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公共衛生“重塑”:疫苗對傳染病的干預作用將凸顯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徐紅)訊,這一次的新冠疫情,讓“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再次成為了國內公眾熱議的話題。

“公共衛生”的定義其實非常寬泛,除了有與此次新冠疫情密切相關的傳染病(如結核、艾滋病、非典等)的預防、控制和治療以外,也包括慢性病的預防、監測和控制,對食品、藥品、出入境、環境衛生、職業衛生的監督管制,對公共衛生的宣傳、普及教育、接種等其他內容。

“預防醫學”則是公共衛生與現代醫學有機結合的部分,是公共衛生的一個分支,以人群為研究對象,研究健康影響因素及其規律,並進行預防和消滅病害的一門學科。

這一次新冠疫情傳播速度快、感染範圍廣,給人民生命健康以及國民經濟、社會秩序都造成了衝擊,而本該成為疫情第一道防線的公共衛生體系,在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不足之處。

對此,有不少學者認為這反映出我國公共衛生系統建設存在一些短板,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則在於長期以來,我國醫療衛生領域存在著“重治輕防”的傾向,即重視醫院治療,輕視公共衛生所側重的疾病預防。然而,降低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的最佳途徑其實還是實行疾病早期預防早期診斷。並且,如果能加強早期診斷,國家用於疾病的醫療費用也將大大減少。

“這次的疫情反映出我們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傳染病防控隊伍體系的建設還需加強,另外,從傳染病預防角度來說,由於很多傳染病可以通過疫苗接種來預防,因此這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加強。”在談到這次新冠疫情所暴露出的有關公共衛生體系不足時,衛生經濟與政策專家、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俞衛教授這樣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事實上,2016年10月,國務院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下稱《綱要》)也曾重點提出重視疾病的預防和健康管理這一戰略方針,但據俞衛教授介紹,《綱要》所提出的疾病預防主要還是側重於對慢病的早期診斷和管理,其側重並非在傳染病。

不過,藉著這一次疫情爆發的契機,政府或也將加強對重大及慢性傳染病的干預和預防力度。歸屬於“預防醫學”範疇的疫苗接種可以說是防控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因而由此切入合情合理。

這並非沒有跡象。早在今年2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便曾提出,要加大試劑、藥品、疫苗研發支持力度。隨後,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雜誌更是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文章指出,要推進疫苗研發和產業化鏈條有機銜接,為有可能出現的常態化防控工作做好周全準備;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疫苗研發和產業化體系,建立國家疫苗儲備制度等。

通過接種免疫來預防傳染性疾病是醫學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項之一,因為疫苗的發明,“人類最可怕的傳染疾病”—天花因此被消滅,而諸如狂犬之類的傳染病也得到了很好的預防。與此同時,由於城市化的加速、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及人口大規模的聚集和流動,很多傳染性疾病大爆發、大流行的風險依然非常大。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的話,一個國家的疫苗研發實力與技術積累甚至也可以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層面。

此次新冠病毒導致的疾病更具隱匿性(由於中間宿主的不明確和大量無症狀帶病毒者的存在),因此很有可能會導致疫情的長期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目前可以預期的是,全球都會加速疫苗的研發和投入。

另一方面,從這次國內外新冠疫苗的研發速度來看,也可以從中觀察到一個事實,那就是當有重大疫情爆發的時候,是否具有現成的、先進的相關疫苗研發技術平臺可以影響疫苗的研發速度,甚至也有可能決定疫情防控的成敗。

在這一次新冠疫情中,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新冠疫苗的臨床前研究都被縮短至不到3個月的時間(以往需要1年左右),而這就是得益於新技術的應用。

從1月10日中國科學家向全球公佈新冠病毒的基因組序列後,目前由軍事科學院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康希諾(06185.HK)聯合研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2019-COV)疫苗(腺病毒載體)、美國Moderna公司研發的新冠mRNA疫苗均已在日前開始人體試驗。另外,國內正迅速推進的新冠mRNA疫苗也有望在4月中旬進入臨床試驗。

公開資料顯示,康希諾擁有成熟的腺病毒載體平臺技術,通過該技術平臺,康希諾開發了埃博拉病毒病、結核病、帶狀皰疹等疫苗。其中,埃博拉病毒疫苗在短短三年內由一個實驗室技術轉化為獲批准的產品。而此次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腺病毒載體)研發依託的也是該平臺技術,表達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Spike Protein)。

從國內的新冠mRNA疫苗研發來看,類似的技術平臺對迅速推進疫苗研發同樣至關重要。疫苗研發方之一的斯微(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美國MD Anderson腫瘤中心的博士團隊歸國創建於2016年,這也是國內第一家mRNA疫苗和藥物企業。

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3月17日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的情況,國內新冠疫苗研發包括五條技術路線,分別是滅活疫苗、基因工程重組亞單位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減毒流感病毒疫苗載體疫苗。從目前情況來看,所有五大技術方向總體進展順利,大部分研發團隊在4月份都能完成臨床前研究,並逐步啟動臨床試驗,個別團隊進展更快。總的來說,我國新冠疫苗研發進展目前仍處於國際先進行列,不會慢於國外。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現有近90家單位競相開展新冠疫苗的研發項目60餘個,共涉及約55家生物醫藥企業和32家學術機構。

另據華金證券統計,國內目前有30餘家企業機構公佈正在進行新冠疫苗研發,除了研發進度相對較快的、前述康希諾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以外,康泰生物(300601.SZ)和復星醫藥(600196.SH)也分別與美國Inovio及德國BioNTech合作開展DNA及mRNA疫苗的研製,智飛生物(300122.SZ)則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開發重組蛋白亞單位疫苗,目前均處於臨床前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