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古人講究“入土為安”,在古代都實行土葬,而且還要大批珍寶作為陪葬。特別是古代帝王,駕崩之後都會帶著許多珍貴之物入土。經歷數年風吹雨打,一些陵墓損壞後,總會傳來某地驚現某珍貴文物的消息。

在上世紀的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縣一村落就意外發現了一批文物。鄉村大多是以種地為生,而河北省平山縣的這個村落,不斷有農民在自己地裡發現一些文物,不過損毀有些嚴重。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後來事情傳到了當地文物部門,引起一些專家的注意。既然不只一位農民發現文物,那麼這土地下面肯定有連成片的巨大墓葬群!

後來,專家的猜測被證實,下面確實是埋藏了一座巨大的墓葬,也就是中山國王陵墓。

在戰國時期有許多國家,或大或小,不過大家只記住了“戰國七雄”,其他一些小國都不知道。而中山國就是存於那一時期,位於太行山脈一帶,由白狄創立。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圖片來源於網絡:被人們記住的戰國七雄

中山國雖然不出名,但這個國家也很彪悍,讓許多中原國家大感頭疼。史書中並沒有太多關於中山國的記載。而這一次中山國王陵墓的發現,揭開了中山國的一些秘密,也讓我們看到了神秘古國不一樣的風采。

在陵墓中,專家出土了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陪葬品,其中做工最精緻的一件應是“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鐵疙瘩”也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經過仔細考證,發現這個東西也不簡單,來頭不小,它就是“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屏風是一種傢俱,現代人很少使用,但是在古代則深受歡迎。

因為古時候的帝王宮殿規模都比較盛大,且以“木質結構”為主,而大殿的正門通常情況下都不會關閉。因此,屏風的作用就很大了,使用也很廣,可以起到隔絕房屋以及守護隱私等作用。

此外,一些風水學說認為屏風擺放的位置不同,也有不一樣的效果。例如招財、保平安等等。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當時,專家們在陵墓中發現這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時,它已經嚴重腐朽,畢竟木質結構經歷數百上千年,腐朽是在所難免的,不過還能大概看清其形狀以及尺寸,還有顏色也很完整。

屏風的扇面用的是紅色的漆,而屏風的邊框則採用的是黑漆。在專家們細細打量邊框的雕刻時,突然發現泥土中還埋藏有一個“銅疙瘩”。專家立即興奮地將其挖出來,經過清洗處理之後,專家也認出了這是什麼東西。

從這銅疙瘩的結構上來看,應該就是屏風的支座了,作用就是支撐屏風,起到牢固的作用。屏風經歷了歷史年華的洗禮,已經腐朽了,不再屹立,而這支座依然可以挺立,繼續著它的使命。

這支座比起已腐朽的屏風,顯得精美很多。看來,歲月只為它增添了光華,並沒有讓它黯淡下去。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圖片來源於網絡: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

這個屏風支座的全名叫做“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很長一串,而且很繞口,還有生僻字,也不知道它所代表的意思,下面就由小編詳細為大家解釋一下。

這“錯金銀”也有“金銀錯”的叫法,是金屬細工裝飾技法的一種。在商朝的銅器之中,這種裝飾技法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戰國時期已經很成熟,早已流行開來,這種裝飾技法一直延續到兩漢時期才遭淘汰。

“錯金銀”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鑲嵌,另一種是塗畫,目的就是將金銀和青銅器結合在一起,裝飾成多彩的各種圖案。

當然,這樣做並沒什麼實用性,只不過是增加了美觀感受而已,能讓青銅器更具觀賞價值,很精美。在去年的時候,“錯金銀”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中,由此足以見得其重要性。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虎噬鹿”,顧名思義就是一隻老虎在吞噬一隻鹿,這也是支座的主題。支座上畫得有一隻威風凜凜的老虎,這隻老虎的血盆大口已經撕咬住一隻幼鹿,而幼鹿依然在掙扎,表現出對求生的強烈渴望,但是最終這幼鹿還是沒有掙脫出老虎的血口。

這個主題很好的反應出當時戰國的背景,“弱肉強食”,那些弱小的國家終將被強盛大國消滅或吞併,只有強國才能挺立到最後。也許,這支座還是在提醒中山國王,一定不要當那隻鹿,不然只有被吞噬的下場。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最後還剩“銅屏風座”四字,相信這個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了,就是銅製的屏風座。雖然這只是個屏風座,但它身型可不小。長51釐米,高有21.9釐米,重量則是26.6公斤。

一個屏風座都如此巨大,那麼屏風肯定就更加壯觀了,可惜屏風經不住歷史的打磨,已經無法讓後人一睹它的風采了。不過還好這支座保存了下來,還可以從這支座一窺屏風之貌,設想一番,也頗有一絲韻味。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最後,在這屏風座的底部還雕刻有14個字:“十四祀,床麀,嗇夫徐戠,制省器”,大家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這說的是製作屏風的作者名,以及說明這墓主人的葬禮規格。

從這十四字銘文中,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些中山國的歷史。當然,中山國王的陵墓那麼大,不僅僅出土了這一個“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只不過它是最精美的而已。

如“錯金銀犀牛屏風座”也比較出名,但是和“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相比那就遜色不少了。不管是做工還是造型方面來說,都要略遜一些。

剛發現時是個“灰頭土臉”的鐵疙瘩,清理後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圖片來源於網絡: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

如今,“錯金銀虎噬鹿銅屏風座”這件國寶級的文物已經成為了孤品,全世界只有一個。現在,它正靜靜地躺在河北省博物館中,充當鎮館之寶的角色。不管它是存在地上還是地下,永遠都是名氣最大的屏風支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