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三國,你喜歡哪個人?

沙沙小觀園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蘇東坡追憶羽扇綸巾的周瑜,辛棄疾感嘆生子當生孫仲謀。我卻比較欣賞那幾位軍師,曹操的荀彧,孫權的魯肅,尤其是劉備的諸葛亮。

每每想起孔明的《出師表》,心中總是感慨萬千,世上難得的君子啊。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有人說,諸葛亮後期迷戀於權力,特別是劉備臨終囑咐的一段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讓後人對諸葛亮的忠心有諸多懷疑,原來劉備對諸葛亮早就戒備,又不能明言,直到臨終時才敢試探他。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指的猜疑諸葛亮的那些人啊。

司馬徽說過,“臥龍雛鳳,二人得其一,便可得天下”。兩人皆有曠世之才,然而志向卻不一樣啊。臥龍願埋名於阡陌之中,而雛鳳則求有朝一日聞名於諸侯。

正是因為諸葛亮不想出仕,才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如果他真的想要追求功名利祿,又何必讓劉備三顧,而且又何必追隨窮困潦倒的劉備呢?

反觀與他齊名的龐統,為了成名,到處毛遂自薦,而且先到孫權處,後被冷落才改投劉備。

諸葛亮投奔劉備之時,劉備寄居於劉表之新野,兩手空空。是他建議劉備聯合東吳,合力挫敗曹操,才能據有荊州的數郡之地。龐統來投奔劉備之時,劉備已經有了一定的名聲和地盤,也算是一方諸侯了。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投奔劉備是為了名利嗎?我想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吧。因此,才有了下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曹操三代皆懷疑司馬懿,司馬懿父子不負眾疑,最後篡奪曹魏江山。劉備臨終之前召來諸葛亮,他面對奄奄一息的劉備和年幼無知的劉禪,卻不為劉備的讓國之舉所動心,聲淚俱下地表達自己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輔助劉禪之決心。

行動是言語最好的證明,諸葛亮有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呢?南征益州各郡,北伐曹魏,諸葛亮這一生未嘗有半點怠慢之心。

記得劉備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據有荊州、益州,一旦時機成熟,則揮師北伐,恢復漢室。

諸葛亮出山不久,便助劉備據有了荊州的一席之地,之後劉備得益州之後,眼看著一切皆按計劃進行,如果加以時日,那麼光復漢室並非不可能。

這時,關羽為了逞一時之英雄,貿然北進,結果丟失荊州,還搭上了性命。然後,劉備又為了洩心頭之憤,撕毀吳蜀聯盟,不但沒有奪回寸土之地,還搭上了益州的大部分家底。

劉關兄弟瀟瀟灑灑出口氣、轟轟烈烈地走了,留下一片狼藉給諸葛亮。關鍵劉備臨終之前,還不忘提醒諸葛亮“終定大事”,什麼大事,光復漢室。諸葛亮這個巧婦有多難,幾乎再度回到初次見劉備的情形。

就為了這一聲囑託,諸葛亮殫精竭慮,最後病死在戰場之上。並非諸葛亮不知道失去荊州之後,北伐的可行性有多低,他是為了劉備的遺願在拼命啊。否則憑他的謀略,餘生安守益州綽綽有餘,又何須擔上窮兵黷武的質疑呢。

結語:

他從南陽阡陌中來,感三顧茅廬之恩,舍苟且偷生之安,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果君子也。


讀春秋思無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期的歷史英雄可以說比比皆是,有人喜歡運籌帷幄的諸葛亮;有人喜歡惟賢惟德的劉備;也有人將亂世梟雄曹操奉若上賓,但是對我來說,真要選擇一個自己比較欣賞的人物,我會選擇孫權,理由大致有以下幾點:

膽智過人

新版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段—孫權九歲當使者,伶牙俐齒驚眾人。歷史中孫堅帶傳國玉璽回江東,路遇劉表手下黃祖埋伏,不幸中箭身亡,屍體也落入劉表手中。古人重忠孝,為拿回孫堅屍體,江東需要孫策鎮守,而討回屍體的重任何人能擔?沒有人吱聲,只有時年九歲的孫權毛遂自薦,一身膽氣,即便面對劉表的輕視追問,依舊能夠言語縝密,利用黃祖換回孫堅屍體,雖說電視劇為顯示孫權的優秀,有誇張的成分,但不可否認的是,電視劇要突出的不就是孫權的膽氣與智慧過人之處嗎?如此年紀就能夠說服一方諸侯議和,並且達成目的,試問有多少人窮其一生才能達到如此人生巔峰?

