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安一封信,暖了湖北籍務工人員的心


河北文安一封信,暖了湖北籍務工人員的心

3月24日《光明日報》四版頭條刊發


“我是去年才到文安縣硯樓木業工作的,本來過了正月十五就該返回崗位,可是因為疫情,這一待就是兩個月,當時真怕企業會裁員。”今年47歲的任吉勝是湖北省鄖西縣夾河鎮人,在硯樓木業任車間班組長。年前,他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就有5000元。因為年紀原因,到廠工作時間也短,與很多老員工相比,任吉勝的失業焦慮更加明顯。

然而,這種焦慮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

“我們血脈相連,您痛的時候,我們也在痛。唯一期盼的,是早日春暖花開、疫情消散,我們儘快相見。”今年3月的第一天,一封由文安縣林業產業協會發出的《致湖北家人的一封信》在文安縣人造板產業集群的微信群裡流傳,信中表示,全縣企業對湖北籍員工留崗、留薪。帶著一份欣喜和將信將疑,任吉勝眼看著回廠的希望由文字逐漸變為現實。

文安是全國四大人造板產業集群之一,在北方乃至全國都有很強的影響力。尤其20世紀90年代後,人造板產業迅速崛起成為文安縣的第一大產業,文安縣被賦予“中國板材之鄉”的美譽。湖北籍員工甚至企業主在人造板產業起步之初,就和文安建立了不可分割的關係,僅鄖西縣就有萬餘人長期在文安縣左各莊、大柳河、灘裡三鎮從事著生產經營活動。而在整個人造板產業中,湖北籍員工也佔據整個產業鏈30%以上。

隨著疫情趨於平穩,2月中下旬開始,文安縣人造板企業相繼復工。萬餘名無法及時返崗的湖北籍員工,成為當地政府、協會、企業主的牽掛。

文安縣為此成立了由主管副縣長牽頭,人社、工信、衛健、林產協會以及左各莊、大柳河、灘裡三鎮為成員的工作專班,專題研究湖北籍人員返崗問題。通過多次對接鄖西縣政府及十堰市政府,協商具體返工辦法,保障持綠碼和健康卡的人員可以儘快返崗。

如果說政府層面的接觸是促進湖北員工儘快返崗的“硬手段”,那麼民間自發組織的交流活動便是兩地情感交流的“定心丸”。

為了保持與湖北籍員工的聯繫,文安縣林業產業協會會長張文軍開通了抖音,每天通過直播與春節回鄉的湖北籍員工探討復工復產問題,並把文安縣委縣政府助推企業發展的好舉措、好辦法通報給大家。

“今年出去打工太難了,希望能早點過去上班。”3月初,抖音上的一條留言像針一樣扎進張文軍心裡。張文軍理解湖北籍員工想要工作的忐忑不安,他抓緊與協會骨幹商議。所有企業主再次表示:為湖北籍員工留崗、留薪,只要大家有回來繼續工作的意願,原單位保證保留崗位,工資待遇一切不變!

“從創業之初我們工廠裡就有十幾個湖北員工,到現在發展到百十餘人,疫情磨滅不了我們二十多年的感情。湖北人在這次抗疫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寧肯晚一段時間開工、哪怕少幹一點,我也得把崗位留給他們,這也是一個企業家該有的社會責任。”廊坊硯樓木業負責人沈文啟表示。僅文安縣左各莊鎮,就有118家企業明確表示,支持湖北籍員工迴文安繼續工作。

在促進湖北員工返崗的同時,文安縣政府和企業都已經做好了大量防疫準備工作。為了保障員工在返崗途中的安全,文安縣在“點對點”包車的基礎上,全程實行閉環式管理,員工不下車、不進服務區。

3月19日下午2點,任吉勝和其他載有580名湖北籍務工人員的13輛“鄖西—文安勞務輸出點對點直通車”大巴以及56輛私家車陸續駛出廊滄高速大柳河出口。在引導車的帶領下,車輛有序駛入文安縣左各莊鎮硯樓、尊鵬、宗禮等5家人造板企業。早已等待在廠區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立刻為返廠人員進行核酸試劑檢測,檢測完畢的員工直接到集中隔離區隔離,等待檢測結果。

截至目前,已經有兩千多名湖北籍員工通過核查登記,他們也將有序返回文安縣的工作崗位。

光明日報記者:耿建擴 陳元秋

通訊員:甄彥芳

致湖北家人的一封信

親愛的家人:

您好嗎?不宣而至的疫情,拉遠了我們見面的時間。想!很想你們回家。

文安人造板產業發展這些年,離不開您的陪伴。在我們眼裡,您已經是我們大家庭的成員。疫情雖在,但是擋不住對您的思念。

我相信,您也歸心似箭。畢竟這裡有您的事業、有您的理想、有您的寄託。我們彼此相融,您痛的時候,我們也在痛。唯一期盼的,是早日春暖花開、疫情消散、我們儘快相見。

協會是咱們的家,家裡的位置會一直給您留存。回家,您會一切如初,熟悉的廠房,熟悉的餐廳,熟悉的朋友,還有我們彼此熟悉的歡笑聲。這一切,都在等著您回來相擁。

在這裡我們鄭重承諾:對湖北家人留崗、留薪。您只需在家聽從政府安排,增補親情。

最後,請您跟我一起讀:你在我就在,我在你就在!

等您回家,同時帶去對您家人最誠摯的問候!

文安縣林產產業協會

2020年3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