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話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纖迅說


出處

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中的開篇的兩句話。

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白的解釋就是: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是可以瞭解掌握並講清楚的,但不是人們所認識的那樣。聲名,也是可以追求的,但不是普通人所認識的那種名利。天地是從“無”即“道性”開始的,而“有”即“道體”則是萬物的本源。所以,要經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經常從“有”中去觀察體驗“道”的端倪。“無”和“有”都是來自於“道”,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實際上都是同類。“道”是非常玄妙深遠的,是天地間生成萬物的總的途徑。

逐字分析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是名詞,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萬事萬物的規律。

第二個“道”是動詞,說出來,道出來的意思。

第三個“道”是名詞,還是規律的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說,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

名,可名,非常名。

此局跟第一句構成對偶,詞性用法跟第一句相同。

“名”在這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結合原文來看,“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名,可名,非常名”是說,真正的名與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種“虛名”。

這兩句話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正確認識人生的規律,只有從人生的規律中才能求得實實在在的名與利,即老子所說的“非常名”。

引申

老子在《道德經》的開篇用這十二個字,來引出人類第一本哲學詩。旨在向大家指明可以免禍於身、免禍於社會的聖人之道。

聖人之道就是按照世間萬物發展的規律,順其自然,返樸歸真之道。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

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

但是走聖人之道的人少之又少,古往今來除了老子一人,估計也很難找出其他人了。但是相似的有田園主義,或者不在乎名利的文人墨客,也可以姑且算是。

大多數人,還是俗人走常人之道。人生在世,名利於我們極具誘惑。一種人追求名利,憑藉自身實力,用努力來成就自己。一種人就是徒有虛名,僅僅是用名利裝飾自己而以,所以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思想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是徹底的自然主義學者。

馬克思說:“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將這二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

這一說法,恰好證明了老子的哲學思想。

在我們常人看來,老子的哲學理念玄之又玄,感覺像是懂了,但是根本說不出來所以然來。

這讓我想起《倚天屠龍記》裡一幕:趙敏帶領玄冥二老圍攻武當時,張三丰親自教導張無忌的那段太極拳對話。

張三丰:“還記得嗎?”

無忌:“全都記得。”

張三丰:“現在呢?”

無忌:“已經忘卻了一小半”,撓撓頭,“啊,已經忘了一大半。”

張三丰:“不壞不壞,忘得真快,那麼現在呢?”

無忌:“已經全都忘了,忘得乾乾淨淨......”

“這樣就對了”張三丰笑著說。

我們都知道,張三丰也是道家學派,他的主張跟老子的極其相似,認為有和無不可分開,無即是有,有即是無,兩者對立又統一,惺惺相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結合現代社會的思想就是:世間所有的規律方法都有跡可循,人生之道,在於個人選擇,每個人都有所不同,非常人所能道也。名利固然重要,也可以追尋,但這種名利不是虛名,而是真正的功成名就。用正確的方法,追求名利,用努力成就自己,才是正確之道。

這句話不僅是我們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體現,還是我們對於人生道路的指引和領悟。不愧為《道德經》的開篇,其意義和價值非言語能一一表述。


扁擔圈讀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一章,全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姓李,名耳,亦稱老聃,活躍於春秋時期,相傳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關令尹喜求他著書,老子書五千言,為《道德經》,過關而去,從此消失不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現在《道德經》的第一章,作為全書的基調,奧妙無窮,難以理解。要正確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核心關鍵詞“道”和“名”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老子所說的“道”?

道,即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老子所謂“道法自然”,也就是說,這裡的“道”只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稱謂,而不是指具體存在的事物。

在老子所著的《清靜經》中有記載: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在老子眼中的“道”,沒有形狀,卻能生育天地;沒有情感,卻能運行日月;沒有名稱,卻能長養萬物;因為不知道如何形容,只能將之稱為“道”。天地萬物,四時更替,其中的自然運行規律,就是所謂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就是說,道這一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在萬事萬物本身之上,自然的一切,都是以“道”作為基礎。

什麼是老子所說的“名”?

