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洩憤,竟讓人挖了徐茂公的墳,為何見到陪葬品直呼徐狡詐?

tanyou1


說起徐茂公,可是一個傳奇人物,光是名字就有好幾個,李勣、李世勣、徐勣、徐世勣、徐懋功、徐茂公……其實,懋功是他的字,茂公卻是不規範的稱呼,但在民間大行其道。



在唐初名將中,徐茂公的能力和戰功僅次於李靖,堪稱唐初帝國雙壁。徐茂公出將入相,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一直活到唐高宗年間才去世,享年76歲,在古代算得上高壽善終。

徐茂公功高蓋世,生榮死哀,唐高宗允其陪葬昭陵,親自登樓為其送葬,痛哭不已。

可徐茂公想不到,自己在地下的清靜會在若干年後毀於一旦,毀在一個女人手中。

當初,唐高宗李治寵愛武則天,想冊武則天為皇后,招致群臣激烈反對,李治問起功勳元老徐茂公的意見。徐茂公很聰明,不置可否地說了一句“此乃陛下家事”,意思是說不用聽別人的,陛下自己拿主意就行。


李治聽了徐茂公的回答,終於下定決心冊武則天為皇后,從此開啟了武則天的崛起之路。可以說,徐茂公對武則天是有恩的。

斗轉星移,時間到了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公然廢唐稱帝,引起天下不滿。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公開起兵,討伐武則天,還請駱賓王寫了一封《討武曌檄》,把武則天臭罵一頓,文章千古流芳。

武則天何許人也,怎肯善罷甘休?她不但迅速鎮壓了徐敬業的叛亂,還恨屋及烏,往上追溯三代,把怒氣撒到徐茂公身上,下令追削徐敬業的官爵,甚至將其掘墓砍棺,廢掉李唐賜姓的李氏,恢復其本姓徐氏。


在眾人挖墳時,發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家本以為以徐茂公的身份地位,他的陵墓內一定有很多寶貝陪葬品,但真相卻令人大跌眼鏡,因為徐茂公的墓室內陪葬品十分簡陋,除了遺體上的常服(平時穿的衣服),還另有一件朝服(上朝時穿的官服),這種喪葬方式在當時是極少見的。

原來,徐茂公一生低調謹慎,死前留下遺囑說,“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意思是說他要穿著官服去地下面見太宗李世民,以此表達對李唐的忠心耿耿。

消息傳到武則天耳朵裡,她禁不住大呼徐茂公狡猾,因為徐茂公以此舉表達了自己的簡樸低調,以及對李唐的忠誠,對武則天篡唐自立的舉動無疑是一種無聲的抗議和鞭撻。


武則天對徐茂公的過分之舉引發了後人對她的批判,不過唐中宗李顯復位後,下詔恢復徐茂公的官爵,重新將其安葬,一代名將終於可以安息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武則天挖了徐茂公的墳是真的,那麼徐茂公身為唐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仕三朝且均受到朝廷重用和皇帝的信任,為何死後15年會遭到如此羞辱呢?究其原因就在於他的孫子—徐敬業(李繼業)。


徐茂公,隋朝末年參加瓦崗軍,成為李密的手下,後跟隨李密投靠李淵,武德年間跟隨秦王李世民四處征戰,平定四方。貞觀年間先後戰突厥,徵高句麗,滅薛延陀。高宗時期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徹底消滅高句麗。因為徐茂公戰功卓著,因此被賜名—李世勣,後避李世民名諱,改名“李勣”。

公元669年,李勣因病去世,唐高宗下令輟朝七日,並追封李勣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準其陪葬昭陵。下葬當日,皇帝親臨未央宮,登上宮樓為李勣送行且慟哭不已。由此可見,李勣死後也是得到了莫大的榮耀。

然而即便如此,15年後李勣的墳還是被武則天無情的挖開了,那麼為何武則天會如此痛恨李勣?要知道當年李治決心廢王皇后立武則天,朝中大臣堅決反對時,只有李勣是保持中立的,而且說是保持中立,其實心中也是支持的,畢竟當時朝廷中大多數大臣都是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群情激奮下,李勣是根本不可能明確說出自己支持誰或反對誰,他只是跟李治說:“此乃陛下家事,何須問外人”。

這一句話,也堅定了李治“廢王立武”的決心,而且後來立武則天為皇后的詔書還是李勣傳達的,所以李勣對於武則天來說,也算是一位恩人了。



武則天雖然不是善人,但也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這樣的一個人會無緣無故的如此對待自己的恩人嗎?很顯然不會,所以武則天挖李勣的墳事肯定有原因的,這個原因前面說過了,就是李勣的孫子徐敬業。

唐高宗李治駕崩後,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把持朝政,後來武則天廢李顯,立李旦為帝,此時已遭貶謫的徐敬業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以反對武則天亂權,擁立李顯重登帝位為名起兵揚州,駱賓王還親自撰寫了流傳甚廣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其中的最後那句“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最能鼓動人心!

