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何?這個戰“疫”病房裡,醫生“腦洞”這麼大

中國軍網武漢3月23日電(陳曉霞 記者馬嘉隆)“這個‘藥品識別帶’,相當於科室常用藥的‘藥典’,每個醫生護士都能參照它快速找到對應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和功能,非常方便。”記者在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感染二科病房看到,醫生劉剛正拿著一串用透明膠帶製作而成的“藥品識別帶”,向患者宣講其所服藥品的相關知識。

緣何?這個戰“疫”病房裡,醫生“腦洞”這麼大


 陶俊和郭楠發明的藥品識別帶。

這個創意來自感染二科男護士陶俊。該科室收治的患者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幾乎都伴有不同程度和類型的基礎疾病,平時需要服用的藥物多達40餘種,醫護人員短時間很難將它們一一記住。“特別是把藥從藥盒裡拿出來以後,就更難分辨了。”細心的陶俊發現這一現象,冥思苦想,“怎樣才能讓大家不用翻找藥盒和說明書就能快速明確藥品信息呢?”

從手繪到貼圖,陶俊想了很多辦法,和同事郭楠討論後,他們最終決定採用最直觀的方式:上下兩層透明的膠布,將藥丸和標註了藥品信息的小紙條一起“粘”在中間,形成透明的藥品“標本庫”,醫護人員和患者需要查詢相應藥品信息時,簡單對比就一目瞭然。“採用透明膠帶還方便用酒精擦拭消毒表面。”陶俊說,“目前藥品數量已有42種,我們還會根據情況實時增加。”

適應“戰時”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地取材解決問題。在感染二科,像陶俊這樣的“發明家”還有不少。

緣何?這個戰“疫”病房裡,醫生“腦洞”這麼大


 醫護人員用特製的面屏為患者提取咽試子。

提取鼻咽拭子是醫護人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必要的操作,也是最危險的操作之一。感染二科主任徐智發現,採用既往的方法,在提取鼻咽拭子過程中,處於坐姿的患者常常會不由自主打噴嚏,直接噴到醫護人員的面屏上。怎樣才能既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又增加醫護人員操作時的安全感?徐智冥思苦想。

有醫護人員建議用紙箱挖個孔罩在患者面部,徐智即刻否定了此做法。徐智說:“既要保護醫護人員,更要尊重患者,這樣的操作缺乏人文關懷。”但這個提議給了他啟示,他將醫護人員使用的透明面屏進行改造,經過多次試驗,在面屏中央適當的位置挖了一個孔。醫護人員提取鼻咽拭子時,請患者平躺在床上,為他們戴好特製的面屏,調整到最佳位置後,輕輕將棉籤放入患者鼻腔,慢慢旋轉取出。“我們可以通過透明的面屏觀察患者面部表情,患者若有不適,我們就調整操作的力度和速度,力保操作過程中患者的舒適度。”徐智說。“感覺像是給鼻腔做了一次按摩。”感染二科患者張先生在護士提取完鼻咽拭子後笑呵呵地說。

他的這個“發明”不僅得到同病區醫護人員和患者的一致好評,還被其他科室乃至其他醫院的醫護人員廣為採用。“有了它,我們操作起來更安心,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操作手法上,極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二病區護士竇恆說。

“為了及時固定鼻咽拭子的試管,護士曾小琴還用4個易拉罐改裝成了‘試管固定器’。”徐智說。

護士黃進源用牛奶箱子和藥箱改裝的“輸液盒”,使得液體擺放更加有序規範;護士沈如飛用鐵絲製作的信息化醫護系統顯示器固定架,有效解決了設備固定問題,實用又美觀;護士杜欣用晾衣杆和紙板製作的溫馨引導牌十分醒目,讓患者一眼就能看到……

為了給患者們創造出更為科學、規範、舒適、溫馨的診療環境,這群戰“疫”病房裡的“發明家”不斷“腦洞大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