農村也嚐到了酸甜苦辣鹹,有的在農村已經入了黨,加入了生產隊的領導班子裡。

如果這些上山下鄉的城市青年,他們不回到城市去,那隻能紮根在農村,會在農村也幹出一番事業,在有生產隊的日子裡,過集體的生活,也會成為生產隊的班子領導,也許當個生產隊長,帶領農民們走向致富之路,因為知識青年,他們是有文化的,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用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裡,在農村也能幹一份大的事業。

紮根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想紮根兒就得做出個樣子,只能在農村搞對象,成家立業,真真正正成為農村的一員,從六八年開始上山下鄉,到八零年生產隊解體,七九年七九屆畢業生,是最後一批,如果這11屆畢業生,都在農村發展,也許現在會是又一種形象,在農村辦工廠,在農村搞養殖場,因為他們的腦瓜是靈活的,知道變通一些事物。

七九屆畢業生,現在已經快60歲了,假設在農村40年,那是又一番情景,農村的土地,也能分給這些知識青年,到時候也是農村的一員,也是走現在的道路,到城市去打工,或者在農村種地,跟農村人是一個樣子的。


三農剛子


知識青年也叫做知青,這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主要內容就是讓知識分子從城市到農村或者到建設兵團或者邊疆守衛,從工作的鍛鍊中體會中下農的辛苦,從而提高知青的吃苦耐勞精神,這個政策從1968年開始到1978年末結束。很多人一直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知識青年不返城的話,現在農村該是什麼樣子?

其實小農人想說的是,當時下鄉的主要知識分子只是初中和高中,他們雖然在當時是知識分子,但對實際的農村發展只是順勢而應,畢竟當時的知識力量還沒有現在這麼強大。而且當時真正返程和留在農村的基本是五五開,對於當時的知青來說想要回到城市是需要很強大的人際關係,而那些沒有人際關係的基本都是留在了農村,所以現在很多老一輩農村人都是當年的“留守知情”。

當年知青因為有文化,很多人都當上了村裡的骨幹,在農村實行全面脫貧的時候,都是這些有知識的知青帶頭進行,現在農村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發展,多數都是依託當年那些留守知青,因為他們的知識和政策相匹配,在實施起來也是非常快,如果當年知青都不返程的話,現在哪是農村哪是城市還說不定呢。

以上這些都是個人想法,如有不妥可以評論區留言哦!


布衣小農人


知識青年如果都不返程的話,現在的農村該是啥樣子呢?

好一個假設,知識青年如果不返城,現在的農村還不是農村嗎?可能有些農村變得更富有罷了。


都說造化弄人,農村大環境造就了農民的偉大,其實,農民有什麼不好,知識青年來到農村,帶來了新的思想,帶來了新技術,在那樣的年代這是一種創舉,一種整體提升農村生活和生產水平的偉大措施,所以知識青年下農村,來改造大農村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

那個年代,我們一窮二白,百業待興,那些世代農民因為自身侷限性始終跟不上社會的節奏,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量有為知識青年紮根農村,把自己的抱負播撒在美麗的農村裡。


當然,大部分知識青年最後因為國家的需要,最後都返城了,為國家四個現代化繼續做貢獻。

到了現在,如今是農民大量進城,為國家發展,為城市建設貢獻自己力量,這是一種回饋,還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當時黨和政府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主要是為了提高農村的生產力,然後是鍛鍊青年,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裡大有作為,幹出一番事業來。

有些人確實在農村幹出了成績,養成了能夠吃苦的習慣,深知農民的疾苦,瞭解了社會的現狀。

有一些青年在農村鍛鍊一個時期後,考上了大學,後來還走上了領導崗位,由於瞭解農村的實際情況,和農民有了很深的感情,在政策方面對農村有一些傾斜。

現在國家富強了,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世界上有了話語權;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但這一切主要是“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果。就單純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回不回城,對國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和變化。

