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導致關羽失敗的是諸葛亮和劉備一方的過失,還是孫權和曹操的原因?

犀利打工妹


《三國演義》中關羽失敗無論單獨歸罪哪一方我覺得都有失公允,其根本原因我覺得分為外因和內因兩種:

一,先說外因:荊州地理位置四通八達,兵家必爭之地,進可攻退可守,赤壁大戰之後本應東吳接管,誰知劉備鳩佔鵲巢,致使東吳如鯁在喉,消耗那麼多人力物力打敗曹賊,劉備卻成了最大贏家,試問東吳如何咽得下這口氣,東吳神一般存在的周瑜之死也歸罪於諸葛亮,給東吳上下提供了攻打荊州的充足動機。再說曹操,他何許人也,本來就想趁劉備攻打川蜀和漢中,襲擊荊州,又怎能容關羽佔領他的城池,所以就勾結東吳一起拿下關羽,讓東吳佔領荊州,殺關羽的功勞也讓給東吳,把劉備的復仇怒火全部引到東吳,可謂棋高一著。

二,再說內因,關羽為人仗義,勇冠三軍,義薄雲天,可謂天下第一將才,可是好大喜功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特別是東吳,說呂蒙是吳下阿蒙,孫權去提親,關羽又說“虎女豈可嫁犬子”,孫權也是一代梟雄啊!聽到這樣的回答豈能不怒,恰恰又是在他攻打曹賊的時候,這時的東吳可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劉備責任也不小!就算來不及派兵支援關羽,他和諸葛亮也知道劉封和關羽不和!恰恰劉封離關羽最近,見死不救,所以說關羽的死劉備和諸葛亮也有責任。

這麼多巧合和原因拼湊起來致使一代戰神隕落哀哉!痛哉! 惜哉!可惜生命只有一次,歷史不可重來,提醒我們要珍惜現在每一次機會!





阿強愛混剪


我是雨夜構想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羽的失敗完全是他自己的責任。

關羽之所以發動襄樊戰役,是因為他接到了劉備的命令。可是劉備的命令不是要他真的去攻打襄樊,而是要他牽制曹魏的兵力,配合劉備在漢中和上庸等地的戰事。

關羽接到命令以後立刻整頓兵馬,起兵北伐。一路上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曹魏軍隊聞風而逃,只有曹仁堅守樊城。關羽在樊城遇到了起兵以來最要嚴重的阻礙,但這阻礙也成就了關羽這一生之中的巔峰時刻。水淹七軍,一戰生擒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逼的曹操險些遷都。也就是這麼多的戰績和威名集於一身,使關羽自以為隱隱有了成為一方諸侯的實力。也就是這個實力讓關羽的心裡起了變化,本來他的任務只是佯攻襄陽,牽制曹魏兵力就可以了,沒想到襄陽不堪一擊。關羽一看曹魏實力也不過如此,那為什麼不繼續進軍攻下樊城,一鼓作氣拿下徐都,戰敗曹操。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呢!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一方勢力呢!可不可以參與一下爭奪天下呢!基於這種膨脹的內心,關羽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為了更快的攻下樊城,關羽調動荊州所有軍隊,致使荊州防禦空虛,給了孫權可乘之機。即使荊州防禦空虛,孫權還是沒有準備偷襲,這時候關羽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在這個關鍵時刻,關羽竟然派兵去孫權地盤搶糧,這回徹底激怒了孫權。趁著荊州兵力空虛,才派呂蒙趁機佔領了荊州。荊州一失關羽沒有了根據地,樊城還急切不能攻下。糜芳,士仁相繼投降,徐晃援兵已至,呂蒙扼守荊州。關羽的夢就此破滅,敗退麥城,直至身死。

關羽的失敗糾其責任,完全就是他不聽命令,肆意妄為才導致的。到了晚年的關羽心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以為當時世上已經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了,目空一切的想法也是導致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他妄想用區區一州之力兩線作戰,更何況他面對的是曹操孫權兩位世之梟雄。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雨夜構想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敗走麥城,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該由關羽自己負責,驕傲輕敵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一、關羽守荊州,是失敗的開始

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對蜀漢的意義非常重要。因此諸葛亮派遣關羽去鎮守荊州,是有多重考慮的。

關羽是劉備的親信嫡系,本來年紀已經偏大,不是最恰當人選,最恰當的人選應該是趙雲,可惜他不是劉備的“拜把子”。

諸葛亮囑咐關羽“拒曹聯吳”,不要貿然攻打。對諸葛亮的“拒曹聯吳”的戰略,關羽並未領悟。說到底,關羽也就一介武夫而已。

不得不說諸葛亮和劉備在戰略上第一步已經失誤了,失敗是遲早的事。

二、關羽守荊州,是失守的必然結果

驕傲輕敵,防松警惕,藐視敵人,關羽一敗塗地。

蜀漢的壯大成了曹魏和東吳的一塊心病,於是東吳和曹魏私下接觸,決定聯盟抗擊蜀漢。

可憐此時的關羽“單刀赴會”“剜骨療傷”等英名之下沾沾自喜,數次把對手羞辱為“鼠輩”,輕敵日盛。

諸葛亮、劉備戰略上的失誤導致關羽戰術上的徹底失敗。

三、關羽失荊州的客觀因素

關羽在鎮守荊州,能力有限,兵力也有限,特別是他對諸葛亮“聯吳拒曹”戰略國策的漠視,他以為以為憑自己一腔熱血橫衝直撞,就可以鎮守荊州,焉能不敗?

