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看看這一張張或驚訝或害怕或驚喜的臉,你會好奇,這幫孩子到底看到了什麼?


看看這一張張或驚訝或害怕或驚喜的臉,你會好奇,這幫孩子到底看到了什麼?

他們正在看一場英國新年傳統節目,並非是類似於我國春晚這種全民大聯歡的娛樂節目,而是一場閃爍著知識火花的科學講座。

想到這裡,突然覺得我之前的新年算是白過了,什麼集福字、搶紅包,都沒有在新年伊始就接受科學的洗禮,將智慧和心靈昇華來的有意義。人家新年過後是一腦袋知識,而我卻只有一肚子贅肉。

【這個能代替“吃喝玩樂”新年傳統的高收視講座,究竟是什麼來頭?】

首先,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眾科學講座,沒有之一。它始於1825年的聖誕節假期,除了二戰期間特殊中斷4年外,年年不落,到今年已經舉辦了188場。相比於始於1939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和始於1951年的日本紅白歌會,一年一度的聖誕講座當之無愧成為了英國曆史悠久的新年傳統之一。

其次,它恐怕也是最著名的科學講座。聖誕講座的全稱是“英國皇家科學院聖誕講座”。作為聖誕講座主辦方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於1799年在倫敦成立,在這裡一共出了1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了10個新的化學元素,組裝了世界首臺發電機,現任院長是愛德華親王,女王奶奶的堂弟……而它的名片,就是旨在向公眾傳播前沿科學的聖誕講座。

不僅如此,聖誕講座的發起人也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家喻戶曉的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19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被後世稱為“電學之父”。是他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確立電磁感應定律,證明電荷守恆定律,併為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他不僅在電學領域為人類做了諸多貢獻,還為後世留下了聖誕講座這個豐厚的科學遺產。

僅憑這兩點顯赫的背景,就可以看出聖誕講座在英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聖誕講座是如何一步步俘獲英國國民的“芳心”的?】

聖誕講座創立初期,觀眾都是直接親臨倫敦的法拉第講堂聆聽科學講座,當時主講人多為法拉第本人。據統計,他一共主持了19場聖誕演講,是講座開辦有史以來演講次數最多的科學家,儘管在同一主題的演講上,他經常使用重複的筆記。

雖然筆記相同,但在現場的呈現卻是經過他精心的準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在1860年演講的《蠟燭的故事》(The 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當時,他通過蠟燭燃燒的種種表演和實驗,向觀眾講解了蠟燭的組成、蠟燭的燃燒,以及氫、氧、水、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還有大氣的組成等等,並教給小朋友們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和科學分析的方法。這場演講也為後來的講座表現形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法拉第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推廣通俗科學,是因為他兒時對於科學講座有著特殊的情結。

13歲的法拉第因為家庭貧困,被迫輟學。生活的苦難並沒有熄滅他對科學的熱情,當時有些學校流行在下午為學生舉辦科普講座,於是法拉第就跑去旁聽,從而學到很多關於科學的知識。於是長大之後,他決心也要將這種科學傳播方式沿襲下來,用科學發現,教育並激勵大英帝國的年輕人。

隨著一場場精彩講座的舉辦,英國社會各行各業的國民,無論是貴族還是貧民,大人或是小孩,都慕名前來,幾百人的講堂被擠得滿滿的,他們被現場一個接一個的神奇科學現象吸引,時而鴉雀無聲,時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早期的聖誕講座都是通過電臺廣播,直到1966年,聖誕講座首次通過BBC進行電視轉播,當那些神奇的科學實驗由聲音轉變成影像,直觀地展示在電視觀眾眼前的時候,科學的魅力瞬間釋放,聖誕講座也瞬間成為了聖誕假期中的“爆款節目”。

由此一來,想要親臨現場體驗科學魅力的人越來越多,每年講座的門票可謂是一票難求。為了確保門票可以公平分配,皇家科學院甚至採用了類似於溫網比賽的票務發放系統,其只對英國註冊學校和皇家科學院的成員及贊助商開放,通過抽選的方式,隨機發票。

不僅如此,在過去的20多年中,聖誕講座還多次走出英國國門,去到日本、韓國、巴西等地進行巡迴講座,當地的國家電視臺也會同步播出,這個科學獨特的產物,就以這樣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有效地傳播著。

【擁有200年曆史的科學講座,是如何做到經久不衰且歷久彌新的?】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新年節目比英國的聖誕講座更長壽的了,近200年的老牌節目如今卻還煥發著蓬勃的生機,講座中過硬的內容以及不斷變換的表現形式,二者缺一不可。

