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脫離天京單幹失敗後,錯在哪裡?

z犁心


石達開出走是天平天國運動的一個大事件,使得原本有利的形勢在此急轉直下。是繼太平天國內訌之後,對太平天國力量的又一次巨大的削弱。石達開分裂了太平天國的革命隊伍,失去了人心支持。

石達開為什麼出走

太平軍佔領金陵後,產生了輕敵思想和享樂主義。更要命的,最高領導集團內部又發生了內訌。東王楊秀清獨攬軍政大權,使得洪秀全和楊秀清之間、楊秀清和韋昌輝、石達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因此,在1856年,韋昌輝在洪秀全的支持下,動手殺掉楊秀清及其家屬,不久後又對楊秀清展開清洗。等到石達開返回天京(今南京)後,責備韋昌輝殺人太多。就是因為這句話,引得韋昌輝又想對石達開動手。

提前得知消息的石達開連夜逃走,但其家人卻被韋昌輝無情殺害。逃走的石達開調集軍隊北上,要回天京誅殺韋昌輝。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洪秀全趁機殺掉韋昌輝,石達開被召回天京輔政。

到了此時,太平天國起義五王之中,只剩下了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達開。因此,石達開輔政,受到了從上到下的擁護。但經歷過楊秀清、韋昌輝事件後,洪秀全開始對其他人分外忌憚,做出了過激反應。

洪秀全雖然名義上讓石達開輔政,但實際權力卻掌握在洪氏家族中。洪秀全大哥被封為安王,洪秀全二哥被封為福王。兩人不僅對石達開形成牽制,最後還想加害石達開。出於無奈,石達開只好離開天京。

石達開出走後的戰略路線

石達開離開天京後,回到了他江西的根據地。在這裡,石達開召集舊屬,向東攻擊浙江、福建。此時的石達開,在兵力上是比清軍佔優勢的。在到達位於安徽、湖南、廣東交界的南安(今安徽大餘)後,石達開決定脫離天京周圍而西入四川。

為此,石達開部進入湖南,但在寶慶(今邵陽)受到嚴重挫折。寶慶之戰是石達開出走後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戰鬥,但最後卻徒勞無功。也因為石達開沒有及時脫離戰鬥,使得清軍有了集結的時間,太平軍西入四川的道路被堵塞。無奈之下,石達開只好率軍南走廣西,迂迴前進。

石達開錯失入川最好時機,到達廣西后,因為部隊供給無法維持,其部隊發生極大分化,許多部將又率領隊伍趕回天京。此時的石達開,手下僅剩萬餘兵力,形勢已經變得不容樂觀。

好在大敗進攻的清軍後,石達開收編了三四萬兵力,暫時緩解了自己的危機。石達開決定,再入湖南,從而達到進入四川的目的。

但清廷對此十分重視,集結各路大軍對石達開進行圍追堵截,石達開在四川一直站不住腳。當石達開準備渡過大渡河時,受到清軍強力狙擊。此時,土司王應元也被清軍買通,負責阻擋石達開部的前進。

石達開渡河不成,糧草短缺,部隊甚至不得不殺馬果腹,後來更是隻能吃樹根填報肚子。清軍利用炮火的轟擊,使得石達開部損失慘重。最終,石達開部只剩下幾千人。

此時的石達開部,已經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出於對清軍的幻想,石達開決心投降清軍,藉此保住手下幾千人的性命。與清軍商議好之後,石達開帶著自己幼子前去清軍營寨投降,誰知清軍立刻把石達開五花大綁,且對石達開剩餘部眾殘忍殺害。後來,石達開亦在成都被殺害。

至此,脫離天京的石達開部,已經完全失敗。在整個過程中,原本取得許多勝仗的石達開,是犯了許多錯誤的,這才導致了他最終悲慘的結果。

石達開失敗的錯誤有哪些

石達開先後被韋昌輝、洪秀全哥哥以性命相威脅,從而不得不出走天京,是受到了普遍同情的。雖然石達開出走後仍保持反清的方向不變,但卻也逐漸脫離了天京的領導,實際上是另搞一套,極大地分化了太平天國的力量。石達開犯下的錯誤,歸納如下。

