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二戰服務的哪些科技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何興才


那指定是航母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航母的重要性日益浮現,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炮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各國不但趕緊將許多艦船改裝成臨時航母之外,還出現瞭如菲律賓海海戰此類的航母大戰。

▼1989年,美軍以“福萊斯特號”為中心組成的航母戰鬥群

二戰結束後,航空母艦的地位一度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與討論,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到了朝鮮戰爭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母武力對抗蘇聯水面艦艇部隊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中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意大利、美國、泰國擁有或計劃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母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80%,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鍋蓋頭司令


該詛咒的戰爭,惡魔發動的二戰,卻擋不住人類追求文明的腳步,恰恰相反,二戰戰場的許多發明和創造,深刻改變了當今世界的面貌。不必說美軍的雷朋眼鏡,博士倫被喻盟軍獲勝的大功臣,長距離的飛行,生理變得不能適應,而此一小小的發明,有效遮擋住光線,戰後卻是風靡世界,男女老少皆宜。更不必說小小的尼龍,合成橡膠成為越野汽車在沙漠飛馳的車輪,是它戰勝了隆美爾,也是它一耀而變成女人的長筒絲襪,攫住了全世界男人的心。像這樣的發明應有盡有,微波爐、萬能膠、摩托羅拉、充氣娃娃和芬達飲料,等等,等等,實在令人眼花繚亂,誰又能小瞧了導彈和航母的能量,道及當年噴氣式飛機,什麼直升機一類,都是當代飛行器的鼻祖兒。魂舞大漠的看法,真正能改變世界面貌者三樣,那便是核武器、青黴素和計算機。

不止恐怖

二戰的最後扔了兩顆,以後為聯合國五常所有,成為鎮懾再次發生戰爭狂人的神器與霸器,七十年世界無大戰,皆拜核武器所賜。除了有效懾止戰爭,大殺器躍身一變成核能,成為人類最為清潔的能源,2016年的數字,舉世共計436座。如果說早期的核電技術,還不夠好,出過事,出事就不是小事,那麼今天發展到第四代核電,效率既高且安全,帶著發展的目光向前看,隨著地球資源的減少,核技術正成為人類一大寶貴技術資源,解決能源危機一大法寶。到太空的衛星帶上核電池,時間長壽命高。我國正在開發的人造月亮和太陽,將給我們節約多少自然資源。不止恐怖,它給人類正在造福,帶來無限光明的技術前景。

生命在飛躍

小小的青黴素,二戰被大量使用,戰場搶救過多少士兵的生命?有人做過統計,至少以萬計。1942年開始投產,成為戰場最寶貴的物資,難怪被人奉為二戰最偉大的發明,老兵回家,挑起橫幅,大書一通,感謝盤尼西林。在今天救了多少人,根本難以統計。青黴素拿來保命,而計算機的出現,使人類科技正在大踏步進入智能時代,日新月異地正改變著人類面貌。當年無非一臺用於破譯納粹密碼的圖靈機,但是今天,運算速度每秒20億億次的“頂點”已橫空出世,它比人類的大腦運算還快,可視為推動科技進步的最佳幫手,記之,人類首臺計算機正誕生在二戰,許多偉大科技總是最先應用於戰爭。


魂舞大漠


為二戰服務的哪些科技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二戰時期,人類發明了很多的殺人機器,二戰中全球盤點的先進武器。但是核武器也二戰時期亮相的,當時的核技術不是很成熟,但是也炸到日本仔,加速了日本投降時間。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用零式艦載戰鬥機,是當時日本人的驕傲,稱為零式神話,當時倭寇製造零式戰鬥機有萬多架,是製造之最。是日本二戰主要的戰鬥機,該機特點:輕便靈活,火力強大。性能遠超盟國的戰機,統治了太平洋一半的天空。

T34中型坦克,特點:大功率的柴油機發動機,成為坦克的新動力開創了先河,大口徑的坦克炮,是反坦克的最好證明。


喀秋莎火箭炮:二戰中蘇聯首次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其特點是速度快,火力威猛無比,在短短的10另德軍付出沉重的代價,它的出現給德軍的沉重打擊。