心態成熟

孫權的心態成熟不僅表現在九歲即能出使議事,還表現在面對滿朝文武他能夠遊刃有餘的處理好關係。古之成大事者皆有貴人相助,什麼聚賢堂,英才閣,不在乎拉攏人才為幾用,孫權便是其中佼佼者,他自幼跟隨父兄參與大臣議事,並且均有獨到見解。他能因為淩統重傷親自為他更衣,淩統死後視其子女為己出;摒棄眾人想法,重用俘虜潘浚,潘浚從此忠心耿耿,試問如此心態成熟之人如何大業不成?

帝王之相

古史記載劉備是身長七尺五寸,雙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觀耳。世間皆依次描述起帝王之相,而孫權也不弱之,史書描述孫權:“生來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碩大口。”除此之外,孫權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對待部下足夠真誠,能夠依據自己的經驗之談勸誡呂蒙讀書,所以才有士別三日已非吳下啊蒙之佳話。相比於劉備怒摔阿斗,白帝城託孤之虛偽,孫權或許更受人們擁戴,吳國雖滅,卻勝於蜀國,和孫權的帝王魅力是分不開的。

因此,若論個人因素,最喜歡孫權。


江湖蓑衣客


最喜歡的人是周瑜,當然是歷史上的周瑜,可不是小說裡那個能被諸葛亮氣死的周瑜。

歷史上的周瑜這得算是一個和諸葛亮一樣近乎完美的人,先說周瑜出身於廬江周氏家族,是當時江南一帶的名門望族。

再說長相,周瑜是歷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史書中都有明確記載,周瑜身材魁偉,斯文儒雅,儀容俊美,膚白俊美的讓女人都嫉妒,論長相周瑜估計比現在的影視劇偶像男星還得帥。

再來說說歷史上的周瑜為人品行,歷史上的周瑜為人品行非常高雅,完全不似小說之中氣量狹小之輩,歷史上的周瑜氣度恢弘談吐不凡,當時東吳眾臣之中都敬重周瑜,唯獨老將程普仗著資歷年齡都比周瑜老而深,經常侮辱周瑜,而周瑜氣度恢弘,始終自降身份遷就程普,後來程普終於明白了周瑜團結同僚的良苦用心,從此程普越加敬重周瑜,逢人就說“與周郎交往如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從此後世就多了飲醇自醉的成語,用來形容與寬厚的人交朋友讓人心醉,令人敬服。

論能力周瑜文武雙全,不僅飽讀詩書,且還能騎馬開弓上的戰場,並且周瑜精通音律,在當時素有“曲有誤,周郎顧”之稱。

周瑜早起輔佐孫策稱霸江東,為孫策孫權兄弟統治江東奠定了基業,後來曹操佔領荊州發動赤壁之戰,周瑜為大都督統率東吳軍馬聯合當時被曹操追殺的劉備,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周瑜除了事業上的成功、非凡的能力、俊美的容貌,他還娶到了當時聞名天下的美女小喬,俊男美女,事業成功,婚姻美滿,周瑜可以算是三國時期最大的人生贏家,他的人生可以說完美無瑕了。

也正因為周瑜的人生太過於完美,這種事情老天是不允許的,所以才讓他英年早逝,周瑜去世時年僅三十六歲。

但是後世人沒有忘記周瑜,唐朝開始就把周瑜列為武廟六十四名將之一,到了宋朝更是對周瑜追封有加,宋徽宗追尊周瑜為平虜伯,周瑜在宋代也是武廟七十二名將之一。


小島知風


小時候讀的是三國演義,最喜歡趙雲,帥,文武雙全,人又好,在演義裡面絕對是最完美的人設(諸葛畢竟過度謹慎)。

初中高中讀了三國志,資治通鑑,又看了易中天老師的節目,最喜歡的人變成了曹操,狡猾又憨厚,冷酷又性情,理性又感性,東蕩西殺又縱情詩酒(色),壯志凌雲又有點小家子氣,一個矛盾但是可愛到真實的英雄。

剛出社會工作,喜歡諸葛亮,才華橫溢的天才,年輕的時候意氣風發,指點江山,給幾乎不可能解決的問題找到了最優解;中晚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始終堅持初心,真正的偉人和最接近完美的人。

工作不順,頻頻跳槽的時候喜歡劉備,虛偽甚至狡猾到卑劣(得荊州益州的手段說白了都不算光彩,而且個人很懷疑劉琦死那麼早的原因),但是從現在的角度看,一個人,從擺地攤賣草鞋開始,創業N次破產N次,跳槽至少6家公司,但是仍然堅韌不屈,最後屌絲逆襲,終成霸業,太不容易了。

工作開始穩定了之後,覺得還是劉禪好。人生最長不過百年,功業霸業理想夢想都是過眼煙雲,平安喜樂,啥也不操心,老婆孩子熱炕頭才是一個人最好歸宿。


古書新說


閒談三國,我最喜歡司馬懿。

咱們都知道三國裡的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曹操反映民生疾苦,政治抱負強烈。諸葛亮神機妙算,一生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孫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唯獨司馬懿磨劍十年,用劍一時。

從這一點,我們就看出各有各的本事,言歸正傳,我們不看他們的過程,就看結果是誰贏了,請問是不是司馬懿?