第一,脫離天京的石達開,政治上犯了分裂主義錯誤。此時的湘軍,已經從西面圍攻江西九江,威脅臨江,李秀成部的軍事壓力非常大。在石達開離開後,洪秀全曾將一道“義王”金牌送給石達開,以爭取他再次迴天京輔政。

趁此機會,石達開即使不迴天京,亦可以幫助李秀成協同對付湘軍,或者獨自率軍打擊圍困九江的清軍,以解除清軍在長江上游對天京的軍事威脅。但石達開並沒有如此做,他反而回到江西后,東擊浙江、福建,和天京的軍事行動毫無戰略協同,可以說是單獨行動。這樣的戰略選擇,也最終註定了石達開失敗的結局。

第二,軍事上,石達開隨意丟棄了自己的根據地,導致沒有後勤支持。石達開脫離天京後,不僅軍事行動上沒有和天京形成聯動,反而隨意丟棄了自己的軍事根據地。這是一個非常要命的決定,糧草、武器都無法穩定提供,埋下了部隊分化的隱患。

沒有穩定的後勤供應,石達開部成為一支流寇,一旦遇到攻堅受挫,便立馬陷入被動的局面。這種情況,在廣西沒有糧草支應及大渡河受挫時,最為明顯。在西行路上,原本是常勝將軍的石達開,卻沒有打過幾個打勝仗,且一直處在被動地位,最終被俘殺害,缺少後勤供應是一大原因。

第三,石達開未能隨機應變,決策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觀性。四川固然是割據的好地方,但卻和石達開遠隔千里,況且中間還隔著湖南、湖北。尤其是湖南,更是湘軍的老巢,遇到的阻力肯定是巨大的。

而在寶慶之戰中,石達開本可快速通過,而不應該抱著打下寶慶的念頭。石達開部被牢牢拖在寶慶,給了清軍調兵堵截的時間,使得太平軍錯失了進入四川的寶貴時機。

綜上所述,石達開脫離天京單幹後,政治上犯了分裂主意錯誤,脫離了以天京為中心的軍事鬥爭。也使得部下有樣學樣,不斷脫離石達開的領導。

在軍事上,石達開犯了丟棄根據地的錯誤,使得後勤無法正常保證,埋下了部隊分裂以及被圍困的隱患。

在戰術選擇上,石達開則犯了盲目性和主觀性的錯誤,未能根據現實情況審時度勢,而是鑽了非要到達四川腹地的牛角尖。如果石達開能適時放棄進入四川的方案,及時修訂預定方案中的錯誤,未必會落到被殺的悽慘結局。


飛熊說歷史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合朝推薦石達開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卻忌憚石達開的聲望才能,雖迫於民意命他提理朝政,卻不肯授予他“軍師”的地位和實權,只封他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義王”,局勢稍見好轉後,又對他產生謀害之意。為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被迫逃出天京,前往安慶。


1857年9月,洪秀全迫於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天京,石達開上奏表示不會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並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太平天國作戰,洪秀全詔準了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認石達開此後的作戰是太平天國的遠征活動。

此後,石達開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臨江、吉安,擁戴他的安徽太平軍將領大都留守安徽。因沒有水師,無法渡過贛江,救援行動失敗,石達開又於次年進軍浙江,並聯合國宗楊輔清進軍福建,欲開闢浙閩根據地,與天京根據地連成一體。