關羽說:“跨下赤兔馬,掌中匽月刀何以懼哉。”孔明說:“如此荊州丟矣!切記八字可保荊州無患:東和孫權,北拒曹魏。切記,切記!”

關羽之敗實在不是大意,而是必然。天意如此。正如特朗普說“這也許就是人生。”


青山紅豆心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歷史了,到底誰該為關羽之死負責,劉備諸葛亮是否有責任呢,還是東吳與曹操勾結夾擊導致關羽失敗呢。這個問題也是由來已久,眾說紛紜,我就在此簡單分析一下我的看法。

  • 首先,關羽丟失荊州走麥城陣亡的前因是攻打襄樊,如果不攻打襄樊,呂蒙的白衣渡江計劃也是很難實施的,因此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打襄樊,作為我個人看法這個是關羽擅自採取的行動並沒有得到劉備甚至是諸葛亮的授意,因為如果是領導決策要發動戰爭,那麼不可能既不配合行動,又不給關羽配置配套措施,又不增援,但是戰爭確實發動了,那就說明劉備並沒有反對而是聽之任之,所以劉備是有一定責任的,但是由於那時候劉備剛拿下漢中,擴張心情迫切,所以沒有阻止關羽。那諸葛亮有沒有責任呢,我認為沒有,首先諸葛亮當時主要職務是供給後勤堅守後方,沒有軍事指揮權,而且諸葛亮做事謹慎不可能讓關羽去打無準備之仗的。
  • 關羽失荊州最後走麥城,固然上面分析的戰略失誤有關,但是主要還是個人性格問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不可否認確實關羽是一個勇武忠誠的良將,在劉備集團內部也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獎,但是卻性格高傲,剛愎自用,對呂蒙陸遜等人從來不屑一顧,不進忠言,並且對前來和親的孫權使者出言不遜,導致最後被曹魏和東吳聯手夾擊,所以說東吳臨陣倒戈勾結曹魏,主要還是關羽個人問題導致。

看歷史要從客觀事實角度出發,不能被小說演義誤導了史實,歷史上諸葛亮沒有那麼大的軍事指揮權且也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具備高超的軍事才能,經常大家會說關羽敗走麥城是諸葛亮的過失是不公平的。

所以,綜上所述,我自己認為關羽敗走麥城最大的責任在於自己,輕敵怠慢剛愎自用,其次劉備作為集團領導人也應該擔負一些責任沒有及時阻止關羽的冒失行動,而諸葛亮是沒有責任的。


識海泛舟


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

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

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

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

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

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

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臺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臺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堅在討伐董卓時,於洛陽的一間公廁,發現了孫權與傳國玉璽,據稱之所以孫權會被丟棄在廁所裡,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孫權的藍眼珠,是個不詳之兆,但孫堅與孫策不相信,便將孫權帶回家撫養長大,結果後來孫堅和孫策雙雙戰死,大臣們因此非常地恐慌,紛紛計劃離開吳國,也因此東吳變成了東無,也就是「無人才之國」,但周瑜獨不離,反倒繼續協助孫權,後來大臣們雖然都回返,而孫權也從此不再帶來災禍,卻也從此變成了個無能,直到過世為止。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基本上孫權除了是東無的開國皇帝以外,他基本上只是個無能兼失格的領盜人而已,基本上,吳國的江山,高達八成以上,都是孫堅和孫策打下的,而孫權可說完全沒有參與這些戰役;至於赤壁之戰,若非周瑜、魯肅、黃蓋等人,吳國亦不可能獲勝而得以和魏國與蜀國三分天下,但據傳孫權為了掩蓋自己無能的事實,而竄改史料,甚至於還給自己起了個字,叫仲謀,也就是很有謀略的意思,但東無大臣事實上,心裡都很明白,孫權的表現和他的字號可說是完全相反。   孫權統治江東長達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但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子孫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曰大皇帝,葬於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梅花山)。


天影剪輯


當然是諸葛丞相和劉備皇帝的過失。為什麼?關於之所以在大好形勢下敗走麥城,無非時長期以來諸葛和劉“慣”出來的,導致剛愎自用,另外也包裝成了戰無不克的“戰神”,使得諸葛和劉預想不到關羽的失敗真的會發生,從而沒有及時排出援軍。