但謀反是有風險的,而且風險很大,起碼徐敬業是失敗了,不僅失敗了,還為此丟了性命,不僅自己丟了性命,還連累了死去15年的爺爺,因為徐敬業起兵,所以武則天很憤怒,武則天這一輩子最痛恨的事情就是別人反對她,因此凡是反對過她的人往往下場都很慘。

因為武則天憤怒,所以為了發洩憤怒,她決定要挖了李勣的墳,不念一點昔日之情。就這樣李勣的棺槨很快就被挖了出來,棺槨被劈了,屍體被挫骨揚灰了,甚至連皇帝賜的“李”姓都被收回。


據說當人們打開李勣的棺槨後,只見棺材中只有一套舊的朝服和十個木偶。因為李勣曾評價孫子徐敬業:“此兒可興我家,然破我家者必此兒。”所以李勣臨死前曾這樣妥善安排自己的身後事:“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個木人,此外一物不用。”

“朝服”代表他一生忠於唐朝,“十個木偶”代表他一生為官清廉。這些無疑在向世人表明了自己從未有過僭越之心,更不是亂臣賊子。

所以當武則天得知後,認為李勣如此安排也似在嘲笑自己的卑劣,所以才會大呼李勣奸詐。


鹹魚閒聊


李勣在武則天立後時功不可磨,唐高宗李治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群臣反對,關隴集團的代表長孫無忌更是口吐髒水,強烈抵制,當時開國元勳就長孫無忌與李勣兩枚碩果猶存,鬱悶不已的李治轉身去問李勣,李勣回答道:“此陛下的家事也,何必問外人。”!李治才下了決心立武則天為後;所以李勣因此得到武則天的信任,李勣有知人之明,觀察孫子李敬業後,他有過評語:“此兒必破我家!”,預言後不久,磕然長逝。



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后先廢了中宗為廬陵王,立李旦為帝,由自己臨朝稱制,李敬業看不下去了,起兵造反,“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為這次起兵寫下了《討武曌檄》,號召天下推翻武氏,武后憤怒不已,下令削去李勣的官職和封爵;餘怒未消,又強令挖開李勣墳墓。 武后本想張揚李勣墳墓中的陪葬品,表明他是奢侈浪費的人,泡缺個貪汙腐敗的罪名,來打擊李敬業。


可墳墓挖開後,眾人卻面面相覷,李勣的陪葬品寥寥無幾,只有可憐的一件朝服和十個木偶人,這在崇尚厚葬的唐朝簡直不可思議,尤其是李勣是位高權重的元老重臣,如此寒酸下葬真出乎意料。


武后沒蒙圈,深嘆李勣智慧超群,武后明白,一件朝服是李勣向後人表明,九泉之下我要著此服拜見先帝,我是李唐王室的忠臣,後人不要拿我的陪葬品做文章了,聰明的武后,此時感覺到了自已的猥瑣與卑劣,感覺抹黑李勣的想法太陰損了,太不道德了。不僅自己的願望竹籃打水一場空了,還落了圖謀不軌、居心叵測的罵名,更成就了李勣忠誠廉潔的美名,自然大為光火,大罵李勣陰險而狡詐!


希望星晨58298869


徐茂公一度被傳成了一個像諸葛亮和劉伯溫一樣的軍師。而實際上他不僅足智多謀,還是個能征善戰的大將。

徐茂公本名叫徐世勣,懋功是他的字,《隋唐演義》裡才把他叫做徐茂公的。後來他跟隨瓦崗李密投降唐朝,因為戰功卓著被賜姓為李,叫李世勣。再後來李世民當了皇帝,因為要避諱,就叫李勣了。

李勣一生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來又大破突厥和高句麗,最後成了唐太宗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戰神李靖並列。死後還陪葬昭陵。

武則天篡位以後,他的孫子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失敗後被殺還連累了祖宗李勣被挖墳斬棺。直到唐中宗復位才給他恢復了名譽。