知青作家葉辛寫過小說《蹉跎歲月》和《孽債》,裡面的故事向人們展示了當時的生活狀態。有很多知識青年當時是很苦悶很痛苦的,給他們的心靈造成了創傷。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是唯物辯證法,是很正常的事情。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影響了整整一代年輕人,對他們的成長有好的一面,也有些負面影響。就單方面的說他們不回城,對歷史沒有推動作用,也沒有阻礙作用,只是萬千社會現象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張望鹽井


這是一個假設題,那我們就假設性的去設想一下,如果當初下鄉的知識青年都不返城的話,農村會不會有一些實際性的改變?當年知識青年到農村來的時候,我也就是一些零星的記憶。後來從梁曉聲的作品裡,看到很多知青下鄉的故事,我特別喜歡他寫的《年輪》。

從一些文學作品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當年的知青下鄉去了很多特別艱苦地方,如果遇上心地善良的生產隊長還好一些,會適當的照顧一下這些城裡來的學生娃,如果遇到的是不講情面的生產隊長,那這對於那些城裡娃來說,的確是一次脫胎換骨的鍛鍊。很多家裡有關係的孩子,因為受不了農村的苦,想盡了一切辦法調回城裡。所以當年有條件有能力的知青,在農村實際待了沒有幾天,就陸陸續續回城裡了。



那時候在我們膠東地區的小村莊裡,也來了幾個大城市的知青,但是我們這裡的人們都特別善良,村支書和貧管會的人商量,把這些城裡娃都安排在了學校裡當老師。雖然他們當中的很多人也許只是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但是在農村人眼裡,這些大城市的孩子都見過世面,他們懂得比農村人要多得多。所以把他們分在學校裡當體育老師,繪畫老師,還有音樂老師。這些知青們被分到學校以後,也的確給農村的孩子們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農村的孩子,從知青老師的身上,學到了很多農村不曾見過的一些東西。除了學習音樂畫畫以外,學生們還從知青身上學到了講衛生講文明,那時候農村人很少刷牙,可知青老師們天天刷牙。他們穿的衣服哪怕舊了,但是洗的很乾淨,疊得整整齊齊,然後穿在他們身上就讓人感覺特別舒服。知青跟村裡人站在一起,一眼就可以看出來誰是知青,那時候農村還很落後,知青身上有一種特質,就是跟我們農村人不太一樣,至於是什麼當時我還說不清楚。


我依稀記得,知青在我們村學校的時候,學校裡面很熱鬧。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那些知青老師陸陸續續的回城了,農村的學校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我敢說,如果當年的知青不返城的話,農村或許沒有什麼天翻地覆的變化,因為那個時候的經濟條件和外在環境決定了,但是很多農村孩子,一定會從那些知青身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學到一些書本上不曾教過的東西。這對於農村孩子來說,也許會因此改變自己的命運。有一些有頭腦的知青,因為在農村留的時間比較長,也在村裡擔任了領導幹部,為農村的變化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聽說現在有的返城知青後來當了老闆,自己有錢了以後,重新返回當年下鄉的村子,捐錢改變自己的第二故鄉。


靈子


知識青年下鄉,在當時的背景下,給農村融入了新鮮血液,帶去了新知識、觀念等,是一次城鄉發展的糅合,帶動農村勞動生產,促進農村發展。其實,和現在農村人去城市打工類似的道理,農村人去城市打工也是為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當初,知識青年下鄉,何嘗不是為祖國發展做貢獻呢?


