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無論是看小說還是看電視劇,絕大多數人看到諸葛亮借東風,孫劉聯軍火燒赤壁,曹操八十三萬人馬死傷殆盡,曹操被燻得面目黧黑,總是忍不住高聲喝彩。

這並不奇怪,因為受尊劉貶曹的《三國演義》影響,奸詐的曹操、長厚的劉備、睿智的諸葛亮、忠義的關羽、勇猛的張飛、帥氣的趙雲,這些人物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但是我們細看後漢三國正史,就會發現事情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赤壁戰與和,其實是精緻利己主義與忠君思想的一次碰撞,此戰中只見私心,不見大義,孫權和劉備打敗了曹操,也是幫了曹操。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赤壁之戰中,誰是正義的一方?這要先看參戰三方的身份

這個問題,百分之九十的人會回答:當然是劉備劉皇叔了,他的盟友孫權孫仲謀乃至周瑜周公瑾魯肅魯子敬,雖然人品和能力都差了一些,但是比篡漢奸賊白臉曹操強多了。

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可不可以說曹操是在行使自己的職權代天子征伐?可不可以說劉備孫權是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赤壁之戰中,誰是正義的一方?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想要看參戰三方的身份。

赤壁之戰發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這一年曹操在出徵前剛剛升任大漢丞相:“十三年春正月,公(曹操,下同)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曹操六月拜相嗎,七月出徵,八月劉表病死,九月劉琮投降,然後是曹操攻取新野,劉備奔走夏口,戰爭進入短暫的僵持階段。就是這段僵持時間,給了劉備與孫權結盟的機會。

曹操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拿下劉備,是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益州牧劉璋始受徵役,遣兵給軍。”

作為大漢丞相,曹操進駐荊州之後,首先要安撫地方百姓,改組荊州管理機構。曹操的做法,給益州牧劉璋吃了定心丸,所以才表示服從大漢朝廷管理,並以朝廷地方官的身份,開始為曹操消滅割據勢力提供幫助。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這時候佔據夏口的劉備,身份是很尷尬的,因為他已經被大漢朝廷免職了。

劉備經常自稱或被人尊稱“左將軍、劉豫州”,但到了建安十三年,這兩個職位早就不被朝廷承認了——建安五年,曹操就宣佈劉備為叛軍並將其徹底擊潰:“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禽關羽以歸。”

讀者諸君請注意,曹操擊潰劉備,不是“盡降其眾”而是“盡收其眾”,那是因為劉備帶領的部隊,本身就是漢朝正規軍。當然,您也可以說他們是“曹軍”,這些人不是投降而是歸建。

劉備也知道這些部隊只聽曹操而不聽自己的,所以他一聽曹操來了,馬上脫離部隊隻身出逃:“候騎卒(偵察兵)至,言曹公自來。備大驚,然猶未信。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見麾旌,便棄眾而走。”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劉備這一舉動是很明智的,如果他不急早開溜,曹操一聲令下,大家一擁齊上,劉備想跑也跑不掉了。

從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年,劉備的“左將軍豫州牧”已經失去了合法性,赤壁之戰前,劉備就是寄人籬下而且沒有得到正式任命的“新野縣令”。

劉備實際掌控的地盤和軍隊少得可憐,孫權比他強一些,因為孫權還是大漢朝廷命官。

咱們別信什麼喬國老吳國太的稱呼,因為當年根本就不會有這兩個稱呼,其中原因很簡單——建安十三年沒有吳國,也沒有吳侯,孫權的身份是大漢朝廷任命的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這樣看來,赤壁之戰,實際是大漢丞相曹操代天子劉協征伐,跟割據軍閥劉備孫權發生了軍事衝突。

這次戰役,荊州地方勢力如蒯越、蔡瑁等人是站在曹操一方的,益州劉璋也對曹操提供了支持。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赤壁之戰前的主戰派與主和派:他們的態度耐人尋味

在演義小說裡,是抗曹還是降曹,江東孫權集團是有過激烈爭論的,以張昭為首的文官集團是極力主張服從朝廷管理,不要發生戰爭,而主戰派其實只有魯肅自己——當時周瑜並不在孫權大本營。

正史中並不是文官主和武將主戰:第一,魯肅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將,他只是個客卿,張昭也不是純粹的文官(當時就沒有純粹的文官),他的職務是長史、撫軍中郎將;第二,武將們也沒有積極主戰,這一點咱們馬上要說。

《三國志》記載:“權得曹公欲東之問(消息),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這個“諸將”,包括撫軍中郎將張昭,當然也包括程普黃蓋甘寧(太史慈已於建安十三年病逝)。這就是說,東吳諸將也是主和的,他們主和的原因很簡單:關羽降曹,官封偏將軍爵授漢壽亭侯,而大家在雜號討虜將軍的麾下,是很難得到高級官階和軍銜的。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因為是地方勢力,所以大家的身份都很尷尬,赤壁之戰前,魯肅是臨時任命的贊軍校尉,赤壁之戰後,周瑜才當上偏將軍。所謂“大都督”,不過是自嗨的稱號,這個稱號不是正式職務,說不好聽一點,就是暫時管軍的臨時工。

