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就高人一等?沒“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父母怎樣教育

截止2020年3月中旬,新冠疫情在中國得到了有效控制,大部分省份確診病例清零。

但是此刻的國外卻是另一番景象,諸如意大利、西班牙、德國、伊朗,還有美國的疫情,卻處於爆發階段,著實令人擔心。對於留居海外的中國人來說,以前離開中國,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學習;如今回到中國,卻是最安全的選擇。

為了控制國內的新冠疫情,中國可謂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從醫護人員到普通老百姓,無不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現在的安全來之不易;但是極少數留學生“精緻的利己主義”和一身的“公主病”,卻寒了中國人的心。

近日,有個網名為“豌豆公主病的日常”的留學生在社交賬號發文稱:回國後因為咳嗽,在發熱門診做檢測等了15個小時。因為害怕有感染風險不敢吃飯,曾撥打報警電話,甚至要求趕到的警察進發熱門診,給自己示範吃飯。

無獨有偶,還有個留學生在隔離點與防控人員對峙的視頻也在網上曝光:女孩抱怨自己長時間沒有喝水,想要衝出房間買水

;當工作人員說房間中有水壺可以自己燒水的時候,女孩卻稱自己只喝礦泉水。

刁難醫護人員、威脅警察,自以為是出國留學就高人一等,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這樣的行為實在讓人不可理解,也無法忍受。

犯了“公主病”的女生,自信心過剩,自我評價失衡,容易自我膨脹;遇到問題總要找藉口,遇到困難又只會逃避埋怨。這樣的“小公主”,往往成長在充滿溺愛嬌慣的家庭環境中,雖然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精緻優雅,但總有一天會因為自己的心智不成熟、缺乏責任感和人際關係緊張而付出代價。

實際上,“公主病”最大的特徵就是自私。對於犯“公主病”的女生來說,她們始終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我說的都是對的;第二,我說的不對,你也應該認為是對的。

這像極了,而且根本就是被寵壞的“熊孩子”。

出國留學就高人一等?沒“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父母怎樣教育

獨生子女是當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滋生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溫床”。現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劇,儘管放開了“二胎政策”,但是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卻越來越突出。

最大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的溺愛。

3個家庭,包括父母、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一共6個成年人帶一個孩子,能不溺愛嬌慣嗎?

1、成倍的呵護,必然帶來成倍的自私,

孩子在成長期和青春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是“幸福”的,而父母和老人則給予孩子各種呵護式、保姆式甚至是金錢式的家庭教育。在這樣的“溺愛家庭”成長的孩子,心理、人格和價值觀往往會出現偏差。

一味滿足和給予的教育,只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喪失感恩,然後走向孤獨。父母最無私的愛,卻總是教育出最自私的孩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首先培養起來的是自我意識。所以說話做事都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很少去考慮父母和別人的感受。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自私”是很普遍的現象。

只要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長此以往就變成了自私。

在父母的溺愛嬌慣下,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姥爺姥姥都寵著自己,甚至很多父母為了撫養和教育孩子,買學區房、送孩子就讀私立學校,然後去國外留學,可以說是傾盡所有、不計後果的付出。

可是,父母對孩子需求的一味滿足,卻助長了孩子的霸道和自私。有什麼好吃的,自己先吃;有什麼好玩的,自己先玩;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撒潑耍賴,連哭帶鬧。因為沒有兄弟姐妹,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溝通、合作、分享和奉獻的團隊精神,孩子很容易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顏氏家訓》是顏之推對家庭教育方法和教育經驗的精確總結,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嚴慈相濟,恩威並施”。在顏之推看來,父母應該給孩子營造寬嚴有度的家庭環境,既要樹立權威,又要發揮民主。