名,指“道”的形態,道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這裡的“名”,指的就是萬事萬物。而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名稱”。所以“名”,指代一種事物。

天地開闢之初,混沌一片,萬事萬物雖然存乎其間,但是皆“無名”。也就是說,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對自然界以及萬事萬物的也沒有認知和理解,一片朦朧,並沒有一個“名”與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

但是隨著人類認知的發展,在氏族社會時期,首先對自我形成了名。《說文解字》中記載:

“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就是說,在黃昏之時,黑夜來臨之前,原始狀態下的人類為了區分自我,通過聲音來為某一個人“命名”,在眼睛看不到的情況下還能區分彼此,因此人也就有了“名”。這個“名”推而廣之,很多事物都有了“名”,可以用聲音來形容。

“道可道”與“名可名”的理解

通過上面的解釋,“道可道”第一個“道”指的是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第二個“道”就是今天的意思,可以言說的意思;“名可名”第一個“名”指的是自然之間存在的萬事萬物,也就是事物,第二個“名”應該理解成動詞,稱謂的意思。

第二個道和第二個名,實際上是同一個意思。但是第一個“道”和第一個“名”,有著本質的區別。“道”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名”是事物本身。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麼意思呢?可以言說的規律,就不是恆久的規律;可以稱呼的事物,就不是長久的事物。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什麼意思呢?天地開闢之初,一切皆無名而無形;有形而有名,才有了人所認知的萬事萬物。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名無形之間,才見宇宙無窮之奧妙;有名有形之間,才見萬事萬物之行跡。有形無形,有名無名,都出於自然,玄妙無比,自然,則是一切玄妙的來源。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果用最直白的白話解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老子與孔子同時代而年長孔子,“著書上下卷,言道德之意”,其代表作是《老子》又稱《道德經》。老子的核心思想就在於“道”,那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基本含義

“道”這個極具東方神秘主義色彩的名詞,在老子的詮釋下,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有時被用來形容宇宙天地間一種無比巨大的原動力,有時被拿來描繪天地混沌一片時亙古蠻荒的那種狀態,有時又被用作描摹天地初分、萬物初生時的一派勃勃生機。

老子的“道”源於他對自然界細緻入微的觀察和一種強烈的神秘主義直覺,具有一種對宇宙、對人生的獨到見解和深刻體察。春秋末期,周王室式微,王權下移,諸侯雄起,政治和社會關係都發生了急劇而深刻的變化。現實中氏族制度成為社會發展的束縛,與之相應,“天命觀”和“天道觀”束縛著人們思想的發展。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認識上找到了突破和否決“天命觀”和“天道觀”的理論依據,於是,老子的“道”,應運而生。

從老子對“道”的種種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的基本含義是:“道”就是指萬事萬物運行的內在規律,這種規律不是可以輕易描述出來的,能夠輕易描述出來的,就不是那永恆的內在規律了;“名”就是萬事萬物各自的名稱,也不是可以輕易叫得出來的,能夠輕易叫得出來的,就不是那永恆的符合事物實質的名稱。對這句話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加深理解:

老子的“道”閃耀著樸素辯證法的光芒

中國哲學史上,老子是第一個深刻、系統揭示事物對立統一規律的人,他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中產生,對立著的雙方既相互依存、相互聯結,又能向各自相反的方向發生轉化。老子把事物的這種相互轉化看作是自然的根本屬性,因而提出“反者,道之動也”(《道德經》第四十章)。可以說,老子的“道”中最具有價值的部分就是體現在其中的樸素辯證法。

老子的“道”中體現的樸素辯證法是從他對自然界和社會的深刻認識中概括和提煉出來的,他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這種概括和提煉,尋找到一種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模式。老子所概括和提煉的這一系列的對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比如善惡、美醜、是非、對錯、強弱、成敗、禍福、動靜,等等,都體現著辯證法原理:人們沒有對善的肯定和追求,也就不會產生對惡的厭惡和唾棄;當我們沉浸在成功或幸福的喜悅中時,就要防範有可能襲來的失敗或者不幸。

老子的“道”中體現的樸素辯證法,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化。例如,“有無相生”體現了事物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也體現了藝術創作中的辯證關係,通過“有聲有色”的藝術,進而提升到“無聲無色”的更深層藝術境界,達到至美境界;“虛實相生”也由此而來,成為中國古代藝術美學中大放異彩的理論。

老子的“道”率先打破了“天命”一統江山的格局

自遠古伊始,人們習慣於把“天命”看作是人類世界的主宰,並把這種“天命”賦予了人格和宗教色彩。夏王朝的建立,開始了統一的君主專制政權,“天命”由此應運而生,成為統御眾神之首,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稱為“天神”。這種被人格化的“天命”思想到了商、周時期被進一步強化和加固。