記得前10年由於業務關係,我去東北的一個小地方烏伊嶺出差,在一個林場裡,別人家做客,讓我感觸頗深。這男主人的爺爺是軍人,當年趕上知識青年下鄉,落戶當地,支援北大荒發展,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他們老家在河北衡水,具體什麼地方他也記不清了,因為他小時候回去過,後來再也沒有回過老家了,回去也沒人認識,讓人唏噓不已。


那天我記得雪下的很大,真是銀裝素裹的世界,分外妖嬈。主人家很好客,加上聽說我來自河北,更增添了許多熱情,吃的殺豬菜,豬肉燉粉條,血腸,還有小雞燉野生蘑菇,做了一條鱘魚,還有林蛙!讓我倍感溫暖。主人家在林場工作,如今承包了一片山,靠山吃山嘛。

那天他給我講了許多關於知識青年下鄉的故事,以及他爺爺打獵的故事……“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他爺爺養了十幾條獵狗,一匹馬,曾經單刀屠熊……如今,當地早已經沒有專業獵人了,也不允許打獵了,此一時彼一時,野生動物都是保護動物了。在他的臉上,看到了曾經的青春歲月,如今他植樹造林,還在發展當的地相關產業。


三農的高度


導讀:知識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話,現在的農村該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青年在農村如果不返城,就是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干一輩子農活。

知識青年是一個群體,就是城市裡面的知識青年下撥到農村。那時候的知青在農村居住在農民家裡,白天和農民幹農活,晚上給農民講解一些文化知識。的確,在那個年代讓很多農民的思想意識上有了提高的變化。

知青是一個時代,如果沒有接到上面的號召,知青一輩子留在農村,那也只有務農。因為那時候我們還沒有真正實現經濟改革開放,還是以農業為主。知青也得吃飯,也得適應環境。最多是融入當地的社會中,成為農村的一份子,分土地,獲得農村戶口,成為一個真正的農民。

對比現在,我們的農村僅僅是在硬件條件上改變了很多,但是農民在農村依舊還是靠務農為生,即使有點技術的基本上也逃脫不了在種植和養殖行業。知青也不能改變什麼農村,只能順應潮流。知青活到現在的人,差不多也是古稀老人了。我認為他們的思想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我們的農村不會因為知青的留下變得更好。

我認為一個人也改變不了一個農村,一群人也改變不了時農村。因為我們社會的進步是在黨的政策領導下前進的。如果知青當時不返城,他們會被當地同化,環境改變人,他們和現在的農民一樣,知青的子女也會融入現在的農民工大軍中進城務工。

知青不返城不符合社會的發展,畢竟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靠知識來改變命運。所以知青返程是時代所需要的。

不知道你們是怎麼認為呢?我認為我們的農村不會因為知青的不返城改變什麼!歡迎關注作者,留言區發表你的高見!


小胡農視角


知識青年如果都不返城的話,現在的農村該是啥樣子呢?

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到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為了響應號召,成千上萬知識青年,去到農村鍛鍊,所以這就有了1600多萬知青上山下鄉。這些人,用知識踐行著當初的承諾,確實給當時的農村,注入了很多新鮮的血液,農業也煥發生機。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為上山下鄉,改變了原有的價值觀、世界觀,就算是後來返回城市,也有了大的作為。
至於說,題目中的這個問題,確實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假想。如果這1600萬知識青年,都沒有返回城裡,都留在了農村,那麼現在的農村或許真的會有很大的改變。畢竟,那個時候,上山下鄉的都是知識青年,他們身上有衝勁、闖勁,敢於擔當作為。不能說是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那些部分留下來,沒有離開的青年,後來很多成為農村的中流砥柱。


指尖的村子裡面,就有一個以前過來,沒有再返回的,原因是結了婚、生了子。後來,這位青年,也就是村裡的李大爺,就是村裡的大隊書記,帶著村民搞致富。村裡的水庫,就是那個時候,帶著村民一鍬、一鍬挖起來的,現在成為周邊幾個村的重要農田用水來源。十多年前,外地人過來承包,光是承包費現在就達到百萬一年,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集體收入來源之一。
不僅如此,很多時候,上山下鄉的知青,更多的是帶來敢闖敢衝的勁頭。記得小的時候,父親嘗試種植百合果,找了很多專業書籍來看,有很多都是鄰村知青的。如果真的如題目所說的那樣,我們鑰匙不考慮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如何如何,但是至少對農村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說不定,現在的農民,比城市更富裕,也說不定呢。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