有著英國皇家科學院作為依託,聖誕講座從來不乏優秀的講解人。200年來,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紛紛在此演講,他們都是該領域中非常傑出和權威的教授學者,小至劍橋大學的教授,大到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比如2012年的講座《現代鍊金術士》(The Modern Alchemist)就請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哈里·克羅託,向觀眾講解化學元素。除此之外,現場請到的助講嘉賓類型也是十分豐富,有頂尖AR遊戲公司的遊戲開發師、特效師、爆破專家,2015年那場《如何在太空中生存》甚至還連線到了當時正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的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與觀眾實時分享身處太空的感受。

“在太空以及重返地球的這段時間裡,也許最觸動我的事,是我們的身體在調整適應頗為不同的環境時有多麼出色。六個月的太空飛行,人的身體會感到吃力——對我們的前庭系統、心腦血管以及免疫系統都會造成改變,而不只是皮膚、肌肉重量、骨密度和視力。然而,僅僅落地後幾星期,人類的身體就能完全恢復,儘管骨密度的恢復需要近一年。”

(出自英國皇家科學院出版的《13次時空穿梭之旅》)

雖然講座是面向大眾的科學普及,但無論是主題的選取,還是內容的分享,都可以算得上是講座界的翹楚了。聖誕講座每年都會選擇時下最前沿熱點的科學話題作為探討主題,並與觀眾分享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可謂是乾貨滿滿。

比如近幾年的主題是:

2014年互聯網人工智能:《如何破解自己的家》

2015年航天太空:《如何在太空生存》;

2016年新能源;《超限儲能·驅動未來》

2017年生態生物學:《生命的語言》。

儘管主題聽起來很大,但由於聖誕講座主要是向公眾,甚至是小孩子普及科學知識,所以主講人都儘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達,現場的科學實驗也是深入淺出。

正如英國皇家科學院前院長勞倫斯·布喇格所說:“不要談論科學,要給聽眾展示科學”。所以,聖誕講座一反傳統意義上講座“我講你聽”的單向傳播,主講人與觀眾的互動性極高。近60分鐘的講座,平均每隔5分鐘就有一次實驗,基本上每個實驗都是由觀眾與主講人配合完成。而觀眾就在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實驗中,學到科學原理,逐漸深入瞭解本期主題。這也是聖誕講座最最吸引人的地方。

你見過用餅乾當做燃料,燃起熊熊火焰嗎?

在《如何在太空中生存》這場講座中,曾為NASA工作過的太空醫學專家,凱文·方就用實驗告訴你,將餅乾浸泡在液氧裡點燃,就會出現耀眼的火焰。

你想親眼見證氦原子的誕生嗎?

在一個充滿酒精蒸汽並被設定了溫度梯度的雲室,在裡面加入一種放射性元素的樣本——鎇,隨著鎇的運動,我們會看到一些微微泛白的小痕跡,每個小軌跡都是一個帶電粒子從鎇元素裡放射出來的結果,而這些就是氦原子,我們有幸再一次見證了氦原子的誕生。

現場觀眾還有機會被選中,用3D打印機為他打印頭像,最終,這個頭像還會被陳列在英國皇家科學院中,放在邁克爾·法拉第半身像的旁邊。和偉人肩並肩站在代表著英國最高學術的殿堂,光是想想就讓人激動!

還有更刺激的!除了一些講座現場的小型實驗外,近幾年,聖誕講座還會在室外進行一些充滿挑戰的大型實驗,像是在完成一個不可能的挑戰,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實驗會成功還是失敗。

比如2014年的《讓火花飛》,主講人竟然試圖將殼牌的辦公大樓變成巨型遊戲機,讓觀眾玩俄羅斯方塊。

在短短的1個小時內,主講人丹妮爾·喬治解決了實驗所涉及到的3關鍵難題:把大樓變成一塊屏幕、為遊戲編程以及製作一個控制器。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觀眾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實驗,瞭解到了LED顯示屏是如何工作的,知道了計算機是如何將輸入信息轉化為輸出信息的,學習瞭如何利用電路板來控制一些東西。

講座的最後,主講人丹妮爾·喬治告訴大家一個非常實用的科學方法,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要學會把問題分解成可以解決的若干個小問題,一一攻破。你會發現,最好的解決方法,永遠是最簡單的那一個。

擁有百年曆史的聖誕講座,在讓觀眾們看到過去的200年間,科學家們在各個科學領域取得了哪些成績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現了他們在探索發現的道路上,懷揣著怎樣的問題,又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的。

對科學抱有求知心,在求知的路上如何發現並運用科學的探索方法,也是聖誕講座要告訴觀眾的,這也是它對於英國民眾的另一種意義。

188場講座,就像是一幅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的科學歷史畫卷,記錄著188個人類科學文明最閃耀的時刻。

在認識科學的路上我們究竟走了多遠?又取得了多少令人驚歎的技術進步,讓我們得以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英國皇家科學院的聖誕講座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他們正在看一場英國新年傳統節目,並非是類似於我國春晚這種全民大聯歡的娛樂節目,而是一場閃爍著知識火花的科學講座。


