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造車虧損32億元,許家印卻笑了,因為這是好事兒

恆大造車虧損32億元,許家印卻笑了,因為這是好事兒

造車不易,造新能源汽車更不易,恆大造車第一年的成績單近日出爐,預計虧損32億元。但許家印卻笑了,因為這是好事兒。到底為什麼呢?

1、一年虧損32億

2020年3月22日晚間,恆大發布了2019年的業績預告。預告數據顯示,恆大造車業務預計虧損32億元。恆大從2018年6月份正式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當年造車業務虧損17.26億元。嚴格意義來說,2019年是恆大造車第一個完整年度,虧損32億的成績單看起來讓人不忍目睹,但事實上這是新能源車企的常態。

恆大造車虧損32億元,許家印卻笑了,因為這是好事兒

2、虧損很正常

汽車行業是一個資金和技術雙重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技術沉澱。而新能源汽車繼承了汽車行業的上述特質,而且對資金投入和技術研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於動輒百年曆史沉澱的大型跨國老牌車企來說,所有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後來者,需要大量真金白銀的投入,這是必經之路。所以,虧損是新能源車企的常態。

公開資料顯示,未來汽車2016年虧損額度為25.73億元,隨後今年的虧損額度不斷攀升,到了2019年,其虧損額度已經高達109.62億元。還有特斯拉,自2003年成立到2019年已經16年,除了少數季度實現盈利之外,已經連續16年虧損,累計虧損額度已經超過350億元。而對於恆大來說,許家印一手規劃的“買買買”造車戰略,更是需要天量資金的支持,虧損是預期之內,首年32億的虧損額度,相對於了恆大造成取得的成績來說,並不算多。

恆大造車虧損32億元,許家印卻笑了,因為這是好事兒

​3、許家印笑了

恆大進入新能源領域僅一年半的時間,但是恆大造車已經漸入佳境。新能源車企有兩個重要指標,第一是技術研發能力,第二是生產能力。恆大在許家印的帶領下,先後收購了瑞典NEVS、日本卡耐新能源、英國Protean、德國hofer、荷蘭e-Traction等公司,見業內頂尖的動力電池技術、輪轂電機技術幾乎一網打盡,構建了恆大技術研發體系和能力。

生產能力方面,恆大也出手迅猛。恆大在廣州和瀋陽已經落地兩大千億級整車生產基地,完成南北佈局,還有收購而來的天津30萬產能生產基地,以及在上海規劃的10萬產能的汽車生產工廠。再加上在瑞典等國外的工廠,恆大初步構建了全球十大生產基地,並同步研發15款新車型。

恆大首款新能源汽車命名為恆馳1,該新車將於今年上半年亮相,並於2021年實施量產。更為重要的是,許家印家繼續大手筆投入新能源汽車業務,今年將投入150億元,明年投入100億元。這為恆馳1量產提供了堅實的後盾。量產是衡量一個新能源車企的重要指標。當然,恆大造車也面臨不少風險,新能源市場銷量八連跌、國家補貼退坡、特斯拉國產化落地、Model 3獨霸國內市場,這都是恆大新能源汽車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