“中國式父母”往往在“棍棒教育”和“溺愛教育”間搖擺不定,但是嚴而無方、愛而無度,不但不能引導孩子明是非、辨善惡,還會阻礙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現在很多家庭經濟條件好,就對孩子百依百順,盲目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不僅讓孩子養成浪費奢侈的壞習慣,也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變得喜歡攀比,甚至唯利是圖。

還有些父母喜歡“棍棒教育”,認為教育孩子就要打罵,否則就不成器、沒出息,這顯然是另一種誤區。現在的孩子學習任務重、家庭作業多,老師和父母又大多抱著“應試教育”的態度,分數高就表揚,分數低就責罰,甚至是“棍棒教育”,這也是不對的。

出國留學就高人一等?沒“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父母怎樣教育

2、“嚴慈相濟”不是不講原則;“恩威並施”也不是不講方法。

《顏氏家訓》認為:“父母威嚴有慈,偏寵子女,看似厚之,實則禍之。”高爾基也曾說過“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父母愛孩子沒有錯,但關鍵是如何愛孩子。

孩子因為年齡小,身心發展不成熟,只有在父母的引導下才能形成勤儉、堅強的習慣品質。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只想到保護自己的孩子,肯定是不行的。我們要教會孩子長大成人後如何保護自己;要教育孩子不畏懼挫折和困難,更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回報社會。

父母溺愛孩子,實際上是對孩子的傷害。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成材,更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沒完成的事業,實現自己沒實現的目標,為了教育孩子,大多數父母都可以省吃儉用,夜以繼日地工作、加班,就為了孩子能進重點學校,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然後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未來。

有些父母什麼都不願意讓孩子去做,生怕孩子受罪,也生怕孩子受苦,“再不能讓孩子吃苦了,因為我吃的苦太多了。”

近年來,有很多青少年涉嫌犯罪引起社會關注,幾乎都是因為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可是許多父母即便知道溺愛孩子有危害,但是回到了自己家裡,面對著憨態可掬卻頤氣指使的“熊孩子”,想要板起臉來打罵責罰孩子,總是捨不得。

著名歌唱家李雙江,每次想要動手打孩子的時候,還沒動手,自己的眼淚就已經先流下來了,他還有一條教育孩子的經典名言“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打不得的!”

這就是失敗的教育。

3、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分為兩種:包辦式溺愛和放縱式溺愛。

顧名思義,“包辦式溺愛”會讓孩子喪失自我,而“放縱式溺愛”則會讓孩子犯上自私自利的“公主病”,不尊重父母,輕視別人,甚至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

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家裡仗著父母和老人的寵愛,不管對誰都是頤氣指使、毫無教養;這樣的孩子,表面上看起來刁蠻任性、霸道自私,內心卻膽怯懦弱,在情感和生活上嚴重依賴父母親人,必須通過別人的肯定和支持,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在生活中,這樣的孩子時刻都在給別人提要求,無時無刻都在索求其他人的關注和支持,但是對其他人的情緒感受卻視而不見。

在父母的“放縱式溺愛”下,孩子會發現,原來自己離開父母什麼都不是,面對挫折和困難,自己不是手足無措就是困惑迷茫;但是他們從小就被寵著慣著,根本接受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所以很容易就把自己因為自卑而產生的痛苦轉嫁到別人身上,甚至毫不猶豫地去汙衊和傷害別人。

接受“放縱式溺愛”教育的孩子,往往自私自利,對別人的感受和痛苦缺乏同情心,更不知道感恩父母、回報社會;在他們眼裡,整個世界就是以自己為中心,其他人的痛苦,自己根本就毫不在乎。

出國留學就高人一等?沒“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父母怎樣教育

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溺愛孩子的父母呢?