88毫米高炮:其特點是反坦克,十多臺坦克舜間成了馬蜂窩,還可以打擊飛機,有防空作用。


噴火式戰鬥機:其特點液壓起落架和全金屬應力蒙皮。是英國主打戰機,以劣勢兵力對德軍的飛機奪海峽制空權。

還有幾大明星武器,美國的V2型火箭,德國的U型潛艇,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美國B29轟炸機,美國的原子彈等等。有些武器是扭轉改變二戰勝利。


森林狼6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成立聯合國。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二戰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了戰爭的需要,大戰期間,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並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製造新式武器,這些用於製造作戰武器的科學技術為和平事業服務,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雷達

雷達是英國室主任沃特森·瓦特發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雷達發展了單脈衝角度跟蹤、脈衝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衝壓縮的高分辨率、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核武器

德國最先研究了核武器,第一個發現核能量的國家。但希特勒不重視,後來沒有應用。讓美國成為了第一個將核武器研製出來的國家,但美國沒有使用過,因為他會影響整個地球都可能變得千瘡百孔。


計算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6年2月14日世界第一部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因此開啟了我們的信息時代。




空間技術

蘇聯1957年發射第一顆衛星之後,美國於1958年,法國於1965年,日本、中國於1970年先後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引起世界轟動。



現在的幸福和平的生活,是用英雄們的生命換來 ,希望這世界上再無戰爭,只有和平


慧姐啊哈


戰爭是殘酷的,可是戰爭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

從我國的幾千年歷史中可以看出,多民族的不斷戰爭確實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但從歷史的角度看卻觸進了我國多民族的融合。
戰爭是一個為了戰勝敵人不斷使自己進步的過程,也是一個為了保衛家園保護家人被迫進步的過程。

二戰中德國的謝爾比烏斯發明了第一臺Enigma 編碼機,1925年英格瑪可是投產這是當時最先進的密碼機。可是說使當時的德國戰無不勝。為了破譯這種密碼,英國人發明了一臺機械式計算機(這和後來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是不同的)。

雖然不是今天這種意義上的計算機,卻也為科技的進步貢獻了力量。

然後給我最深刻影響的,也是大家都知道就是核聚變。二戰時核聚變運用直接導致二戰提前結束,二戰後卻大大解決了人民的用電問題。

全世界都怕它,原子核和氫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爆炸後所產生的影響至今還在。

現如今如果一個國家擁有核電站,那麼就說明他們擁有核聚變的技術,擁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
戰爭觸進科技發展,科技改善人民生活。科技無好壞,如刀,如核聚變。

科技運用得當就造福人類,運用不當就危害人類(如地溝油)。

希望戰爭不再發生,科技依然進步。

小螞蟻歡迎共同探討。


小螞蟻聊史實


紙上的宣仔,為您解答。

這個就太多太多了。。。基本上可以這麼說,現如今人類的尖端科技裡,完全是二戰後才提出模型並發展出來的,恐怕也就是激光,核聚變,集成電路,量子計算/通信以及分子生物學了。按照大類,二戰期間就已經出現並且深深影響了人類發展的有:雷達,CDMA通信,電子計算機,噴氣式發動機,慣性制導系統,液體火箭,原子彈/核反應堆。。。大類我就知道這麼多,小的實在是舉不完。

雷達

最早的雷達是英國人開發出來的。在二戰期間,被用來放置在海岸線上執行不列顛本土的空中警戒任務,英國人把自己的雷達叫 Range and Direction Finding,也就是距離方位搜尋。它的性能十分粗糙,工作在HF波段,頻率20-30MHZ,精度非常差,而且只能測距,不能測高,無法實施持續有效的跟蹤也無法解算目標的速度和飛機類型。但就是這麼個東西,因為能夠早十幾分鍾感知到德軍機群的逼近,為英國空軍爭取了寶貴的反應時間,可以說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沒有雷達的話,就比較慘,只能用聲波進行探測和粗略定位。。。


