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你認為呢?

鵬友程


這兩句話相對來說都是正確的。中國古人是智慧的化身,古人流傳下來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狗改不了吃屎(這兩句話是指那些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要想變成對立面的那種人比登天還難)。子不教父之過(一個人是否成為好人壞人,除了遺傳因素以外,後天教育也非常重要。但由於遺傳基因的決定性,外界因素誘發蛻變會特別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說明在遺傳基因的決定作用下,外在環境可以約束或控制基因的展現程度,使人看起來好像壞人可以變好,好人也可以變壞。例如:抗戰時期有很多偽軍是被迫當漢奸的。這樣的教育過來是可以為人民做事的。就成好人了。那個汪精衛原來以為是個革命者好人,在日本侵略這個外因下卻成了大漢奸頭子)。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個內因是好的人,即使面臨被殺頭時,也不可能變壞。例如那些犧牲的我黨地下工作者。壞人也不能變好。在外在因素制約下,壞行為不敢做,只能動動壞心眼。因為被控制住了。例如:毛主席在的時候,中國基本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不是說壞人都變好了,而是不敢做壞事而已。毛主席過世後,壞人全出來做壞事了。一旦外界控制因素消退,他們的壞行為就會發生。例如很多犯罪分子被判刑放出來後會繼續犯罪,有的多達十幾次二十幾次,一輩子絕大多時間都在監獄裡待著的。任何人的好與壞都是相對而言的。簡單說,損害別人利益的人就是壞人。不損害別人利益的人就是好人。


優閒君


季羨林曾經撰文說:“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就是季先生的“壞人論”。

“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孟子最早說出來的,王陽明說的是“滿街都是聖人”,是同一觀點的不同表述,這是王陽明的“聖人論”。

我想起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認為,王陽明的“聖人論”是一種人性“應然”的信念,季羨林的“壞人論”則是一種人性“實然”的判斷。兩者立場不同,觀點自然就不同!

正如季羨林說自己長壽的秘決是奉行“生命在於靜止”,而侯仁之卻說自己的長壽秘決是奉行“生命在於運動”。

我不否定季羨林的“壞人論”,但我依然善良地相信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梁漱溟臨終前曾問道:“這個世界會好嗎?”答曰:“會好的!”





雲潤春天


我認為他們說得都有道理。只是他們所處時代、環境、地位和立場等不同罷了。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簡單地瞭解一下王陽明是何許人也。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等等,他有多種耀眼的頭銜,並且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對於他的“人皆可為堯舜”的觀點,我是認同的。

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作者的意思是鼓勵人們思想向善,人人都可以有所作為。王陽明只是借用了這句話來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

其次,我們再來看一下堯舜,他們是古史傳說中的聖明君主,我想王陽明的本意並不是說人人都能成為聖明的君主,他應該和孟子的思想是一至的,他認為人人都能有所作為,甚至成為英雄或者聖人。在今天看來這句話仍然有一定道理,並不過時。

王陽明認為每個普通人都能有機會變成為被人崇拜,被人尊重,有所作為的人。其實這一點在今天的“抗疫”戰鬥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些普普通通的醫生和護士身臨前線,成為了不怕吃苦不怕犧牲的白衣戰士和白衣天使,難道他們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嗎?難道他們不是我們的人民英雄嗎?難道他們還不能受到人民的崇敬嗎?

丨毛主席在《送瘟神》詩中有這樣的詩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這裡的“堯舜”,其實就是指平民英雄,難道不是嗎?

然後,再看看季羨林,他是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等等,他的思想學說在當代也有較大影響,所以他所說的每句話,他所闡述的每一個觀點,都會被人們注意和研究的。他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一觀其實與王陽明的“人皆可為堯舜”並不矛盾。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犯了罪,坐了牢,刑滿釋放回家後,仍然不思悔改,繼續做壞事,最後又被關進了監獄,甚至反反覆覆,這種人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季羨林的觀點沒有錯。

而王陽明的觀點是一種教育和鼓勵,主要是教化那些碌碌無為的人,想讓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並不是說人人真的都能成為堯舜那樣的人

