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 像

董其昌學識淵博,精通禪理,是一位集大成的書畫家,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他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行書以“二王”為宗,又得力於顏真卿、米芾、楊凝式諸家,趙孟頫的書風也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他的創作。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臨顏真卿書

一、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書法用筆最突出的特點為“虛靈”。在此方面,他有獨到的論述:“書法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顏魯公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虛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和無窮的 意韻。為了達到虛和取韻,他十分強調書者主宰筆的能動性。他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今人只是筆作主,未嘗運筆。”他的作品中沒有偃筆和拙滯之筆,轉折處均提筆暗轉,如作品《楷書周子通書軸》用筆以勁力取勢、以虛和取韻,使其作品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臨蘇東坡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二、秀潤閒雅瀟灑流暢

董其昌非常重視用墨技巧,他將墨分為五種不同的濃淡層次用於書法藝術創作之中。他認為“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則大惡道矣”。董其昌書法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於用墨,如《草書杜律詩冊》用筆蒼潤兼施,通篇在墨色濃淡枯潤的變化中呈現出音樂般的節奏和旋律。他還喜用枯淡之墨作書,如《草書張旭郎官壁石記卷》和《節臨懷素自敘帖卷》墨色豐富,淡而不薄、枯而不浮,精彩地表現出董其昌書法行雲流水、無拘無滯的瀟灑風神。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三、疏朗空曠意境深邃

董其昌非常重視章法的構成,他曾說:“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董其昌書法作品的章法疏闊空曠、氣度閒雅,如《楷書神仙起居法扇面》、《草書房村夜宿詩扇面》中的字距和行距十分寬闊,黑白對比反差較大,作品蕭散沉靜,恬淡閒雅。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草書房村夜宿詩扇面

四、悠遠空靈、神秘玄妙的禪境

董其昌把禪宗思想運用到書法藝術創作之中,以“平淡自然”為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把握了意境的本質特徵和內涵。所謂“平淡”是在稀少、簡淡、樸素中包蘊無窮的意趣,有味外味、韻外韻,讓人咀嚼不盡。平淡的實質是自然天真,是真性靈的自然流淌。為此,董其昌極力推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質樸無華、平淡自然的書作及美學思想。他說:“惟魯公天真爛漫,姿態橫出,深得右軍靈和之致,故為宋一代書家淵源。” “東坡詩論書法雲:‘天真爛漫是吾師’,此一句丹髓也。”王羲之《蘭亭序》和顏真卿《祭侄文稿》皆是草稿,書家本無心創作,卻使書作得自然之妙和生動之趣。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晁文公語軸》紙本楷書 93.5×29.9cm 蘇州博物館藏

點擊閱讀:「連載」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2)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五絕詩軸》紙本,行書,縱77.5cm,橫31.1cm。 南京博物院藏

五、主張書法作品 的“書卷氣”

在《畫禪室隨筆》中記載,董其昌書法有一種淡雅虛靜的高遠意境,用筆虛、章法疏、用墨淡。董其昌自言:“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董其昌書法的技巧在理論和實踐中都有極其特色的創新。從他所追求的淡秀意韻的審美取向,書法中白大於黑的視覺效果看出他用筆強調虛靈和變化,結字強調似欹反正,章法強調疏空簡遠,用墨強調濃淡相間,用筆虛和而骨力內蘊,章法疏空而氣勢流宕,用墨清淡而神韻反出,這便是董其昌書法的風格特徵。這種風格表現了禪意,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之趣和所謂丰采姿神,飄飄欲仙,也就是董其昌書法的書卷氣。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臨柳公權書蘭亭詩》(局部) 行書 紙本。縱27.2公分,橫1072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柳公權書《蘭亭詩》原為37首,此本為34首。64歲的董其昌書此卷時名為臨寫,實際上屬背臨,故而沒有完全按照對臨的常規,將字數、行數統一格式,這也許是導致闕漏的原因。書風更是出以己意,運筆瀟灑,轉折靈活,字間與行間表現出了映帶關係和顧盼姿態,神完意足。自首迄尾無一懈筆,點畫的肥瘦和牽絲的聯繫也極為合度和自然,充分體現了背臨的特點。

此卷於明萬曆46年所書,時董其昌年64歲。其書藝已臻於成熟,故筆法流暢,氣韻古淡瀟灑,在董氏傳世的書法中可為上品。

延伸閱讀:

上海博物館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

之所以稱其為超級大展,原因有二:

美國、中國臺北和日本都曾展示過董其昌的作品,但上博的這次展覽,最為系統。除了本館館藏,上博還向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 15 家重要機構租借了藏品,共展出董其昌及相關作品 154 件,此為一;二是,此次展覽將影響過董其昌的晉唐宋元大家名跡,和受其影響的同代及清代畫家之作進行集中展示,脈絡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五代時期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也將在這次超級大展中展出,沒來得及去遼博的同學,可以在上博一睹真跡。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夏景山口待渡圖 董源 遼寧省博物館藏

關於董其昌,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17 歲那年,董其昌參加松江府學試,因為文采出眾,本應第一,但最終卻排在了堂弟之後,位列第二。原因是知府覺得董其昌的文章雖然好,字卻寫得太醜...