想到這裡,突然覺得我之前的新年算是白過了,什麼集福字、搶紅包,都沒有在新年伊始就接受科學的洗禮,將智慧和心靈昇華來的有意義。人家新年過後是一腦袋知識,而我卻只有一肚子贅肉。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這個能代替“吃喝玩樂”新年傳統的高收視講座,究竟是什麼來頭?】

首先,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公眾科學講座,沒有之一。它始於1825年的聖誕節假期,除了二戰期間特殊中斷4年外,年年不落,到今年已經舉辦了188場。相比於始於1939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和始於1951年的日本紅白歌會,一年一度的聖誕講座當之無愧成為了英國曆史悠久的新年傳統之一。


其次,它恐怕也是最著名的科學講座。聖誕講座的全稱是“英國皇家科學院聖誕講座”。作為聖誕講座主辦方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於1799年在倫敦成立,在這裡一共出了1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現了10個新的化學元素,組裝了世界首臺發電機,現任院長是愛德華親王,女王奶奶的堂弟……而它的名片,就是旨在向公眾傳播前沿科學的聖誕講座。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英國科學家 邁克爾•法拉第

不僅如此,聖誕講座的發起人也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家喻戶曉的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19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被後世稱為“電學之父”。是他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確立電磁感應定律,證明電荷守恆定律,併為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他不僅在電學領域為人類做了諸多貢獻,還為後世留下了聖誕講座這個豐厚的科學遺產。

僅憑這兩點顯赫的背景,就可以看出聖誕講座在英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聖誕講座是如何一步步俘獲英國國民的“芳心”的?】

聖誕講座創立初期,觀眾都是直接親臨倫敦的法拉第講堂聆聽科學講座,當時主講人多為法拉第本人。據統計,他一共主持了19場聖誕演講,是講座開辦有史以來演講次數最多的科學家,儘管在同一主題的演講上,他經常使用重複的筆記。

雖然筆記相同,但在現場的呈現卻是經過他精心的準備。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在1860年演講的《蠟燭的故事》(The Chemical History of a Candle),當時,他通過蠟燭燃燒的種種表演和實驗,向觀眾講解了蠟燭的組成、蠟燭的燃燒,以及氫、氧、水、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學性質,還有大氣的組成等等,並教給小朋友們進行實驗、觀察現象和科學分析的方法。這場演講也為後來的講座表現形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法拉第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推廣通俗科學,是因為他兒時對於科學講座有著特殊的情結。

13歲的法拉第因為家庭貧困,被迫輟學。生活的苦難並沒有熄滅他對科學的熱情,當時有些學校流行在下午為學生舉辦科普講座,於是法拉第就跑去旁聽,從而學到很多關於科學的知識。於是長大之後,他決心也要將這種科學傳播方式沿襲下來,用科學發現,教育並激勵大英帝國的年輕人。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法拉第的演講

隨著一場場精彩講座的舉辦,英國社會各行各業的國民,無論是貴族還是貧民,大人或是小孩,都慕名前來,幾百人的講堂被擠得滿滿的,他們被現場一個接一個的神奇科學現象吸引,時而鴉雀無聲,時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早期的聖誕講座都是通過電臺廣播,直到1966年,聖誕講座首次通過BBC進行電視轉播,當那些神奇的科學實驗由聲音轉變成影像,直觀地展示在電視觀眾眼前的時候,科學的魅力瞬間釋放,聖誕講座也瞬間成為了聖誕假期中的“爆款節目”。

由此一來,想要親臨現場體驗科學魅力的人越來越多,每年講座的門票可謂是一票難求。為了確保門票可以公平分配,皇家科學院甚至採用了類似於溫網比賽的票務發放系統,其只對英國註冊學校和皇家科學院的成員及贊助商開放,通過抽選的方式,隨機發票。

不僅如此,在過去的20多年中,聖誕講座還多次走出英國國門,去到日本、韓國、巴西等地進行巡迴講座,當地的國家電視臺也會同步播出,這個科學獨特的產物,就以這樣的方式在世界各地有效地傳播著。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擁有200年曆史的科學講座,是如何做到經久不衰且歷久彌新的?】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新年節目比英國的聖誕講座更長壽的了,近200年的老牌節目如今卻還煥發著蓬勃的生機,講座中過硬的內容以及不斷變換的表現形式,二者缺一不可。