主和派是除了魯肅之外的所有人,帶頭主和的張昭,也絕非貪生怕死,這一點在《三國志》中有明確記載:“昭容貌矜嚴,有威風,每朝見,辭氣壯厲,義形於色。”連孫權也說張昭性格剛烈,“孤與張公言,不敢妄也”。

張昭主和,當然不是貪生怕死,而是不想因為孫權的個人私慾而把江東百姓拖入戰火,而且張昭對大漢朝廷的服從,是一以貫之的:“策臨亡,以弟權託昭,昭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下移屬城,中外將校,各令奉職。”

張昭心存漢室,當然不願意與丞相曹操帶領的朝廷軍隊對抗,所謂諸將之言,應該是代表了江東絕大多數人的心聲:“曹公豺虎也,然託(託)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在當時的絕大多數人眼裡,曹操代表的是大漢天子劉協,打曹操就是打皇帝,就是造反。

但是魯肅不這麼看,因為他從來就沒把大漢天子放在眼裡,對大漢朝廷也沒有半點忠心,他早就有了不臣之心,並且向孫權獻計:“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如何曹操說了這樣的話,後世文人肯定要大加撻伐,可是魯肅這樣說了,居然沒有招來一句指責,而且被演義小說描寫成了有點爛忠厚沒用的老好人。

張昭主和,是為了避免江東生靈塗炭,也是不想揹負背叛朝廷的罪名;魯肅主戰,是想讓孫權割據一方,進而推翻大漢朝廷,自己登上皇帝寶座。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孫權參戰,只為一己之私,跟公理大義無關

孫權一開始是不想打仗的,因為他心裡也沒譜:如果打敗了,就會變成被曹操攆著跑的劉備,如果交出權力服從朝廷分配,也能得到一個不小的官職,起碼要比小孩子劉琮官大——劉琮蔡瑁並沒有被曹操殺掉,蒯越還當上了大漢朝廷九卿之一的光祿勳。

孫權在戰與和之間徘徊,魯肅的一番說辭,完全是從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

這句話仔細分析,就是已經得到孫權信任的魯肅不想從頭再來,而曹操也沒有許諾給孫權一個好位置,所以這兩個人一拍即合,這才下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

魯肅在賭,孫權也在賭,他們的賭資,就是江東百姓的性命。

如果賭贏了,孫權可以繼續割據一方並有機會問鼎中原建號稱帝;如果賭贏了,魯肅也可以成為從龍之臣開國元勳:“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徵肅,始當顯耳。”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如果賭輸了,或者打成平手有怎麼樣呢?這一點孫權和魯肅肯定也都考慮到了:最壞的結果,也就是把江東打爛,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他們手裡有兵,並不愁沒地方可去,也不愁沒東西可吃,艱難時刻,他們可以學劉備,“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孫權和魯肅的出發點和目標是一致的,也就是不做漢臣而問鼎天下,要是站在可觀角度來看,他們就是貨真價實的亂臣賊子,也就是有預謀有行動的漢賊。

所以我們可以說,孫權參戰,完全是為了一己之私,跟公理大義無關,更不是出於對大漢朝廷的忠心。

曹操打著大漢朝廷的旗號,要求割據軍閥服從調遣,傷害了孫權的既得利益,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如果曹操當時低調一點,像對袁紹那樣(把自己的大將軍之位拱手相贈),也許諾給孫權一個車騎將軍驃騎將軍級別的高官,而不是威脅“與將軍會獵於吳”,那麼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赤壁之戰後,孫權跟劉備互相吹喇叭抬轎子:“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看見了吧,大家打來打去,就是為了地盤和官帽:誰收取他們的地盤,就跟誰拼命;朝廷不給官帽,就自己做一個戴上。

這種根本不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裡的自我任命,在赤壁之戰後成了常態:“璋(劉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鎮西大將軍,領益州牧。”

軍閥們搶地盤,搶到地盤後割據稱雄,鑄造大錢當百、大錢五百、大錢當千,瘋狂搜刮民脂民膏,如果說這裡有家國情懷,那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曹操的忠君思想與膨脹慾望:劉備孫權打敗了曹操,也成就了曹操

曹操想消滅割據勢力一統天下,劉備孫權想割據一方建號稱王,赤壁之戰,實際是利己主義與

曹操曾經是個好人,也曾經是一位忠臣,從悲天憫人願做忠臣良將,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願做周文王,曹操的心路歷程,其實也是一場利己主義與忠君思想的碰撞。

曹操的詩作,頗有悲涼之概,那是因為他又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曹操之詩,絕大多數人都會背幾首,這裡就不贅述了,咱們要說的,是曹操怎麼從忠心耿耿到野心膨脹的。

曹操的《述志令》(《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有這麼一句:“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曹操的兒子曹彰,理想也是“為衛(青)、霍(去病),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