浙江是江浙皖清軍的主要餉源,為阻止石達開攻浙,清廷急調各路兵馬增援,最終不得不命丁憂在籍的曾國藩重任湘軍統帥,領兵入浙。太平軍在浙江取得許多勝利,但江西建昌、撫州失守後,入浙部隊失去了後方,協同作戰的楊輔清又在被天王封為“木天義”後從福建撤軍,為免四面受敵,石達開決定放棄攻浙,撤往福建,後又轉戰到江西。石達開建立浙閩根據地的努力以失敗告終,但牽制了大量清軍,為太平軍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等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是冬,石達開經與部將會商,決定進攻湖南,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並伺機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達開自江西起兵入湘,發動“寶慶會戰”。彼時湘軍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將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


1859年秋,石達開率太平軍數萬人進入廣西,10月首克慶遠府。進入廣西之後,因糧食短缺日益嚴重,部下思鄉情切,石達開不願自立一國、無法滿足部下對高官厚祿的需求等原因,一些部下產生去意,適逢英王陳玉成致書石達開,邀其攻打湖南,配合安慶解圍。

石達開遂因勢利導,於1860年命童容海、彭大順等將率五、六萬有意離去的部眾攻打湖南,回應陳玉成所請,成為人數最多的一支脫離石達開部隊,另有一些部隊因內訌、退路被切斷等原因脫離石達開。這些部隊脫離石達開後,有些成功通過清軍控制區返回天京一帶會合太平軍本部,有些則在半途被清軍打散,並有多名將領死於內訌。其中,彭大順在途中戰死,童容海、吉慶元、朱衣點等與部隊約五萬人在1861年到達江西與忠王李秀成部會合。


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於1862年初經湖北入四川,自此,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石達開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後四進四川,並於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


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後,清軍陸續趕到佈防,太平軍為大渡河暴漲的洪流所阻,多次搶渡不成,“戰守俱窮,進退失據,糧盡食及草根,草盡食及戰馬,兼之瘧痢流行,死亡枕籍。閱時一月,而軍心屹然不動”,令當地人發出“其得士心如此,豈田橫之客所可同日而語哉”的驚歎。

為求生擒石達開,四川總督駱秉章遣使談判,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經雙方談判,由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餘兩千人保留武器隨行,石達開被押往成都,清軍未遵守承諾,兩千官兵戰死。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與部將曾仕和、黃再忠、韋普成著天國衣冠,在成都公堂受審,舉止沉著,陳詞慷慨,“寓堅強於和婉之中”“梟傑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詞色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之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而後從容就義,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


鄜延路節度使李


石達開離開天京是天京事變的延續,天京事變對太平天國的影響超乎想象,不僅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等被殺,還讓翼王石達開離開了天京,這場內訌也最終導致了運動的失敗。

石達開與洪秀全之間的矛盾導致石達開離開了天京

天京事變發生後,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邀請石達開回到天京主持軍政事務,並封石達開為義王給予提理政務的權利。但此時的洪秀全為了節制石達開竟然封了自己的兩個哥哥為王,還處處掣肘石達開。

  • 為防止再次內訌石達開帶兵出走天京

由於洪秀全處處掣肘石達開,造成石達開在天京無法施展才能,為避免矛盾加劇石達開決定離開天京,假如不離開天京很有可能再次出現內訌。1857年6月石達開帶著自己的親信部隊離開了天京,並把自己的部隊開往了安慶集結。

為瀝剖血誠,諄諭眾軍民:自恨無才智,天恩愧荷深。惟矢忠貞志,區區一片心,上可對皇天,下可質古人。去歲遭禍亂,狼狽趕回京,自謂此愚忠,定蒙聖君明。乃事有不然,詔旨降頻仍,重重生疑忌,一筆難盡陳。用是自奮勵,出師再表真,力酬上帝德,勉報主恩仁。  精忠若金石,歷久見真誠。惟期妖滅盡,予志復歸林。為此行諄諭,遍告眾軍民:依然守本分,照舊建功名。或隨本主將,亦足標元勳,一統太平日,各邀天恩榮。