咱們舉個例子,老一、老二、老三和老四有著同樣的任務,任務就是比比看誰從廣西出發第一個能先到北京。老一在吃完飯準備要啟程的時候,沒想到老二竟然比他提前一步,在他的家門前上了把鎖,讓他出不了門。老一想想辦法,終於破窗而出。老二以為老三和老四肯定沒我這麼聰明,於是趕著去買機票,沒想到走到半路卻被老三挖的陷阱掉下了坑。老三以為這次去到的第一肯定就是我了,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自己打的去機場的時候,老四竟做下了梗,提前跟打的司機商量好把他拉到山裡面去。老四最後認為沒啥阻礙了,就在自己得意洋洋趕去機場時,卻接到了老媽的電話說“我被老二拿著刀頂著脖子啦!趕緊回來救我。”……

從這個例子你們看到了什麼?是不是看到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謀之術?每個人似乎都挺厲害的?但是你厲害歸厲害,我認為能第一個到達北京的人才算最厲害。

話說回來到三國,三國之爭那麼多年,到頭來卻被一個隱藏在曹操底下幹事的司馬懿奪得了天下。所以你們想想,你三國怎麼打的天花地墜都好,你三國沒國的人怎麼聰明都好,但是咱們用結果來評判誰最牛,三國中沒有一國牛,用結果來看的話,最牛的就是司馬懿奪得了天下。


喊我阿林Y


小時候崇拜關羽,單騎驅,千里行,萬人敵。溫酒斬華雄,誅顏良文丑,真是厲害!

後來粉吳國後,慢慢不喜歡關羽的傲氣,也頗為顏良不平(演義裡),還看不起黃忠,還要找馬超單挑,事兒真多。但是真牛啊,又打出個水淹七軍,服了服了,蜀小國耳,名將唯羽。

不過論喜歡,還得再說

我現在很少再通讀三國了,跳著看的時候,有幾處章節是必看的,長坂坡,趙子龍七進七出,斬殺曹營名將五十餘員,曹操在景山上看見子龍威不可當,不讓放冷箭,佩服佩服!子龍死的時候,阿斗還哭了:朕昔年幼,非子龍則死於亂軍之中矣!

還有漢水,一杆槍耍的張合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戰。曹操問當陽長坂英雄尚在,也是震驚。子龍一身是膽,痛快痛快

還有孟德敗走華容道,

卻說當日滿江火滾,喊聲震地。左邊是韓當、蔣欽兩軍從赤壁西邊殺來;右邊是周泰、陳武兩軍從赤壁東邊殺來;正中是周瑜、程普、徐盛、丁奉大隊船隻都到。火須兵應,兵仗火威。此正是:三江水戰,赤壁鏖兵。曹軍著槍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計其數。

不說江中鏖兵。且說甘寧令蔡中引入曹寨深處,寧將蔡中一刀砍於馬下,就草上放起火來。呂蒙遙望中軍火起,也放十數處火,接應甘寧。潘璋、董襲分頭放火吶喊,四下裡鼓聲大震。曹操與張遼引百餘騎,在火林內走,看前面無一處不著。正走之間,毛玠救得文聘,引十數騎到。操令軍尋路。張遼指道:“只有烏林地面,空闊可走。”操徑奔烏林。正走間,背後一軍趕到,大叫:“曹賊休走!”火光中現出呂蒙旗號。操摧軍馬向前,留張遼斷後,抵敵呂蒙。卻見前面火把又起,從山谷中擁出一軍,大叫:“淩統在此!”曹操肝膽皆裂。忽刺斜裡一彪軍到,大叫:“丞相休慌!徐晃在此!”彼此混戰一場,奪路望北而走。忽見一隊軍馬,屯在山坡前。徐晃出問,乃是袁紹手下降將馬延、張,有三千北地軍馬,列寨在彼;當夜見滿天火起,未敢轉動,恰好接著曹操。操教二將引一千軍馬開路,其餘留著護身。操得這支生力軍馬,心中稍安。馬延、張二將飛騎前行。不到十里,喊聲起處,一彪軍出。為首一將,大呼曰:“吾乃東吳甘興霸也!”馬延正欲交鋒,早被甘寧一刀斬於馬下;張挺槍來迎,寧大喝一聲,措手不及,被寧手起一刀,翻身落馬。後軍飛報曹操。操此時指望合淝有兵救應,不想孫權在合淝路口,望見江中火光,知是我軍得勝,便教陸遜舉火為號,太史慈見了,與陸遜合兵一處,衝殺將來。操只得望彝陵而走。路上撞見張郃,操令斷後。