即使是到了老子及孟子的時代,“天命”思想依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孔子堅持了“天命”觀念,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肯定“天命”,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墨子提出“天意”之說,認為天有意志,能“賞善罰惡”,並有“兼愛”的精神;孟子則以“人性”推及“天道”,認為“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仍然把“天理難容”這句話掛在嘴邊,可見“天命”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有多深刻和久遠。

而老子則以超越同時代思想家的睿智和膽識,打破了“天命”思想一統江山的格局,率先對“天命”思想進行批判,認為天不講仁慈,並將自然界的原理推及人類社會之中。老子提出,天不帶有任何人類道義和道德方面的情感,有其自身的客觀運行規律;天雖不講仁慈,但也無所偏向,不會向萬物施暴;天滋生萬物,給世界以蓬勃生機,使得人類得以繁衍生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和推進。

老子的“道”體現在治國思想上的精髓就是“無為而治”

老子的“道”認為人性本來是善良純真的,人們之所以會有種種醜惡行徑,是因為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造成人性扭曲而導致的。因而老子堅持要去偽存真,保留人性中與自然之道契合的東西,拋棄所有能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由此,老子的“道”被運用到了治國理政上,“無為而治”的思想精髓就應運而生。

老子認為統治者也應該像“天”一樣,不對老百姓講仁慈,應該仿效自然界運行的規律來治國理政,實行“無為而治”,就是不強迫、不干預、不議論,人類社會的各種矛盾就自然會慢慢消亡。這樣做顯然比人為地用道德、知識、法令、規章和制度來約束人的社會行為要合理得多,也有效得多。

因而老子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沒有膨脹的物質慾望,也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知識造成的困擾,他認為這種返璞歸真的社會生活顯然比充滿物慾的社會生活更符合人類的本性。因而西漢建國之初的“無為而治”正是這一思想的生動範本:西漢初期,秦王朝的暴政和楚漢之爭導致民生凋敝,自劉邦始,西漢實行“無為而治”,連續幾代皇帝都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生產和民生較快得以恢復和發展。

老子的“道”體現在為人處世上的精髓就是“不爭而爭”

老子的“道”從自然界運動的規律中提煉出一條為人處世的精髓原則,那就是“不爭而爭”的處世原則。老子以“水”來闡發他的“不爭而爭”的處事原則:首先,水是最柔的東西,柔卻能克剛,水滴石穿,水能滅火,就是最好的證明;其次,因水往低處流的特性,使得江河湖海能收納天下之水為己所用,它所積聚的力量是無可匹敵的。

老子的“道”強調“堅強處下,柔弱處上”,比如: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死後身體卻變得僵硬;草木活著的時候枝幹是柔軟的,死後則變得枯槁。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所有堅強的東西其實是屬於死亡的一類,而柔軟的東西則是富有生命的一類。引申到為人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所有處處要爭、要贏的人,其實更處於劣勢;而那些不爭、不搶的人,看上去處於劣勢,實則更處於優勢,因為“處下者未必卑賤,守柔者必能克剛”。

在現實中用好了“不爭而爭”、“以退為進”的處世原則,往往可以贏得意想不到的好結果:在雙方爭執不休、矛盾激化,甚至是火藥味十足的情況下,我們不妨冷靜下來,試圖尋找另一種解決方式,能帶來雙贏的結局;兩軍對陣時,倘若敵方氣勢正旺,我軍不妨避其鋒芒,為了下一步更強大的攻勢做好準備(例如紅軍時期的“敵進我退”正是這一原則的生動例子)。老子的“道”體現的這種“不爭而爭”的為人處世原則,對當下的我們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喬鞅


我先談目前兩種最基本的認識,因為對這句話斷句的不同,目前一般兩種認識。

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種認識是,這裡面的第一個道和名,名詞,第二個是動詞,常道,常名指的是本質。也就是說:凡是可以用言語表達的道理,都不是最深層的道理,凡是可以用言語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最本質的事物。指老子討論的是很玄的東西。

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種認識是,道可以這樣表達,也可以不這樣表達(另一種表達),這都是道;事物可以這樣命名,也可以不這樣命名,事物還是事物。這裡強調了人類認識和道理以及事物本真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人類認識道理往往不全面,怎樣認識都是道的存在。