石達開懷著對太平天國的一腔熱血將部隊開往了浙西,只不過在衢州受挫沒有完成攻佔浙江的計劃,雖然他也想回援九江但終究因為戰役的失敗而未能實現。

  • 流亡作戰沒有根據地致使軍心離散

石達開離開太平天國主場後,清軍就對石達開部進行了圍追堵截切斷了石達開同太平天國的聯繫,而缺乏根據地的石達開屢戰屢敗,造成了部隊的軍心離散。

此時的洪秀全卻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權謀,極力的拉攏石達開的部將,尤其是楊輔清的脫離致使石達開奪取福建的計劃落空。

石達開部將的脫離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由於石達開不願意脫離太平天國自立,導致很多追隨石達開的人都回歸了天國。洪秀全在天京也不停的發佈詔書給予高官厚祿,加之石達開四處流竄沒有根據地讓很多將領有了迴歸之心,而石達開又“來者不強,去者不留”的態度也導致大批的將領離開。

  • 洪秀全重新封五軍主將剝奪了石達開的軍事指揮權

石達開在出走天京時還是通軍主將,憑藉這個身份他可以調動指揮大部分的太平軍,到了1858年洪秀全重新封了五軍主將,給了石達開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公忠又副軍師這個可有可無的封號,從此以後石達開在太平軍中失去了軍事指揮的權利。

1860年太平軍再次攻破江南江北大營,而追隨石達開的大批將領又迴歸了太平天國,這讓洪秀全深感石達開已經無用,此時的石達開也是陷入了絕對的困境。

  • 回到廣西再入四川是個錯誤的決策

翼王回到廣西后本應該利用廣西良好的群眾基礎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但這些老廣西回到老家後軍心懈怠產生了離開軍隊回家的念頭導致軍心進一步渙散。

離開廣西后他執意進入四川,此時的四川總督駱秉章已經將四川境內的匪患剿滅等待著石達開的到來,四川山路崎嶇本不利於大兵團的作戰加上大渡河水猛漲讓石達開的部隊陷入了絕境,1863年石達開在大渡河畔兵敗被俘慘遭殺害。

結語

石達開離開天京並沒有錯,他既沒有兵變也沒有反叛一直打著太平軍的旗號繼續戰鬥就很值得肯定,只不過他不肯自立又缺乏根據地思想導致部將脫離軍心渙散,本來實力有限還執意去攻打四川也只能說錯誤的決策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


秋雨魯北說歷史


石達開是個將才,可惜不得其主。石達開與清軍作戰勝多敗少,但是在大渡河卻經不起一敗。就像項羽打仗總是勝利,很少失敗,但是隻敗一次就完蛋了。劉邦打仗總是失敗,很少成功,但是他每次失敗了之後還能捲土重來,最終通過一場勝利打敗項羽。

劉邦為什麼能從失敗中快速恢復而項羽不行呢?因為劉邦有個蕭何,劉邦出去打仗的時候,蕭何總是在大本營保證足兵足食。一旦劉邦失敗了,回到大本營,蕭何已經幫他準備好重來的資本。項羽就不行了,他只靠自己的個人能力,有個亞父范增還被他趕走了。

石達開離開了天京也是一樣。石達開沒有了根據地,沒有了後援。他也一直想找個根據地,跑到了四川,順利渡過大渡河的話,他可能還真有希望。四川歷來好割據,一旦石達開得到成都平原,藉助成都平原的富饒和蜀道的艱難足以割據一方。

然而有了割據的基礎並不是全部,他還得有蕭何這樣的人才。我認為石達開沒有這樣的人才幫助他,因為石達開是個厲害的將才不錯。但是他不是那種擅長籠絡人心的帥才,所以他的失敗歸根結底是因為不得其主。如果這個好的將才放在漢高祖手下,光武帝手下,唐太宗手下,可能都會是千古流傳的一代名將。然而他的時運不濟,在洪秀全這樣的人手下,他的失敗就是註定的了。


