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微之處說開源,於無聲處話節流

“開源節流”出自戰國時期思想家荀況的《荀子·富國》,他在闡述富國的策略時指出:“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若要國家富強,就要愛護百姓,在收支上開源節流。只有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的專心去發展生產,國家也才能富強。如果不顧生產,一味浪費,百姓就會陷於貧困。所以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後來人們常以“

開源節流”這句成語來表達開闢財源,節約開支的思想


細微之處說開源,於無聲處話節流

對於“開源節流”這句成語,我們並不陌生,甚至是耳熟能詳,常繞嘴邊的。

從小處說,我們居家過日子,祡、米、油、鹽、醬、醋、茶,這開門七件事中,那一樣也離不了“開源節流”:家裡的錢如何花才最省?暫時閒置不用的資金如何安排才能帶來最大的收益?生活必需品通過何種渠道、何種方式採購價格才最低?家裡的水電煤氣如何用才最節約……,等等,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論。我們每一個人在各自的家庭生活中都是理財的高手,採購的專家和節約的標兵,“開源節流”被演繹得無與倫比。

細微之處說開源,於無聲處話節流

從大處講,我們為之服務、賴以生存的公司,當其面對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面對著日趨高漲的人財物成本,它需要通過“開源節流”來提高競爭力以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和經營利潤,以滿足自身長足發展和養活員工併為其創造更好的福利、更多的發展機遇的需要。這是公司的美好願望,而促其實現的基石和助推力,自然是作為公司一分子的我們這些企業員工。

但不幸的是,當我們這些公司中的一份子,從一個個小家的主人轉變為企業的一員時,卻自覺不自覺地遺失了許多在居家過日子中被我們在意和關注的東西,於是便出現了這樣一系列的現象:

其一、不論辦公室的陽光是否足夠明媚,光線是否足夠充足,我們都會在上班的第一瞬間隨手將電燈打開,之後讓它們變成長明燈,即便因事常時間離開,也不會順手將它們關掉;

其二、習慣了在上班的第一時間打開計算機,之後便讓它們在上班的全過程,甚至是晚上下班後,不間斷地處在帶電工作狀態,即便是我們由於吃午飯、中途開會、臨時外出辦理業務或其他原因而長時間地離開工作區域時,也不會將它們關閉;

其三、即便是有方便的公共交通能夠滿足需要,但卻常常忽略它們的存在,而是喜歡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公司要車,不計公車使用的成本;

其四、就算公司賬面上有大額的資金在一段時期內不會被使用,也不會去尋找合適的方式來儘可能提高公司暫時閒置資金的使用效果;

其五、寧願讓大額的庫存現金長期躺在保險櫃中睡大覺,也不願花些力氣將它們存入銀行,以獲取資金使用權的讓渡收益;

其六、請客送禮,家常便飯,美其名曰業務需要,但收效如何,不予關心;

其七、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的催收常常被人們忽略,有些款項的賬齡甚至長達5、6年以上;

……

總之,只要是涉及公司的事務和利用公司的資產,我們就習慣於以車代步的便利和排場;習慣於辦公室空調常開所營造的四季如春的氛圍;習慣於頭頂放射出耀眼光芒的電燈泡進行工作的場景;習慣於宴客桌上的推杯換盞、慷慨大方;習慣於電梯的上上下下……習慣於這一切方便舒適背後的大手大腳、隨心所欲。

細微之處說開源,於無聲處話節流

也許,在老闆的眼中,我這是在拿著雞毛當令箭,小題大做。孰不知,上述那些看似雞毛蒜皮、無足輕重的小事,其背後折射的卻是一種責任、一種態度、一種立場和一種理念。那就是,我們是否真正地把自己擺在了公司主人翁的位置上,像料理自己的財產一樣管理和使用公司的資產,時時刻刻地為公司精打細算;是否真誠地把公司當作是自己的衣食父母,用心地善待她、呵護她、維護她。試問,如果上述種種所謂的“小事”不是產生在公司,而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你會怎樣對待它?你還會那樣消閒自在、熟視無睹,用得那樣漫不經心,浪費得那樣心安理得嗎?


細微的浪費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們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因此,我們切勿以“小”而忽略身邊的細小“節流”,也切勿因“微不足道”而忽略身邊的點滴“開源”。希望我們每一名公司的員工能夠記得“賺錢好比針挑土,用錢猶如水推沙”這句諺語,像對待使自己的財產一樣對待把公司的每一樣資產。“開源節流”,從企業管理、銷售、倉儲、生產等各個經營環節的細微之處挖潛力,從創造每一分收益,節約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張紙這樣的細微之處做起,為企業效益的提高獻一份力,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希望公司的老闆抓大勿放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