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籠養肉雞的飼養管理要點

春季一般來說風大溼度低,加上早晚溫度變化大,管理起來難度相對偏高,病原微生物活躍,是一年中最容易出問題的季節。但就從平日的飼養管理來說,不建議無端縮小通風量的。除非一時溫度驟降、大風天氣做出暫時的應對策略。  

有養殖戶說,雖然春天,但地溫還不高,通風保守點,不反對這一說法,初春季節,也不建議單單看著季節去操作。  

都知道風速、溼度對雞體感溫度有影響,具體到自己雞舍很難用函數表準確的計算出來,所以作為飼養管理操作者,更細心、穩定地控制舍內環境各因素的穩定或平穩過渡,總結規律經驗才是更重要的。所有的技術流派,技術再好,都要用到實踐操作上,只要操作不正確,養不出雞,那跟莽撞蠻幹的就沒區別。  

還有人說溼度春天干燥,溼度就是控制不好,能做的工作儘量做,我們可以通過有節點地加溼,減緩溼度下降過快對雞造成的影響。在我們實在對溼度無計可施時,提高設定溫度,來減小雞體感溫度差異也是一種有效手段。  

都知道有個說法叫一悶一閃,必得感冒。春季在外界溫度不斷升高的時候,隨著雞生長所需溫度的不斷降低,通風過於保守,在向降溫模式轉換的時候就更容易出問題,所以對於春捂這一說法,不能一味斷章取義,活學活用才能更好的服務於我們的雞寶寶。  

籠養肉雞的數量和規模現在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崛起,單位面積的養殖密度大了,對飼養者的管理水平也相較網養要求要高,其實無論是什麼養殖模式和養殖條件,我們管理者首要的任務就是管理好雞,讓雞有個舒服的生存環境,讓雞不生病或者少生病。  

1、飲水。雞苗進舍後確保2小時內能飲到水,對部分弱苗,可用人工蘸嘴的方法讓其飲水,目的是讓雛雞儘快學會喝水。另外自動飲水器的高度要適中,滴頭太低,雛雞就會站在滴頭的接水杯中而弄溼,滴頭太高,弱雛飲不上水;另外還要適當調整飲水線上的減壓閥,壓力太大,雛雞害怕會躲開,也浪費水資源,壓力太小,末端的雛雞飲水量就有可能達不到標準。  

隨著雞齡增大,適當增加水壓。雛雞第一次飲水應用25℃溫開水,在水中加入5%葡萄糖和0.1%維生素c,飲水器要經常沖洗,整個育雛期,飲水不能間斷,從育雛的第二天開始,飲水中加入防雛雞白痢的藥物。  

2、開食及飼餵。雛雞入舍後一定要先飲水,後喂料,這樣做有利於雛雞的消化,飲水後2~3小時,再將飼料放入開食盤中,供雛雞啄食,平均25只雛雞一個小食槽,一定要少喂勤添,以防止飼料汙染和黴變,開食槽一般用七天左右,然後換成長條槽,長條槽面積大,吃到最後時,飼料少了雛雞採食速度開始減慢,所以要勤用毛刷把飼料掃到離雞近的一面,利於雛雞吃料,也防止飼料黴變。  

最初10天,每天喂6~8次,為了使雛雞有一個良好的食效,在馬上吃光但尚未吃光時給料最佳。雛雞前三天嚴格按飼養標準定時、定量給料,防止肉雞生長速度太快,造成免疫器官發育不完整,以至於雞的後期抗病能力差,出欄前三天,可自由採食。  

3、分群。第一次分群一般在12~16日齡,分群過早,由於體型太小,容易在育成籠縫隙中鑽出,還會造成空間浪費,從而浪費能源。  

第二次分群,在25~28日齡,分群時採取“留弱不留強”的原則,體重大的健雛放在下層,弱雛留下。  

夏季由於溫度高可適當提前分籠,冬季由於雞籠上下層溫差大,可適當推遲分籠時間,並且下層籠中多放一隻,以減少上下層的溫差。  

4、消毒。雛雞進場前5天徹底清洗消毒,避免用火鹼等有腐蝕性的消毒液,防止設備損壞,用甲醛高錳酸鉀燻蒸效果很好,但是對雞舍的溫度和溼度都有要求,不然會影響消毒效果。  

將門窗封嚴,24小時後開窗通風,此時進出雞舍的人員一定要嚴格消毒,以免破壞消毒效果,對料槽、飲水器清洗消毒,雛雞到場後,每天清掃地面,減少灰塵和雞絨毛對呼吸道的刺激,以後每隔一天要對全場帶雞消毒,可選幾種消毒液交替使用,消毒時要避開疫苗接種期24小時以上。  

5、溫度。雛雞進場第一天,溫度控制在33~34℃為宜,也可根據雛雞狀態調節溫度。溫度適宜時,雞群分佈均勻,活潑好動,食慾旺盛;當溫度變低時,縮頸弓背,向熱源集中。在第一週,溫度降至30℃,以後每週下降2℃,立體養殖密度大,要比平養溫度低1~2℃。  

6、通風。雛雞進場後24小時內由於整體育雛空間大,可以不通風,隨著雞齡的增大,逐步增加通風量,調整進風口位置和大小,白天、夜晚,陰天、晴天,春夏、秋冬,要適時不斷調整,達到舍內空氣無異味、不刺眼、不缺氧、較舒適的感覺。  

7、光照。育雛前七天,一般採用24小時光照,以後逐漸為22小時,目的是讓雛雞習慣黑暗環境,不至於因突然停電造成雞群驚慌而發生擠壓傷亡,而後在出欄前一週逐漸增至24小時光照。


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在此向轉載平臺與作者致謝,文章主要供大家學習、交流為目的。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直接留言或電話聯繫我們,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