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你心目中的好文筆是什麼樣的?

貓咪貓咪小貓咪


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來談,首先文章的立意要明確,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明確,不能模稜兩可,讓人看了不知道說什麼,就是文章要有神!

其次闡述問題要有邏輯性,不能雜亂無章,要循序漸進,深入淺出,才能夠引人入勝,有興趣讀下去。

第三,語言通俗易懂,寫文章的目的是要傳達一種思想和觀念,如果語言晦澀難懂,普通人很難看明白,那就失去了文章的作用,在這方面,大文學家魯迅是個代表人物,魯迅的雜文相當精彩,但普通人要想讀明白那是要一點時間和精力的

第四,要語言簡潔傳神,惜字如金,這方面聊齋作者蒲松齡是個代表人物

第五,就是文字要幽默風趣,使人讀起輕鬆有趣味,比如,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懶婆娘的裡腳又臭又長,毛澤東的文章裡幾乎隨處都可找到這些通俗易懂,又幽默風趣的語句講述道理,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毛澤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文章大家!


白髮自然轉黑


好文筆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人喜歡引經據典;有人看重樸實無華;有人用詞講究,字字珠璣。但無論那種,若能把自己表達的情感、描繪的人和事說明白,打動讀者聽者的心,引起共鳴,我以為就是好文筆。

前些日子在家抗疫,難得有空重溫經典《四世同堂》,一口氣看完老版同名電視連續劇,接著在喜馬拉雅上聽董啟言老師的同名小說連續廣播。深深地被老舍先生的語言魅力所折服,“語言大師”的尊號名至實歸。在他的筆下,“”小羊圈衚衕”裡的每個人性格豐滿立體,特徵鮮明:祁瑞宣的不甘、彷徨到立場堅定、投身革命;大赤包的冷酷貪婪無恥狡詐到最後的莫名死去;四大爺的熱心冷靜,無奈慘死;祁瑞豐的恨其不爭自私投機;程長順的樸實怯懦;錢墨吟的果斷、冷靜、愛國。把生命置之度外等等,每個人物都形象鮮明,無不從老舍先生的筆下呼之欲出,彷彿他們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某個人。在小說中,每個人物都深深打上時代的烙印,整部小說被愛國情結聯繫在一起,讓讀者跟著情節時而對漢奸們咬牙切齒,時而為有血性的抗日勇士歡呼雀躍,老舍大師用純粹的京味,平實貼切的語言演繹了京城的一段歷史,令人難忘歎服!

我想這就是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這就是好文筆的楷模。

用有靈魂的文字,塑造立體的形象,表現有溫度的主題,這就是我認為的好文筆的目標,是我們永遠持續努力渴望達到的高度!





與它和解


所謂文筆好,或許應包含三點吧:一是能熟練駕馭各種文體;二是用詞準確、簡煉、傳神;三是所寫的東西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如果評價的是文學作品呢?那我認為好文筆在以下三個方面不能輸。

1.有煙火味。文章裡有生活,有勞作,有炊煙,一切鋪排描繪,皆有生活所本。

2.有人情味。關切平凡人物,對底層相看淚眼,描述人物的掙扎,寫盡人物的奮鬥,對書中角色,不抱偏見,一把同情,滿紙悲憫。

3.有藝術味。作者非凡的想像力,讓人除了驚歎,還是驚歎!他的本事和才情讓人驚為天人!

我覺得滿足上述三個條件,才可以叫文筆好呢!


畫面英語


怎麼樣叫做好文筆?不妨搬來古人現成的答案,見《菜根譚》第二卷:“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有恰好。”——文章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只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最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已。這不禁讓人想到另外一句話,叫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好文章,無需太多修飾,無需堆砌辭藻,無需玩弄“寫作技巧”,只是“天然”而已。


夢浪浪1


名篇佳作少不了優美的句子。

好文筆,往往主要體現在文章的精華之處。

一篇好的文章,其文筆流暢、語言精準、情感真摯;就像是俊雅少年,眉目清秀、生動活潑。其章節字句,猶如園中鮮花,令人賞心悅目。

一篇好的文章,其文筆工整,語言鏗鏘、朗朗上口,妙趣橫生、優美而清爽,一氣呵成,行文如流水,富有音樂的節奏;語言有生有色,猶如歡快的音符,給人以明快舒暢的感覺,讀後是一種享受。

一篇好的文章,寫作意象符合人們生活中審美習慣,給人以美感,有很強的感染力,使人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引起心理上的愉悅。

欣賞美的語言,就象欣賞一首優美的樂曲,讓人心情舒暢。

欣賞優美的句子,猶如品一壺上好的春茶,讓人神清氣爽、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欣賞美的文章,就像欣賞姑娘的容顏,令人忍不住喜歡她。

如果作者文學功底深厚,文字表達能力強、筆意獨特、取材新穎,文章能夠精準、清晰的表達作者的思想,讓讀者如身臨作品之中,流連忘返,百看不厭,才稱得上一篇佳作,才算是好文筆。