本來武則天挖墳一是為了洩憤,二是為了證明徐氏一組本來就是背叛君主的奸臣。

但或許是李勣有先見之明,也或許他真的神機妙算。他的墓葬中陪葬品一副朝服,五六匹石馬和十個木人而已。

朝服象徵著他對大唐的忠心,而石馬和木人則表示他根本不是亂臣賊子,他也因此避免了被鞭屍。

武則天求李勣謀反的證據而不得,等於是被當眾打臉,因此只能“直呼徐茂公狡詐”來緩解尷尬了。


歷史小跟班



用戶2255366884143


徐茂公就是徐世勣,字懋功,山東曹州人。當年投奔李淵之後,李淵給他賜姓李,名為李世勣,後來要避李世民的諱,改名為李勣。

唐高宗總章二年,八十六歲的李勣病死,《新唐書》記載,李勣臨死前,囑咐自己的兄弟、兒子,喪事從簡,陪葬的明器只要幾個馬偶和十幾個偶人就可以,外加一些帳幔。比較特別的是他自己的服飾,“斂以常服”,但在棺中另外放入了一套朝服,李勣對此的說法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

對於身邊的姬妾,李勣的說法是她們願留則留,不願留者隨便她們自尋出路。李勣特別強調,如果違背了自己的遺言,相當於戮屍。

此後,唐高宗給李勣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陪葬昭陵,並賜給一些秘器。

十幾年後的光宅元年九月,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篡唐。武則天大怒,立刻下令追削李勣和兒子等人的官爵,奪回李姓,改回徐姓,同時“發冢斫棺”,把李勣的墳給掘了。

至於武則天見到李勣的衣物,痛罵他狡詐,不知道是哪裡的記載。推測一下,武則天如此痛恨李敬業,並累及他的祖父李勣,罵李勣狡詐,主要有這些原因:

第一,武則天認為,李勣對於自己服飾的交待,隱含著對唐高宗和她的否定。

按照禮制,一個人如果是在任的官員,死時可以穿朝服。如果有封爵,可以穿冕服入葬。但唐朝也有一些官員,特意要求自己以常服入斂,主要是為了節儉。

李勣就要求以常服入斂,這沒有什麼問題。但他特意強調,要把他的朝服也放入棺中,這就違背了節儉的初衷。而且,這身朝服是他準備死後去見唐太宗時穿的。這就意味著,他只承認自己是太宗之臣,不是高宗和武則天之臣。


第二,李勣給世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情義,是唐太宗臨終託付的重臣,但在武則天看來,他和他的孫子李敬業是背情棄義。

李勣是地道的山東人,重情義。當年李密反叛被殺,李勣敢於出面,為他收葬哀悼。他的好朋友單雄信被李世民俘獲,只有他痛哭著為單雄信求情,願意獻出自己的官爵,換取單雄信的性命。但李世民不肯寬恕,李勣就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給單雄信吃下,讓自己的血肉陪伴兄弟入土,此後,他又收養了單雄信的兒子。

李勣的這份忠義打動了李世民。李世民有自己的核心親信,比如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敬德和侯君集等人。李勣並不在這個核心圈子裡,當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前,試探過李勣,被他婉拒。

李世民懂權術,要給皇太子李治培養了一個只屬於他的忠臣,他選中了李勣,讓他做了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同中書門下三品,負責東宮事務。他曾經明確告訴李勣:“我把兒子託付給你,過去你對李密盡忠盡義,我相信你也不會辜負了我。”

李勣淚流滿面,咬破了自己的手指發誓。唐高宗登基之後,格外器重李勣。在廢掉王皇后、選立武昭儀武則天的問題上,李勣是唯一明確支持唐高宗的重要大臣。

結果李勣死前竟然做出那種曖昧的後事安排,而且他的孫子竟然敢跳出來公開向武則天挑戰。這讓武則天特別痛恨,所以要發冢斫棺,羞辱李勣的亡靈,以此警告潛在的反對者。

等到唐中宗登基後,下令修復了李勣的墓地。


於左


答:嚴肅點,嚴肅點。什麼徐茂公?徐茂公其實是演義小說裡的寫法,這“茂公”兩字都是別字,正確的寫法是“懋功”;而且,“懋功”只是他的表字,原名叫世勣。

徐世勣是個牛人,原則性非常強。

他在晚年曾不無自豪地說:“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十七歲那年,他和單雄信等人一起擁護翟讓上瓦崗山起義。