傳奇歷史觀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少有的清廉、正直且具備真才實幹的核心人物,因亂入天京內亂而先後受到韋昌輝、洪秀全猜忌。然而掃平內亂又不肯背叛天王的石達開,負氣出走之後,不久便在大渡河邊被圍,最後死於清兵之手。

站在歷史的大局來看,石達開失敗的原因有三。

一是沒有戰略,脫離太平天國勢力範圍,把自己變成孤軍、流寇。太平天國鼎盛時期,林鳳祥、李開芳北伐軍打到天津附近,最終陷入重重包圍而失敗。太平天國後期,主要勢力範圍集中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華北捻軍、西北迴民均有起義部隊活動。石達開離開有一定群眾基礎的地區四處流竄,最後陷入重圍而失敗是必然結果。

二是脫離群眾,毫無群眾基礎,也沒有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兩廣地區土客矛盾重重,金田起義利用了土客矛盾,因而發展迅速。但隨著戰場從兩廣向長江中下游轉移,客家人主力基本隨軍北上,兩廣地區剩下的多為仇恨太平天國的土著。石達開最初也有建立根據地的意圖,但稍遇挫折便轉移,在廣西更是眾叛親離,既得不到群眾支持,又得不到兵員糧草補充。

三是隊伍思想混亂,天京變亂後負氣出走,名不正言不順,隊伍思想嚴重動搖,過程中又未能提出更好的凝聚民心的措施,全靠個人威信維持,部隊人心渙散,毫無戰鬥力可言。

綜上,一隻離了水的魚,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輝瑝


石達開離開天京走到安徽六安時,手下“官員、兄弟約有六、七萬人”。石達開一路南下轉戰,在寶慶之戰失敗後,沿途招納士兵十餘萬人圍攻廣西首府桂林。

石達開回到廣西故地,按理來說憑藉手下十餘萬之眾,在廣西立足打開一個新局面是不成問題的。然而,石達開轉戰廣西,卻並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在廣西發生了三次致命的部隊離散事件,三次事件直接導致了石達開隊伍元氣大傷,為日後戰敗被殺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是1860年3月,石達開猛將石鎮吉部攻打百色失敗。

石達開離開天京所帶的隊伍中,尤其以賴裕新、石鎮吉、陶金湯三人能征慣戰、驍勇非常。先鋒陶金湯在攻打修仁(荔浦)時,被當地農民起義軍張高友出賣殺害,其部下上萬人也被殺。先鋒軍慘敗,後隊的石鎮吉部只得下賓州圍攻百色。

石鎮吉部三萬多人圍攻百色一個月未能攻克,軍心開始渙散。清軍開始施放反間計,使得石鎮吉部內部開始分裂、內訌,相互廝殺,各自逃散。

石鎮吉率殘部輾轉到安定縣時,被當地土司埋伏截擊,殘部全部被殺,石鎮吉被押送思恩府處斬。石鎮吉部的失敗,損失了數萬人,石達開手下猛將損失了兩名。

第二次是1860年5月石達開放棄慶遠導致隊伍離散。

在慶遠當地,石達開的手下大肆追殺當地的少數民族,拆毀百姓的房屋燒火做飯,見百姓剃髮者盡皆殺之。這一連串的舉措使得太平軍民心大失,得不到當地人們的支持和擁戴。加之“團練厚結圍堵,堅壁清野,隨在截殺”,石達開部“所擄糧米不足供應”,使得大軍入楚不敢,入黔不能。

在這種被動的局面下,石達開決定放棄慶遠南下廣西。1860年6月8日,石達開部在平陽、河裡、裡蘭一代籌措糧餉失敗,被當地團練重創。石達開手下彭大順、朱依點等率數萬人投降清軍。到石達開進入賓州(賓陽)時,手下已經只有一萬多人。

