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子女加分,給予更多現實獎勵是否更好?


(一)


昨天刷新聞的時候,看到一條噹噹網創始人李國慶的言論,其反對給抗疫醫護的子女高考加分,言論自然兩邊倒啦,畢竟這幾天抖音上都是各地淚送醫護人員回家的視頻,一片祥和。


關於李國慶,今天不想討論太多,我們每個人雖然都無權指責他人,但在去年的撕逼大戰中,我只表達個人觀點,覺得其不配為男人,一些言行真的令我感到討厭。


比起子女加分,給予更多現實獎勵是否更好?


但對於給抗疫醫護子女加分的這件事,我個人觀點和其一致,覺得這並不是最好的舉措。


作為一名湖北人、一名武漢人,我雖不在家鄉,但看著照片、視頻,4萬白衣戰士抗疫,無一不讓人動容。


對於編制、獎金、漲薪,獲得所有人的尊重,我覺得這些都是醫護工作者應得的,並且給少了,我相信民眾都不會滿意。


但對於英雄的子女,我相信在這樣家庭環境的教育下,他們的成績不會太差,不至於需要加分才能接受好的教育,並且教育的核心不就是公平嘛?


另外退一步說,這次一線的醫護工作者,90後、00後為主力軍,他們大多都未有子女,給孩子加分到底是誰在最終受益?我不得而知,也不想揣測,只想說這還不如多給點眼前應有的獎勵。


比起子女加分,給予更多現實獎勵是否更好?


(二)


高考加分政策主要為了彌補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在1978年前實行優先錄取政策,而在1978後開始實行加分錄取政策。


不知不覺,高考加分政策已被使用40餘年,而主要內容至今並無太大變化,可40年的時間,國人的生活早已發生鉅變,當初的制度缺陷現在也有了諸多不同。


雖然具體的加分條款做過幾次優化,不同地區也有些特定的政策,但基本還是以下這些:


增加20分:思想品德突出、奧賽獲獎、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及有體育特長的學生;


增加10分:少數民族考生、歸僑華僑子女、臺灣籍考生、烈士子女。


此前,一些條款已經受到較多質疑,比如我們給少數民族子女高考加分,因為40年前教育水平相差較大,甚至許多少數民族的學生都不認識中文漢字,這樣的平衡策略,尚屬應當。


但如今則常出現,在一個課堂裡上課的兩個孩子,一個有加分,一個卻沒有,這可不是我們想要的公平。


比起子女加分,給予更多現實獎勵是否更好?


還有這次疫情,我們見證了許多海外華人的愛心,在疫情之處,一批批物資馳援中國、馳援武漢;但同時也見到個別外華僑的花樣作死,給這樣人的子女加分,難道是助推他們囂張的氣焰嘛?


對於烈士子女則是特殊情況,因為有些當事人已經得不到獎勵,我們只能把獎勵給到他們的家人。可這裡的一個問題則是,那些同樣也努力過,但有幸活下來的人,是否也應該得到獎勵。


比如一次消防安全事故,參與任務的消防戰士都冒著生命的危險,那些幸運的沒有犧牲的戰士,難道就不應該獲得同樣的獎勵?


至於一些賽事獲獎是否值得獎勵,就不展開敘述了,只是當下非常明確的一點,未來稀缺人才為跨界思維的人才,而非單一領域思維


比起子女加分,給予更多現實獎勵是否更好?


(三)


錢和榮譽,雖然不能跟生命去相提並論,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並且對於醫護人員的獎勵,沒有在之前的許諾,而是事後進行,我覺得這更加難能可貴,完全是他們更加應得的。


或許拋開獎勵,在疫情之後,醫患關係能夠更加緩和,就是給白衣天使們最好的回報吧。


作者孫凌,生涯規劃師,專注大學生人群,關注創新與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