後來李密在瓦崗山上與翟讓火併,殺了翟讓。

單雄信見勢不好,馬上跪地投降。

徐世勣不降,轉身就走,後脖子中了一刀,差點喪命。

李密愛惜他是人才,釋而不殺,幫他包紮了傷口,並讓他去管理黎陽諾大一塊地盤。

李密後來和王世充爭洛陽,大敗,逃入李唐陣營。

李淵向徐世勣招降。徐世勣在李密已降的前提下,同意出降,但他不願把黎陽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上呈以換取富貴,明確向李淵說好,黎陽的人眾土宇,皆屬李密所有,功勞應該記在李密帳下。

李淵因此大讚:“世勣真純臣也。”任命他為萊州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後又加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並賜李姓。從此,徐懋功即改名為李世勣。 後來李密叛亡,李世勣痛哭之餘,也不避嫌,上表請李淵批准自己把李密的屍首縫合,並以君臣之禮厚葬李密。

李淵再次大讚:“世勣真純臣也。”

李世勣的好友在瓦崗軍崩盤後降了王世充,與李唐為敵,終被李世民俘獲。

李世勣出於義氣,願意獻出自己的官爵,以換取單雄信的性命。遭到拒絕後,就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給單雄信吃下,為兄弟送行,並收養了單雄信的兒子。

李世民準備發動玄武門事變,想把李世勣拉進自己的核心圈子裡。但李世勣認為這是皇家家事,不願意插手。

李世民登位後,按照禮法,李世勣應該要避諱李世民諱的。

但李世民生性灑脫,認為只要“世”、“民”二字不連稱,壓根就用不著避諱。

李世民非常欣賞李世勣做人的原則性,讓他做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同中書門下三品,負責東宮事務。

李世民誠懇地告訴李世勣:“我知道你不會辜負我的。”

李世民駕崩後,唐高宗因為武則天曾是太宗侍女的原因,為了不失掉孝子之名,於永徽二年下令全面避“世”與“民”之諱,李世勣才不得已去掉了“世”字,成了李勣。

唐高宗想廢掉王皇后、選立武昭儀武則天,又擔心大臣反對,向李勣徵詢意見。

李勣仍堅持他的原則,認為這是皇家家事,旁人不應該插手。

就這樣,武則天終於轉正。

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自幼善於騎射,曾隨祖父征戰,衝鋒陷陣,勇猛無比。

李勣雖愛其才幹,卻對其做事易衝動、愛出風頭的特點極為反感,晚年頗預感地說:“這小子太愛逞強了,日後,破我家業的,一定是他。”

據載,李勣為了除去這個禍根,曾在一次圍獵中,乘李敬業入林逐獸,命人四下放火燒林,想將徐敬業燒死林中。

哪知李敬業有急智,見大火滾滾滾而來,拔刀將所乘坐騎殺死,自己藏身於馬腹之中,躲過了葬身火海的噩運。

李勣驚奇之餘,又搖頭嘆息不已。

唐高宗駕崩,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稱制,不久廢中宗李顯,另立豫王李旦為帝,其要篡奪李唐之心,路人皆知。

李敬業大為不滿,在揚州起兵造反,但功敗垂成,兵沒身死。

武則天惱怒之下,下令奪回“李”姓,並滅其全族。

甚至開棺戮徐世勣之屍。

徐世勣墓被打開,裡面陪葬品寥寥無幾,非常清貧孤寒。

武則天大感意外,嘆息不已。

至於“武則天罵徐世勣狡詐”之說,史不見載。


覃仕勇說史


《隋唐演義》中,徐茂公是牛鼻子老道的形象,其實這與歷史相差甚遠,徐茂公不是個道士,而是一員猛將。


徐茂公一生改了四次名字。

第一個名字徐世勣,這是爹媽給起的,投降了李唐之後,因功勳卓著,被李淵賜予國姓,於是改叫李世勣,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他為了避皇帝的諱,又改名叫李勣,到了後來,孫子李繼業造反,武則天一氣之下收回了“李”姓,李勣又變成了徐勣。

徐茂公一生謹慎,很少介入皇家的權力鬥爭中去,當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之前,多次拉攏徐茂公,企圖讓徐茂公出一把力,然而徐茂公卻一直默不作聲,置身事外。

也因此,徐茂公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行榜中,排名倒數第二位,而那個降唐較晚,功勞一般,極力攛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尉遲恭,排行在眾武將之首。


唐高宗繼位之後,準備廢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此事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開國功臣齊齊反對,他們極力拉攏徐茂公加入反對一方。

