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關注啟吉,帶你認識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不知何時,彷彿成了富商們的把玩之物,深不見底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抽象的造型又晦澀難懂,這不禁讓人心生疑問: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之美,美在縮龍成寸,小中見大。鄭孝胥有《花市》雲:“秋後閒行不厭頻,愛過花市逐閒人。買來小樹連盆活,縮得孤峰入座新。”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後來,園林大家陳從周先生直接把後兩句改成:“栽來小樹連盆活,縮得群峰入座青”。準確地提煉出了盆景藝術的特點:“小”說的是可以量化的尺寸,即有限的空間;“大”則指向深遠的意境和悠悠餘韻。

從詩詞到山水畫,國人都講究這個“大”,至於園林藝術,就更是如此。

我國古代園林多封閉,講究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由此,花木重姿態,山石貴丘壑,少能勝多,小能勝大。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從盆景藝術上來說,一木、一盆、一架,便可跨越四季,將一牆之隔的“綠意”引入案頭,置入心間。其魅力亦在於,於咫尺中見廣袤山林,使人泛江海之思,起山林之想,頗為遼闊,最宜孤賞。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雖小,卻自成一體,自是一種完整和圓滿,應了那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當下即圓滿”,一處盆景、一件小物,總能讓東方人從中體驗到一種滿足和怡然。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今人如此,古代愛好盆景的文人亦不在少數。前有王維將中國山水畫的畫理和技法引入盆景,後有蘇東坡埋盆成痴。

王維製作黃瓷鬥蕙蘭附石盆景,把山石與幽蘭配置在一起。單色釉瓷中的黃釉瓷明麗大氣、高潔典雅,十分珍貴。而蘭花淡雅飄逸,幽香四溢,被譽為“花中君子”,兩者搭配,再合適不過。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元 | 趙雍《著色蘭竹圖》

王維對盆的色彩、質地、線條、造型、規格等都有嚴格的要求,種下幽蘭,並在根土上配置與植物的生長盛衰無關的山石,滿賦新意與詩情。呵護數年終見成果,蘭蕙盆景的長勢越來越好,此盆此景,彷彿從畫中走出,成了一幀立體的畫。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清 | 金廷標作品 可見盆景已成必不可少的擺設

王維還曾在《山水論》中寫道:“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作畫如此,造盆景也一樣。構圖造型為先,效法自然美,又高於自然美,而創作中的“意”,指向的是盆景創作者的主觀感受、理解和融化的意象。

人去賞物,易生出恣意的愉悅之情;以物觀人,又能看出創作者的創意和各種心思。互動之趣,都在這小小的盆景中實現了。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的美總是離不開觀賞者和盆景匠人。盆景創作講究神形兼備、露中有藏,其中最值得一說的,便是枯榮對比。

一段枯木,有的取之於久經風雨、遭雷擊的百年老樹,或脫皮露骨、或死枝枯梢。旁枝卻生機盎然,花開葉茂,這是人們追求的一種古拙之趣。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千年老樹也好,枯枝爛木也罷,在精心培植下,皆能生出鮮活之意。其細緻程度,可見一斑。3年修一枝、10年磨一景的創作者,更是大有人在。

程頤曾說:“生意闖然, 具此全美。”所謂“ 闖” , 短則歷經一年四季的生長、發芽、沉寂和恢復生機,長則經過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栽培和守護,直到枯楊生華, 寂靜生長。頗有一番枯木逢春,劫後餘生的意境。

於盆中之物,終成孤品,世上獨一無二;於背後之人,待你發芽,我已生白髮,寂寥中又生出一絲壯闊。雖耗盡大把時光,卻能在一段盡頭處想到過去又望見未來,真可謂是生命的延續罷。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盆景大師周瘦鵑和他的梅樁盆景

老、枯、病,尚可視作生命的滄桑與傲然;那束縛至曲的盆景,又何以談“美”?

盆景捆縛,講究寸枝三彎。然而,對此法,不光今人頗有微詞,古人也老早就提出質疑。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就曾提到,古人在梅樁的審美上“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

但盆景製作,總不能任其自由生長,人為與自然必定是各佔一部分比例,即便有對盆景的修剪和塑形等種種人為干預,“宛自天開”也依舊是多數創作者遵循著的藝術原則。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佛家主持素仁的作品,形態高挺清瘦,風格孤高清雅,被譽為‘文人樹’造型的先行者

古人看花賞木、創造盆景,深知盆景並非與人無關、任由把玩的他物,而是生命的一種蒼勁和無窮。興致來了,還要與盆景對話,敬其身處方寸之間的悠然和彎腰不折身的傲骨。

今人行事匆匆,難生閒情,更難靜下心來去做一處盆景,待其生長。如若有心,不妨暫離身後的塵囂,此行無需遠方,只需在眼前盆中栽下一木,或能尋求一番靜謐天地,生出意外之美。

盆景,到底美在何處?


來源:誰最中國 ID:shuizuizhongguo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