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如人,做人如作品。有哪些品行和作品始終如一的作家或者詩人?

咕嚕顧十三


這樣的人真的有許多,不過我在這裡說說朱自清先生吧。

朱自清先生,想必大家都熟悉的,他的作品自然清秀,純正樸實,詩意盎然,高雅潔淨,充滿正氣,充滿骨氣,當然,也不乏勇氣。他的為人也是如此。偉人曾經讚揚他“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偉人還說“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也有人讚美他的為人“同朱自清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麼誠懇、謙虛、溫存、樸素……他文如其人,風華從樸素中來,幽默從忠厚中來,腆厚從平淡中來。”

其實我們從他的作品裡,也能看得出來。比如他的《荷塘月色》,在那個時代,即便是在院子裡坐著乘涼,他的心裡依然是頗不寧靜的。他獨自一人走在一條曲折而幽僻的路上,雖然路旁也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但是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那是他生活的黑暗時代的寫照,他是孤獨的渴望自由的戰士,正盼望著光明。

荷塘裡,一片孤寂,荷花正奮力生長著,盡情怒放著。無論田田的葉子,還是嫋娜的花朵,及至荷塘深處的蓮藕,都在抗爭,要掙脫束縛。

未來是美好的,同樣的荷塘裡,依然長著喜人的荷花,人們可以安詳而幸福地生活在荷塘周圍。青年男女們可以蕩著蓮舟,下荷塘採蓮,她們划著小船,穿行於碩大的荷葉間,分開荷花和荷葉慢悠悠地向前蕩去,採摘兩旁的蓮子。嫌太陽曬人了,姑娘就隨手摘下一朵大荷葉,當草帽戴在自己頭上,遮陰;渴了,可以捧一捧荷塘裡的涼水潤喉;餓了,剝開青綠的蓮蓬,那白嫩的蓮子就可以充飢,偶爾那個姑娘再唱上一首《採蓮曲》,那就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啦。這就是先生嚮往的-我們現在的新生活。

不過風終於來了,送來了縷縷清香,還有那遠遠的歌聲,那是戰士渴望已久的戰鬥的號音。而且月光已經正好,離天亮還會遠嗎?

而今這樣的非常時期,我們更要提倡這樣的正氣,骨氣,志氣,和勇氣。


西西林林


作品如人,做人如作品,霍達就是一位用人品來寫作的優秀作家,用俠骨柔情道出人生真諦,讓讀者與作品同呼吸共命運。

霍達獲得矛盾文學獎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是大學時認真閱讀的經典著作,通過作者寫回民玉石匠人用心血雕琢傳世精品的執著信念來展現人的奮鬥歷程,我第一次體會到打造傳世精品,要如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同呼吸共命運,用生命進行雕琢,付出畢生的心血和汗水。

通過讀書,也瞭解了作者,作為回民女作家,不侷限於回民匠人的生活寫實,也對社會變遷和人的命運有深刻的理解。讀書如讀人,大氣概寫出大作品。正如冰心評價,“她著一身家常便服,隨性、樸實、爽朗。說話時,整個人都會變得抑揚頓挫:時而低眉斂目,柔聲細語;時而一板一眼,繪聲繪色;說到不平處,橫眉怒目,聲音也高了八度,彷彿隨時會拍案而起。”

當時作為一介學子,十年寒窗苦讀,步入大學校門,春風得意,躊躇滿志,從趴在書本里苦學走來,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從縣城來到大城市讀書,感到視野一下子開闊很多,世界真的是很大,和想象的截然不同,究竟自己以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來面對這個社會,畢業後以何種精神狀態來就業,養活自己甚至是家庭。

我究竟應該有什麼樣的品格和意志,才能站在人生的轉折點上,把握自己的命運?