但徐茂公仍然默不作聲,置身事外,為了躲避風頭,徐茂公稱病不起,後來,唐高宗屢次三番徵求其意見,他只得回覆了一句:

“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

這句話相當高明,表面上似乎沒有表明是支持還是反對,但實質上態度已十分明確。這是皇上自己家的事,別人無權摻和,這句話無疑給唐高宗打了一劑強心針,直接助推武則天成了皇后。


事實證明,徐茂公政治嗅覺是極為靈敏的,他選擇站在最高領導人一邊是極為明智的。

不久之後,堅決反對立武的長孫無忌,雖然排在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之首,貴為唐高宗的親舅舅,但仍是沒能逃過被逼自殺、全族遭流放的命運。

而徐茂公平平安安,壽終正寢。

然而,人只能管得了生前之事,死後之事誰也管不了。徐茂公根本不會想到,他死後不久,就慘遭開棺暴屍的厄運,而下這道命令的正是武則天。


按理說,徐茂公對武則天有功,如果不是當年他的一句話,讓唐高宗醍醐灌頂,說不定武則天皇后之位就泡湯了。武則天為何如此對待恩人呢?

這裡,不得不提徐茂公的“好兒子”徐敬業。

徐敬業是個頗有計謀,膽識過人的人,但他性格衝動,容易意氣用事,徐茂公屢次三番教訓他,讓他改一改衝動的個性,但徐敬業我行我素。

徐茂公嘆息道:“此兒可興我家,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沒想到一語成讖,武則天廢戳皇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徐敬業打出擁立李唐、反對武則天的大旗,但最終兵敗被殺。


武則天遷怒於徐茂公,於是令人掘了他的墓,準備挫骨揚灰,然而打了墳墓一看,眾人吃了一驚,原來徐茂公墳墓內,除了腐敗的屍身,只有一件朝服,以及十個木頭人,連個瓷器都沒有。

武則天嘆息一聲:“這老道,真是狡詐,但念其忠誠廉潔,還是饒了他吧!”


一半秋色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也就是後來的李勣(ji),唐朝三朝元老,深得李唐王朝器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武曌即位之後,竟然遭受了挖墳掘墓的待遇,可是當武則天看到那墓葬中陳列的陪葬品後,卻高聲大呼狡猾,這是為何?

徐茂公絕對是貫穿初唐的關鍵人物,其一生的軍功不勝枚舉,大破突厥,生擒突厥可汗,平定高句麗,對中華有深厚影響的功績也不曾少建。後來賜國姓李,李世勣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改名李勣。

唐朝皇帝,尤其是唐高宗李治,有一次年邁的徐茂公墜馬受傷,唐高宗不僅僅關心之至,而且將自己的皇家坐騎也賜給了徐茂公。當徐茂公死後,唐高宗痛哭流涕,並讓太子李弘親自前去送葬。這樣的待遇只有李靖享受過。其碑文上明確的闡述著皇家對他的印象:

“貞觀之初,勣已經事朕。荏苒之間,四十餘載。歲月既久,情素可知。此人奉上忠貞,事親孝謹,熱心平直,終始不渝,歷事三朝,未嘗有過,自古賢臣,罕有其比”。

作為唐朝的大功臣,能遭受武則天挖肺掘墓的待遇,原因來自與他的孫子。

武則天稱帝之前,唐朝一共產生了兩位傀儡皇帝,分別是唐中宗李顯與唐睿宗李旦,他兩個基本上沒有擺脫武則天的控制。624年,武則天宣佈稱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此時,飽受唐朝恩惠的徐茂公孫子李敬業、李敬猷見到武則天篡唐自立,自然不能容忍,隨即宣佈擁立廢帝廬陵王李顯,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聞訊大怒,剝奪了徐茂公家族的國姓稱號,所以李敬業又成為了徐敬業。

武則天雖然有著強大的政治手腕,但還是難以堵住天下人之口。短時間內,徐敬業就彙集了十萬多人馬,從揚州轟轟烈烈的打了出去。武則天則是派李孝逸掛帥,領兵30萬平叛。最終結果就是,徐敬業兵敗,逃竄時被手下殺害。

