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天文學家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偶然收集到的數據中,發現了一顆“吸血鬼之星”的爆發。這一事件是最罕見的新星類型之一——沒有超新星那麼引人注目,但仍然是觀察恆星行為的窗口。

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當一顆白矮星和另一顆恆星的軌道非常接近時,新星就會產生。白矮星的密度給了它一個引力場,足以將物質從另一顆恆星剝離。 當一顆白矮星和另一顆恆星的軌道非常接近時,新星就會產生。

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賴安•裡登•哈珀博士告訴愛科學新聞網,他發現這是一顆不同尋常的新星,被稱為天箭WZ矮新星。氣體不是從一顆嚴格意義上的恆星被吸走,而是從一顆褐矮星中抽離——褐矮星是一種介於巨型行星和恆星之間的天體。褐矮星質量太小,以至於無法進行氫聚變。

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圖解:藝術家繪製的褐矮星圖片源自:NASA

相比於恆星,褐矮星可能微不足道,但它們含有的氫和任一恆星的氫沒什麼不同。當白矮星周圍被吸走物質的吸積盤變得足夠密集時,就會引發聚變反應,釋放出大量的光。歐洲南方天文臺把這類通過“吸食”同伴矮星從而起死回生的白矮星稱為“吸血鬼之星”。這個名字是否沿用還有待觀察。

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圖解:藝術家繪製的白矮星吸積盤 圖片來自:IFLScience

開普勒天文望遠鏡的任務是尋找隨著行星經過,亮度下降的恆星。但它追蹤亮度變化軌跡的能力遠遠超出了地面望遠鏡所能達到的精度而探測到了天空中其目標恆星附近的恆星。裡登•哈珀告訴愛科學網,其他人制定了算法,來過濾掉碰巧與開普勒目標恆星處於同一視野、亮度增加的恆星。另一方面,他一直在搜尋開普勒檔案中的恆星爆發,並得到了有價值的發現。

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裡登•哈珀在一次報告中說道:“這份由開普勒提供的難以置信的數據揭示了一個為期30天的週期,在此期間,矮新星迅速增亮了1600倍,隨後迅速變暗逐漸恢復到正常亮度,磁盤的溫度升高到11,700攝氏度達到超級爆發的峰值。” 亮度緩慢上升,隨後迅速增強,前所未見。

這位不幸的同伴——褐矮星,太過微小,以至於不能被看到。但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中,裡登•哈珀根據白矮星的軌道週期計算了它的質量,證實了它褐矮星的地位。

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裡登•哈珀在接受愛科學網的採訪時表示,在這個峰值,這顆白矮星的亮度達到13視星等——這能通過大型業餘望遠鏡觀測到。但在地球上,沒人看得到它。因為在那時,該恆星系統被太陽擋住了。開普勒望遠鏡僅僅看到了一眼,因為衛星的位置離地球太遠,以至於太陽從其角度看位於天空的另一部分。

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自得到這個發現以來,裡登·哈珀已使用大型地面望遠鏡來確認現在沉寂的白矮星的位置。

褐矮星:褐矮星是天體的一種,其組成物質與恆星相同,但沒有足夠的質量進行氫聚變(氫原子與氦原子結合)。核聚變是使恆星發光的原因。褐矮星的質量不足以做到這一點,因此它們不是常規恆星。另一方面,它們也不是常規的巨型行星,因為褐矮星又的確發光。人們認為它們的數量很多,但由於它們的絕對星等很小(由於它們亮度太暗),因此很少被發現。

在開普勒舊數據中發現“吞噬”褐矮星的吸血鬼之星

褐矮星的質量介於最重的氣態巨行星和最輕的恆星之間,上限約為木星質量(MJ)的75至80倍。褐矮星質量超過13倍木星質量被認為可進行氘融合,超過~65倍木星質量,鋰融合就可以進行。

儘管名叫褐矮星,但大多數褐矮星從人眼來看,呈洋紅色。最新已知的褐矮星是WISE 1049-5319,距地球約6.5光年,這是2013年發現的一個褐矮星雙星系統。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FY: 千山鳥飛絕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