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南極高溫20多度,北極甲烷將大爆發,珠峰長出綠色植被!對此,你咋看?

順和裡故事


今年年初,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說,在南極附近的西摩島附近測到的溫度為20.75℃,創下了新的高溫記錄。

雖然高溫創下了新的記錄,這並不代表著南極冰川將會融化,因為這只是某一天的溫度,只要南極附近高溫天氣持續的時間不長,對人類的影響並不大。

但是我們必須要說,南極超20攝氏度的高溫出現,代表著自然界給人類釋放的信號,讓我們警惕自然環境臨界值。

自然環境臨界值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蝴蝶效應:一隻生活在南美洲亞馬遜河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便可以引發美國德克薩斯州一場龍捲風。

這種理論被稱為混沌學,從他的理論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再微小的動作,也能引起一連串的巨大反應。

地球環境也是如此。

影響地球環境的因素有很多,科學家認為,關於地球環境臨界點有三個系統:森林系統、海洋系統、冰蓋系統。

這三個系統中任意一個系統發生變化,都將導致地球環境發生鉅變,甚至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我們以南極所在的冰蓋系統為例,對冰蓋系統影響較大有格陵蘭冰蓋、南極冰蓋、多年凍土層、北極圈等。

根據牛頓的色散實驗我們知道,太陽光是由7種不同顏色的光子組成的複合光,當這些光照射到物體上時,不同的物體會吸收不同的光,並將不能吸收的光子反射出去,而這些被物體反射出的光子進入到我們的眼睛,就形成了顏色。

比如:紅色物體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它將除紅色以外所有的光都吸收,只反射紅色的光子,導致紅色光子能夠進入到我們眼睛,所以我們看起來才是紅色。

冰蓋是較為透明的白色,白色物體不吸收任何光子,理論上講可以將所有的光子都反射出去。但由於冰蓋之中含有雜質,雜質會吸收一部分光子,所以冰川對太陽光子的反射率會下降,但也達到了50%。

由於冰川對太陽光子的反射,所以當冰川面積足夠多時,地球溫度會降低;當地球溫度降低時,甲烷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會因為低溫形成固體,被儲存在冰川之中。

當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較少時,地區溫度也會進一步降低。

就這樣,冰川與溫度之間形成正反饋,冰川面積越多,溫度越低,隨著溫度的變低,冰川面積會進一步增多。

而且,甲烷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也和溫度形成了反饋機制,當溫度越低時,溫室氣體以固體的形式被儲存起來,而且釋放的比較緩慢;溫室氣體以固體被儲存時,會造成地球溫度進一步下降。

除了冰川面積以及溫室氣體外,還有眾多因素在調節著地球的溫度,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地球才在大冰期與間冰期之中交替。

目前,我們就生活在間冰期。

全球變暖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目前我們剛結束第四紀冰期,正處於間冰期的上升期,也就是說,即使沒有人類干預,地球溫度也會逐漸升高。但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砍伐了森林。導致自然環境對溫度的調節能力減弱,加速了全球變暖的進程。

溫度變暖又會反過來影響地球環境,導致南極冰川面積減少,高山雪線上移,比如:原本應該被冰雪覆蓋的珠穆朗瑪峰6000米處發現植物發芽。

我們知道,當原本覆蓋冰雪的地方被植物取代後,這些植物會吸收大量光子,導致周圍溫度上升。比如:野百合發芽時,野百合周圍的冰雪會首先融化。

不僅如此,冰雪在融化時,還會將固態溫室氣體釋放出來,會進一步導致地球溫室上升。

當全球冰蓋面積縮小到臨界值時,地球溫度將會失控,環境也將會發生較大變化,到那時人類想要挽救為時已晚。

幸運的是,雖然地球環境仍在不斷上升,但人類還有挽救的機會,前提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參與。

總結

全人類是命運共同體,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當我們考慮地球環境變化時,要站在全球性眼光看問題,不要把某件事當成是某個國家的事。南極和北極雖然地理位置距離我們較遠,但卻和我們的命運息息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