我愛上了人物傳記和勵志書籍,瘋狂地吸收著知識,但重讀《穆斯林的葬禮》時,我的思想有了一些昇華,似乎她就在那裡等著我,告訴我答案。

正如書中所說“事業的追求,並不一定要什麼頭銜和稱號來滿足,你愛上了一種東西,願意用全部心血去研究它,掌握它,從中得到了樂趣,並且永遠也捨不得丟棄它,這就是事業心,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業與樂趣結合起來,有時迫於生計,真的不容易,到任何事情都要研究它,掌握它,最後無限大地創造條件去接近興趣,因我所愛,所以全身心投入。”

“從來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透徹地瞭解和掌握自己的命運,只不過從各不相同的方式和不可知的命運較量而已,或逆來順受,或奮起拼搏,拼搏的動力不僅來自“自知”,而且來自幻想——美好的幻想往往既是輝煌的人生的起點也是終極目標。人生需要幻想,幻想使人生變得美好是有限的生命變的被無限!”

在新時代,“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都一直在與命運抗爭,摸索自己的生存之道,實現人生的自由。我經常以飛魚和蝸牛來激勵自己,飛魚與蝸牛在大自然面前算不得強者,一個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幹,一個是用脆弱的身軀頂起厚重的家,生活本沒有太多的甜言蜜語,從早晨起來,每個人都要迎著太陽堅定向前。

命運不會與任何人開玩笑,有得有失,“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不可斷了奮鬥的信念,活著就要奮鬥不止,不是給別人看,而是讓自己更加從容有餘。

“你是一個人,人是大自然最光輝的傑作,地球上最頑強的生命!不要低估它,不要放棄它,要珍惜屬於我們只有乙烯的寶貴生命!如果看不到明天,今天也就毫不意義;牢牢地抓住今天,明天才能屬於你!”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一直陪伴我前行,是寶貴的精神食糧。


飛魚蝸牛


作品如人,人如作品。然而在文化界品行和作品始終如一的卻沒有很多。很多人做不到卻還要冠冕堂皇的稱為諸如尋找靈感、時代所迫。唉,不過一地雞毛。

說到人和作品始終如一的首推魯迅。魯迅在中國文化界的地位是他人難以逾越的,毛主席也稱讚道: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傲骨,作品也如他的人品一樣:不畏強權,勇敢的用作品揭露時代問題。大師成為大師是有理由的,魯迅的文章以至於到今天也在揭露著時代問題,這就是智者的作品。

談到魯迅,可能更多人也會提起關於魯迅婚姻的問題。魯迅在有原配妻子朱安的情況下喜歡上了許廣平並且與後者結了婚。但是這確實是時代造成的問題,當然魯迅在這個問題上確實有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魯迅在這種問題上也像許多人一樣,人性是複雜的,魯迅首先是一個普通人然後才是其他。但是魯迅人品和作品是沒有問題的,魯迅是時代的智者,用筆展示了時代的悲劇。現在再讀魯迅,更覺得大師的偉大,每一篇作品都可以用字字誅心來形容。

魯迅用作品給我們帶來啟示,他在作品中說他寫作有三個目的:

一是“為那些為中國的改革而‘奔馳的猛士’”,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為他們吶喊,要給予他們哪怕是微弱的慰藉”。

二是為那些“如我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美夢的青年,正是因為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有所扼制(何況我對於悲涼感本身也是持有懷疑態度的)”。

三是他的敵人,“我的敵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黑色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不圓滿”。

魯迅就是作品如人、人如作品的大師,做到了知行合一。因親人生病難治而出國留學學醫,因國家民眾未覺醒而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

大師的作品字字誅心:

從來如此,便對麼?——《狂人日記》

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且介亭雜文附集》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

最喜歡魯迅對中國青年的鼓勵: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重讀魯迅, 草民小許,與君共勉。


草民小許


著名作家浩然,作品如人,浩然正氣,始終如一,著有《金光大道》《豔陽天》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正必壓邪


杜甫,蘇軾,魯迅,巴金等。


江山js


古龍,作品如人,,放浪不羈


國醫衛士


賈平凹《自在獨行》《願人生從容》 雖然評分一直不算高,但是讀過他很多書,覺得他寫的東西都能看得到他的內心。作品如人,傳遞的訊息給人的印象也是如此。


圓臉砂沙美


魯迅先生就是最典型的這樣一個作家。


寇米根


很多作都是這樣吧。生活閱歷多,個人觀點見解就多。


農民工南漂


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對社會的認知就不一樣。所以最後得到的感觸與理解也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