1、憶苦思甜的補償心理。

相比幾十年前,中國現在的經濟水平穩步提高,即便是普通家庭裡的普通人,也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種變化。以前的家庭,兄弟姐妹很多,一家人住在一個大院子裡其樂融融;但是現在的城市家庭卻都被隔離在鋼筋水泥的建築裡,人與人缺乏溝通也缺乏互助友愛的環境。

作為父母和老人,童年時生活在兄弟姐妹環繞,物質條件卻相對匱乏的家庭環境裡,肯定有很多想要的玩具、衣物和娛樂,不敢想也不敢要。但是現在有了孩子,憶苦思甜起來,就希望把以前自己沒有接觸、擁有和享受的物品,統統買來交給孩子。孩子喜歡什麼玩具就買什麼玩具,喜歡什麼遊戲就買什麼遊戲,孩子想去哪個學校,想去哪個國家留學,那父母就夜以繼日地熬夜加班,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去讀書。

2、自愛還是付出?

中國的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教育人:不能自私,要付出。

是的,作為80後父母,的確是需要一生來付出。上有4個老人,下有1個孩子;從事業有成開始,就面臨著沉重的贍養負擔、教育責任,等到自己年事已高,卻只有一個孩子侍奉床頭。

如果說贍養父母是責任,那麼教育孩子就是希望。

可是父母真心無私地付出,真能換回孩子的感恩回報嗎?

我們的“包辦式溺愛”和“放縱式溺愛”真能教育出尊老愛幼、真誠感恩的孩子嗎?

不管是老人、父母還是孩子,首先是一個客觀獨立的人,不但應該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也應該有隻屬於自己的喜怒哀樂、煩惱痛苦。從感情上來說,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幸福快樂,擁有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工作事業;但是就教育來說,我們首先要自己做好一個大人,再教孩子做好一個小孩。

3、“隔代教育”的無奈

不管是城市裡的上班族,還是背井離鄉從農村到城市的農民工,“隔代教育”始終是逃避不了的困惑。

“我雙手搬著磚,就無法抱你;放下了磚,就無法養你。”這是所有不辭辛苦、打工養家的年輕父母最深刻的無奈和痛苦。

既然父母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在平時撫養教育孩子,那就只好由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來代勞。“隔代教育”肯定容易導致溺愛,大多數爺爺奶奶,即便是面對最頑劣任性、霸道自私的孩子,也是萬萬捨不得動一個手指頭的。

某網站曾經做過一項網絡調查:31%的父母既不認可隔代教育,也不讓老人帶孩子;57%的父母不認可隔代教育,但是出於工作原因,只能讓老人帶孩子;還有12%的父母,則是既認可隔代教育,又願意讓老人帶孩子。

對於“隔代教育”問題,父母應該先理解,再說服。

很多年輕父母看不慣老一輩的教育方式,認為老人帶孩子的觀念過於陳舊迂腐、缺乏原則;但是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再先進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從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

出國留學就高人一等?沒“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父母怎樣教育

老人的教育方式雖然並不好,但卻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隔代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對孩子沒原則、無壓力和極度自由的“放縱式溺愛”。

但我們也要看到,溺愛孩子不是老人的專利;對孩子的“放縱式溺愛”,其中更有父母的無知無畏的身影。

的確,科學合理、貌似新穎的現代教育方式,值得年輕父母和老人學習掌握,不管對孩子的情感、性格還是人格,都會起到相當積極正面的影響。但是,教育方式並不能決定教育效果。

再好的教育方式,如果教育者本身沒有正確的教育態度,又怎麼能教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呢?比如學習,學霸和學渣的區別,永遠是學習態度的區別。

學霸肯定有好的學習方法,比如按時作息,整理改錯本,每天晨讀、每晚溫習,每週寫兩篇高考作文,經常進行高考實戰模擬。

但這些科學、合理和新穎的學習方法,就算是學霸本著樂於助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在學渣面前原模原樣地寫下來,你認為學渣就能考個好成績嗎?

不管做什麼事情,方法永遠是次要的。壞方法會落井下石,好方法會錦上添花,但是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決定我們學習和教育孩子成敗的,永遠是態度!