麥拉拉菜頂鍋蓋


這句話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沒有幾個人能夠解透,然而,每種不同的解讀,都是在向這位智者致敬。

1 出處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原文是這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1973年,考古學家們在馬王堆遺址中發現《道德經》的原文。

老子留下的書,是沒有書名,沒有章節,沒有標點的。當老子見周朝衰亡在即,騎著青牛出關時,是在關令尹喜的要求下才寫的五千字的書,留傳於世。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這一事件:“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留下個千古之謎,任憑後人評議。

老子看似無意留書,然而,作為周朝守藏室史,在國家敗亡之際出關隱居,留書可能更多的是給世人答案,人為的戰亂終究還需天道來消解。

2 通行的《道德經》

最早註解老子書的是隱士河上公,取名,標點,解讀,然史料甚少。

魏晉青年才俊王弼又作老子書解讀《道德經注》,這是影響最大的版本,他對這段話的解讀是這樣的:這也是大多數人採納的版本,而對這一段話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

3 關鍵在於“道”與“名”

《道德經》上部基本都在圍繞一個“道”,共出現七十多次,

比如: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32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40章)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51章)

可見,老子將“道”視為最高境界,尤其強調,它是天地的原始狀態,不可用語言表達,隱於無形之中,生出萬物而主宰萬物。

《道德經》中關於“名”的闡述很少,基本上就這幾句: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21章)

道常無名,...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32章)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34章)

《道德經》中“名”可作名詞,稱謂,名字;動詞,說,形容。“名”只是用來命名與解釋“道”的。

可見,天地有種無形的制約與平衡,始於無,又生出有,早於萬物與人類,不可形容,無法命名,虛化卻又無處不存,是天地運行的規律與機制,是萬物遵循的原則與準則,是最高的道德標準與精神力量......可以是其中一種,又不止於全部,是不可描述不可實指的存在,玄妙而高深,而“道”只是這些的一個稱謂罷了,老子首創,或許找不到其他更合適的命名,便由“道”來指示。

《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含有從無到有,創造,延伸的過程。

4 這句話什麼意思?

“道”由老子首創,並將其作為專門術語來表達,具有特殊含義,七十多個道字,意思幾乎一致,應指老子思想中,一種強大的自然力量與規則。

“名”,命名,形容。

很多人將第二個“道”字,作“說”字解釋,然而這一意項最早出現在《桃花源記》中,“不足向外人道也”,離老子已經幾百年了。

所以,老子強調的是“道”:一種無形的,締造一切,制約平衡一切的自然力量。

或許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共通的地方,這可能是最早的樸素唯物主義。

所以,這句話的理解:

道,就是道,不是固定不變的,就算命名,也不是名字所能概括的。無名,天地最初的樣子,命名,萬物存在的方式。無名時,巧妙莫測,命名時,物得以辨別。無名與有名,本質相同稱謂不同罷了。玄妙幽深,物理之本。

自然潛在的玄妙與力量,豈是一個命名所能形容盡的!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將自然法則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人為的因素是導致社會動亂的原因,這或許也是老子置身事外,出關閒隱的原因吧。

注者王弼說:“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一綠浮芳


很多人總是把一些古籍經文解釋的那麼玄妙、那麼神奇,那麼的晦澀難懂!其實完全沒有必要,老子也好,孔子也罷,寫出這些經文,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他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為了“裝深沉,秀智商!”。

《道德經》之所以流傳千年,被各國翻譯閱讀,是因為《道德經》講的是“本源”之道,無論你什麼行業、什麼學歷、什麼國籍,都有著相同的本源,都需要遵循著自然的規律,都能夠從經文中尋找到認同感,所謂“萬物歸一”正是此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經》中《道經》開篇第一段話裡面的一句,所揭示的是一種自然規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經歷的一種規律,容我細細道來。

“道”,就是道路的意思,擴展為途徑、方法,引申為規則、規律。

道路是通往目的地必須經歷的,除了曹操可以說到就到,我想應該還沒有人可以不用經歷過程,直接獲得成功吧?