武則天對徐茂公的“發冢斫棺”是源自於對其孫子的仇恨,從而蔓延到對他們整個家族的仇恨。

徐敬業雖死,武則天對徐家的仇恨並沒有解除,並且一度上升到徐茂公身上。武則天要將徐茂公“發冢斫棺”,無非就是想向天下昭示一點:反叛就會牽連你的祖上一同受罪。

武則天“發冢斫棺”也是想要通過這個舉動,告知徐家世世代代,你們的子孫不忠於大唐,做了叛臣奸賊,才會讓你們徐家祖上蒙羞。

但是掘開墳墓之後,武則天卻傻眼了。

徐茂公的墓穴在唐高宗的支持之下修的規格很高,十分氣派。但是墓穴之中僅僅是木人木馬、幔布白紗。

這些與墓葬外設大相徑庭的陪葬品深深的刺痛了每一位唐朝臣子的內心,現在他們雖然終於大周,卻將如此清廉的大唐功臣“發冢斫棺”,到底誰是亂臣,誰是賊子,高下立見。

據記載,徐茂公死前留下遺囑:

“又見人多埋金玉,亦不須爾。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個木人,示依古禮芻靈之義,此外一物不用。”

武則天此刻內心也是顫動的,本來想借機羞辱徐家,並且牢牢的賣給你唐朝臣子的心給籠絡住,不曾想徐茂公這一生的清廉狠狠的打了武則天自己的臉,唐朝臣子見到徐茂公的墓穴陳設,不禁心中念想叢生,想想唐朝對他們祖先如何,現在又仕二主,未免自慚形穢。如此一來,對徐家不再是羞辱,然而成了讚揚。

武則天此舉動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然而使得自己碰了一鼻子灰,這一句“狡詐”便是自己對當時處境最完美的詮釋!


楚南青史君


絕塵先說一下結論:因為徐茂公(唐朝建立後改名為李勣)的孫子李敬業聯合朝臣反叛武則天,兵敗後,武則天為了洩憤挖了徐茂公的墳,但是墳墓中什麼也沒有,除了徐茂公的屍體外,隨葬品只有一件朝服和十個木人,武則天無法按貪贓枉法的罪名給死去的徐茂公,打他的臉,所以心裡只能直呼徐茂公狡詐。

下面詳細介紹

平時看過《隋唐英雄傳》的朋友對於徐茂公徐軍師這個人應該都認識,本名叫徐世勣,開始是起義軍的首領,後來認為自己不適合當一個領導者,而起義軍實力太弱希望渺茫。於是就加入了瓦崗軍,由於他足智多謀,就擔任了瓦崗軍的軍師,在瓦崗寨中與秦叔寶和尉遲恭等人關係甚好。

瓦崗寨領導人李密失敗之後,他就隨著秦叔寶、尉遲恭、陳咬金等人投靠了唐朝,後來在李唐王朝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鞠躬盡瘁,立下了過汗馬功勞。所以他被賜予了李姓,名叫李世勣,李世民登基之後,為避諱皇帝名字,所以改名為李勣。

徐茂公是個小心謹慎、步步為營的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曾經請求徐茂公參與,但是徐茂公的小心謹慎卻猶豫了,於是裝聾作啞,並沒有淌這趟渾水。但是李世民登基後,並沒有因此而疏遠他,反而對他很是重用,

所以徐茂公後來還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治當上皇帝后,想要換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朝中的文武百官都一致持反對意見,而只有徐茂公認為皇帝換後是其家事,作為臣子不應該參與。李治認為他說的很在理,於是更是不顧百官的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所以說武則天能當上皇后,徐茂公也是間接的給了一個助攻。

《新唐書》李勣傳中記載“帝欲立武昭儀為皇后,畏大臣異議,未決。李義府、許敬宗又請廢王皇后。帝召勣與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計之,勣稱疾不至。帝曰:“皇后無子。罪莫大於絕嗣,將廢之。”遂良等持不可,志寧顧望不對。帝后密訪勣,曰:“將立昭儀,而顧命之臣皆以為不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無須問外人。”帝意遂定,而王后廢。詔勣、志寧奉冊立武氏。”

徐茂公有個孫子名叫李敬業,雖然也如他一般才智過人,但是卻沒有他步步為營的謹慎,徐茂公很擔心李敬業會出事,所以事先已經做好了準備。

果然徐茂公死後,李敬業對武則天一個女人干政十分不服,於是就聯合駱賓王進行了一次反對武則天的秘密政變,但是敗在武則天手中。武則天掌權後,對駱賓王和李敬業進行了嚴懲。甚至徐茂公也收到牽連。

武則天讓人挖了徐茂公的墳,墳墓中沒有她想象中的金銀財寶,只有一件朝服和十個木人,倒顯得徐茂公清正廉潔、高風亮節,所以武則天只能直呼徐茂公狡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