位於英格國大巴多的Chain Home雷達天線發射塔,是一座高90m的鋼塔

有了雷達之後,英國人可以提早知道德國飛機來襲,可以提前讓戰機升空,提前拉響防空警報,從而創造了一個寶貴的時間差


沒有雷達的日本就只能用這種喇叭一樣東西蒐集飛機發出的噪音來探測

雷達發展到今天,已經經歷了好多代技術迭代,功能也非常發達。從單脈衝的雷達發展到今天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從只能測距到現在可以同時跟蹤數百個目標,並且標記目標的方位,距離,速度,回波強度等信息。甚至還發展出了合成孔徑和逆合成孔徑雷達,直接對物體進行成像,極大提高了偵查能力。根據雷達的原理,還發展出了激光雷達(LiDar)。如今,雷達在軍事領域必不可少,在民用領域也開始大放異彩。

合成孔徑雷達成像下的五角大樓


CDMA通信

CDMA Code Divisions Multiple Acess,翻譯過來叫碼分多址,是一種抗干擾的擴頻通信,專利申請人是著名豔星海蒂·拉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髮明出來,並在了美軍的戰場軍事通信設備上。其思想初衷是防止敵方對己方通訊的干擾,在戰爭期間廣泛應用於軍事抗干擾通信。

它的原理是,將需傳送的具有一定信號帶寬信息數據,用一個帶寬遠大於信號帶寬的高速偽隨機碼進行調製,使原數據信號的帶寬被擴展,再經載波調製併發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偽隨機碼,與接收的帶寬信號作相關處理,把寬帶信號換成原信息數據的窄帶信號即解擴,以實現信息通信。這樣不僅可以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而且可以讓多路信號在同一個信道上工作而不會有干擾,極大的節約了信道資源。這種通信現如今在3G,4G,5G上都有應用,可以說構成了現代民用通信的基石。

CDMA發明人海蒂·拉瑪


電子計算機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數字計算機是美國1946年開發的“埃尼艾克”,使用了18800個電子管,運算次數僅5000次每秒,可以通過執行復雜的積分計算測算炮彈和導彈的彈道。但實際上,這臺計算機並非是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只能說是通用性比較強。實際上,在二戰期間人工智能之父提出的可計算理論和他參與開發的“科洛薩斯”邏輯計算設備已經可以算得上一臺電子計算機了。這臺計算機是數學天才阿蘭·圖靈設計,長4.9米,寬1.8米,高2.3米,重約4噸。主體結構是兩排機架,上面安裝了2500個大小形狀如同電燈泡的電子管,採用紙帶打孔的方式來進行數據的輸入和輸出。以上的幾種特點深刻影響了後面幾十年大型機的設計。圖靈的這臺機器是專門用來破譯德國的“英格瑪”密碼機的。

英格爾密碼機十分精巧複雜,逆向破譯的計算複雜度很高,徒手計算基本不可能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臺計算機,以及後來的“埃尼艾克”計算機都不是馮·諾伊曼結構的,與我們今天使用的計算機相去甚遠。馮·諾伊曼在計算機上作出的共享影響更為深遠。不過阿蘭圖靈在可計算理論上的貢獻是超前的,並且奠定了人工智能理論的基礎。


噴氣式發動機

噴氣式發動機是利用混合燃氣燃燒時產生的巨大熱量,推動燃氣渦輪轉動來驅動壓氣機旋轉,噴射出去的廢氣和吸入空氣的反作用力推動發動機向前運動。這種模式比起螺旋槳發動機,阻力更小,效率更高,推力更大。因此在二戰期間德國和英國都爭相研究這種體制的熱機。其中德國走的是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而英國選擇了工藝難度相對較低的離心式渦輪噴氣發動機。二戰期間,德國的BMW生產的BMW003,搭載Me262戰鬥機進行了人類首次噴氣式飛機的飛行。二戰之後,戰敗的德國手上的噴氣式發動機專利連同航空 人才,被美國,蘇聯,英國打包帶走。而德國的軸流式噴氣發動機也成了今天所有噴氣式發動機的鼻祖。

軸流式噴氣發動機

離心式噴氣發動機

BMW-003發動機,基本上蘇聯和英國戰後第一代噴氣式發動機就是它的測繪仿製版


慣性制導系統和液體火箭

其實這兩者捏到一起,就是彈道導彈麼。不過鑑於慣性制導系統應用面非常廣泛,不僅是用在了導彈上,飛機,艦船,各種導航設備上都可以使用,所以單拿出來了。二者首次應用都是在德國的 V-2火箭上。