走海路需要坐船,走陸路需要坐車,這就是方法、途徑。

開車去遊海,那車一定會沉,開船去越野,那船一定拋錨,這就是規則、規律。

第一個“道”,意思是規則、規律;第二個道,意思是途徑方法;第三個道,意思是道路。合起來“道可道,非常道”是說“人們總結的規則、規律可以是實現某種目的的途徑或是方法,但絕不能是一種已經固化的道路!”。這是明語。

裡面有三個道字,“三生萬物”,是隱喻著變化無窮,才能生生不息。這是暗語。

明暗相合,才是整句話的意思,不僅寓意深刻,而且對語言運用也暗含陰陽哲理。

交配的方式是為了更好的繁殖,但如果這種方式,成為了固化的模式,人們將會更加執著於交配,而不是繁殖;教育的方式是為了更好的施行教化,但如果這種方式,成為了固化的模式,學生將會機械的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汲取教化的養料;管理的方式是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但如果這種方式,成為了固化的模式,人們將會執著於尋找管理方式的紕漏,而不是身心投入到企業的未來建設。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白話文解釋就是“人們總結的規則、規律可以是實現某種目的的途徑或是方法,但絕不能是一種已經固化的道路!人們命名的事物名字可以是屬性特徵的集合,但絕不能是一個註定永恆不變的概念!”。


其實這兩句話,就是一種自然規律,所有事物發展變化都會經歷出生、成長、終結,這三個階段,成長的好,就可以生生不息,成長的不好,就意味著走向終結。

老子能夠從“道”和“名”這種很平凡、很平常的概念中,思悟出關於世間萬物生滅變化的規律,智慧遠見,遠遠不是我們能夠相比的,這或許就是“聖人”的偉力。


阿蒙講國學


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覺思想比老子深邃。晃晃悠悠的時候認為老子當初或許沒想那麼多。

道可道非常道:世界萬事萬物都有規律,也是可以認識掌握,並用語言加以描述;然凡是認識和掌握並用語言表述的規律,往往多是普遍的規律,而那些特殊規律總是在認識掌握的路上,不容易用語言完全表述清楚,多時只可意會。

名可名,非常名:世間萬事萬物肉眼看到的多是表象,看到表象不難,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而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質是不容易的。


晃晃悠悠的時候


道可道非常道,  陰陽非恆悟玄妙!

名可名非常名,  無慾之心瞰其形!

這句話堪稱老子思想中的哲學精髓。


白玉公子


這句話,很有意思,你若想搞通透,非要一定的玄理認知才可。也要了解老子其人,其實,對於這句話來講,有的人去斷字,以解其意。實則這些並非老子本意。我們來看,第一段,道可道,這個指的是這世間萬物萬象的演化,前面的道指的是創造這個世界的那個本源,這個本源創造了世間諸象。這世間的一切俱都為一種陰陽剛柔相推進退之現象罷了。哪怕天地也都只是現象。前面的那個道字,指“體”後面的“道”指萬物之現象都蘊含著這個本體之道,是一而分二,生三。以至萬有。現象的本質還是那個道。這句就是講體與用的。前體後用。第二句,非常道,講的是周流不息,循環往復,非常道,常是固定的意思。非常道,講的是,動變不居。它不是定死的,一動就變化。也在講世間之象皆有其動變之序。後面的,名可名,非常名這是講一種似是而非不可言狀之意。這個“道”無處不在,無處不存,你可以叫它成任何東西。你也可以用任何事物的呈象來去表達這個“道”是什麼,但是你不可能準確的去定義這個“道”究竟是什麼,這就像,你說神創造了世界,誰創造了神?有了創造神的那個力量,那麼這個力量又是怎麼來的?如此推下去無法去得出確論。前面言體用,之源,後面言不可窮揪,無法追溯到這個“道”的最本源到底是什麼,但,它又無處不在。也在說明一個道理,就是任何的認知和變化都在一定的時空限定範圍內,比如那個“道”和它是什麼,你所處的認知高度自己理解的層次不同,都會把它想成不同的樣子。這就是這兩句話的最本質內涵。


明天好似繁花錦


世界沒有什麼永恆不變的

從前只能走路或者坐馬車去北京,現在可以坐火車、高鐵還有飛機去;以前只能從城門進城,現在門沒了;以前的路有自己的名字,後來也改了。

人小的時候被叫小屁孩,大點就叫小夥,再大點就叫叔叔阿姨,再大點就大叔大媽,老了就是爺爺奶奶,最後叫啥也無所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