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才知道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另有深意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才知道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另有深意

文|丁十二


前些日子,參加書友 發起的抽獎活動,獎品正是馬伯庸的《顯微鏡下的大明》,本來是想著幫書友拉拉人氣(雖然自己都沒有什麼人氣),誰知道結果我居然中獎了(我發誓,這個抽獎絕對是公開透明的),於是我便有了一本《顯微鏡下的大明》。

早就聽 不止一次給我們推薦這本書,於是收到書的當天,我便迫不及待讀了起來,馬親王的文筆自是不用我多說。不過今天我讀到書裡面的第四章:《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就是馬親王在講到玄武湖在歷史各個時期遭受的非人待遇時,他說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詩《書湖陰先生壁》,裡面有一句“一水護田將綠繞”中的“一水”就是玄武湖。

那麼昔日一個煙波浩渺的湖為什麼會變成一個個小河溝了?這事得讓王安石出來說道說道。按照馬親王的說法,這應該不知道是玄武湖遭受的第幾次創傷了。王安石曾在江寧府擔任知府,辦公的地點就在玄武湖旁邊。王安石是個出了名的實幹家,每天在湖邊,他無心賞風景,總覺得不得勁兒。這要是蘇東坡,能天天睡在湖邊上,恨不得把湖再擴大一點才好,但隔壁老王不一樣,他總盤算著這個湖該有更大的用處,不能就這麼“浪費”了。

老王算了算,這個湖要是改成耕地,可以得到200餘頃好田。這一下可把老王高興壞了,於是他馬上給宋神宗上書,建議排空湖水,改為農田。

對於這種好事,朝廷自然允許。就這樣,在老王的主持下,可憐的玄武湖就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農田和一個個小水溝。於是便有了後來的《書湖陰先生壁》一詩。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才知道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另有深意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tà)送青來。

湖陰先生,即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蘇南京)紫金山時的鄰居。而玄武湖就緊挨著紫金山。所以結合馬親王提供的資料,我猜測湖陰先生中的湖應該即玄武湖。從題目可以知道這是一首王安石題寫在楊德逢家牆壁上的詩。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前兩句是在歌頌湖陰先生的生活情趣的高雅。居住的雖然是茅屋,但是因為主人經常打掃所以非常乾淨典雅,甚至都沒有青苔。要知道江南潮溼,極易長苔,而且苔不同於一般叢生的雜草,都喜歡生長在陰暗僻靜的角落,而且詩人肯定是不定時造訪的,但是詩人每次來都看到庭院相當乾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其庭院主人的高雅已不言而喻。

不僅如此,詩人還說,庭院內的花木也規規矩矩成行成壟,而且是湖陰先生自己栽種的。花木種類很繁多,但是庭院主人都分門別類規整好,而且親自打理,雖未言細節,但庭院主人的生活情趣已可見一斑。同時也可以看出庭院主人的高潔雅緻。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才知道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另有深意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可見詩人的詩律相當精細。“一水”就是上文說到的被王安石整改後的玄武湖,“護田”這裡指護衛環繞著園田,“一水護田”將水擬人化,再結尾著一“繞”字,則“護”的形象更加具體,庭院外一條小河曲曲折折,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不就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孩子嗎?

而後一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更是妙極,明明是詩人推開門就看到對面的兩座山郁郁青青,蒼翠逼人。可是詩人偏要說是兩座山峰彷彿要推開門,給庭院主人送上滿山的青翠。同時著一“送”字表明山距離庭院不遠,彷佛開門觸手可到。尤其令人讚歎的是,開門瞬間見山濤奔湧而來,彷佛遠道而來正要敲門進來的客人。來幹嘛呢?——給主人家送“青”啊。

這是多麼巧妙的安排,這一主一客之間充分表明了湖陰先生和自然山水的和諧關係。山水似人有情,彷佛和湖陰先生是知己朋友一樣。所以用心護著他的農田,迫不及待推開門送他滿山青綠。二者融合無間,相映成趣。

整首詩可謂飽經錘鍊卻無斧鑿之痕,善用典故而能渾然天成,清新雋永,餘韻悠長。

讀《顯微鏡下的大明》,才知道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另有深意

另外結合上文,不難看出這首詩裡還暗含著王安石對自己“退湖還田”政績的得意和肯定。

詩肯定是好詩,這是毫無疑問的,尤其是“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句可謂神來之筆。

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問問老王:把一個昔日碧波浩渺的玄武湖改造成一個個用來灌溉的小水溝,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疫情之下,好好讀書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