自此以後,他開始發憤臨貼,先是臨顏真卿的《多寶塔》,再改學虞世南,學著學著,董其昌認為唐書不如魏晉,於是改學王羲之的《黃庭經》、鍾繇的《宣示表》等魏晉名帖。

3 年後,他自以為已經學成,十分自負,甚至不把前輩祝允明和文徵明的書法放在眼裡,直到後來到了大收藏家項元汴家裡,見到歷代名家真跡和王羲之的《官奴帖》,此時他才醒悟,認識到自己以前實在是狂妄得可笑,慚愧不已。

“然自此漸有小得,今將二十七年,猶作隨波逐浪書家。翰墨小道,其難如是,何況學道乎?”這是董其昌在 27 年後記下的一句話,我們不禁感慨,古人為學,少有賣弄才學的行徑,都是在用心體會、求真實悟。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山水詩冊 董其昌

晚明時期,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的影響,國力衰退,社會動盪,作為明代後期畫壇的中心人物,董其昌在出仕與致仕之間幾度來回。

仕宦與通儒禪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書畫藝術。董其昌認為,古人處處皆淡。“淡”的精神和氣質,如繁華落盡後的率真,也為他及其時代文人所追求和嚮往。

"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中。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至如刻畫細謹,為造物役者,乃能損壽。蓋無生機也。"

董其昌的意思是,宇宙之大,皆可出自手中那小小的畫筆。畫畫的人,應充滿生命力,若是為了畫的事情苦惱不已,那就是本末倒置的庸人自擾,無關真正的風雅之道。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燕吳八景圖冊》部分 董其昌 上海博物館藏

董其昌,何許人也?

《明史》這樣評價他:“性和易,通禪理,蕭閒吐納,終日無俗語。”這段評語比較貼切。從史料看,董其昌通曉儒佛,他在為後人留下無數經典書畫作品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論述書畫的重要文字。

在《畫禪室隨筆》中,他根據禪家南北二宗的說法,將山水畫進行了南北分宗。在這裡,“南北”並非是地域,而是一種繪畫風格—— 北宗始於唐代李思訓的著色山水,南宗則將王維尊為鼻祖。

山水畫上南北二宗的提出,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清代的“四王”等都是其理論的積極實踐者。而將南宗定為文人畫,並提倡“平淡天真”的說法,更是影響至近代。

不過,董其昌“崇南貶北”的論述一直存在爭議,史學家高居翰在《中國繪畫史》中曾說:

雖然“南北宗”論並非有意劃分疆界,它卻歌頌了文人畫傳統,貶低了院畫派和職業畫家,特別是浙派。簡單地說,他想要把整個歷史和繪畫史帶入一種使他自己感到滿意,並且也能說服他同時代人的秩序世界。

從這一點看來,董其昌做得非常成功,自他以後,在近代中國寫成的有關繪畫的文字都強烈地受到了他的影響。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疏林遠岫圖 董其昌 天津博物館藏

存在爭議的,還有董其昌的“劣跡”。

野史《民抄董宦事實》曾記載董其昌做過許多不堪之事,如強搶民女、好房中術、淫人妻女...

但細細推敲,這部野史的可信度似乎不高。首先在《明史》中,並未提及董其昌的惡事,理論上,由清代纂修的前代史書,實在沒必要袒護董其昌。在同代人中,他與莫是龍、湯顯祖、陳繼儒、王時敏等交好,如其品格卑劣為實,恐怕不會有這一眾文人的交往。

另外,董其昌與袁可立是莫逆之交,後者為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被世人稱為“袁青天”,甚至曾因忤逆魏忠賢遭到罷官。如果董其昌劣事為真,相信他早已被袁可立拿下...

1633 年 10 月,袁可立病重,78 歲的董其昌為其作《疏林遠岫圖》,遺憾的是,畫到之前 4 天,袁可立就去世了,沒有見到這幅佳作。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董其昌:虛和取韻風神超逸

關山雪霽圖卷 董其昌 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人物,董其昌自成一格,又不離大道。無論品字、論畫、記事、評詩、話禪,都於古意盎然中見個人主張,處處彰顯董氏自成一家的藝術思想與人格。

如他 81 歲高齡時所作的《關山雪霽圖卷》,雖為五代畫家關仝所繪《關山雪霽圖》的臨古之作,但卻融宋元各家筆墨而成自家面貌。畫中山巒林壑,綿延無際——右方重巒疊嶂,氣勢沉雄;中間幽壑重重,峭壁矗立,村落、叢林錯落有致,雜而不亂;左方雲煙瀰漫,深遠莫測,意味不盡。

董其昌強調以古人為師,但反對單純機械地模擬蹈襲。他雖然處處講摹古,卻並不是泥古不化。他的書法,同樣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