所以說他們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閆懷東


“人人皆可為堯舜”,是亞聖孟子給人們定的一個很高但似乎可以實現的奮鬥目標。說它很高,正如孟子所說的,“聖人,人倫之至也。”也就是說成為聖人是做人的最高的境界了。說它是可以實現的,那是因為孟子認為,人與禽獸的本質差異在於人有內在固有的道德品性。他說:“仁義禮智,非由我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告子上》)也就是說,在孟子看來仁義禮智等善性良知是天賦於人而生來固有的,不是其他外力所強加的。人之所以喪失良心,是因為後天不善於保養的緣故。孟子還認為“聖人”“與我同類。”(《告子上》)他說“舜,人也,我,亦人也。” (《告子上》)正因為此,他主張“人皆可以為堯舜。”(同上) 至於如何才能成為聖賢,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人們只要修身養性,“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都可成為堯舜那樣的聖賢。

然而,千百年來真正修成正果,稱得上聖賢的卻寥寥可數。因此,後人又說,人人皆可為堯舜,不必人人皆聖賢。人皆有成賢之性,故曰人人皆可為堯舜。但人之為人,各有其性,聖賢不時出,必有其事而後有之。也就是說,雖人人皆有成為聖賢之性,然而聖人卻須待時而出,我們只需修成聖賢之性,而不必追求真的成為聖人。



逗殼視頻


王陽明說人皆可成為堯舜,我想他的意思是眾人都可以和堯舜學,努力成為他們那樣的人,而不是說每個人都能成為堯舜。


堯舜是誰?古代的帝王,都能成堯舜,那還了得,別的人先不說,王陽明自己成堯舜了嗎?也沒有,他最多說我具備了堯舜那樣的品格。其實這也是有疑問的。


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這個話大概是賭氣說的,就是對壞人失望之極,覺得他們骨子裡就壞掉了。其實這涉及一個壞人的標準問題,如果壞人只是做了壞事,那麼改正了,就不是壞人了。如果壞人的標準是德性,品性壞才算。那季老師這個話就是對的,因為骨子裡壞的人,根本就不會想到要改,也就說不上改的好不好。


再說,壞人誰來認定,根據什麼認定也是個問題,二十四史上的帝王將相,那個沒殺過人,有的還殺了很多,可是好像沒有人說他們是壞人,還整天研究他們的成功經歷和使用的謀略呢。


其實很多人可能想,王陽明和季羨林在討論人性問題,王陽明那肯定是代表相信人性善的一類。而季羨林是代表認為人性惡的一類。這樣想,就把問題複雜化了,而且討論不出個結果。

人性這個東西怎麼說呢,說不清楚,比如小孩子,有人說你看小孩子多好,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天真無邪,人性善啊。但是就會有人不服氣,說你把倆個小孩放一起,看看小孩為爭著吃奶是什麼個表現。


人這個東西吧,其實沒有那麼複雜,第一想活著,那就得基本生活條件滿足,滿足不了,就得想轍,往往想出來的就是不好的辦法,逼急了,賣兒賣女,易子而食,歷史上這些事都是發生過的。但是這不能證明人性就不好,他是沒辦法,他得活著。


活著了,接下去就想活的更好,但是資源有限,就有競爭,早先的時候,競爭比較直接,就是誰厲害誰贏,達爾文的弱肉強食。但是老虎再厲害,也抵不過群狼,架不住狼組織起來。但是組織起來也不容易,組織起來需要有規則,規則的建立就是文化的開始。


有了規則以後,想活的好,不靠強力了,靠學習,靠對規則的理解和掌握。這個時候要想活的好,就是對規則吃的透,要麼就是作弊,不遵守規則,但是讓人抓不住,這就是所謂的權謀,鬼谷子那些。


總之,人就是要活著,還想活的好,被慾望驅使,被利益左右,這就是人,其實堯舜也沒有那麼好,大禹的爹是被誰殺的,還不是堯舜嗎?


總之人不可能都成堯舜,而壞人呢,有利益的獎勵下,他自己就去做好人了。這就是老話說的,放著有大米飯吃,誰去搶別人的窩頭啊。也像更古的人說的,倉廩實知禮節。餓著肚子讓你當堯舜你幹嘛?


