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進取心適度,才越來越優秀,楊康,進取心過度,才導致失敗

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兒童保持適度的進取心,身心發展才能平衡,進取心過渡則會導致身心發展失衡。

《射鵰英雄傳》的故事是以郭靖和楊康兩個孩子的成長為主線,適度的進取心讓笨孩子郭靖的人生獲得了成功,而過度的進取心,讓聰明的小王爺楊康機關算盡,最後失敗。教育孩子有進取心,要適度,否則會過猶不及。


郭靖,進取心適度,才越來越優秀,楊康,進取心過度,才導致失敗

新版郭靖

兒童都有追求卓越的慾望

無論是笨孩子郭靖,還是聰明的孩子楊康,他們的進取心都是因為追求卓越的慾望。每個孩子都對卓越和成功充滿了渴望,因為相對於強大的成人世界,依賴於成人世界成長的兒童,他們的內在是自卑的。他們希望獲得讚賞,以擺脫自卑感,所以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以超越自卑為原始的驅動力。逃離自卑,走向卓越,是每個孩子心理發展的軌跡。


郭靖,進取心適度,才越來越優秀,楊康,進取心過度,才導致失敗

新版楊康劇照

兒童的內在有很多的消極感受,能力不足怕有貶低感,關注於吃、喝、玩,怕有墮落感,缺乏判斷力會有不確定感,兒童在各個方面的不足,使他們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們自卑的根源。他們在心理上特別想擺脫這種不適感,希望在生活中能夠獲得更多的平等和被愛的感覺。所以每個孩子的努力,都是從自卑的山下向自信的山頂攀巖的過程。

越善於攀登的孩子,越會定一個高的標準,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比如考什麼樣的成績,上什麼樣的大學,未來找什麼樣的工作,他們都會有自己努力的方向,為自己描繪一幅“山登絕頂我為高”的圖景。


郭靖,進取心適度,才越來越優秀,楊康,進取心過度,才導致失敗

83版郭靖和楊康

郭靖小時候和母親在大漠,寄人籬下,人生目標就是替父報仇,但是對於這個笨孩子,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能學到真正的武功,實現替父報仇的願望。他默默地努力,從來沒有因為笨而放棄,終於因為笨笨的堅持而名滿天下。

楊康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養尊處優,是被捧著長大的小王爺,他對於榮華富貴的貪戀,簡直不擇手段。在兒童的心裡,他知道他有的這些都不屬於他,他只能通過他自己的努力,追求自己的卓越,才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榮華富貴。


兩個孩子境遇不同,但是追求卓越的心理,卻是相同的。


郭靖,進取心適度,才越來越優秀,楊康,進取心過度,才導致失敗

新版楊康,很帥氣的小王爺

過度的追求卓越會摧毀兒童的自信心


兒童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尺度是很難把握的,有的兒童強烈渴望獲得肯定,就會產生嚴重的嫉妒心理,能力上比不過對手就會採取不正當的獲得途徑。比如說為了戰勝同學,考試的過程中弄虛作假,以獲得暫時的心理安慰。他們不在意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只在意想要的結果。這一類孩子如果經常不擇手段,就會有犯罪心理特質。


這樣類兒童對於失敗難以接受,所以每次參加考試都非常的痛苦,害怕考不出理想的成績,不再被人喜歡。他們的心態不健康,總是患得患失、思前想後。這類孩子在遇到挑戰的時候,比如高中或者大學,以後學業加重,他們難以適應,就會患上神經症。軀體上不適,患上神經性胃疼、頭疼。心理上偏執,對別人的優秀,不能接受,覺得別人的優秀就是對自己的嘲諷。

這一類孩子一般會悶悶不樂,會有人際關係的問題,不討人喜歡。比如楊康,跟父母、師傅、戀人、朋友,關係都是不和諧的。


郭靖,進取心適度,才越來越優秀,楊康,進取心過度,才導致失敗

新版郭靖降龍十八掌

適度地追求卓越才有成就


所謂的適度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對於卓越的追求也是,凡事矯枉過正,都會陷入偏執。

適度的追求就是正常的努力。正常的努力是有自我的能量,自我很完整,能量很充沛。這個能量是源於養育關係所獲得,健康的養育關係,會使孩子獲得健康的自我,健康的自我才有充足的能量。這樣的兒童在學習的時候,會有積極的情緒,對學習充滿了好奇和熱愛,能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愉悅感。不像過度追求卓越的孩子那樣,只能從滿意的結果中獲得愉悅感。適度追求的孩子是整個過程中都有愉悅感,它本身有很好的能量,在學習的過程中又在不斷的補充能量,所以能量是一個增長的過程。越學習勁頭越足。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些,越學習,越愛學的孩子。

適度追求的孩子不會把同學當成假想敵,怕他們超越自己,而胡思亂想。也不會對於結果太過期待,因為享受了學習的過程,對於結果不會太在意,只是順勢而為。

這類孩子體現卓越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是學習成績,比如說他和同學的關係、和父母的關係、讀過的書、旅遊的過程、自己的愛好等等都可以獲得愉悅感。

適度的追求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不是勉強去為難自己。適度追求的孩子,他看起來更討人喜歡,更健康,他的學習發展也會更順利。


郭靖,進取心適度,才越來越優秀,楊康,進取心過度,才導致失敗

孩子追求卓越要適度


結語:


適度的追求卓越是健康心理的體現,它是兒童在家庭教育中一以貫之的成長過程,先擁有健康的成長,然後才是適度的追求卓越。如果兒童在父母飽含焦慮的期待中去追求卓越,兒童就會覺得自己在替父母承擔沉甸甸的家庭責任,而他本身的成長,可能還不具備承擔這份責任的能力,這份期待就變成了他巨大的壓力。這樣的孩子,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充滿了競爭之心,他會爭得特別辛苦。即使爭到了,後面更加殘酷的競爭,可能也會讓他產生不適感。

阿德勒說:“面對困難仍能保持內心的平衡,要比立刻解決問題更重要。”真正的贏家既贏在能力,又贏在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