哈哈,徐盛丁奉,蔣欽周泰,陳武潘璋,程普黃蓋韓當,甘寧太史慈,呂蒙淩統,江東全明星啊,直殺得孟德屁滾尿流,痛快痛快

還有逍遙津,跟上面差不多的江東全明星隊,被張遼殺得屁滾尿流,遼來來響徹海內外,江東小兒不敢夜啼,痛快痛快!

不過論戰績還是迅哥兒給力啊,參加了赤壁,濡須口翻盤關鍵,帶頭夷陵弄死對方几十萬,石亭弄死對方几十萬,直接氣死了了一個皇帝,一個大都督,乖乖。出將入相,捨我其誰!

最喜歡的還是丞相,一個人幹了曹操,荀彧,荀攸,馬鈞四個的活,全三國都在給他鋪墊,第一流的人物都得給他低頭(包括上面那個人和司馬懿),到處都是他的傳說,功蓋三分國不是吹的啊!!!賊魏延,不是你打翻七星燈,再給丞相續十年命,天下未可知呢,哭唧唧~





重返歷史的小明


三國時期,最盛產有名的人物,有文采飛揚的,有勇冠三軍的,有神鬼莫測的,有領導才能強的,也有敗家能力強的。

既然是閒談,那麼筆者就用一段原創的劇本來聊一聊三國的人物。

話說,歷史課上,班主任出了一個討論題,那就是你最喜歡三國裡的哪位人物,同學們踴躍發言。

甲:三國裡面,我最喜歡董卓,為權利,敢做不要命的事情,為女人,敢做不要命的事情。

乙:我最喜歡司馬懿,一生中,五分之四在裝傻,十分之一在為僱主效力,十分之一在殺僱主全家。

丙:我最喜歡諸葛亮,一口伶牙俐齒,竟然能把活的說死,讓我更加相信嘴不僅是用來說話,還可以當武器。

丁:我最喜歡呂布,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就是天王老子擋在身前,我也要去追求。有個性。

戊:我最喜歡劉備,因為我也是一個愛哭的人。眼淚不是用來彰顯我的懦弱的,而是我也要用淚水灑下一片滋潤,孕育一座江山。

己:我最喜歡趙雲,長的帥,活得久,武藝超群,英姿颯爽。三國裡沒有關於他的愛情生活,我很不滿,所以我要幫他續寫情場的傳奇。

庚:我最喜歡關羽,丹鳳眼,臥蠶眉。關鍵是在打鬥的時候有一些特別高逼格的動作,捋鬍鬚,睜著眼。因為我眼睛小,所以我也要效仿他。

辛:我最喜歡孫權,妥妥的富二代,手下有父兄留下的領導班子,自己啥也不用操心。而且老一輩的就算去了,新一輩的還能來個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投名狀,太舒服了。

。。。。。。

三國人物,各有特點,如果真要展開了說,就相當於是把三國又看了一遍。

所以筆者留白,歡迎大家評論區裡接龍,一起來談談你最喜歡的三國人物。我預備下期寫一篇讀者們的接龍彙總圖文,希望大家多多幫助哈!!!!

謝謝你們!!!


古今中外多少事


既然是閒談,那就不必論成敗得失,只聊一聊是否有趣。三國中,我最喜歡的是"鬼才"郭嘉,只因為亂世中他的那一份真實,一份灑脫。

郭嘉的才

三國中謀士如雲,但有稱號的寥寥無幾。臥龍、鳳雛、毒士、冢虎……,郭嘉的稱號是"鬼才"。天才總是比別人更好的解決問題,鬼才也是永遠用和別人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郭嘉的一生都是與眾不同,"十勝十敗"論給了曹操信心,下邳擒呂布穩定了後方,遺計平二袁則是屬於鬼才的絕筆。郭嘉從來不像諸葛亮或是荀彧一般走到臺前,但幕後本就是屬於鬼才的舞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做張良其實更加瀟灑。