你肯定是不幹的,因為堯舜是不餓肚子的,堯舜如果餓肚子,他也不當堯舜了,就去當壞人了。


扯了半天,總要總結一下:不要讓王陽明忽悠了,也不要跟著季羨林一起憤怒,吃好,喝好,不害人,但是也保證自己不被別人害,在規則的範圍內努力奮鬥,對於破壞規則的人,最好就是訴諸法律,遇到惡人撥打110.然後平安的過幾十年,結果你知道,總有一天,蹬腿,撒手,和這個世界說再見。


吳公子燎


王陽明的心學很多觀點來源於佛學,佛經上說人人佛性具足不加外求,跟陽明先生說的人人皆可為堯舜,人人內心都存良知是一個道理,這個觀點似乎又可以追溯到人性本善,人從未出生前就具足佛性,出生那一刻就開始受到凡塵所有慾望的沾染,雖具佛性,如果不斷舍離清修內心,最後只能陳垢越積越厚,終至於佛性不見,良知無存,堯舜不在。所以陽明先生主張致良知,其實跟佛家說的修行幾乎是一個道理,只不過方式方法有所不同,陽明老師說通過實踐的修行和時間的砥礪,不斷地把自己修養成一個心地善良,言行合乎倫理道德,並一定程度富有“敬天愛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憐憫和博愛之心的人。而佛家甚至還宣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是說只要你一念證悟了,前一秒是個強盜,後一秒都可以成佛。




星河歷史觀


王陽明的:人皆可為堯舜,是本自具足的思想,其實就是每個人都有善的種子,只要不斷挖掘,完善,向善,確實可以做到人皆可為堯舜。只是過程比較艱辛。


季羨林的也有其道理性在,是因為影響一個人很難,改變他就更難,但大部分人都沒有改變他人的能力,所以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人是一個複雜糾結的動物,難以一概而論,因為是動物所以有私心,但同時是人,所以有善根。連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裡都揭露,人都會有謊言,謊言就是地獄,所以人間即是地獄,但最後還是對人性抱有希望的。


我也同樣如此認為,人是動物,有私心,但同時具有善根能變好。


浪花先生


很高興能收到你的邀請,以下表達以下我個人的觀點:

“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這是植根於"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王陽明只是借鑑了而已;堯舜做了什麼?年代久不可考,無非是賢明聖德,大公無私,或者如舜一樣事親至孝,以德報怨到似乎是非不分。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王陽明的詮釋:

儒家哲學史,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論之後,大家會提出一個問題,你講人性是善,偏偏就有人會為惡。

其實我自己心中就有一些惡的念頭。其實我也幹過一些壞事,雖然我也幹過不少的好事。所以性善論成立嗎?

王陽明就讓性善論成立了,透過「成色分兩說」講什麼是聖人,既然人人可為堯舜,那就是性善說成立了。

「成色分兩」指的是金子,金子之所以為金子,是因為他的成色足,不是因為他的分兩重,如果分兩很重,雜了一些金銀銅鐵什麼的,他不能叫做金子。

分兩不重要,成色才是核心。

所以一克的金子、一兩的金子、一噸的金子放在一起,他們都叫做金子。

所有一個小小的員工,他勇於任事,他全力以赴,他專心在他的執掌上,不懈怠,不馬虎,不偷竊,他跟董事長你,是一樣的重要,一樣的品格高貴。

所以聖人為天下人服務,小螺絲釘管理一個小小的地方,都是聖人,重點是他做事情的念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把事情做好,利他,這就是人人可為堯舜。

所以重點不是分兩,這個人能力很強,可以做很多事情,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壞事,損人利己,他分兩再重,也不是個金子。

是不是人人可為堯舜呢?孟子說,人人可為堯舜。王陽明說,對,人人可為堯舜,只要你做事情的動機是利他,不管你的能力多大,還是多小,你的行為就是堯舜的行為。

分兩逾增,成色逾下。你錢越多就是分兩越多,你企業越大,就是分兩越大。但你越大的企業,你的成色足嗎?

還是成色被稀釋掉,所謂成色就是你這個企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讓社會進步的事情,讓客戶得到健康的食品,良好的生活環境。

那你的成色跟你的分兩與時俱增,否則分兩逾增,成色越薄。你這個公司越大,危害社會越大。

成色分兩說,是王陽明非常有名的理論,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論。

然後我們在來看看季羨林:(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不贊成這個句話的,首先我沒有看到他佐證這一句話,反而強烈的看到了個人主義色彩,我個人算他是學術的學者而不是作家,我覺得在理。其次瞭解他的人都知道季羨林一生在乎名利,高度參加政治活動。孤兒出身,對妻兒冷漠。娶了不愛的女人,長期分居且有過婚外情,卻不離婚。與兒子反目成仇。同時有真性情、純真的一面。