藍袍愛詩哥


我喜歡淡雅質樸、雋永真摯的文筆。就是文字不堆砌、不臃腫,字字落在實處。但凡能用一個準確的動詞和形容詞描述的事情,絕不為了顯示文采鑲嵌些奪人眼球的裝飾詞。

當然,好文筆還必須是“言之有物”和“言之有用”的。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的好:“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做”。


襟亞


鄙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就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啦。

我心中的好文筆是具有天然的思想性的。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描繪世界的工具,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渠道,好文筆是生動活潑且具體的。

但是這麼說也挺抽象,舉個例子,“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詩肯定大家都知道,詩仙李白太白大人,描寫的瀑布,飛流,勁勢之猛,三千尺說完就完了;打個比方,銀河落九天,光是氣勢上就唬住人了。形象不形象,生動不生動?畫面感一下子就來了。標準的賞析也許是“作者運用誇張和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的展現了———”嗯,但是我認為作者只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借修辭手法更恰當的表達出來了,而修辭手法這種東西不過是一種方式而已。

“寫作手法”這種東西,用的太少也許會文不達意,會幹巴巴的;但是用的太多就會花裡胡哨,浮誇的樣子更難看。

【天哪我想起來我小學的時候寫的作文,那個時候的小學生文筆讓我現在渾身起雞皮疙瘩!!就是太浮誇了】

“剛剛好”這個度還是蠻難把握的。

好文筆是優美的,不會是由華麗辭藻堆砌而成,好的文筆和作者的思想,深厚的功底才有真正的聯繫,而不是看了幾本書,幾部電影,或者和幾個同學朋友討論作文得分這種,覺得自己思想境界有了巨大飛躍,身邊的人和事物庸俗至極……啊好像跑偏了好多,不過恕我直言哈,如果只是下足表面功夫,不注重自己作品文筆內容思想性提升,這種作品,不過是取悅自己罷了。

真正的好文筆需要經過時間的淬鍊,日積月累。就像世界名著,都是歷史的大浪淘沙留下來的真金,文學大家的作品歷久彌新,有價值的永遠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一點拙見。【其實我的文筆也很幼稚哈哈哈】


許三閒


揮灑自如,意氣方遒!


跟著自己走吧


我心中的好文筆必須是:

1.簡單明瞭陳述事實的,不帶個人主觀意識!

2.條理清晰,用詞準確,不要拍馬屁的!

3.讀完文章,意寓深刻引發思考,讓他人明白道理。


知道955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搬來古人現成的答案,見《菜根譚》第二卷:“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有恰好。”——文章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只是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最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而已。這不禁讓人想到另外一句話,叫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好文章,無需太多修飾,無需堆砌辭藻,無需玩弄“寫作技巧”,只是“天然”而已。看看唐詩中的很多名篇,哪怕是讀給文盲來聽,也能聽得懂就是這種境界。

好文筆是怎麼來的?

首先,好文筆的背後,是“思想”。 古人說“文以載道”,思想是文字的筋骨和靈魂。文章只是形式,是傳達思想的工具和媒介,人們真正要讀的是文章背後的內容。如果一個人的思路不清晰,想要說什麼自己都不明不白,縱使他把天下的好文章都倒背如流,恐怕文筆也好不起來。孟子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好比老師上課,愚笨的老師可能講了半天,都說不到點子上,而聰明的老師,三言兩語就能讓學生聽懂。

其次,好文筆需要一定的語文功底。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作時,一句話,一個意思,會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其中只有一個最適合。如果腹中空空,語言積累不夠,詞彙量少,表達的餘地就少,自然就會捉襟見肘,寫出來的東西乾巴巴的,連自己都不會滿意。

這裡有一個看似矛盾和陷阱要克服,就是一個人的語文功底越深厚,他的文章用字反而越簡單,簡單到讓人很難找到一個所謂華麗的辭藻。而越是外行和新手,越喜歡弄許多“優美”的詞語堆砌,覺得這樣才是好文章。

舉例來說,民國的文學大師很多,魯迅的文筆一點都不華麗。如果僅以華麗為標準,像郁達夫、梁實秋、徐志摩等人,都勝過魯迅許多。可是,如果要比誰的學問更深、文學修養更高,社會價值影響大,大概就非魯迅莫屬了。

當代也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之所以獲得空前的成功,一是得益於他對歷史有獨到的見解,二是得益於他深厚的古文根基。他初中就能通讀二十四史原著。可是你再看他作品的用語,都是極其通俗,完全看不出這是一個古文根底很深的作者,《明朝那些事兒》問世之後,跟風之作甚多,但沒有一個能夠與之匹敵。《明朝那些事兒》可謂文質兼美,即“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這極其難得,所以才成為一種閱讀現象。

對於長篇作品,普遍的不足是“思想性”強於“藝術性”,就是內容挺好,文筆稍遜色,不過這是可以接受的。同理,莫言的作品,能夠被外國人相中,而評上諾貝爾獎,大概也是以“思想性”見長吧?讀莫言小說的,有幾個人是發自內心地認可其作品本身,而不是衝著諾貝爾獎的名頭去的呢?

最後,透露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去判斷文筆的好壞:看文中“的”字出現的頻率,這方法是余光中先生髮明的。“的”字越少,文筆越好,反之就越壞。“的的不休”的文章,一定不是好文章,有些準!小編摘錄,以為芻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