第三次是1861年初,曾廣依部由黔入桂之戰的失敗。

石鎮吉部失敗後,有一支隊伍突圍而出,轉戰到了貴州。在貴州興義、貞豐一代轉戰數月,後又與當地的農民起義聯合放棄貴州獨山,轉入廣西三江。但是這一萬餘人到了融水後,又發生了餘成義、張順等的叛變,隊伍再次潰散,最後全部歸順清軍。

由此是,石達開的十餘萬大軍損失慘重,各路戰鬥都幾乎以失敗而告終。石達開不得不重新整頓力量,率領剩下的幾萬人向貴州進發,借道貴州入四川。

石達開進入貴州後,依然沒能集中力量依次擊破的方針,將隊伍分成三支從不同方向進軍。

三支隊伍不能協同作戰,各自為陣,犯了流寇主義的錯誤。最終石達開部孤軍挺入四川,最終在大渡河畔全軍覆沒。而石達開部覆滅時,尚有一支太平軍還在貴州征戰。

石達開為何後期屢戰屢敗,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離開天京後,石達開心緒一直低落,沒能立刻重振旗鼓,制定好戰略方針,以至於在湖南、江西吃了虧導致了部下離心。

二是進入廣西之後,沒能利用好大成國的力量,反而損失了精銳大將,部隊三次失敗、三次渙散。

三是太平軍後期軍紀已然渙散,流寇主義作風出現,民心大失,失去了群眾基礎。

四是石達開戰略決策上的失誤,兵力過於分散和入蜀作戰的失誤。


道中道道史道文


石達開為人正直,疾惡如仇,他的悲劇人生引發人們的同情和感慨。

要說石達開最大的錯誤,或不如說是失誤就在於,不該脫離太平天國總部搞單幹。

率部出走也是在搞分裂,一方面極大的削弱了洪秀全南京政權的力量,太平天國後期的戰爭基本上都是防禦戰而已了。另一方面也使自身成為沒有根據地的遊寇,在不斷的轉戰中疲於奔命,最終全軍覆沒於大渡河畔。

縱觀石達開短暫的32年生命,16歲,追隨洪秀全加入拜上帝教,20歲,被封為翼王,躋身太平天國最高領導核心,26歲,天京變亂後負氣出走,32歲,兵敗大渡河,慷慨赴義。一生中整整一半時光戎馬倥傯,和太平天國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成為太平天國中最讓人熱血沸騰的偉男子。

然而,包羞忍恥亦是男兒。無論如何,洪秀全在石達開的職業生涯中有知遇之恩,於個人還是大局出發,石達開都不應該任性地出走才是。


作冊佐郎


石達開離開天京單幹其實並沒有錯,但是不應該萬里遠征,而應該是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我認為石達開應該率軍南下,攻佔江西,浙江,廣東,然後蠶食廣西,湖南,湖北,把統治地盤和太平天國原來的統治區連成一片。這樣可以前後左右呼應。萬里遠征變成孤軍奮戰,失敗以後全軍覆滅。


馭風者520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給韋昌輝寄了密信,於是韋昌輝風塵僕僕地從江西戰場趕回天京,與早已經對楊秀清不滿的秦日綱一起準備清君側,殺掉楊秀清。楊秀清素來很囂張,看不起他們,完全沒有想到韋昌輝等人會對自己動手,所以沒有什麼防備之心。於是韋昌輝的計劃成功,楊秀清被亂刀殺死。之後,韋昌輝的野心繼續膨脹,開始大肆虐殺,並且有造反之勢,天王不得不下令處死他。

這次事件,是太平天國的重要轉折事件,兩大天王都折損了,太平天國的領袖就只剩下了洪秀全和石達開。但是經過這次血的教訓,石達開也漸漸失去了洪秀全的信任,洪秀全已經無法再相信任何異性王了。洪秀全為了自己的政權穩固,就封了自己的兩個親兄弟為王,使石達開的權力大大削弱。石達開心知洪秀全有所防備,士可殺不可辱,於是石達開也負氣出走,並帶走了自己的軍隊。

石達開的實力是很強的,他之前在西征時取得了勝利,並且還是太平天國四大天王之一,所以石達開在軍隊中也有相當高的地位,許多將士都願意為他兩肋插刀。石達開離開洪秀全後,先是來到了安慶,安慶的軍隊紛紛表示願意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石達開的軍隊人數甚至達到了十餘萬人。但是後來他們卻又脫離了石達開,回到了天京,這又是為什麼呢?石達開的實力不是很強的嗎?