郭嘉的真實

潁川是三國邁不過去的一個地方,荀彧、荀攸、徐庶、陳群等等都出自這裡,當然還有郭嘉。郭嘉來自潁川的寒門,雖然沒有家勢的支持但也少了世家子弟的束縛,所以他可以一心一意的輔佐曹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曹操是郭嘉的伯樂也是知己。

在曹操諸多謀士中,最瞭解他的是郭嘉,不只把他當主君的也只有郭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曹營帳裡,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

兩個人都是放浪形骸的人,都喜歡喝酒喜歡女人。郭嘉的一生都忠於曹操,也只忠於曹操。他不用像荀彧那樣在忠於曹還是忠於漢之家徘徊,也不像賈詡一樣擔心不被信任而藏拙,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他可以活的真實自我。

郭嘉的早夭

郭嘉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一個信任他的主公,能夠盡情的展現自己的光彩;郭嘉也是不幸的,因為他未能堅持到理想的實現。郭嘉見到了曹操擊敗袁紹,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卻等不到統一的一天。"鬼才不死臥龍不出",如果赤壁的時候郭嘉還在,會不會是個不一樣的結果,魏國會不會統一三國?我們不知道結果,只會留有遺憾,遺憾的還有曹操自己,還有他口中的奉孝!

郭嘉算不上嚴格意義的成功者,他倒在了成功的路上,留有遺憾。但喜歡他不是因為成敗,而是他的才華,他的灑脫與真實,以及那一點點的遺憾。


詭狐w


曹操

關於曹操,我知道許多人對他褒貶不一,他本人確實也劣跡斑斑。但是在我看來,劉備太過偽善,諸葛太過完美,只有缺點多多的曹操才更像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氣度、魄力。

曹操是個知錯能改的人,諸葛亮火燒新野的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提醒他要注意敵人用火攻,但是曹操並沒有放在心上,以至於大敗而歸。換了別的君主,恐怕是要一頓大發雷霆,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甚至可能要將之前提意見的謀士殺掉。但是曹操打了敗仗安頓好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賞哪些提醒過他的謀士,絲毫不掩蓋做錯事情。

曹操當年出兵征討張繡時,張繡不戰而降,因此曹操相當飄飄然,先是霸佔了張繡的嬸嬸,後是想要挖走張繡手下的一個人才。是兔子也有脾氣吧,何況張繡還不只是個兔子。於是張繡直殺進曹營,打了個措手不及。在這場仗裡,曹操損失了自己最得意的大兒子、侄子和愛將典韋。最後曹操是怎麼處理的呢?召集將領,當眾檢點自己的錯誤。要知道,在古代一軍之將要道歉認錯有多麼不容易,然而曹操做到了,這就是他的氣度。

當然,敢於認錯只是曹操值得稱頌了一個方面,曹操的氣魄還在許多地方都有所體現,在此也就不再多做贅述。除了這些具體的事情之外,曹操的詩作也是將其氣魄體現了淋漓盡致,《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能寫出此番詩作的人,必是胸中有乾坤。





軍少影視


曹操

關於曹操,我知道許多人對他褒貶不一,他本人確實也劣跡斑斑。但是在我看來,劉備太過偽善,諸葛太過完美,只有缺點多多的曹操才更像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氣度、魄力。

曹操是個知錯能改的人,諸葛亮火燒新野的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提醒他要注意敵人用火攻,但是曹操並沒有放在心上,以至於大敗而歸。換了別的君主,恐怕是要一頓大發雷霆,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甚至可能要將之前提意見的謀士殺掉。但是曹操打了敗仗安頓好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賞哪些提醒過他的謀士,絲毫不掩蓋做錯事情。

曹操當年出兵征討張繡時,張繡不戰而降,因此曹操相當飄飄然,先是霸佔了張繡的嬸嬸,後是想要挖走張繡手下的一個人才。是兔子也有脾氣吧,何況張繡還不只是個兔子。於是張繡直殺進曹營,打了個措手不及。在這場仗裡,曹操損失了自己最得意的大兒子、侄子和愛將典韋。最後曹操是怎麼處理的呢?召集將領,當眾檢點自己的錯誤。要知道,在古代一軍之將要道歉認錯有多麼不容易,然而曹操做到了,這就是他的氣度。

當然,敢於認錯只是曹操值得稱頌了一個方面,曹操的氣魄還在許多地方都有所體現,在此也就不再多做贅述。除了這些具體的事情之外,曹操的詩作也是將其氣魄體現了淋漓盡致,《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能寫出此番詩作的人,必是胸中有乾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