學生不端正態度,早起早睡、持之以恆,學渣永遠都是學渣,變不成白天鵝。父母不明確態度,做不到《顏氏家訓》倡導的“嚴慈相濟,恩威並施”,不管你的教育方法是科學有效,還是陳舊迂腐,教育出來的孩子永遠都是“熊孩子”;只能是自私自利、自卑怯懦、不知感恩,沒有“公主命”卻犯著“公主病”的“豌豆公主”!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雖然溺愛也能幫助親密的人際關係,但要養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還需要更多的東西。”

每個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可是愛不能只是給予,而是合理的可以給,不合理的不能給

;教育孩子也不能不講原則、不分場合地讚揚,而是正確的要讚美,錯誤的要批評。

孩子的言行舉止是否合理、是否正確,需要父母經過慎重思考和兩難取捨來判定。

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必然是困惑、煩惱和艱難的,因為父母是孩子行為的判定者和成果的檢驗者,有時候你很難去明確認知和分析孩子的所思所想,是否符合你的遠期教育願景。在這種兩難的境地,作為老師和父母,作為孩子的教育者,需要抽絲剝繭,然後英明決斷。

教育就像是一張考卷,全是選擇題,你選錯或選對幾道題看上去無關緊要也無礙大局,但是往往你還來不及做完整張試卷,你就會看到你的孩子是天使還是魔鬼。

教育孩子的過程,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這種真愛深切而濃郁,複雜而艱鉅,需要付出思考還要無私奉獻,還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而溺愛孩子,表面看上去富有犧牲精神,往往能感動父母自己;但是這種看似無私、實則自私的愛,實際上是懶惰、缺乏思考和陳舊僵化的愛。

愛孩子很簡單,只要把自己的心拋給孩子;但是教育孩子卻很難,需要“嚴慈相濟,恩威並施”。

出國留學就高人一等?沒“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父母怎樣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放縱式溺愛”,讓孩子犯了“公主病”,父母應該怎麼辦?

1、把握好親子關係

“一切都給孩子,

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獨生子女在家裡是唯一的孩子,自然會受到父母和老人的溺愛嬌慣,但是作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客觀冷靜,時刻注意淡化和去除孩子的“特殊地位”和“中心化”。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從小事抓起,儘量不要讓孩子形成莫名其妙的優越感,鼓勵孩子做家務活,整理學習用品,制定學習計劃,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不能事事包辦

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父母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必須抓住日常小事和生活實踐,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鼓勵他去嘗試和實踐。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經常出錯,父母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制止孩子,然後自己親身上馬,什麼事都代替孩子去做。

比如孩子到了兩三歲,父母就應該開始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服還有上廁所。

這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如果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害怕孩子出醜,不給孩子教育好,那就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3、把握好教育尺度

家庭教育要講究原則,對孩子的慈愛和要求,要分清時間、事情和場合。

不能說我要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那就時時肯定、事事讚揚,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是自尊自信,而是自大狂妄。即便家庭條件優越富裕,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不和其他同學在物質條件上盲目攀比、炫耀。

想要教育好孩子,“挫折教育”不可少。

現在的獨生子女,被父母和老人的“包辦式溺愛”和“放縱式溺愛”環繞,導致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堅韌的意志品質。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也應該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但真正“的挫折教育”,絕不是父母製造失敗,刻意讓孩子多吃苦、多痛苦,

而是積極引導孩子戰勝挫折困難,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情緒和價值觀;讓孩子明白:人生就是失敗和成功的反覆糾纏,但是當你遭遇失敗挫折的時候,父母、老師和朋友都會站在身邊,安慰你、鼓勵你,陪你走過困難時刻。

沒有“公主命”卻犯了“公主病”,飽受溺愛的孩子,不會懂得感恩父母和回報社會。

如果孩子可以再教育一次,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夠做到“嚴慈相濟,恩威並施”,培養出自尊自愛、積極善良和才華橫溢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