V-2液體火箭,採用酒精為燃料,液氧為氧化劑,同時內部還有一個過氧化氫驅動的渦輪泵

現代火箭的兩種結構,帶渦輪泵的這一支就是V-2發展來的


慣性制導系統的原理其實很簡單,由陀螺儀,加速度計和測量裝置組成,陀螺儀那有一個高速旋轉的剛性金屬塊,由角動量守恆可知,安裝在陀螺儀支架上的金屬塊,將始終保持旋轉,並指向恆定方向。這時候如果導彈的姿態有偏移,支架和金屬塊所成的相對角度就會有變化,通過測量就可以知道這個變化,從而計算出當前的姿態偏移量。而加速度計則是一個重物連著有彈性勢能的彈簧,當導彈產生加速度的時候,重物會壓縮或拉伸彈簧,也會產生一個位置偏移,通過測量偏移量並進行一次積分和二次積分,就可以知道速度和位移的變化。


V-2導彈上的陀螺儀和加速度計


V-2導彈是目前所有彈道導彈的鼻祖,也是運載火箭的鼻祖。而慣性制導系統也是GPS出現之前人類唯一可用的導航系統。

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直到今天仍然是人類最尖端的科技之一


原子彈和核反應堆

原子彈這個不多介紹了,至今也是人類揮之不去的噩夢,但同時超級大國也用它達到了恐怖平衡,使大國間戰爭爆發的幾率大大降低。


而製成核彈的一整套流程,分離,濃縮,反應堆等工藝,也構成了人類今天對核能利用的基石。鈾-235裂變所釋放的能量,可以用來製造毀滅,也可以用來發電造福人類。


紙上的宣仔


戰爭促進科技的發展,其實一點也沒錯。有很多最新出站的科技都是從軍用開始,所以說科技為軍事服務,我覺得一點也不為過。

那麼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有哪些為二戰服務的科技至今還在影響著世界呢?

電子計算機:為了破解德軍的密碼,英國製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電子計算機,雖然和現在的計算機天差地別,但當時是最高新的科技。後來的計算機都是在他的基礎上研究出來的。

噴氣式戰鬥機:德國的Me-262是世界上第一款噴氣式飛機,他的出現宣佈飛機進入噴氣時代。 後掠翼飛機:二戰中德國科學家研究認為,後掠翼飛機比直翼飛機更快,並生產許多後掠翼樣機,戰後後掠翼成為飛機設計的主流。

無線電對講機:二戰中許多國家都是用了無線電對講機,由話筒和無線電發射器組成的,但體積都是偏大,在二戰末期,美國率先使用小型無線電對講機(體積是後來大哥大的一倍),戰後繼續簡化,就是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對講機。

原子彈:美國投放到日本的原子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戰爭結束的進程。人們也在這次戰爭中認識到了核能的重要性,轉而運用到民用,這就使核電站得以出現。

導彈技術:到了戰爭後期,德國為了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更好的戰爭效果就對英國發射了V2導彈,出現了超視距的戰爭。戰爭結束後,美蘇等國家都或多或少得到了當時德國的導彈技術,之後導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我們現在使用的一些科技產品有很多原始技術就是來源於那個時代。


豬小妹的超級奶爸


二戰時期德國潛艇部隊在戰爭後半段可謂是所向披靡,打的英軍根本換不了手,盟軍平均每天都要被德國的潛艇部隊擊毀多架和戰艦,而盟軍根本無法摸到德軍潛艇艦隊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之一是情報無法破譯。

兩軍交戰,情報往往決定這百萬大軍的存亡,這時候能否截獲並破譯敵軍用密碼鎖發送的情報,變得至關重要,當時的英軍獲取德軍的軍事情報密碼後,多位情報密碼專家用盡渾身解數,也無法破譯德軍的密碼,這套ENIGMA可謂是引起了二戰之外的另一場看不見的戰爭、一個對智商超高挑戰的戰爭:密碼戰爭,那麼,德國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原來,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發明了一種命名為ENIGMA的編碼機,原本是用於其他行業,但是,希特勒將這部編碼機用到了軍事領域,並且改變了內部的接線,批量生產,編譯出這套讓全世界都頭疼的密碼就是。當時德國一共在軍方配置了30000臺ENIGMA編碼機,這種編碼機在當時的幾十年裡都被稱為是有史以來最可靠的加密系統之一。 有了準確且敵軍無法破譯的情報,德軍完全切斷了英國在大西洋上的商路,商船可謂是見到一艘就擊毀一艘,嚴寒的冬天,被切斷了商路的英國的日子可想知。