有著英國皇家科學院作為依託,聖誕講座從來不乏優秀的講解人。200年來,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紛紛在此演講,他們都是該領域中非常傑出和權威的教授學者,小至劍橋大學的教授,大到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比如2012年的講座《現代鍊金術士》(The Modern Alchemist)就請到了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哈里·克羅託,向觀眾講解化學元素。除此之外,現場請到的助講嘉賓類型也是十分豐富,有頂尖AR遊戲公司的遊戲開發師、特效師、爆破專家,2015年那場《如何在太空中生存》甚至還連線到了當時正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的英國宇航員蒂姆·皮克,與觀眾實時分享身處太空的感受。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蒂姆•皮克在國際空間站與觀眾分享在太空中的感受


“在太空以及重返地球的這段時間裡,也許最觸動我的事,是我們的身體在調整適應頗為不同的環境時有多麼出色。六個月的太空飛行,人的身體會感到吃力——對我們的前庭系統、心腦血管以及免疫系統都會造成改變,而不只是皮膚、肌肉重量、骨密度和視力。然而,僅僅落地後幾星期,人類的身體就能完全恢復,儘管骨密度的恢復需要近一年。”

(出自英國皇家科學院出版的《13次時空穿梭之旅》)

雖然講座是面向大眾的科學普及,但無論是主題的選取,還是內容的分享,都可以算得上是講座界的翹楚了。聖誕講座每年都會選擇時下最前沿熱點的科學話題作為探討主題,並與觀眾分享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可謂是乾貨滿滿。

比如近幾年的主題是:

2014年互聯網人工智能:《如何破解自己的家》

2015年航天太空:《如何在太空生存》;

2016年新能源;《超限儲能·驅動未來》

2017年生態生物學:《生命的語言》。

儘管主題聽起來很大,但由於聖誕講座主要是向公眾,甚至是小孩子普及科學知識,所以主講人都儘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來表達,現場的科學實驗也是深入淺出。

正如英國皇家科學院前院長勞倫斯·布喇格所說:“不要談論科學,要給聽眾展示科學”。所以,聖誕講座一反傳統意義上講座“我講你聽”的單向傳播,主講人與觀眾的互動性極高。近60分鐘的講座,平均每隔5分鐘就有一次實驗,基本上每個實驗都是由觀眾與主講人配合完成。而觀眾就在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實驗中,學到科學原理,逐漸深入瞭解本期主題。這也是聖誕講座最最吸引人的地方。


你見過用餅乾當做燃料,燃起熊熊火焰嗎?

在《如何在太空中生存》這場講座中,曾為NASA工作過的太空醫學專家,凱文·方就用實驗告訴你,將餅乾浸泡在液氧裡點燃,就會出現耀眼的火焰。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你想親眼見證氦原子的誕生嗎?

在一個充滿酒精蒸汽並被設定了溫度梯度的雲室,在裡面加入一種放射性元素的樣本——鎇,隨著鎇的運動,我們會看到一些微微泛白的小痕跡,每個小軌跡都是一個帶電粒子從鎇元素裡放射出來的結果,而這些就是氦原子,我們有幸再一次見證了氦原子的誕生。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現場觀眾還有機會被選中,用3D打印機為他打印頭像,最終,這個頭像還會被陳列在英國皇家科學院中,放在邁克爾·法拉第半身像的旁邊。和偉人肩並肩站在代表著英國最高學術的殿堂,光是想想就讓人激動!


還有更刺激的!除了一些講座現場的小型實驗外,近幾年,聖誕講座還會在室外進行一些充滿挑戰的大型實驗,像是在完成一個不可能的挑戰,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實驗會成功還是失敗。

比如2014年的《讓火花飛》,主講人竟然試圖將殼牌的辦公大樓變成巨型遊戲機,讓觀眾玩俄羅斯方塊。

在短短的1個小時內,主講人丹妮爾·喬治解決了實驗所涉及到的3關鍵難題:把大樓變成一塊屏幕、為遊戲編程以及製作一個控制器。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觀眾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實驗,瞭解到了LED顯示屏是如何工作的,知道了計算機是如何將輸入信息轉化為輸出信息的,學習瞭如何利用電路板來控制一些東西。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講座的最後,主講人丹妮爾·喬治告訴大家一個非常實用的科學方法,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時,要學會把問題分解成可以解決的若干個小問題,一一攻破。你會發現,最好的解決方法,永遠是最簡單的那一個。


為國民科普200年的新年傳統


擁有百年曆史的聖誕講座,在讓觀眾們看到過去的200年間,科學家們在各個科學領域取得了哪些成績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現了他們在探索發現的道路上,懷揣著怎樣的問題,又是如何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這些問題的。

對科學抱有求知心,在求知的路上如何發現並運用科學的探索方法,也是聖誕講座要告訴觀眾的,這也是它對於英國民眾的另一種意義。

188場講座,就像是一幅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的科學歷史畫卷,記錄著188個人類科學文明最閃耀的時刻。

在認識科學的路上我們究竟走了多遠?又取得了多少令人驚歎的技術進步,讓我們得以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英國皇家科學院的聖誕講座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