曹彰能有此抱負,當然是曹操言傳身教的結果。

要是一切都按照曹操的設想發展下去,曹彰是完全可以稱為衛青霍去病的,因為在曹操的運作下,曹彰真的成了大漢天子劉協的舅哥。

但是曹操想做周公,曹彰想做衛霍,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孫權和劉備都不願意他們達成所願,所以我們很難說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是打敗了曹操,還是成就了曹操。

曹操之所以能夠一手遮天,就是因為在朝廷中沒有強力的反對派:曹植等人坐而論道在行,治國平天下無能;劉備這個漢室宗親只想跑出去建立自己的勢力,並不像留在朝廷輔佐皇帝;孫權一心自己當皇帝,更不會去給劉協磕頭。

我們翻看曹操麾下將領的職務和軍銜,就會發現一個問題:諸曹夏侯乃至五子良將,個人能力超強,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校尉、中郎將、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其爵位,也絕大多數僅僅是亭侯。

比如我們熟知的名將典韋,到死也沒當上將軍,曹營第一將夏侯惇爵位最高,是高安鄉侯,但軍職僅僅是雜號伏波將軍。

曹營謀臣武將大面積升官,是在赤壁之戰後,比如於禁就在戰後升任了左將軍。

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戰後大舉封官加祿,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前面咱們已經說過了,劉備孫權互相吹喇叭抬轎子,都當上了“州牧”,而原先跟孫權平級的諸曹夏侯五子良將,卻還都是雜號將軍(禁為虎威;進,折衝;遼,蕩寇將軍)。

想讓馬兒跑,就得給馬兒吃草。想讓諸曹夏侯五子良將賣命,不給官爵封邑是不行的,如果一直像項羽一樣小氣,那麼大家可能就要跑到劉備孫權那裡去了。

這時候利己主義與忠君思想的碰撞,在曹操集團內部,就已經十分激烈了:謀士和將軍們希望曹操官爵一升再升,自己也好跟著水漲船高,如果曹操代漢稱帝,那麼麾下就可以封侯拜相建牙開府。

這時候的曹操,思想也不可能不發生轉變:荀彧的地位不斷提升,已經不太聽自己的話了,崔琰也經常背後說怪話,一個孔融被殺掉,還有數不清的孔融蠢蠢欲動。為了保全曹家性命,曹操也開始雙線並行以求自保:其一、與大漢天子聯姻,自己當國丈,兒子們當國舅,如果親外孫繼位,那就皆大歡喜;其二、團結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捐所典兵眾(交出兵權),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讓赤壁之戰後的曹操還“毫不利己專門利國”,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即使曹操想急流勇退,也完全沒了可能:部下不想失去靠山,政敵不肯放棄追殺,曹操自己也不想冒險。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結語:赤壁戰與和,是利己主義與忠君思想的碰撞,只見私心,無關大義

赤壁之戰,實際是大漢朝廷與割據軍閥之間,利己主義與忠君思想的一次激烈碰撞。交戰的雙方三股勢力,誰也不代表正義,如果一定要找出正義的一方,曹操或許勉強滿足條件。

要是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打敗了曹操,也是幫了曹操——養寇自重,曹操是飼養員,劉備孫權就是被豢養的賊寇。

如果沒有赤壁之戰,而是劉備逃竄孫權歸順,那麼朝廷局面就會一片大好:劉璋張魯都不是強硬的割據分子,只要給的待遇足夠好,他們並不會拒絕入朝為官。比如那個馬騰,也在韓遂軍事壓力下,入朝當了九卿之一的衛尉。

如果沒有赤壁之戰後形成的三足鼎立,那麼曹操這個大漢丞相,可能就真要變成文職官員了,如果其他人當了大將軍大司馬或尚書令御史大夫,就可以與曹操分庭抗禮——即使這個人曾經是曹操的部下或親族,在權利面前,也會發生轉變。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在歷史上,為了權利而父子相殺骨肉相殘的事情不勝枚舉,如果在天下太平之際,也沒有原曹營文臣武將挑戰曹操的權威,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但是有劉備孫權割據一方,就給了曹操團結內部的助力,也給了曹操擁兵自重的理由,各懷心腹事的朝中重臣,也需要曹操來征討四方——真滅了曹操,萬一孫權變成了董卓,那可咋整?

所來說去,曹操劉備孫權,都是為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既得利益而戰。這時候的曹操,可能已經不在乎這一戰是否會把荊州和江東打爛,也不關心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問題,說曹操窮兵黷武挑起站端,似乎也不完全客觀:面對不服從大漢朝廷管理的割據軍閥劉表孫權,丞相曹操可以坐視不理嗎?除了大舉征伐,曹操就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軍閥割據的問題嗎?

這個問題,曹操是回答不了的,可能後世史學家也難以回答。這時候就要各位看官發表高見了:在赤壁之戰中,曹操劉備孫權,哪一方能代表正義?是大漢丞相曹操、漢室宗親劉備,還是想建號稱帝的孫權?張昭主和魯肅主戰,誰是君子誰是小人?



各位看官,喜歡歷史的麻煩記得點贊關注轉發哦~


赤壁之戰,劉備孫權是打敗了曹操,還是幫了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