然而突然有一天,一份數據統計報告顯示,英國的商船和盟軍戰艦損失比例直線下降,德軍情報中的英軍商船隊伍,並沒有按照情報所述,出現在目標海域,也就是說,這謝商船在大西洋海面上,消失了….. 原來,當時的盟軍中,有一個叫阿蘭·圖靈的人,也就是今天那我們口中的‘計算機科學之父’,當時年紀27歲的圖靈,發明的圖靈機,破譯了讓德軍在海上橫行無忌的ENIGMA編碼機,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圖靈,二戰或許會延後兩年結束,盟軍也未必會勝利。

當時的圖靈機,就被譽為現在計算機的前身,要知道,ENIGMA密碼之所以能讓德國獲得壓倒性的優勢,起內部有著十分複雜的運算,德國當時宣稱世界上根本無人可以破譯ENIGMA。然而,當阿蘭·圖靈提出了圖靈機設想,之後利用圖靈機破譯了德軍的密碼,使盟軍逐漸的開始有實力去反攻,大西洋上不再是德國人的天下了。

後來,現代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提出的計算機結構,與圖靈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且馮·諾依曼也承認是收到圖靈機的啟發。



而計算機對當代社會的影響,應該毋庸置疑了吧!


歡樂麻辣燙


其實戰爭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人類的科學發展,我就列舉幾個二戰中改變人類的武器。

核武器稱為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是具有大規模毀傷破壞效應的武器,該武器利用能自持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時釋放的巨大能量,產生爆炸作用。在二戰中被美軍使用,用於對日作戰。



噴氣戰鬥機是採用螺旋槳發動機的活塞式戰鬥機的更快速版本,它是靠空氣和煤油燃燒後所產生的大量高溫高壓氣體,向後噴射而推動飛機前進的。

世界第一架噴氣戰鬥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噴氣戰鬥機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鬥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鬥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鬥機。Me-262首次試飛在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鬥機要快得多。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鬥機投入使用。儘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但它已不能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

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衝角度跟蹤、脈衝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衝壓縮的高分辨率、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導彈是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出現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首先在實戰中使用了 V-1 和 V-2 導彈,從歐洲西岸隔海轟炸英國。V-1 是一種亞音速的無人駕駛武器,射程 300 多公里,很容易用殲擊機及其他防空措施來對付。V-2 是最大射程約 320 公里的液體導彈,由於可靠性差及彈著點的散佈度太大,對英國只起到騷擾的作用,作戰效果不大。但 V-2 導彈對以後導彈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


德意志小兵兵


如果真的要細數曾經為二戰所服務的,又深刻地改變了這個世界面貌的科學技術,那可真的是數都數不清,你甚至無法拿十個指頭掰出來。從噴氣式發動機到液體燃料發動機、從導彈火箭到核武器與核能、從雷達到電子計算機、從碼分多址再到青黴素......毫無疑問,這些技術不僅無一例外地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同時也成為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頭部隊,為之後冷戰期間的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不可磨滅地基礎。

而為何在二戰期間,會出現這樣一股規模巨大,影響最廣的科技革新呢?除了戰爭的推動因素之外,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期的第二次物理學革命無疑是最能夠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的。以愛因斯坦、普朗克等人為首的一大批物理學家,提出和建立了以相對論和量子物理這兩大科學理論為基礎,此外還包含原子物理、光量子理論與粒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天體物理和核子物理等一系列科學理論的,用以取代牛頓經典物理學的現代物理學;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尤其是在航天航空領域和核能領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原子能/核能

