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上次说到“味觉记忆”,深得好友共鸣。如果将味觉记忆当做一个话题,它还真是见证时代的一个载体。我和老魏的童年是在70年代,自然会留下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印记。肉凭票供应,一个月人均二两半,当时孩子想吃点肉,可以想象嘴能有多馋。吃不上肉的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味觉的敏感性,催动你去寻找生活中有滋味的东西。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当年的饭店是国营食堂,想吃凭粮票,二两粮票买一个小蒸馍。食堂的馍有一种淡淡的碱香味,这是和家里蒸馍的不同。家里白面是稀罕物,馍也多是红薯面高粱面的,经常吃得胃里冒酸水,尝尝食堂里的碱面馍就成了一种渴望。吃不上肉,就对沾点油腥的东西特别向往,记得门口街上有个素丸子汤店,两角钱一碗,大冬天老远能看到热气腾腾,能喝碗丸子汤就是一种奢侈。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尽管70年代还是计划经济,但小吃美味也并没有彻底禁绝。南阳老城鸡爪街口和南关戏院附近都有烧鸡摊,傍晚时分风雨无阻,闪烁着诱人的马灯光亮。新华酒楼的卤肉、工农路食堂的馄饨、闫天喜的饺子,在老魏我们的童年时代都是难得一去的排场地方。退而求其次,能隔段时间喝碗新华路老吊桥的烩乳豆腐、魏公桥的胡辣汤,已是有点家底很中产的感觉了。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童年的时光很慢,可以有大把时间琢磨吃。大点的孩子爬上老房屋檐洞掏鸟窝,捉的麻雀收拾干净点火烤着吃。夏天树上有知了,洗出粘稠的面筋,固定在细长的竹竿梢上,树上的蝉翅膀粘上面筋,便挣脱不掉成了我们的盘中物。初秋时节蟋蟀趋灯,路灯下少不了捉蟋蟀的小伙伴们,蟋蟀去掉翅膀内脏,清水洗净后只需油盐上锅炒,也是难得的过瘾美味。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也许经历过食物的稀缺,才更用心思研究对味道的把控。尽管老魏家有祖传的魏氏牛肉酱制作技艺,但物质匮乏时代也只能凑过年,自己家族内做点多吃一个时段。反而童年的时光,更锻炼了老魏我们对食材的了解,和味道的相互激发。在我看来,老魏的易佰福牛肉酱就是味头,起的是激发食欲作用,易佰福黄牛肉酱、香菇酱、辣椒酱,起到的都是点将作用。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因为老魏懂得, 味觉的天性就是猎奇,吃不到的就是好的,经常吃的就会吃够。无论是凉拌菜还是烫菜火锅,无论是饺子面条还是馒头烙馍,无论是米饭蒸菜还是米线凉皮,各种各样的主食,南北东西的风味,几乎无一例外的可以用易佰福酱品来点化。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说酱品就是千家万户,不可或缺的人间烟火。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老魏常说,人们的味觉,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个生命中神一样的存在。想想也是,老魏的易佰福牛肉酱,在食物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画龙点睛。因为,色香味形器,餐饮中的极大重点要素,最终还是要味道这个核心说了算。人的一生成长,味觉记忆如影相随,不仅记忆人生,更见证时代。有了它,成长的回味就有了路径,人生的故事就有了意义。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味觉的记忆从来不会说谎

CCTV主持人海霞人物访谈|魏保山:诚信,是企业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