其實太平天國在後期勢力已經被湘軍削弱了很多,眾將士的離開也是有原因的。深究起來,也就如下幾個 :

1、石達開十分固執,不願意再回到天京

石達開在長期混戰自己卻不斷失敗四處逃生的現實面前已經被磨滅了雄心壯志,從前野心勃勃的翼王已經不再,他甚至萌生了歸隱的想法,只是眼前的形式限制了他的想法。在寶慶之戰後,石達開處境十分艱難,逃亡到了廣西,但卻沒有足夠的物資支持軍隊。他的部下便開始勸他回到天京,向洪秀全認罪,然後便可以不再忍受如此的處境。但是石達開拒不聽勸,更令部下寒心的是,石達開在部下苦戰時,拒絕支援他,使他被敵軍殺死;不僅如此,石達開也不願意去聯絡其他義軍。石達開的種種作為,讓他的威信逐漸減少,所以,幾個首領便帶兵離開回歸天京了。

2.石達開的作戰方式使大家無法接受從而出走

石達開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便一直採取流寇作戰的方式,一直奔波。作戰七年,他從未佔領城市,從未有一個像樣的根據地,一直讓自己的幾十萬大軍像流寇一樣一樣在外作戰。他的軍隊全都是在作戰時就地招募,都是來自安徽、浙江、江西的兵匪向他投成然後加入軍隊。軍隊將士全都苦於沒有穩定的軍備補充和像樣的訓練場所,叫苦不迭,但石達開卻充耳不聞,讓大家都無法接受。將士們都遠離家鄉,十分想念妻兒,意志依然動搖,再加上他們文化水平不高,看到有更好的條件,對於自己的表的忠心都無所謂,所以全都叛離石達開,不願意再隨著他吃苦。

3.跟著石達開根本沒有前途

石達開的作戰能力在從前的同伴楊秀清面前,根本就是小兒科。他的策劃和統籌能力非常低下,沒有什麼指揮能力,只是靠著勇氣和作戰經驗猛衝直撞。在衢州會戰、寶慶會戰、慶遠攻山寨這些戰役中,石達開的無能暴露無遺,有時候竟然連地方武裝都無法獨立解決。其實兵家輸乃常事,但是這些戰役都是在其餘人覺得必勝,有十足的把握和優勢的情況下輸掉的,因此石達開作為一個將領也是非常讓部下失望的,有一些有追求、想在戰場做出成績的士兵和將士當然不願意跟著一個沒有擔當、沒有野心的將領。

4、石達開與天京藕斷絲連,十分優柔寡斷

石達開雖說時負氣出走,帶走了自己的軍隊,但是他卻從未與天京徹底鬧翻,反而繼續打著太平天國的名號四處做戰。這樣做,讓將士們都束手束腳,也讓石達開在做決定時瞻前顧後。他未與天京鬧翻,就不能封王。要知道太平天國後期雖然遍地是王爺,但是這樣一個名頭總會讓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十分有優越感。石達開無法封王,也就無法承諾給將士更多的好處,自然也就無法再留住他們的心。

以上這些原因,都足以說明石達開雖然前期威望很高,但是卻辜負了大家的期望,導致許多人都不願意再繼續追隨而返回天京,用兩個字來概括這些原因就是——利益!


談古論今望未來


石達開,錯就錯在沒有像紅軍那樣有必勝的信念,堅定的革命意志,更關鍵的是黨領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