要說到最為深刻地改變了世界面貌,併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服務的科學技術,首先就不得不提原子能技術。在1945年8月6日與1945年8月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兩大城市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用以逼迫日本天皇裕仁投降;這是人類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戰爭中動用戰略性核武器。而核武器的發明則使人類擁有了足以毀滅自己本身的能力,而隨著其他國家相繼掌握核武器,任何兩個有核國家之間的大戰都有可能導致全人類的覆滅,因此各國在此之後都不敢輕舉妄動,核武器在客觀上實際是促進了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在戰爭結束後,美國人對原子能技術的發展也由軍事領域擴展到了民用領域;隨著杜魯門簽署《1946年原子能法令》,美國也在1942年12月所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的基礎上,展開了對民用核能領域的研究,最終於1951年建成了人類第一座核電站。之後蘇聯緊接著於1954年也建造了自己的核電站。最初的第一、二代核電站的功率不僅小,僅有幾萬千瓦左右,而且非常不安全(參考美國三里島和蘇聯切爾諾貝利);不過隨著第三、四代核電技術的發展,最新的四代核電站的發電功率不僅達到了二十萬千瓦左右、而且安全性和穩定性較以往有著顯著提高。雖然目前針對核廢料問題仍然沒有非常好的解決方法,但從長遠來看,核能必將在未來取代其他能源,成為新的主要能量來源之一。

液體燃料火箭/導彈

既然提到原子彈,那就不得不提到導彈的先祖——V2液體燃料發動機火箭了。液體燃料火箭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為了彌補納粹空軍沒有大規模裝備戰略轟炸機的缺陷,而研發的一種一次性地、能夠遠程攻擊英國本土的武器。這一技術不僅深刻地改變了日後的戰爭走向和戰爭理論,使各國快速遠程打擊敵人後方和有生力量成為了可能,而且還為日後的外層空間探測奠定了技術基礎;從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尼克1號再到探索者十一號、從加加林進入太空再到阿姆斯特朗登月、從聯盟號宇宙飛船再到國際空間站;這些航空器能夠成功上天,是離不開液體燃料引擎火箭的技術支持的。儘管第二、第三代運載火箭和最初的V2火箭之間的技術差距已經非常巨大,但是若沒有最初的V2火箭,那麼後面這些運載火箭和中程、遠程導彈也將遙遙無期,更不可能出現外層空間探測的壯舉了。

噴氣式發動機

儘管噴氣式發動機的歷史早在一戰時期就有了,但是成熟應用和實戰應用卻是在二戰期間;雖然真正意義上的噴氣式發動機最早誕生於英國,但是最早試飛成功的噴氣式飛機卻誕生於德國,其型號為亨克爾178,之後德國又發展出了更為成熟的梅塞施密特262,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e-262;德國在不久後又發展出了“彗星”式火箭發動機戰鬥機;而英國也於1941年成功的試飛了“流星”式噴氣式戰鬥機。

在戰後,作為能夠突破活塞式螺旋槳發動機最大速度和效率的發動機,噴氣式飛機也隨之開始廣泛地裝備於各國空軍;不久後便擴展到了民用航空中。之後美蘇兩國更是在其噴氣式發動機的基礎上,研製了擁有超音速能力的噴氣式發動機,在推廣到民用航空領域後便出現了能夠兩三個小時從英國飛到美國的“協和號”客機;雖然最後協和號客機最後因安全隱患太高而退役,被安全性高但速度要相對更慢的客機取代,但是噴氣式飛機也依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遠程出行的方式,大大拉近了世界之間的據離。

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的第一次登場是在二戰末期,初代計算機叫做埃尼阿克,最初是美國政府用來計算炮彈彈道的設備,後來則發展為輔助美國軍隊進行作戰,為美軍計算和分析戰爭數據,並控制核武庫的一整套系統。再後來出於可能的核大戰的威脅,美國政府需要一個隱秘空間進行秘密聯絡和會晤的東西,於是因特網也隨之出現。在整個冷戰期間,因特網都只是美國軍隊首腦用於進行必要的緊急會晤和政府部門為了方便管理而存在的一個東西;真正的民用意義上的互聯網實際上始於1991年。

而經過幾代發展,電子計算機也發展出了幾大分支,有用於科學研究的超級計算機、有用於辦公互聯上網的“電腦”、同時還有和當時的手持無線電話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電子設備。計算機的出現,使人們能夠很快計算出遠超出人腦能力的複雜計算用以科研。在客觀上,對數學、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之後的衍生產品互聯網以及物聯網,更是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