有十三年時間寧可一個人在北京過著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過來;寧可給外孫女買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話》,也不把自己的書出借;對貓、烏龜比對妻子兒女還要好,對保姆所說的感人肺腑的話卻從不曾對家人說過……

簡短的簡介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何許人,回頭在來看他說的,也許就沒有那麼認同了。我個人覺得有選擇性的學習更佳。

以上是百度百科瞭解到的資料,真實性有待考證。以上回答純屬客觀的陳訴,如有不妥聯繫作者刪除


陽明悟行學宮


王陽明說人皆可為堯舜,季羨林說壞人是不會改好的,我認為他們都沒有說錯。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學者,心學集大成者。心學概括起來就是28個字: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的精髓,什麼意思呢?人心本來是沒有善惡之分的,之所以後來有了善惡,是因為人的思想和觀念在活動。能分辨出善和惡,只是說明一個人存有的良知,能從善去惡才是這個人在真正的格物。

人皆可為堯舜,王陽明多次在弟子面前說過這樣的話。他說:“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在這裡他很明顯告訴人們:人人心中都存有一個“聖人”,普通人之所以沒有成為“聖人”,是因為這些人的“良知”被內心的私慾所矇蔽了。所有隻要有“善念”,有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王陽明繼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華,他說良知良能人人皆有,聖人和凡夫身上都有,貴在修習。

季羨林先生被稱為“學界泰斗”,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他在耕耘學術之餘,寫下了大量散文,懷人記事,針砭時弊,無所不寫,字裡行間飽含感情。

“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季老先生之所以這樣說,與他的經歷是有關係的。出身在農村家庭,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老年期間,在家庭、工作中又碰到過一些不如意的事、不如意的人,於是有感而發。這樣直白,他自己也覺得:“這有點像形而上學了。”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聖人”和“壞人”。我還是相信這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正常的人數會因時、因地、因人而轉變的。


藍色楊宗海


既然人皆可為堯舜,何事而今久無聖賢?

所以,王陽明這句話只是一個煙霧彈,正如《紅樓夢》開篇故意說“賈雨村言”,顯然是反話正說。

壞人不會改好,好人倒是常常變壞。

因此,季羨林先生這句話也是一個煙霧彈,偏偏只說了一半,正如嘴上說世界如此美好,心裡卻流著淚說了兩個字“但是”。

可為堯舜,並等於必為堯舜。正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和“天生我材必能用”有十萬八千里之遙。

道德,倒底有多大的力量?

善是否有善報?好人是否一生平安?顯然,無數歷史書中的事件赤祼祼地告訴每一個人這個問準的準確答案。

我想做一個好人,然而,我不做一個好人。你又能把我怎麼樣?

引伸為一個實際的問題。

做堯舜有什麼好處?

做好人有什麼幫助?

做君子有什麼利益?

目的決定行為,慾望取定取捨。我賣東西是要收錢的,我開房是要滾床單的,我上班是要開工資的,我結婚是要一起生活的,哪怕我在寫這個問答也是要人看的。

不喜歡陰影,那麼同時也就失去了陽光。

不喜歡愛情,那麼同時也就失去了孤獨。

什麼是壞人?殺人放火,姦淫掠奪,對不起,那不是壞人,那是惡人。我們在罵著一個老人不該碰瓷,卻不知道這個老人當年一直是勞動模範先進標兵一直無私奉獻卻落得下崗失業整日靠拾破爛為生。

什麼是好人?慈善捐贈,樂於助人,對不起,那不是好人,那是名人。我們在點贊一個名流大獻愛心,高瞻遠矚,言之有物時,卻不知道當年他可能囤積物資哄抬物價巧不正常兌爭弄得別人傾家蕩產。

試問題主,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當街行兇,我是不是應當見義勇為?見義勇為的是好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就是壞人?

壞人說,我不能上去,我爸媽臥病在床,兒子還在讀書,如果我受了傷,所有責任就會落在我媳婦一個人的肩膀上,誰伺候我爸媽?誰教育我孩子?誰幫助我婆娘?

我得了一個獎狀,我上了一次報紙,我進了一個電視,我成了一個熱點,我變成了一個英雄,然後呢?

父母的淚,妻子的淚,孩子的淚。

沒有然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