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支援邊疆:內蒙古小山村春意濃“家門口經濟”煥生機

<article>

中新網通遼3月24日電 題:首都支援邊疆:內蒙古小山村春意濃“家門口經濟”煥生機

作者 王鳴遠

24日一早,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的一家扶貧車間內,工人們正有序地加工服裝。捲袖口、折衣兜……一個個簡單的流水線工作,讓貧困戶在家門口有了工作和收入。

“我們一家三口人都在製衣廠打工,收入啥的特別好,最主要的是離家挺近。”奈曼旗八仙筒鎮貧困戶席寶龍告訴記者。

席寶龍所在的明瑞製衣廠是京蒙扶貧項目“扶貧車間”之一,北京市通州區注入450萬元資金,為奈曼旗八仙筒鎮100多名農戶提供了就業平臺。

記者瞭解到,在內蒙古“十三五”規劃中,扶貧要積極圍繞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生態補償、農牧民持續增收,實現農牧民脫貧致富的總目標。2020年隨著四子王旗、太僕寺旗、庫倫旗、鄂倫春自治旗等20個國家級貧困旗縣正式退出貧困旗縣序列,內蒙古31個國貧旗縣全部“摘帽”。

在內蒙古的扶貧路上,京蒙協作扶貧是獨具特色的扶貧方式,北京各級財政通過向內蒙古撥款援助、開通農產品銷售綠色通道、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等方式幫助內蒙古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離扶貧車間不遠的奈曼旗土城子鄉,這裡冬儲的土豆和小米等農產品正有序打包,如今它們的銷售市場在北京。

“我們的‘土玩意’能賣到北京去,過去想都不敢想,而京蒙扶貧協作,為我們搭建了進入北京市場的綠色通道。”土城子鄉土城子村黨支部書記潘明德感慨道。

潘明德“曬”了一組數據:2019年土城子鄉先後銷售了土豆和小米等農產品,單小米一項,村集體經濟增加了10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以上。

記者瞭解到,依託“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通過京蒙兩地合作,讓土城子村的脫貧戶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用小中心架起貧困戶就業的“大橋樑”。

“這已經是我來北京打工的第三個年頭了,受疫情影響,我一直憋在家裡,不知道怎麼回公司,聽說有了返崗專列來接我們,我們特別高興。”科爾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鎮北烏日格吐嘎查貧困戶孟香寶近日藉助“返崗專列”,回到了北京的工作崗位。

記者從通遼市扶貧開發辦瞭解到,2019年8月通遼科爾沁左翼中旗與北京市順義區掛牌成立了駐京服務中心,選派專人專班入駐中心,專職負責為進京務工人員提供崗位介紹、技能培訓、就業援助、勞務關係協調等工作。

“駐村書記扶貧又扶智,貧困縣自力更生,檔案盒撐起脫貧夢。”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白音特拉村貧困戶霍秀梅開心地告訴記者。

“白音特拉村同全國大部分農村一樣,強壯勞動力越來越少,留在村裡的很大一部分農民年老體弱,已經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了,但是他們還能從事一些簡單省力的工作。開辦手工檔案盒廠投資少、風險低,村民經過簡單培訓即可上手。”白音特拉村駐村書記王華介紹說。

據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發佈消息稱,2019年,北京各級財政向內蒙古撥付援助資金15.33億元,同比增長26.5%,市級援助資金支持的343個項目完工335個,帶動14.5萬名貧困人口增收。(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