精衛填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佈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臺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臺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堅在討伐董卓時,於洛陽的一間公廁,發現了孫權與傳國玉璽,據稱之所以孫權會被丟棄在廁所裡,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孫權的藍眼珠,是個不詳之兆,但孫堅與孫策不相信,便將孫權帶回家撫養長大,結果後來孫堅和孫策雙雙戰死,大臣們因此非常地恐慌,紛紛計劃離開吳國,也因此東吳變成了東無,也就是「無人才之國」,但周瑜獨不離,反倒繼續協助孫權,後來大臣們雖然都回返,而孫權也從此不再帶來災禍,卻也從此變成了個無能,直到過世為止。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創建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基本上孫權除了是東無的開國皇帝以外,他基本上只是個無能兼失格的領盜人而已,基本上,吳國的江山,高達八成以上,都是孫堅和孫策打下的,而孫權可說完全沒有參與這些戰役;至於赤壁之戰,若非周瑜、魯肅、黃蓋等人,吳國亦不可能獲勝而得以和魏國與蜀國三分天下,但據傳孫權為了掩蓋自己無能的事實,而竄改史料,甚至於還給自己起了個字,叫仲謀,也就是很有謀略的意思,但東無大臣事實上,心裡都很明白,孫權的表現和他的字號可說是完全相反。   孫權統治江東長達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但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子孫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曰大皇帝,葬於蔣陵(今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南梅花山)。


威哥看世界


說法之一:關羽死在諸葛亮之手,大家肯定不信,諸葛軍師叫關羽出兵打曹操,還得防孫權,兵力就這麼多,少了打不贏曹操,劉備卻不派援兵。孫權卻早想奪回荊州,不管你關羽是否想和好,荊州是一定要奪回,事實上雙方在這之前,已經差點大戰,要不是曹操出兵,讓雙方有所顧忌,劉備當時也退讓一步,把荊州分了一部分給孫權,孫權怕兩敗俱傷,也只好不全要,但問題沒解決。到後來,關羽北伐時,荊州空虛,孫權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大好良機。關羽雖然修建了烽火臺以防孫權進攻。但當時曹操,呂蒙,陸遜,都是當時的傑出的軍事家,兵力又佔優勢,關羽不可能不敗。除非不進攻曹操,但諸葛亮的隆中對是這樣定的戰略,沒辦法,關羽只有一條路,失敗。如果諸葛亮派援兵給關羽,孫權自然不會進攻荊州,那歷史又是.!關羽之死,非關羽之錯,諸葛之誤也!一一Nyz965











京都雅士


關羽敗走麥城,這是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典故,對於他的失敗,歷史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是諸葛亮故意不救,借刀殺人。有的人認為關羽“剛愎自用”,有勇無謀,導致失敗,在此,我認為要弄明白關羽為什麼失敗,就要追根溯源,從他的北伐目的開始。


按照史料記載,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關羽親率軍隊北伐,其實他的目標並非是奪取整個中原,而只是襄陽郡。

荊州有八個郡,曹操佔領襄陽、章陵以及南郡的北部,劉備佔領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孫權佔領江夏以及南郡的南部,後來劉備“借走”了孫權的南郡部分。此時劉備已經佔領的漢中,打通了北進關中的道路,因此急需拿下襄陽,因為這樣,就可以實現諸葛亮兩路北伐的計劃。

此時蜀軍勢力很強,關羽親自率軍北伐,來奪取整個襄陽郡。關羽名聲很大,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沒想到孫權趁機奪取了荊州地區。關羽進退失據,才敗走麥城。所以從關羽北伐動機來看,他是在執行劉備、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另外,關羽跟劉備是結義兄弟,陷害一說似乎不妥。

那麼,劉備、諸葛亮為什麼不發兵救關羽呢。我們可以看看關羽北伐的時間表:219年7月,關羽“自率大軍攻曹仁於樊城”;8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10月“魏王操至洛陽”,“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也就是說關羽自北伐以來,接連獲勝,甚至許都以南許多縣都發生了叛亂,接受關羽的指揮。但就在11月,情況急轉直下,關羽首先敗於徐晃之手,之後又聽說荊州失陷。這時候關羽向離自己的最近的劉封、孟達求援,但兩人婉言拒絕。關羽無奈之下,只好敗走麥城,想從這回到蜀中,結果遇擒被殺。

從劉備、諸葛亮方面來看,他們自7月到10月,一直得到的都是關羽的捷報,所以根本無需援助。到了11月,因呂蒙出奇招,奪取荊州,但他們及時了封鎖了消息,加上當時信息閉塞,致使消息很晚才傳到蜀地。等劉備、諸葛亮得知荊州失陷,準備出兵時,為時已晚。

通過以上分析來說,關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前期戰時太順利,導致輕敵,冒進,沒有考慮後退之路,另外應對失敗不足,最終釀成苦果。



弋鳥為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